旋转电的制造方法

文档序号:7382962阅读:111来源:国知局
旋转电的制造方法
【专利摘要】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能够提高端子的成品率且抑制成本增高的旋转电机。旋转电机(10)具备:具有转子及定子的马达部(12)、以及从马达部(12)的轴向观察与马达部(12)并排配置的电路部(14)。定子具有呈放射状地形成的多个齿和卷绕于多个齿的多个绕组。定子中的所有的多个绕组以各个末端部(34U1~34W2)配置在与马达部(12)的中心轴(C)相比靠电路部(14)侧的方式卷绕于多个齿,电路部(14)与多个绕组的末端部(34U1~34W2)通过多个端子(16A~16D)而接线。
【专利说明】旋转电机

【技术领域】
[0001] 本发明涉及一种旋转电机。

【背景技术】
[0002] 如日本特开2010-273450号公报(图12)所示那样,有下述旋转电机,即具备:具 有转子及定子的马达部;以及从马达部的轴向观察,相对于马达部而向与马达部的轴向正 交的方向的一方侧偏离地配置的电路部。
[0003] 在上述旋转电机中,定子具有呈放射状地形成的多个齿和卷绕于多个齿的多个绕 组。多个绕组的末端部沿着马达部的轴向延伸,电路部与多个绕组的末端部通过多个端子 而接线。根据上述旋转电机,由于将多个绕组的末端部与电路部的端子直接连接,因此能够 省略中间端子。
[0004] 然而,在上述现有的旋转电机中,多个绕组中的一部分绕组的末端部配置在与马 达部的中心轴相比靠电路部一侧(与马达部的轴向正交的方向的一方侧),而剩余的绕组 的末端部配置在与马达部的中心轴相比靠与电路部的相反一侧(与马达部的轴向正交的 方向的另一方侧)。因此,对绕组进行接线的端子的结构复杂,有可能导致成本增高。


【发明内容】

[0005] 因此,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能够抑制成本增高的旋转电机。
[0006]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的第一方式的旋转电机具备:电路部,从马达部的轴向 观察,相对于所述马达部而向与所述马达部的轴向正交的方向的一方侧或另一方侧偏离地 配置;定子,具有呈放射状地形成的多个齿和卷绕于所述多个齿且具有沿着所述马达部的 轴向延伸的末端部的多个绕组,所述定子与转子共同构成所述马达部,并且,所有的所述多 个绕组以所述各个末端部配置在与所述马达部的中心轴相比靠所述正交的方向的一方侧 的方式卷绕于所述多个齿;以及多个端子,对所述电路部与所述多个绕组的末端部进行接 线。
[0007] 根据第一方式的旋转电机,定子中的所有的多个绕组以各个末端部配置在与马达 部的中心轴相比靠与马达部的轴向正交的方向的一方侧的方式卷绕于多个齿。因此,由于 能够简化对绕组进行接线的端子的结构,因此能够抑制成本增高。
[0008] 另外,作为所有的多个绕组中的各个末端部配置在与马达部的中心轴相比靠与马 达部的轴向正交的方向的一方侧的例子,优选以下的本发明的第二?第四方式的例子。
[0009] 本发明的第二方式的旋转电机是在第一方式的旋转电机的基础上,所述马达部具 有三角形接线的三相绕组作为所述多个绕组,并且是10极12槽或14极12槽的外转子型 无刷马达,在将呈放射状地形成在所述定子的圆环部的周围的所述多个齿按朝所述定子的 周向一方侧依次设为第一齿?第十二齿、将所述定子的外周侧设为各齿的顶端侧的情况 下,第一相绕组以起绕的末端部向所述定子的轴向(以下仅称为轴向)一方侧延伸的方式 配置在第一齿与第二齿之间,并在从第一齿的顶端侧观察逆时针地卷绕于第一齿之后,作 为跨接线向所述圆环部的轴向另一方侧搭线而在圆环部处跨至第八齿,在从第八齿的顶端 侧观察逆时针地卷绕于第八齿之后,从第七齿的顶端侧观察顺时针地卷绕于第七齿,然后 作为跨接线向所述轴向一方侧搭线而在圆环部处跨至第二齿,在从第二齿的顶端侧观察顺 时针地卷绕于第二齿之后,以终绕的末端部向所述轴向一方侧延伸的方式配置在第二齿与 第三齿之间。第二相绕组以起绕的末端部向所述轴向一方侧延伸的方式配置在第十二齿 与第十一齿之间,并在从第十二齿的顶端侧观察顺时针地卷绕于第十二齿之后,作为跨接 线向所述轴向另一方侧搭线而在圆环部处跨至第五齿,在从第五齿的顶端侧观察顺时针地 卷绕于第五齿之后,从第六齿的顶端侧观察逆时针地卷绕于第六齿,然后作为跨接线向所 述圆环部的轴向一方侧搭线而跨至第十一齿,在从第十一齿的顶端侧观察逆时针地卷绕于 第十一齿之后,以终绕的末端部向所述轴向一方侧延伸的方式配置在第十一齿与第十齿之 间。另外,第三相绕组以起绕的末端部向所述轴向一方侧延伸的方式配置在第二齿与第三 齿之间,并在从第三齿的顶端侧观察顺时针地卷绕于第三齿之后,作为第一跨接线向所述 圆环部的轴向一方侧搭线而在圆环部处跨至第九齿,在从第九齿的顶端侧观察逆时针地卷 绕于第九齿之后,作为第二跨接线向所述轴向一方侧搭线而在圆环部处跨至第四齿,在从 第四齿的顶端侧观察逆时针地卷绕于第四齿之后,作为跨接线向所述轴向另一方侧搭线而 跨至第十齿,在从所述第十齿的顶端侧观察顺时针地卷绕于第十齿之后,以终绕的末端部 向所述轴向一方侧延伸的方式配置在所述第十齿与第十一齿之间,所述定子被配置为第一 齿、第二齿、第三齿、第十齿、第十一齿、第十二齿位于与比所述马达部的中心轴相比靠所述 正交的方向的一方侧。
