配电系统和电气系统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1839816阅读:141来源:国知局
配电系统和电气系统的制作方法与工艺

本申请涉及一种配电系统,尤其涉及一种多电源的配电系统及电气系统。



背景技术:

传统负载供电通常来自于单一电源供电,这一单一电源通常由电网或独立发电设备构成。图1所示为传统的负载单电源供电配电方式。如图1所示,电源Grid可以代表电网或独立发电设备。电源Grid与开关K1及负载Load串联设置。这一设置方式的缺陷在于单一电源无法应对突然的断电。

因此,对一些比较重要的负载,通常会有两路独立的电源供电,一路正常供电,另一路作为备份。图2所示为传统的负载双电源供电配电方式。然而,由于两路独立的电源Grid1和Grid2不受本地控制,其幅值、频率或相位都可能不同,所以无法同时供电,并且在两路电源切换过程中会出现供电中断。对于更加敏感和重要的负载,通常会采用不停电电源(UPS)的供电方式,图3所示为传统的在线式UPS供电方式。如图3所示,该配电方式中负载可由两路独立的电源,即电网Grid或不停电电源UPS供电。在线式UPS虽实现了两路独立电源(Grid,UPS)分别对负载Load的供电,但两路独立电源并不能同时给负载供电,且两路独立电源(Grid,UPS)之间不易实现能量的双向流动。

图4所示为另一种在线互动式UPS配电方式。如图4所示,该配电方式中负载可由两路独立的电源,即Grid或UPS供电。在线互动式UPS实现了两路独立电源(Grid,UPS)分别对负载Load的供电,在任一电源故障时,仍能维持负载Load供电;在切换的过渡状态,或电网Grid短暂扰动时,两路独立电源可短暂的同时给负载供电,但两路独立电源(Grid,UPS)之间不能实现能量的双向流动。

鉴于现有技术存在的上述问题,需要提出一种新的配电系统,以解决上 述的问题。



技术实现要素:

本申请的主要目的是提出一种多电源和负载之间配电连接的配电系统和电气系统,通过这种配电系统和电气系统,或有助于:在任意一个电源故障状态下仍维持负载供电;负载供电可在两个电源之间平滑切换;可以灵活选择负载由任一电源供电,或由两个电源同时供电,且负载在两个电源之间汲取能量的比例可根据需要调节;可以实现两个电源之间能量的双向传递。从而实现用户的经济利益最大化,提高用户的用电质量。同时,该独特的配电连接或可不需对既有的负载与电源之间的配电连接系统做构造性的变更。

为实现这一目的,本申请一实施例提出一种配电系统,所述配电系统与第一电源、第二电源及能量存储单元连接,所述配电系统包括:

选择开关,具有动端和第一不动端,所述动端连接于负载并选择性地电性连接于所述第一不动端;

第一变换器,具有第一端和第二端,所述第一变换器的第一端电性连接于所述第二电源;

第二变换器,具有第一端和第二端,所述第二变换器的第一端电性连接于所述第一变换器的第二端,并且电性连接于所述能量存储单元;

第一开关,具有第一端和第二端,所述第一开关的第一端电性连接至所述第二变换器的第二端,所述第一开关的第二端电性连接至所述选择开关的第一不动端;

第二开关,具有第一端和第二端,所述第二开关的第一端电性连接至所述第一开关的第二端,所述第二开关的第二端电性连接至所述第一电源。

在本申请配电系统的一实施例中,所述选择开关还包括第二不动端,所述选择开关的所述动端选择性地电性连接于所述第二不动端,所述第一电源电性连接于所述第二不动端。

在本申请配电系统的一实施例中,所述配电系统还包括第三变换器,所述第三变换器具有第一端和第二端,所述第三变换器的第一端连接所述能量存储单元,所述第三变换器的第二端连接所述第二变换器的第一端。

在本申请配电系统的一实施例中,所述配电系统还包括第三开关,所述 第三开关电性连接于所述第二开关和所述第一电源。

在本申请配电系统的一实施例中,在第二工作状态下,所述第一开关断开,或所述第二开关断开,或第一开关与所述第二开关均断开;所述选择开关的所述动端连接所述第二不动端,所述第一电源通过所述第二不动端与所述负载连接。

