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手机微型充电器的制造方法

文档序号:7419424阅读:339来源:国知局
一种手机微型充电器的制造方法
【专利摘要】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手机微型充电器,包括充电基座和顶盖两部分,其中:充电基座为中空,其内部设有钕铁硼磁铁片和升压充电电路板,其外部设有与升压充电电路板输入端相连的正极电极片和负极电极片,其外部还设有与升压充电电路板输出端相连的充电插头;顶盖为中空结构,其内部设有钕铁硼磁铁片,其外部设有用于串联干电池的串联电极片,其外部还设有与充电插头相匹配的插头孔。本实用新型利用内置钕铁硼磁铁片的强磁性将干电池的正极和负极吸附在电极片上,从而形成升压充电回路,并通过充电插头为手机等进行充电。本实用新型可利用干电池对手机等设备进行应急充电,同时相对现有技术具有结构简单、使用方便、体积更小、携带方便等优点。
【专利说明】一种手机微型充电器

【技术领域】
[0001]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通讯设备配件,尤其是一种手机微型充电器。

【背景技术】
[0002]现在手机、平板电脑已经成为了人们生活、工作中通讯、获取信息的必备工具,随着科技的发展,手机、平板电脑的功能也越来越强大,人们对其性能要求也越来越高,如电池容量和续航能力,但由于锂离子电池技术一直停滞不前,相对手机性能的几何级数增长,手机电池的续航能力却愈发捉襟见肘,人们只能简单地增加电池容量来提升手机续航能力,或者依靠额外的移动电源来应对手机长时间无法充电的状况,而当人们长时间处于野外或遇到停电等突发状况时,移动电源也将失去作用,此时人们就需要一种应急充电设备,可以将其他电源转化为手机供电电源。为此人们开发出了一些利用干电池为手机进行应急充电的装置,如申请号为CN201320139060.2的申请文件公开了一种可利用干电池充电的手机壳,其具有专门用于放置干电池的电池仓,因此具有体积较大的缺点,不利于随身携带,同时其需要采用传统导线连接方式,具有导线容易脱落或老化而导致无法总成充电的缺陷,同时更换导线又额外增加了成本。
实用新型内容
[0003]为解决上述现有技术中的问题,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手机微型充电器。
[0004]本实用新型采用的技术方案为:包括充电基座和顶盖,其中:
[0005]所述充电基座包括外壳I和内壳I,所述外壳I和内壳I包围形成中空结构,所述充电基座的中空内部设有磁铁片I和升压充电电路板,所述内壳I的外部设有正极电极片和负极电极片,所述正极电极片与升压充电电路板的正极输入端相连,所述负极电极片与升压充电电路板的负极输入端相连,所述充电基座外部还设有与手机、平板电脑等设备相匹配的充电插头,所述充电插头的输入端连接升压充电电路板的输出端;
[0006]所述顶盖包括外壳II和内壳II,所述外壳II和内壳II包围形成中空结构,所述顶盖的中空内部设有磁铁片II,所述内壳II的外部设有若干串联电极片,每一个串联电极片用于分别连接两节干电池的正极和负极以形成一个串联干电池组,每一个串联干电池组的其他正极、负极再分别通过正极电极片、负极电极片与升压充电电路板的正极输入端、负极输入端相连,升压充电电路板将串联干电池组的3V电压转化为5V电压输出,即可通过充电插头为手机、平板电脑等设备充电。
[0007]本实用新型利用内置磁铁片对干电池金属外壳的吸附力将干电池的正极或负极吸附在正极电极片、负极电极片和串联电极片上,以达到使升压充电电路导通的目的,每一个串联电极片对应一个串联干电池组,当串联干电池组的个数> 1时,则在升压充电电路板的输入端形成了若干个串联干电池组的并联。
[0008]进一步地,所述串联电极片为2个,可将2个串联干电池组并联后通过升压充电电路板转化为5V电压输出,其最大输出电流为1A以上。
[0009]进一步地,所述充电插头设于内壳I的外部并垂直于内壳I表面,所述内壳II的外部还设有与充电插头相匹配的插头孔。
[0010]进一步地,所述正极电极片和串联电极片上均设有用于固定干电池正极凸起的凹槽。
[0011]进一步地,所述顶盖上固定有钥匙环。
[0012]进一步地,所述磁铁片1、磁铁片II均为钕铁硼磁铁片。
[0013]相对现有技术,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在于:
[0014]①本实用新型的充电基座和顶盖内部均设有钕铁硼磁铁片,在不使用时,充电基座和顶盖可通过磁铁片的吸附作用而合为一个整体,同时充电基座的充电插头可插入顶盖的插头孔内以保护充电插头,因此具有可靠性高的优点;
[0015]在使用时将充电基座和顶盖分开,通过钕铁硼磁铁片的强磁性和电极片上的凹槽可将干电池牢固地吸附住并固定在充电基座和顶盖之间,无需设置额外的导线,也无需配置放置电池的电池仓,因而本实用新型具有体积小巧、使用方便、生产成本更低等优点;
[0016]②本实用新型的顶盖上固定有钥匙环,可用于悬挂在钥匙扣上或手提包上,便于随身携带,更利于解决野外无法采用传统方式充电等应急状况;
[0017]③本实用新型可将干电池经过先串联再并联形成的3V电压输入到升压充电电路板中,经过升压后变成5V的充电电压,然后通过充电插头为手机、平板电脑等设备进行充电,其最大输出电流可达IA以上,转化效率可达93%。