[0010] 另外,本发明的第三方式的旋转电机是在第一方式的旋转电机的基础上,所述马 达部具有三角形接线的三相绕组作为所述多个绕组,并且是10极12槽或14极12槽的外转 子型无刷马达,在将呈放射状地形成在所述定子的圆环部的周围的所述多个齿按朝所述定 子的周向一方侧依次设为第一齿?第十二齿、将所述定子的外周侧设为各齿的顶端侧的情 况下,第一相绕组以起绕的末端部向所述定子的轴向(以下仅称为轴向)一方侧延伸的方 式配置在第一齿与第二齿之间,且在从第一齿的顶端侧观察逆时针地卷绕于第一齿之后, 作为跨接线向所述圆环部的轴向另一方侧搭线而在圆环部处跨至第八齿,在从第八齿的顶 端侧观察逆时针地卷绕于第八齿之后,从第七齿的顶端侧观察顺时针地卷绕于第七齿,然 后作为跨接线向所述轴向一方侧搭线而在圆环部处跨至第二齿,在从第二齿的顶端侧观察 顺时针地卷绕于第二齿之后,以终绕的末端部向所述轴向一方侧延伸的方式配置在第二齿 与第三齿之间。第二相绕组以起绕的末端部向所述轴向一方侧延伸的方式配置在第十二齿 与第十一齿之间,并在从第十二齿的顶端侧观察顺时针地卷绕于第十二齿之后,作为跨接 线向所述轴向另一方侧搭线而在圆环部处跨至第五齿,在从第五齿的顶端侧观察顺时针地 卷绕于第五齿之后,从第六齿的顶端侧观察逆时针地卷绕于第六齿,然后作为跨接线向所 述圆环部的轴向一方侧搭线而跨至第十一齿,在从第十一齿的顶端侧观察逆时针地卷绕于 第十一齿之后,以终绕的末端部向所述轴向一方侧延伸的方式配置在第十一齿与第十齿之 间。另外,第三相绕组以起绕的末端部向所述轴向一方侧延伸的方式配置在第二齿与第三 齿之间,并且在从第三齿的顶端侧观察顺时针地卷绕于第三齿之后,从第四齿的顶端侧观 察逆时针地卷绕于第四齿,然后作为跨接线向所述轴向另一方侧搭线而跨至第九齿,在从 第九齿的顶端侧观察逆时针地卷绕于第九齿之后,从第十齿的顶端侧观察顺时针地卷绕于 第十齿,然后以终绕的末端部向所述轴向一方侧延伸的方式配置在所述第十齿与第十一齿 之间,所述定子被配置为第一齿、第二齿、第三齿、第十齿、第i^一齿、第十二齿位于与所述 马达部的中心轴相比靠所述正交的方向的一方侧。
[0011] 另外,本发明的第四方式的旋转电机是在第一方式的旋转电机的基础上,所述马 达部具有三角形接线的三相绕组作为所述多个绕组,并且是10极12槽或14极12槽的外转 子型无刷马达,在将呈放射状地形成在所述定子的圆环部的周围的所述多个齿按朝所述定 子的周向一方侧依次设为第一齿?第十二齿、将所述定子的外周侧设为各齿的顶端侧的情 况下,第一相绕组以起绕的末端部向所述定子的轴向(以下仅称为轴向)一方侧延伸的方 式配置在第一齿与第二齿之间,并在从第一齿的顶端侧观察逆时针地卷绕于第一齿之后, 作为跨接线向所述圆环部的轴向另一方侧搭线而在圆环部处跨至第八齿,在从第八齿的顶 端侧观察逆时针地卷绕于第八齿之后,从第七齿的顶端侧观察顺时针地卷绕于第七齿,然 后作为跨接线向所述轴向一方侧搭线而在圆环部处跨至第二齿,在从第二齿的顶端侧观察 顺时针地卷绕于第二齿之后,以终绕的末端部向所述轴向一方侧延伸的方式配置在第二齿 与第三齿之间。第二相绕组以起绕的末端部向所述轴向一方侧延伸的方式配置在第十二 齿与第十一齿之间,并在从第十二齿的顶端侧观察顺时针地卷绕于第十二齿之后,作为跨 接线向所述轴向另一方侧搭线而在圆环部处跨至第五齿,在从第五齿的顶端侧观察顺时针 地卷绕于第五齿之后,从第六齿的顶端侧观察逆时针地卷绕于第六齿,然后作为跨接线向 所述圆环部的轴向一方侧搭线而跨至第十一齿,在从第十一齿的顶端侧观察逆时针地卷绕 于第i 齿之后,以终绕的末端部向所述轴向一方侧延伸的方式配置在第i 齿与第十齿 之间。另外,第三相绕组以起绕的末端部向所述轴向一方侧延伸的方式配置在第十齿与第 十一齿之间,并在从第十齿的顶端侧观察逆时针地卷绕于第十齿之后,从第九齿的顶端侧 观察顺时针地卷绕于第九齿,然后作为跨接线向所述轴向另一方侧搭线而跨至第四齿,在 从第四齿的顶端侧观察顺时针地卷绕于第四齿之后,从第三齿的顶端侧观察逆时针地卷绕 于第三齿,然后以终绕的末端部向所述轴向一方侧延伸的方式配置在所述第二齿与第三齿 之间,所述定子被配置为第一齿、第二齿、第三齿、第十齿、第i^一齿、第十二齿位于与所述 马达部的中心轴相比靠所述正交的方向的一方侧。
[0012] 本发明的第五方式的旋转电机是在第二方式?第四方式中的任一个所记载的旋 转电机的基础上,所述绕组从所述定子的圆环部侧即所述各齿的基端侧开始卷绕于所述各 齿,当从第一齿?第十二齿中的相邻的齿的一方向另一方卷绕绕组时,卷绕于一方的齿的 绕组的最终匝与卷绕于一方的齿的绕组的最初匝相比通过所述定子的径向内侧。
[0013] 根据第四方式的旋转电机,当从第一齿?第十二齿中的相邻的齿的一方向另一方 卷绕绕组时,卷绕于一方的齿的绕组的最终匝与卷绕于一方的齿的绕组的最初匝相比通过 定子的径向内侧。因此,当从相邻的齿的一方向另一方卷绕绕组时,对于另一方的齿而言, 由于能够容易地从齿的基端侧开始卷绕绕组,因此另一方的齿(下一个齿)中的绕组的排 列性良好,进而能够高速地卷绕绕组。
[0014] 本发明的第六方式的旋转电机是在第五方式的旋转电机的基础上,在所述定子上 形成有插在所述绕组的最初匝与最终匝之间的突起部。
[0015] 根据第六方式的旋转电机,在定子上形成有插在绕组的最初匝与最终匝之间的突 起部。因此,由于能够抑制绕组的最初匝与最终匝发生干涉,因此能够使另一方的齿(下一 个齿)中的绕组的排列性良好。
[0016] 本发明的第七方式的旋转电机是在第二方式?第六方式中的任一个所记载的旋 转电机的基础上,在所述定子上形成有支承所述绕组的起绕的末端部的支承部。
[0017] 根据第七方式的旋转电机,能够利用形成在定子上的支承部来支承绕组的起绕的 末端部。据此,能够抑制起绕的末端部的回弹,使上述末端部向马达部的轴向延伸,并且能 够容易地从齿的基端侧开始卷绕绕组。
[0018] 本发明的第八方式的旋转电机是在第二方式?第七方式中的任一个所记载的旋 转电机的基础上,在所述定子上形成有保持所述绕组的终绕的末端部的保持部。
[0019] 根据第八方式的旋转电机,能够利用形成在定子上的保持部来保持绕组的终绕的 末端部。据此,能够抑制终绕的末端部的回弹,使上述末端部向马达部的轴向延伸。

【专利附图】

【附图说明】
[0020] 参照附图,对本发明的实施方式进行详细说明,其中,
[0021] 图1是旋转电机的俯视图。
[0022] 图2是定子的侧视图。
[0023] 图3A是表示将U相的绕组卷装于定子的状态的俯视图。