在本申请配电系统的一实施例中,所述第一变换器为DC/DC变流器或AC/DC变流器;所述选择开关为单刀三掷、双刀三掷、三刀三掷开关、单刀双掷、双刀双掷或三刀双掷开关;所述第二变换器为单相逆变器、三相逆变器、H5逆变器、H6逆变器、两电平逆变器或三电平逆变器;所述第一开关和所述第二开关为继电器或接触点;所述第一电源为电网、UPS或柴油发电机;所述第二电源为可再生能源;所述能量存储装置为蓄电池或超级电容。

在本申请配电系统的一实施例中,所述选择开关还包括第三不动端。

在本申请配电系统的一实施例中,所述配电系统还包括电线,以实现电性连接,所述电线为直流母线、交流单相两线、单相三线、三相三线或三相四线。

在本申请配电系统的一实施例中,所述配电系统还包括:

第三变换器,具有第一端和第二端,所述第三变换器的第一端连接所述能量存储单元,所述第三变换器的第二端连接所述第二变换器的第一端;

第三开关,与所述第二开关串联设置,所述第三开关具有第一端和第二端,所述第二开关的第二端电性连接至所述第三开关的第一端;所述第三开关的第二端电性连接至所述第一电源,使所述第二开关的所述第二端通过所述第三开关电性连接至所述第一电源;

其中,所述第一变换器、所述第二变换器、所述第三变换器、所述第一开关、所述第二开关和所述第三开关集成为功率变换模组。

在本申请配电系统的一实施例中,所述选择开关还包括第二不动端,所述选择开关的所述动端选择性地电性连接于所述第二不动端,所述第一电源电性连接于所述第二不动端。

在本申请配电系统的一实施例中,在第一工作状态下,所述第二开关断开,所述第一开关闭合,所述动端电性连接于所述第一不动端,所述第二电 源通过所述第一开关与所述负载连接。

在本申请配电系统的一实施例中,在第二工作状态下,所述第一开关断开,所述第二开关闭合,所述动端电性连接于所述第一不动端,所述第一电源通过所述第二开关为所述负载提供动力。

本申请一实施例还提出一种电气系统,包括:

上述的配电系统;以及

测量模组,电性连接于所述第一电源和所述配电系统,用于测量电气信息。

应当理解的是,以上的一般描述和后文的细节描述仅是示例性和解释性的,并不能限制本申请。

附图说明

此处的附图被并入说明书中,并构成本说明书的一部分,示出了符合本申请的实施例,并与说明书一起用于解释本申请的原理。

图1所示为传统的负载单电源供电配电方式。

图2所示为传统的负载双电源供电配电方式。

图3所示为传统的在线式UPS供电方式。

图4所示为另一种在线互动式UPS配电方式。

图5所示为本申请一实施例由多电源通过选择开关与负载连接的配电系统。

图6所示为本申请另一实施例由多电源通过选择开关与负载连接的配电系统。

图7和图8为传统家庭的两种配电连接方式。

图9为本申请在家庭/工业中应用的第一实施例。

图10和图11所示为本申请在单相三线系统的家庭中应用的第二和第三实施例。

具体实施方式

这里将详细地对示例性实施例进行说明,其示例表示在附图中。下面的描述涉及附图时,除非另有表示,不同附图中的相同数字表示相同或相似的 要素。以下示例性实施例中所描述的实施方式并不代表与本申请相一致的所有实施方式。相反,它们仅是与如所附权利要求书中所详述的、本申请的一些方面相一致的设备和方法的部分例子。