【专利附图】

【附图说明】
[0018]图1为本实用新型分离状态正视图。
[0019]图2为本实用新型分离状态俯视图。
[0020]图3为图1的A-A剖视图。
[0021]图4为本实用新型的另一分离状态立体图。
[0022]图5为本实用新型的组合状态立体。
[0023]图6为本实用新型的充电状态立体图。
[0024]图7为本实用新型的充电原理图。
[0025]图中:1-充电基座,11-外壳I,12_内壳,13-磁铁片I,14-升压充电电路板,15-正极电极片,16-负极电极片,17-充电插头,2-顶盖,21-外壳II,22-内壳II,23-磁铁片II,24-串联电极片,3-凹槽,4-钥匙环,5-电池,6-手机。

【具体实施方式】
[0026]结合附图及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进一步说明。
[0027]如图1-图6所示,本实用新型包括充电基座I和顶盖2,其中:
[0028]如图3、图4所示,所述充电基座I包括外壳I 11和内壳I 12,所述外壳I 11和内壳I 12包围形成中空结构,所述充电基座I的中空内部设有钕铁硼磁铁片I 13和升压充电电路板14,所述内壳I 12的外部设有正极电极片15和负极电极片16,所述正极电极片15与升压充电电路板14的正极输入端相连,所述负极电极片16与升压充电电路板14的负极输入端相连,所述充电基座I外部还设有与手机、平板电脑等设备相匹配的充电插头17,所述充电插头17的输入端连接升压充电电路板14的输出端,所述充电插头17设于内壳I 12的外部并垂直于内壳I 12表面;
[0029]如图3、图4所不,所述顶盖2包括外壳II 21和内壳II 22,所述外壳II 21和内壳II 22包围形成中空结构,所述顶盖2的中空内部设有钕铁硼磁铁片II 23,所述内壳II的外部还设有与充电插头相匹配的插头孔25,所述内壳II 22的外部设有两个串联电极片24,每一个串联电极片24用于分别连接两节干电池5的正极和负极以形成一个串联干电池组,每一个串联干电池组的其他正极、负极再分别通过正极电极片15、负极电极片16与升压充电电路板14的正极输入端、负极输入端相连,升压充电电路板14将串联干电池组的3V电压转化为5V电压输出,即可通过充电插头17为手机6、平板电脑等设备充电。
[0030]如图3、图4所示,优选地,所述正极电极片15和串联电极片16上均设有用于固定干电池正极凸起的凹槽3 ;所述顶盖上固定有钥匙环4。
[0031]如图6、图7所示,本实用新型利用内置钕铁硼磁铁片对干电池金属外壳的吸附力将干电池的正极或负极吸附在正极电极片15、负极电极片16和串联电极片24上,以达到使升压充电电路导通的目的,不仅结构简单、易随身携带、使用方便、生产成本更低,同时其最大输出电流可达IA以上,转化效率93%可达以上。
【权利要求】
1.一种手机微型充电器,其特征在于:包括包括充电基座(1)和顶盖(2),其中: 所述充电基座⑴包括外壳I (11)和内壳I (12),所述外壳I (11)和内壳I (12)包围形成中空结构,所述充电基座(1)的中空内部设有磁铁片I (13)和升压充电电路板(14);所述内壳I(12)的外部设有正极电极片(15)和负极电极片(16),所述正极电极片(15)与升压充电电路板(16)的正极输入端相连,所述负极电极片(15)与升压充电电路板(16)的负极输入端相连;所述充电基座(1)外部还设有与手机、平板电脑等设备相匹配的充电插头(17),所述充电插头(17)的输入端连接升压充电电路板(14)的输出端; 所述顶盖⑵包括外壳II (21)和内壳II (22),所述外壳II (21)和内壳II (22)包围形成中空结构,所述顶盖⑵的中空内部设有磁铁片II (23);所述内壳II (22)的外部设有若干用于串联两节干电池的串联电极片(24)。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手机微型充电器,其特征在于:所述串联电极片(24)为两个。
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手机微型充电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充电插头(17)设于内壳I (12)的外部并垂直于内壳I (12)表面,所述内壳II (22)的外部还设有与充电插头(17)相匹配的插头孔(25)。
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手机微型充电器,其特征在于:所述正极电极片(15)和串联电极片(24)上均设有用于固定干电池正极凸起的凹槽(3)。
5.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手机微型充电器,其特征在于:所述顶盖(2)上固定有钥匙环⑷。
6.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手机微型充电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磁铁片I(13)、磁铁片II (23)均为钕铁硼磁铁片。
【文档编号】H02J7/00GK204258389SQ201420817098
【公开日】2015年4月8日 申请日期:2014年12月22日 优先权日:2014年12月22日
【发明者】石雄 申请人:石雄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