[0024] 图3B是表示将U相的绕组卷装于定子的状态的仰视图。
[0025] 图4A是表示将U相及V相的绕组卷装于定子的状态的俯视图。
[0026] 图4B是表示将U相及V相的绕组卷装于定子的状态的仰视图。
[0027] 图5A是表示将U相、V相、W相的绕组卷装于定子的状态的俯视图。
[0028] 图5B是表示将U相、V相、W相的绕组卷装于定子的状态的仰视图。
[0029] 图6是定子铁心的主要部分的放大立体图。
[0030] 图7是定子的主要部分的放大立体图。
[0031] 图8是定子的主要部分的放大立体图。
[0032] 图9是定子的主要部分的放大立体图。
[0033] 图10是定子的主要部分的放大立体图。
[0034] 图11A是表示将U相的绕组卷装于定子的状态的主要部分的放大俯视图。
[0035] 图11B是表示将U相的绕组卷装于定子的状态的主要部分的放大仰视图。
[0036] 图12是说明从相邻的齿的一方向另一方卷绕绕组的方法的图。
[0037] 图13A是表示W相的绕组的卷绕方法的第一变形例的俯视图。
[0038] 图13B是表示W相的绕组的卷绕方法的第一变形例的仰视图。
[0039] 图14A是表示W相的绕组的卷绕方法的第二变形例的俯视图。
[0040] 图14B是表示W相的绕组的卷绕方法的第二变形例的仰视图。
[0041] 图15A是表示在第二变形例中利用保持夹具来保持W相的绕组的起绕的端部的状 态的立体图。
[0042] 图15B是表示在比较例中利用保持夹具来保持W相的绕组的起绕的端部的状态的 立体图。
[0043] 图15C是表示在比较例中利用保持夹具来保持W相的绕组的起绕的端部的状态的 立体图。
[0044] 图16是表示旋转电机的变形例的俯视图。
[0045] (附图标记的说明)
[0046] 10…旋转电机;12…马达部;14···电路部;16A?16D···端子;18…转子;20…定 子;22…定子铁心;24U、24V、24W…绕组;26…铁心主体;28…绝缘子;30…圆环部;32U1? 32W4…齿;34U1?34W2…末端部;36…电路壳体;38…控制基板;40…夹紧部;42U1? 42W3…跨接线;44…突起部;46A、46B、44C…保持部;48A、48B…保持片;50A、50B、50C…保 持片;52A、52B…支承部;C…中心轴

【具体实施方式】
[0047] 以下,基于附图对本发明的一个实施方式进行说明。
[0048] 如图1所示,本发明的一个实施方式所涉及的旋转电机10具备马达部12、电路部 14和多个端子16A?16D。
[0049] 作为一个例子,马达部12采用10极12槽的外转子型无刷马达。上述马达部12 如图5A、图5B所示具有转子18及定子20。
[0050] 定子20具有定子铁心22和多个绕组24U、24V、24W,定子铁心22具有层叠多个铁 心片而形成的铁心主体26和从马达部12的轴向两侧安装于铁心主体26的绝缘子28。在 定子铁心22的内周侧形成有环状的圆环部30,在上述圆环部30的周围,呈放射状地形成了 多个齿32U1?32W4。
[0051] 多个绕组24U、24V、24W构成U相、V相、W相这三相,且分别卷绕于多个齿32U1? 32W4。如图2所示,多个绕组24U、24V、24W的末端部34U1、34U2、34W1及在图2中未图示的 其它的末端部朝向马达部12的轴向一方侧延伸(也参照图3A、图4A、图5A)。
[0052] 如图1所示,从马达部12的轴向观察,电路部14与马达部12并排地配置。上述 电路部14具有电路壳体36和收纳于上述电路壳体36的控制基板38。
[0053] 作为一个例子,多个端子16A?16D的根数为4根。各端子16A?16D由具有导 电性的金属材料形成,为金属板制品。各端子16A?16D的一端与控制基板38连接,在各 端子16A?16D的另一端形成有夹紧部40。在各夹紧部40分别夹紧有多个绕组24U、24V、 24W的末端部34U1?34W2,据此,控制基板38与多个绕组24U、24V、24W的末端部34U1? 34W2通过多个端子16A?16D而接线。
[0054] 另外,图2?图5B所示的多个绕组24U、24V、24W为三角形接线。针对上述所有的 多个绕组24U、24V、24W,如下所述地在卷绕于多个齿的卷绕方法方面下了工夫,据此,各个 末端部34U1?34W2如图1所示配置在与马达部12的中心轴C相比靠电路部14侧(与马 达部12的轴向正交的方向的一方侧,即箭头XI侧)。
[0055] 接下来,对上述多个绕组24U、24V、24W卷绕于各齿的卷绕方法进行说明。
[0056] 首先,如图3A所示,将多个齿32U1?32W4按朝向定子20的周向一方侧(箭头R1 侦U依次设为第一齿?第十二齿。换句话说,多个齿32U1?32W4的编号如下所述。对图 3Α?图5Β的齿标注第一?第十二的编号。
[0057] (1)U 相的齿 32U1=>第一齿
[0058] (2)U相的齿32U4马第二齿
[0059] (3) W相的齿32W1 =>第三齿
[0060] (4) W相的齿32W3 =>第四齿
[0061] (5)V相的齿32V2 4第五齿
[0062] (6) V相的齿32V3今第六齿
[0063] (7)U相的齿32U3 4第七齿
[0064] (8) U相的齿32U2今第八齿
[0065] (9)W相的齿32W2 =>第九齿
[0066] (10)W相的齿32W4 =>第十齿
[0067] (11)V 相的齿 32V4*第i^一齿
[0068] (12)V相的齿32V1 4第十二齿
[0069] 如下所述,作为第一相的U相的绕组24U卷绕于第一齿32U1、第八齿32U2、第七齿 32U3、以及第二齿32U4。换句话说,如图3A所示,绕组24U的起绕的末端部34U1配置在第 一齿32U1与第二齿32U4之间。此时,绕组24U的起绕的末端部34U1向定子20的轴向(以 下除非另有说明,仅称为轴向)一方侧延伸。如图3A、图3B所示,绕组24U从第一齿32U1 的顶端侧(铁心主体26侧,以下相同)观察逆时针地卷绕于第一齿32U1。然后,如图3B所 示,绕组24U的一部分作为跨接线42U1向轴向另一方侧搭线而在圆环部30处跨至第八齿 32U2。