本领域技术人员在考虑说明书及实践这里的公开后,将容易想到本申请的其它实施方案。本申请旨在涵盖本公开的任何变型、用途或者适应性变化,这些变型、用途或者适应性变化遵循本申请的一般性原理并包括本申请未公开的本技术领域中的公知常识或惯用技术手段。说明书和实施例仅被视为示例性的,本申请的真正范围和精神由权利要求指出。本文所述选择开关,可以是能实现选择功能的开关、开关组合或装置系统等,既可以是例如断路器、继电器、手闸等,也可以是例如包含有控制芯片的集成装置等,本申请并不以此为限;本文所述选择开关的不动端可以是指选择开关连接于供电侧或储能侧的一端,所述选择开关的动端可以是指选择开关连接于用电侧的一端,所述“动”或“不动”谨为形象化的示意,不构成所述端具体动作的限制。本文所述“连接”或“电性连接”既可以是直接连接,又可以是间接连接,既可以是机械接触连接,又可以是非机械接触连接,本申请并不以此为限。

图5所示为本申请一实施例由多电源通过选择开关与负载连接的配电系统。其中,单向或双向箭头表示能量可以流动的方向,但本申请并不以此为限。如图5所示,该配电系统与第一电源11、第二电源12及能量存储单元13连接,为负载L提供能源。该配电系统包括第一开关S1、第二开关S2、第三开关S3、选择开关K、第一变换器21、第二变换器22和第三变换器23。在一实施例中,第三开关S3可以省去,本申请并不以此为限。

特别需要注意的是,图5仅是示意性的图示,仅为了描述本申请的技术方案,而非具体的线路连接图。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图5公开内容的基础上能够明确具体的连线方式。此外,第一变换器21、第二变换器22和第三变换器23也是示意性的图示,仅为了描述本申请的技术方案,无意限制这些变换器的具体的结构和相互之间的连接方式。

在本实施例中,第一电源11以电网(Grid)为例进行说明,第二电源12以太阳能电池板(PV panel)为例进行说明,能量存储单元13以蓄电池为例进行说明。值得注意的是以上仅为举例说明,并不特别限制。本领域技术 人员应当可以在不违背本申请的精神的前提下作出任何修改和改变,例如,第一电源11也可以为任意的独立电源等,例如为电网、UPS、柴油发电机等稳定的独立电源或者其组合等;第二电源12可以为新能源等,例如为太阳能发电、风力发电、燃料电池等,或者其组合等;能量存储单元13例如为各类蓄电池、超级电容、飞轮等,或者其组合等,本申请并不以此为限。

选择开关K在本实施例中以三掷开关为例进行说明,其具有动端Kd、第一不动端K1、第二不动端K2、和第三不动端K3,第一开关S1、第二开关S2、第三开关S3均可以为双向开关,但是本申请并不以此为限,如在一实施例中,第二不动端K2和第三不动端K3可以省去,第一开关S1、第二开关S2、第三开关S3亦可以是其他类型的开关等。

第一电源11和第二电源12可以构成两个独立电源,为负载L供电。负载L通过选择开关K与第一电源11及第二电源12连接。选择开关K的动端Kd连接于负载L并能够选择性地电性连接于所述第一不动端K1或所述第二不动端K2。第一电源11具有输出端,其输出端电性连接于第二不动端K2。第二电源12的输出端可电性连接于第一变换器21的第一端,第一变换器21的第二端可电性连接于第二变换器22的第一端,第二变换器22的第二端可电性连接于第一开关S1的第一端。能量存储单元13既可以直接连接于第二变换器22的第一端,亦可以通过第三变换器23连接于第二变换器22的第一端,本申请并不以此为限。第一开关S1的第二端可电性连接至第二开关S2的第一端,第二开关S2的第二端既可直接连接于第一电源11,亦可通过第三开关S3或其他元器件连接于第一电源11,本申请并不以此为限。此外,第一开关S1的第二端还可连接至选择开关K的第一不动端K1。

第二开关S2和第三开关S3串联的目的是实现并网开关的冗余功能,即使其中一个开关失效,另一个开关仍能实现关断功能。因此,在其他实施例中,也可以不设置第三开关S3,而将第二开关S2的第二端直接连接至第一电源11的输出端,本申请并不特别限定。