[0070] 另外,绕组24U在从第八齿32U2的顶端侧观察逆时针地卷绕于第八齿32U2之后, 从第七齿32U3的顶端侧观察顺时针地卷绕于第七齿32U3。如图3A所示,绕组24U的一部 分作为跨接线42U2向轴向一方侧搭线而在圆环部30处跨至第二齿32U4。然后,绕组24U 从第二齿32U4的顶端侧观察顺时针地卷绕于第二齿32U4。另外,绕组24U的终绕的末端部 34U2配置在第二齿32U4与第三齿32W1之间。此时,绕组24U的终绕的末端部34U2向轴向 一方侧延伸。如以上那样,U相的绕组24U卷绕于第一齿32U1、第八齿32U2、第七齿32U3、 以及第二齿32U4。
[0071] 接下来,如下所述,作为第二相的V相的绕组24V卷绕于第十二齿32V1、第五齿 32V2、第六齿32V3、以及第i^一齿32V4。换句话说,如图4A所示,绕组24V的起绕的末端部 34V1配置在第十二齿32V1与第i^一齿32V4之间。此时,绕组24V的起绕的末端部34V1向 轴向一方侧延伸。如图4A、图4B所示,绕组24V从第十二齿32V1的顶端侧观察顺时针地卷 绕于第十二齿32V1。然后,如图4B所示,绕组24V的一部分作为跨接线42V1向轴向另一方 侧搭线而在圆环部30处跨至第五齿32V2。
[0072] 另外,绕组24V在从第五齿32V2的顶端侧观察顺时针地卷绕于第五齿32V2后,从 第六齿32V3的顶端侧观察逆时针地卷绕于第六齿32V3。如图4A所示,绕组24V的一部分 作为跨接线42V2向轴向一方侧搭线而在圆环部30处跨至第i^一齿32V4。然后,绕组24V 从第十一齿32V4的顶端侧观察逆时针地卷绕于第十一齿32V4。另外,绕组24V的终绕的末 端部34V2配置在第i^一齿32V4与第十齿32W4之间。此时,绕组24V的终绕的末端部34V2 向轴向一方侧延伸。如以上那样,V相的绕组24V卷绕于第十二齿32V1、第五齿32V2、第六 齿32V3、以及第i-一齿32V4。
[0073] 接下来,如下所述,作为第三相的W相的绕组24W卷绕于第三齿32W1、第九齿 32W2、第四齿32W3、以及第十齿32W4。换句话说,如图5A所示,绕组24W的起绕的末端部 34W1配置在第二齿32U4与第三齿32W1之间。此时,绕组24W的起绕的末端部34W1向轴向 一方侧延伸。如图5A、图5B所示,绕组24W从第三齿32W1的顶端侧观察顺时针地卷绕于第 三齿32W1。然后,如图5A所示,绕组24W的一部分作为第一(第一次)跨接线42W1向轴向 一方侧搭线而在圆环部30处跨至第九齿32W2。
[0074] 另外,绕组24W从第九齿32W2的顶端侧观察逆时针地卷绕于第九齿32W2。然后, 绕组24W的一部分作为第二(第二次)跨接线42W2向轴向一方侧搭线而在圆环部30处跨 至第四齿32W3。
[0075] 接下来,绕组24W从第四齿32W3的顶端侧观察逆时针地卷绕于第四齿32W3。如图 5B所示,绕组24W的一部分作为跨接线42W3向轴向另一方侧搭线而在圆环部30处跨至第 十齿32W4。然后,绕组24W从第十齿32W4的顶端侧观察顺时针地卷绕于第十齿32W4。另 夕卜,绕组24W的终绕的末端部34W2配置在第十齿32W4与第i^一齿32V4之间。此时,绕组 24W的终绕的末端部34W2向轴向一方侧延伸。如以上那样,W相的绕组24W卷绕于第三齿 32W1、第九齿32W2、第四齿32W3、以及第十齿32W4。
[0076] 另外,定子20被配置为上述的第一齿32U1、第二齿32U4、第三齿32W1、第十齿 32W4、第i^一齿32V4、第十二齿32V1位于与图1所示的马达部12的中心轴C相比靠电路部 14侧(箭头XI侧)。据此,各个末端部34U1?34W2如图1所示配置在与马达部12的中 心轴C相比靠电路部14侧。
[0077] 另外,上述的U相的绕组24U从各齿32U1?32U4的基端侧开始卷绕于各齿 32U1?32U4(也参照图11A、图11B)。图12更详细地示出U相的绕组24U从各齿32U2、 32U3的基端侧开始卷绕于各齿32U2、32U3的情况。换句话说,在图12中,绕组24U的剖面 中所标注的编号1?49表示绕组24U的卷绕顺序。上述的V相的绕组24V、W相的绕组24W 也与U相的绕组24U相同。
[0078] 另外,当从第一齿32U1?第十二齿32V1中的相邻的齿的一方向另一方卷绕绕组 24U、24V、24W时,卷绕于一方的齿的绕组的最终匝与卷绕于一方的齿的绕组的最初匝相比 通过定子20的径向内侧。
[0079] 例如,如图11A、图11B所示,在U相的绕组24U的情况下,当从相邻的齿32U2、32U3 的一方向另一方卷绕绕组24U时,卷绕于一方的齿32U2的绕组24U的最终匝Tn+1与卷绕 于一方的齿32U2的绕组24U的最初匝Τ1相比通过定子20的径向内侧。在图11Α、图11Β 中,附图标记Τ1表示最初匝,附图标记Τ2表示第二匝。另外,附图标记Τη表示终绕的匝, Tn+1表示移向下一个齿32U3的最终匝。
[0080] 另外,上述的V相的绕组24V、W相的绕组24W也与U相的绕组24U相同,卷绕于一 方的齿的绕组的最终匝与卷绕于一方的齿的绕组的最初匝相比通过定子20的径向内侧。
[0081] 此外,如图6所示,在定子20上形成有多个突起部44。例如,如图11A所示,U相 的绕组24U用的突起部44形成于相邻的齿32U2、U3中的一方的齿32U2。U相的绕组24U 用的突起部44插在绕组24U的最初匝T1与最终匝Tn+1之间。对于U相的其它的齿和V 相及W相的齿也相同。
[0082] 另外,如图6所示,在定子20上形成有多个(三个)保持部46A?46C。各保持部 46A?46C为所谓的搭扣配合(snap-fit)结构。保持部46A由沿着定子20的周向排列的 一对保持片48A、48B构成,保持部46B、46C由沿着定子20的周向排列的三个保持片50A? 50C构成。保持部46B由保持片50A、50B构成,保持部46C由保持片50B、50C构成。各保 持部46A?46C形成为突条,且沿着定子20的轴向延伸。另外,保持部46A形成在第二齿 32U4与第三齿32W1之间,保持部46B、44C形成在第十齿32W4与第i^一齿32V4之间。
[0083] 如图7所示,U相的绕组24U的终绕的末端部34U2以被一对保持片48A、48B夹持 的方式保持于保持部46A。另外,如图8所不,V相的绕组24V的终绕的末端部34V2以被一 对保持片50A、50B夹持的方式保持于保持部46B。此外,如图10所示,W相的绕组24W的终 绕的末端部34W2以被一对保持片50B、50C夹持的方式保持于保持部46C。
[0084] 另外,如图6所示,在定子20上形成有多个支承部52A、52B。各支承部52A、52B 形成为突条,且沿着定子20的轴向延伸。支承部52A配置在第一齿32U1与第二齿32U4之 间,并且被设置成接近第一齿32U1侧。支承部52B配置在第i^一齿32V4与第十二齿32V1 之间,并且被设置成接近第十二齿32VU则。
[0085] 如图7所示,U相的绕组24U的起绕的末端部34U1以沿着第一齿32U1的基端部 的方式支承于支承部52A(被夹持在第一齿32U1的基端部与支承部52A之间)。另外,如图 8所示,V相的绕组24V的起绕的末端部34V1以沿着第十二齿32V1的基端部的方式支承于 支承部52B (被夹持在第十二齿32V1的基端部与支承部52B之间)。
[0086] 此外,如图9所示,构成保持部46A的一对保持片48A、48B中的一方的保持片48A 还具有作为支承部的功能,W相的绕组24W的起绕的末端部34W1以沿着第三齿32W1的基 端部的方式支承于保持片48A (被夹持在第三齿32W1的基端部与保持片48A之间)。
[0087] 接下来,对本发明的一个实施方式的作用及效果进行说明。
[0088] 如以上详细说明的那样,根据本发明的一个实施方式的旋转电机10,定子20中的 所有的多个绕组24U、24V、24W如图1所示,以起绕及终绕的各个末端部34U1?34W2配置 在与马达部12的中心轴C相比靠电路部14侧(箭头XI侧)的方式卷绕于多个齿32U1? 32W4(参照图5A、图5B)。因此,由于端子16A?16D的长度短也没有问题,因此能够提高端 子16A?16D的成品率。并且,对绕组24U、24V、24W进行接线的端子16A?16D的结构也 能够简化。据此可以抑制成本增高。
[0089] 另外,当从图5A所示的第一齿32U1?第十二齿32V1中的相邻的齿的一方向另一 方卷绕绕组24U、24V、24W时,卷绕于一方的齿的绕组的最终匝与卷绕于一方的齿的绕组的 最初匝相比通过定子20的径向内侧。例如,如图11A、图11B所示,在U相的绕组24U的情 况下,当从相邻的齿32U2、32U3的一方向另一方卷绕绕组24U时,卷绕于一方的齿32U2的 绕组24U的最终匝Tn+1与卷绕于一方的齿32U2的绕组24U的最初匝T1相比通过定子20 的径向内侧。
[0090] 因此,当从相邻的齿的一方向另一方卷绕绕组24U、24V、24W时,对于另一方的齿 而言,能够容易地从齿的基端侧开始卷绕绕组,因此另一方的齿(下一个齿)中的绕组的排 列性良好,进而能够高速地对绕组24U、24V、24W进行卷绕。
[0091] 另外,如图6所示,在定子20上形成有多个突起部44。例如,如图12所示,U相的 绕组24U用的突起部44形成于相邻的齿32U2、32U3中的一方的齿32U2。U相的绕组24U 用的突起部44插在绕组24U的最初匝T1与最终匝Tn+1之间。V相的绕组24V及W相的绕 组24W用的突起部44也形成于相邻的齿中的一方,并且插在绕组的最初匝与最终匝之间。
[0092] 因此,由于能够抑制绕组24U、24V、24W的最初匝与最终匝发生干涉,因此能够使 另一方的齿(下一个齿)中的绕组24U、24V、24W的排列性良好。
[0093] 另外,如图6所示,在定子20上形成有多个支承部52A、52B。而且,如图7所示, U相的绕组24U的起绕的末端部34U1以沿着第一齿32U1的基端部的方式支承于支承部 52A(被夹持在第一齿32U1的基端部与支承部52A之间)。另外,如图8所示,V相的绕组 24V的起绕的末端部34V1以沿着第十二齿32V1的基端部的方式支承于支承部52B (被夹持 在第十二齿32V1的基端部与支承部52B之间)。
[0094] 此外,如图9所示,构成保持部46A的一对保持片48A、48B中的一方的保持片48A 还具有作为支承部的功能,W相的绕组24W的起绕的末端部34W1以沿着第三齿32W1的基 端部的方式支承于保持片48A (被夹持在第三齿32W1的基端部与保持片48A之间)。
[0095] 因此,能够抑制起绕的末端部34U1、34V1、34W1的回弹,使各起绕的末端部34U1、 34VU34W1朝向马达部12的轴向延伸,并且能够容易地从齿32U1、32V1、32W1的基端侧开始 卷绕绕组24U、24V、24W。
[0096] 另外,如图6所示,在定子20上形成有多个(三个)保持部46A?46C。如图7所 示,U相的绕组24U的终绕的末端部34U2以被一对保持片48A、48B夹持的方式保持于保持 部46A。另外,如图8所示,V相的绕组24U的终绕的末端部34U2以被一对保持片50A、50B 夹持的方式保持于保持部46B。此外,如图10所示,W相的绕组24W的终绕的末端部34W2 以被一对保持片50B、50C夹持的方式保持于保持部46C。
[0097] 因此,能够抑制终绕的末端部34U2、34V2、34W2的回弹,使所述终绕的末端部 34U2、34V2、34W2朝向马达部12的轴向延伸。
[0098] 接下来,对本发明的一个实施方式的变形例进行说明。