另外,在其他实施例中,当能量存储单元13提供的能源能够直接使用于电路时,也可以不设置第三变换器23,而使能量存储单元13直接与第二变换器22的第一端连接,本申请同样并不特别限定。

图6所示为本申请另一实施例由双电源通过选择开关与负载连接的配电 系统。其中单向或双向箭头表示一实施例中能量可以流动的方向。如图6所示,在本实施例中,第一变换器21、第二变换器22、第三变换器23、第一开关S1、第二开关S2和第三开关S3可以集成为一个功率变换模组。

以下对本申请的配电系统的一种工作模式进行说明,但本申请并不以此为限。

在该工作模式的第一种情况即一正常工作状态下,第一电源11和第二电源12均正常输出能源,选择开关K的动端Kd与第一不动端K1电性连接,第一开关S1、第二开关S2和第三开关S3均闭合,第一电源11和第二电源12通过选择开关K的第一不动端K1给负载L供电,第一电源11和第二电源12之间能量可以双向传递。其中,第三开关S3可以省去。利用上述功率变换模组可以控制负载L在第一电源11和第二电源12中汲取能量的比例,从而实现负载用电的经济利益最大化。鉴于利用功率变换模组调节第一电源11和第二电源12中汲取能量的比例已是本领域技术人员熟知的技术,在此并不详细说明。

在该工作模式的第二种情况即一第一工作状态下,第二电源12正常工作,而第一电源11不输出能源(包括但不限于发生故障、断电,不需要输出或者无法输出能源等)时,功率变换模组可以根据需要,例如并网规则的要求(孤岛或低压穿越)断开第二开关S2和/或第三开关S3,从而切断不输出能源的第一电源11对负载L的影响,第二电源12通过第一开关S1继续为负载L提供稳定的供电;当第一电源11可以输出能源时,功率变换模组可以通过检测到第一电源11恢复到设定阈值,再重新闭合第二开关S2和第三开关S3,恢复两路独立电源对负载L的供电,但本申请并不以此为限。其中,第三开关S3可以省去。

在该工作模式的第三种情况即一第二工作状态下,第一电源11正常工作,而第二电源12不输出能源(包括但不限于发生故障、断电,不需要输出或者无法输出能源)时,第一开关S1打开,第二开关S2、第三开关S3闭合,从而切断不输出能源的第二电源12对负载L的影响,第一电源11通过第二开关S2和第三开关S3继续为负载L提供稳定的供电;当第二电源12可以输出能源时,可以重新闭合第一开关S1,恢复两路独立电源对负载L的供电。或者,当第二电源12不输出能源,第一电源11正常时,也可以使第 二开关S2和第三开关S3打开,选择开关K的动端Kd电性连接第二不动端K2,则第一电源11可以通过选择开关K继续为负载L提供稳定的供电;当第二电源12可以输出能源时,重新闭合第二开关S2和第三开关S3,并可将选择开关K的动端Kd重新电性连接第一不动端K1,恢复两路独立电源对负载L的供电。其中,第三开关S3可以省去。

当第一电源11和第二电源12均不正常时,或需要停电维护时,选择开关K的动端Kd既不与第一不动端K1电性连接,又不与第二不动端K2电性连接,将负载L与两路不输出能源的电源11、12的连接断开。此时,可以设置一第三不动端K3供动端Kd挂靠,但本申请并不以此为限。

能量存储单元13可以在第一电源11和/或第二电源12正常工作时从第一电源11和/或第二电源12汲取能量,或可以与第一电源11和/或第二电源12共同提供稳定的能量输出,或可以反馈能量给第一电源11,或单独提供稳定的能量输出,本申请并不以此为限。例如,如图6中双向箭头所示,能量可以从第一电源11流出,经过第三开关S3、第二开关S2、第一开关S1、第二变换器22、第三变换器23流入到能量存储单元13,也可以沿着相反方向流动。