[0099] 在本实施方式中,作为一个例子,马达部12采用了 10极12槽的外转子型无刷马 达,也可以采用14极12槽的外转子型无刷马达。
[0100] 另外,在定子铁心22上按照U相、V相、W相的顺序卷装有绕组24U、24V、24W,但多 个绕组24U、24V、24W也可以按照其它顺序卷装于定子铁心22。换句话说,第一相?第三相 绕组可以从U相、V相、W相中的任一相开始起绕。
[0101]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作为第三相的W相的绕组24W除上述以外还可以按照如下 方式卷绕。以下,示出W相的绕组24W的卷绕方法的第一变形例及第二变形例。
[0102] 在图13A、图13B所示的W相的绕组24W的卷绕方法的第一变形例中,变更了 W相 的齿32W2与32W3的编号。对图13A、图13B的齿标注了第一?第十二的编号。
[0103] (1)U 相的齿 32U1 $第一齿
[0104] (2)U 相的齿 32U4 j第二齿
[0105] (3) W相的齿32W1 第三齿
[0106] (4) W相的齿32W2与第四齿
[0107] (5)V相的齿32V2 4第五齿
[0108] (6) V相的齿32V3 #第六齿
[0109] (7) U相的齿32U3 $第七齿
[0110] (8)U相的齿32U2#第八齿
[0111] (9)W相的齿32W3=>第九齿
[0112] (10)W相的齿32W4 j第十齿
[0113] (11)V 相的齿 32V4 4第i^一齿
[0114] (12)V相的齿32V1令第十二齿
[0115] 在本变形例中,如图13A所示,绕组24W的起绕的末端部34W1配置在第二齿32U4 与第三齿32W1之间。此时,绕组24W的起绕的末端部34W1向轴向一方侧延伸。然后,如图 13A、图13B所示,绕组24W从第三齿32W1的顶端侧观察顺时针地卷绕于第三齿32W1。然 后,绕组24W从第四齿32W2的顶端侧观察逆时针地卷绕于第四齿32W2。然后,如图13B所 示,绕组24W的一部分作为跨接线42W1向轴向另一方侧搭线而在圆环部30处跨至第九齿 32W3。
[0116] 接下来,如图13A、图13B所示,绕组24W从第九齿32W3的顶端侧观察逆时针地 卷绕于第九齿32W3。然后,绕组24W从第十齿32W4的顶端侧观察顺时针地卷绕于第十齿 32W4。另外,绕组24W的终绕的末端部34W2配置在第十齿32W4与第i^一齿32V4之间。此 时,绕组24W的终绕的末端部34W2向轴向一方侧延伸。如以上那样,在本变形例中,W相的 绕组24W卷绕于第三齿32W1、第四齿32W2、第九齿32W3、以及第十齿32W4。
[0117] 如图1所示,即便W相的绕组24W如此地卷绕于各齿,也能够将所有的多个绕组 24U、24V、24W中的各个末端部34U1?34W2配置在与马达部12的中心轴C相比靠电路部 14侧。
[0118] 另外,根据上述的图13A、图13B所示的变形例,由于W相的绕组24W中的跨接线的 根数为一根(仅是图13B所示的跨接线42W1)就够了,因此能够缩短W相的绕组24W的全 长,进而能够降低成本。
[0119] 另一方面,在图14A、图14B所示的W相的绕组24W的卷绕方法的第二变形例中,变 更了 W相的齿32W1与32W4的编号。对图14A、图14B的齿标注第一?第十二的编号。
[0120] (1)U相的齿32U1冷第一齿
[0121] (2)U 相的齿 32U4$第二齿
[0122] (3) W相的齿32W4 j第三齿
[0123] (4) W相的齿32W3 =>第四齿
[0124] (5) V相的齿32V2 j第五齿
[0125] (6) V相的齿32V3 #第六齿
[0126] (7) U相的齿32U3今第七齿
[0127] (8)U相的齿32U2 4第八齿
[0128] (9) W相的齿32W2 4第九齿
[0129] (10)W相的齿32W1 4第十齿
[0130] (11)V相的齿32V4今第i^一齿
[0131] (12)V相的齿32V1 j第十二齿
[0132] 在本变形例中,如图14A所示,绕组24W的起绕的末端部34W1配置在第十齿32W1 与第i^一齿32V4之间。此时,绕组24W的起绕的末端部34W1向轴向一方侧延伸。如图14A、 图14B所示,绕组24W从第十齿32W1的顶端侧观察逆时针地卷绕于第十齿32W1。然后,绕 组24W从第九齿32W2的顶端侧观察顺时针地卷绕于第九齿32W2。然后,如图14B所示,绕 组24W的一部分作为跨接线42W1向轴向另一方侧搭线而在圆环部30处跨至第四齿32W3。
[0133] 接下来,如图14A、图14B所示,绕组24W从第四齿32W3的顶端侧观察顺时针地 卷绕于第四齿32W3。然后,绕组24W从第三齿32W4的顶端侧观察逆时针地卷绕于第三齿 32W4。另外,绕组24W的终绕的末端部34W2配置在第二齿32U4与第三齿32W4之间。此时, 绕组24W的终绕的末端部34W2向轴向一方侧延伸。如以上那样,在本变形例中,W相的绕 组24W卷绕于第十齿32W1、第九齿32W2、第四齿32W3、以及第三齿32W4。
[0134] 即便W相的绕组24W如此地卷绕于各齿,也能够将所有的多个绕组24U、24V、24W 中的各个末端部34U1?34W2配置在与图1所示的马达部12的中心轴C相比靠电路部14 侦L另外,图14A、图14B所示的绕组24W的起绕的末端部34W1和绕组24W的终绕的末端 部34W2与图1所示的绕组24W的起绕的末端部34W1和绕组24W的终绕的末端部34W2交 换了位置。
[0135] 根据上述的图14A、图14B所示的变形例,由于W相的绕组24W中的跨接线的根数 为一根(仅是图14B所示的跨接线42W1)就够了,因此能够缩短W相的绕组24W的全长,进 而能够降低成本。
[0136] 另外,根据上述的图14A、图14B所示的变形例,绕组24U卷绕于作为最后的齿的 第二齿32U4的卷绕方向和作为其下一相的绕组24V卷绕于作为最初的齿的第十二齿32V1 的卷绕方向相同(从齿的顶端侧观察为顺时针)。同样地,绕组24V卷绕于作为最后的齿的 第i^一齿32V4的卷绕方向和作为其下一相的绕组24W卷绕于作为最初的齿的第十齿32W1 的卷绕方向相同(从齿的顶端侧观察为逆时针)。
[0137] 由此,如图15A所示,从齿32V4的顶端侧观察,能够将绕组24V的终绕的末端部 34V2保持在保持夹具60A的右侧,并且如图15B所示,从齿32W1的顶端侧观察,能够将绕组 24W的起绕的末端部34W1保持在保持夹具60B的左侧。因此,能够避免绕组24V的终绕的 末端部34V2与保持夹具60B发生干涉。
[0138] 另外,如图15C所示,若从齿32W1的顶端侧观察将绕组24W的起绕的末端部34W1 保持在保持部60B的右侧,则需要避免绕组24V的终绕的末端部34V2与保持夹具60B发生 干涉,从而难以将绕组24V的终绕的末端部34V2与绕组24W的起绕的末端部34W1并列配 置。然而,如图15B所示,通过将绕组24W的起绕的末端部34W1保持在保持夹具60B的左 侦牝能够将绕组24V的终绕的末端部34V2与绕组24W的起绕的末端部34W1并排地配置。
[0139] 另外,在上述的图14A、图14B所示的变形例中,如上所述,绕组24W的起绕的末端 部34W1和绕组24W的终绕的末端部34W2与图1所示的绕组24W的起绕的末端部34W1和 绕组24W的终绕的末端部34W2交换了位置。在图14A中,绕组24W的起绕的末端部34W1 由保持部46C保持,而上述的绕组24W的起绕的末端部34W1也可以由上述的支承部52A、 52B(参照图7、图8)或由与具有作为支承部的功能的保持部48A(参照图9)相同的支承部 支承。另外,在图14A中,绕组24W的终绕的末端部34W2也可以由与保持部46C相同的保 持部保持。
[0140]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电路部14相对于马达部12向与马达部12的轴向正交的 方向的一方侧(箭头XI侧)偏离地配置。然而,如图16所示,电路部14也可以相对于马 达部12向与马达部12的轴向正交的方向的另一方侧(箭头X2侧)偏离地配置。
[0141] 在上述的图16所示的变形例中,马达部12的结构、配置、朝向相对于上述实施方 式未作变更,而各个末端部34U1?34W2配置在与马达部12的中心轴C相比靠与电路部14 相反的一侧(与马达部12的轴向正交的方向的一方侧、箭头XI侧)。即便如此构成,由于 能够简化对绕组24U、24V、24W进行接线的端子16A?16D的结构,因此能够抑制成本增高。
[0142] 另外,在上述的图16所示的变形例中,电路部14沿着马达部12的轴向与马达部 12重叠地配置,电路部14与马达部12重叠的面积在图16所示的变形例中比上述实施方式 (参照图1)的大。若如上述的图16所示的变形例那样构成,则能够减小从马达部12的轴 向观察的旋转电机10的投影面积。因此,若将图16所示的变形例应用于风扇马达,则能够 确保冷却风的流路面积(能够减小流路中的障碍物的大小)。
[0143] 另外,上述多个变形例中的可以组合的变形例也可以适当地组合而实施。
[0144] 以上,对本发明的一个实施方式进行了说明,当然,本发明并不局限于上述内容, 除上述内容以外,在不脱离其主旨的范围内可以进行各种变形来实施。
【权利要求】
1. 一种旋转电机,具备: 电路部,从马达部的轴向观察,相对于所述马达部而向与所述马达部的轴向正交的方 向的一方侧或另一方侧偏离地配置; 定子,具有呈放射状地形成的多个齿和卷绕于所述多个齿且具有沿着所述马达部的轴 向延伸的末端部的多个绕组,所述定子与转子共同构成所述马达部,并且,所有的所述多个 绕组以所述各个末端部配置在与所述马达部的中心轴相比靠所述正交的方向的一方侧的 方式卷绕于所述多个齿;以及 多个端子,对所述电路部与所述多个绕组的末端部进行接线。
2. 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旋转电机,其中, 所述马达部具有三角形接线的三相绕组作为所述多个绕组,并且是10极12槽或14极 12槽的外转子型无刷马达, 在将呈放射状地形成在所述定子的圆环部的周围的所述多个齿按朝所述定子的周向 一方侧依次设为第一齿?第十二齿、将所述定子的外周侧设为各齿的顶端侧的情况下, 第一相绕组 以起绕的末端部向所述定子的轴向(以下仅称为轴向)一方侧延伸的方式配置在第一 齿与第二齿之间, 并在从第一齿的顶端侧观察逆时针地卷绕于第一齿之后,作为跨接线向所述轴向另 一方侧搭线而在圆环部处跨至第八齿,在从第八齿的顶端侧观察逆时针地卷绕于第八齿之 后,从第七齿的顶端侧观察顺时针地卷绕于第七齿,然后作为跨接线向所述轴向一方侧搭 线而在圆环部处跨至第二齿,在从第二齿的顶端侧观察顺时针地卷绕于第二齿之后,以终 绕的末端部向所述轴向一方侧延伸的方式配置在第二齿与第三齿之间, 第二相绕组 以起绕的末端部向所述轴向一方侧延伸的方式配置在第十二齿与第i 齿之间, 并在从第十二齿的顶端侧观察顺时针地卷绕于第十二齿之后,作为跨接线向所述轴向 另一方侧搭线而在圆环部处跨至第五齿,在从第五齿的顶端侧观察顺时针地卷绕于第五齿 之后,从第六齿的顶端侧观察逆时针地卷绕于第六齿,然后作为跨接线向所述轴向一方侧 搭线而在圆环部处跨至第十一齿,在从第十一齿的顶端侧观察逆时针地卷绕于第十一齿之 后,以终绕的末端部向所述轴向一方侧延伸的方式配置在第i 齿与第十齿之间, 第三相绕组 以起绕的末端部向所述轴向一方侧延伸的方式配置在第二齿与第三齿之间, 并在从第三齿的顶端侧观察顺时针地卷绕于第三齿之后,作为第一跨接线向所述轴向 一方侧搭线而在圆环部处跨至第九齿,在从第九齿的顶端侧观察逆时针地卷绕于第九齿之 后,作为第二跨接线向所述轴向一方侧搭线而在圆环部处跨至第四齿,在从第四齿的顶端 侧观察逆时针地卷绕于第四齿之后,作为跨接线向所述轴向另一方侧搭线而在圆环部处跨 至第十齿,在从所述第十齿的顶端侧观察顺时针地卷绕于所述第十齿之后,以终绕的末端 部向所述轴向一方侧延伸的方式配置在所述第十齿与第十一齿之间, 所述定子被配置为第一齿、第二齿、第三齿、第十齿、第i^一齿、第十二齿位于与所述马 达部的中心轴相比靠所述正交的方向的一方侧。