在一实施例中,选择开关K包括各种类型的开关,例如单刀三掷、双刀三掷、或三刀三掷开关等,视电气接线而定;也可以为单刀双掷、双刀双掷、或三刀双掷开关等。此外,第一变换器21可以是DC/DC变流器,或AC/DC变流器等,可以根据可再生能源类型不同选择使用;第二变换器22可以是各种类型逆变器,包括但不限于单相逆变器、三相逆变器、H5逆变器、H6逆变器、两电平逆变器、三电平逆变器等;第三变换器23可以是DC/DC变流器,或AC/DC变流器等,根据能量存储单元13的不同选择使用;但本申请并不以此为限。

在本申请中,负载L可以是各种工业或民用负载等。并且图5和图6所示仅为电气连接的单线图,实际应用中,这些连线例如可以是直流母线(正,负,零)、交流单相两线(L、N)、单相三线(L1、L2、N)、三相三线(R、S、T)、三相四线(R、S、T、N)等。

本申请前述的配电系统可以应用于工业场合或家庭用户,在此将以单相三线系统的家庭应用为例进行说明,其他系统类似,不再一一赘述。图7和 图8为传统家庭的两种配电连接方式。如图7所示,第一电源11(例如市电)经过入户电表31进入室内后,接电力公司的容量限定断路器33,再经过家中的漏电保护断路器34,最终接家中的用电负荷L;需要说明的是,电力公司的容量限定断路器33并不总是接在用户室内,亦有可能接于室外,亦有可能没有,如图8所示即为接在室外的情况。这两种接线方式,对用户室内接线而言,没有本质不同,可均只需接单相三线系统的三根功率线(L1、L2、N)入室内,不涉及室内配电连接系统的构造性变更,但本申请并不以此为限。

图9为本申请在单相三线系统的家庭中应用的第一实施例。如图9所示,为了提高用户的供电可靠性和供电质量,提高用户电能使用的经济效益,以及节能环保,可以将第二电源12、第三电源13以及功率变换模组(例如包含上述的第一变换器21、第二变换器22、第三变换器23、第一开关S1、第二开关S2和第三开关S3)通过本申请所述的配电接线方式接入家庭用户,很显然,采用本申请所述的配电接线方式可以无需对家庭内部原有配电连接系统做构造性的变更,即,只将图9中虚线框内的部分插入在电力公司的容量限定断路器33和漏电保护断路器34之间,而室内部分与图8完全相同,对于单相三线系统来说,仍然只是三根进线入户,非常易于对既有家庭供电进行配电系统升级,但本申请并不以此为限。当然,由于第二电源12、能量存储单元13、功率变换模组的接入,第一电源11侧的能量可以双向流动,因此,视计费方式需要,计量电表在一实施例中为双向计费电表,如图9所示的,将计费电表可以为第一电表31和/或第二电表32,或其它计费方式,本申请并不以此为限。此外,功率变换模组(例如包含上述的第一变换器21、第二变换器22、第三变换器23、第一开关S1、第二开关S2和第三开关S3)在该电气系统中的位置亦可以多样选择,本申请并不以此为限。

图10和图11所示为本申请在单相三线系统的家庭中应用的第二和第三实施例。在一些国家的政策法规中规定,光伏发电系统在接入电网时,必须在其与电网之间串接光伏连接断路器,对图9所示的应用,光伏连接断路器36可以选择接在如图10所示的电力公司限流器和选择开关的第二不动端K2之间(即图10的光伏连接断路器36的位置),或图11所示的第三开关S3 和选择开关的第二不动端K2之间(即图11的光伏连接断路器36位置)等。另外需要说明的是,在功率变换模组内部,第二开关S2的两端可以并联快速开关,如可控硅整流器(SCR)等,以加速第二开关S2的开关速度,更有利于两个电源之间的平滑切换控制,但本申请并不以此为限。

本申请还提出一种电气系统,包括上述的配电系统和第一测量模组,该第一测量模组可以是前述的入户电表31等装置,与第一电源11及上述的配电系统相连,用于测量电气信息,该电气信息可以为电流、电压、阻抗、功率等。

应当理解的是,本申请并不局限于上面已经描述并在附图中示出的精确结构,并且可以在不脱离其范围进行各种修改和改变。本申请的范围仅由所附的权利要求来限制。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