3. 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旋转电机,其中, 所述马达部具有三角形接线的三相绕组作为所述多个绕组,并且是10极12槽或14极 12槽的外转子型无刷马达, 在将呈放射状地形成在所述定子的圆环部的周围的所述多个齿按朝所述定子的周向 一方侧依次设为第一齿?第十二齿、将所述定子的外周侧设为各齿的顶端侧的情况下, 第一相绕组 以起绕的末端部向所述定子的轴向(以下仅称为轴向)一方侧延伸的方式配置在第一 齿与第二齿之间, 并在从第一齿的顶端侧观察逆时针地卷绕于第一齿之后,作为跨接线向所述轴向另 一方侧搭线而在圆环部处跨至第八齿,在从第八齿的顶端侧观察逆时针地卷绕于第八齿之 后,从第七齿的顶端侧观察顺时针地卷绕于第七齿,然后作为跨接线向所述轴向一方侧搭 线而在圆环部处跨至第二齿,在从第二齿的顶端侧观察顺时针地卷绕于第二齿之后,以终 绕的末端部向所述轴向一方侧延伸的方式配置在第二齿与第三齿之间, 第二相绕组 以起绕的末端部向所述轴向一方侧延伸的方式配置在第十二齿与第i 齿之间, 并在从第十二齿的顶端侧观察顺时针地卷绕于第十二齿之后,作为跨接线向所述轴向 另一方侧搭线而在圆环部处跨至第五齿,在从第五齿的顶端侧观察顺时针地卷绕于第五齿 之后,从第六齿的顶端侧观察逆时针地卷绕于第六齿,然后作为跨接线向所述轴向一方侧 搭线而在圆环部处跨至第十一齿,在从第十一齿的顶端侧观察逆时针地卷绕于第十一齿之 后,以终绕的末端部向所述轴向一方侧延伸的方式配置在第i 齿与第十齿之间, 第三相绕组 以起绕的末端部向所述轴向一方侧延伸的方式配置在第二齿与第三齿之间, 并在从第三齿的顶端侧观察顺时针地卷绕于第三齿之后,从第四齿的顶端侧观察逆时 针地卷绕于第四齿,然后作为跨接线向所述轴向另一方侧搭线而在圆环部处跨至第九齿, 在从第九齿的顶端侧观察逆时针地卷绕于第九齿之后,从第十齿的顶端侧观察顺时针地卷 绕于第十齿,然后以终绕的末端部向所述轴向一方侧延伸的方式配置在所述第十齿与第 十一齿之间, 所述定子被配置为第一齿、第二齿、第三齿、第十齿、第i^一齿、第十二齿位于与所述马 达部的中心轴相比靠所述正交的方向的一方侧。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旋转电机,其中, 所述马达部具有三角形接线的三相绕组作为所述多个绕组,并且是10极12槽或14极 12槽的外转子型无刷马达, 在将呈放射状地形成在所述定子的圆环部的周围的所述多个齿按朝所述定子的周向 一方侧依次设为第一齿?第十二齿、将所述定子的外周侧设为各齿的顶端侧的情况下, 以起绕的末端部向所述定子的轴向(以下仅称为轴向)一方侧延伸的方式配置在第一 齿与第二齿之间, 并在从第一齿的顶端侧观察逆时针地卷绕于第一齿之后,作为跨接线向所述轴向另 一方侧搭线而在圆环部处跨至第八齿,在从第八齿的顶端侧观察逆时针地卷绕于第八齿之 后,从第七齿的顶端侧观察顺时针地卷绕于第七齿,然后作为跨接线向所述轴向一方侧搭 线而在圆环部处跨至第二齿,在从第二齿的顶端侧观察顺时针地卷绕于第二齿之后,以终 绕的末端部向所述轴向一方侧延伸的方式配置在第二齿与第三齿之间, 第二相绕组 以起绕的末端部向所述轴向一方侧延伸的方式配置在第十二齿与第i 齿之间, 并在从第十二齿的顶端侧观察顺时针地卷绕于第十二齿之后,作为跨接线向所述轴向 另一方侧搭线而在圆环部处跨至第五齿,在从第五齿的顶端侧观察顺时针地卷绕于第五齿 之后,从第六齿的顶端侧观察逆时针地卷绕于第六齿,然后作为跨接线向所述轴向一方侧 搭线而在圆环部处跨至第十一齿,在从第十一齿的顶端侧观察逆时针地卷绕于第十一齿之 后,以终绕的末端部向所述轴向一方侧延伸的方式配置在第i 齿与第十齿之间, 第三相绕组 以起绕的末端部向所述轴向一方侧延伸的方式配置在第十齿与第i 齿之间, 并在从第十齿的顶端侧观察逆时针地卷绕于第十齿之后,从第九齿的顶端侧观察顺时 针地卷绕于第九齿,然后作为跨接线向所述轴向另一方侧搭线而在圆环部处跨至第四齿, 在从第四齿的顶端侧观察顺时针地卷绕于第四齿之后,从第三齿的顶端侧观察逆时针地卷 绕于第三齿,然后以终绕的末端部向所述轴向一方侧延伸的方式配置在所述第二齿与第三 齿之间, 所述定子被配置为第一齿、第二齿、第三齿、第十齿、第i^一齿、第十二齿位于与所述马 达部的中心轴相比靠所述正交的方向的一方侧。
5. 根据权利要求2至4中任一项所述的旋转电机,其中, 所述绕组从所述定子的圆环部一侧即所述各齿的基端侧开始卷绕于所述各齿, 当从第一齿?第十二齿中的相邻的齿的一方向另一方卷绕绕组时,卷绕于一方的齿的 绕组的最终匝与卷绕于一方的齿的绕组的最初匝相比通过所述定子的径向内侧。
6. 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旋转电机,其中, 在所述定子上形成有插在所述绕组的最初匝与最终匝之间的突起部。
7. 根据权利要求2至4中任一项所述的旋转电机,其中, 在所述定子上形成有支承所述绕组的起绕的末端部的支承部。
8. 根据权利要求2至4中任一项所述的旋转电机,其中, 在所述定子上形成有保持所述绕组的终绕的末端部的保持部。
【文档编号】H02K29/00GK104158312SQ201410201251
【公开日】2014年11月19日 申请日期:2014年5月13日 优先权日:2013年5月14日
【发明者】佐原良通, 大石将人 申请人:阿斯莫株式会社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