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智能手机充电器设计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2037042阅读:933来源:国知局
一种智能手机充电器设计的制作方法与工艺

本发明涉及手机充电器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智能手机充电器设计。



背景技术:

电池的化学成分和设计一起限定电池所能提供的电流。若没有限制性能的实际因素,电池可产生无穷大的电流。限制电池性能的主要因素是化学成分的反应率、电池设计和发生反应的区域。某些电池具有产生大电流的能力。一个新的可充电电池或电池组(一个电池组中有几个电池)不能保证完全充满电。事实上它们很可能几乎被放电。因此,第一件要做的事情是根据制造商提供的化学成分相关指南,对电池/电池组进行充电。

近几年来,便携式电子产品的迅猛发展促进了电池技术的更新换代。其中锂离子电池以高能量密度、高内阻、高电池电压、高循环次数、低自放电率等特性,脱颖而出,迅速成为市场的主流。据统计,在笔记本电脑和移动电话领域,锂离子电池的市场占有率分别为80%和60%。根据日本矢野经济研究所的预测,锂离子电池正以53.33%的年增长率快速取代传统的镍铬和镍氢电池市场。



技术实现要素:

本发明涉及手机充电器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智能手机充电器设计。本发明设计一款智能手机锂电池充电器,要求以单片机为控制核心,选择适当的配套元件,设计硬件电路,并编制相应软件,使所设计的充电器具有智能化特点,能根据不同手机锂电池的电参数自动确定相应的充电控制规律,自动检测、充电、断电、报警等,达到理想的充电效果。

附图说明

图1:手机锂电池智能充电器电路单片机部分原理图。

图2:6n137光耦合器。

图3:电压转换及光耦隔离部分电路的原理图。

图4:手机锂电池智能充电器电路充电控制部分原理图。

图5:lm7805构成的5v稳压电源电路。

图6:手机锂电池智能充电器程序流程图子图1。

图7:手机锂电池智能充电器程序流程图子图2。

图8:智能充电器的程序流。

图9:变量及说明。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使本发明的目的、技术方案及优点更加清楚明白,以下结合附图及实施例,对本发明进行进一步详细说明。应当理解,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仅仅用以解释本发明,并不用于限定本发明。

本发明涉及手机充电器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智能手机充电器设计。本发明设计一款智能手机锂电池充电器,要求以单片机为控制核心,选择适当的配套元件,设计硬件电路,并编制相应软件,使所设计的充电器具有智能化特点,能根据不同手机锂电池的电参数自动确定相应的充电控制规律,自动检测、充电、断电、报警等,达到理想的充电效果。

锂电池智能手机充电器硬件设计:

进一步的,电池充电器电路设计包括单片机电路的设计、电压转换及光耦隔离电路的设计、充电控制电路的设计和电源电路的设计。

进一步的,智能充电器电路单片机部分如图1,u1为单片机at89c51,工作在11.0592mhz时钟;u2为蜂鸣器,蜂鸣器由单片机的p1.2脚控制发出报警声提示;单片机的p2.0脚输出控制光藕器件,在需要的时候可以及时关断充电电源;单片机的外部中断0由充电芯片max1898的充电状态输出信号/chg经过反相后触发。

进一步的,耦合器(opticalcoupler,英文缩写为oc)亦称光电隔离器,简称光耦,是开关电源电路中常用的器件。耦合器以光为媒介传输电信号。光耦合器一般由三部分组成:光的发射、光的接收及信号放大。由于光耦合器输入输出间互相隔离,电信号传输具有单向性等特点,因而具有良好的电绝缘能力和抗干扰能力。又由于光耦合器的输入端属于电流型工作的低阻元件,它在长线传输信息中作为终端隔离元件可以大大提高信噪比。在计算机数字通信及实时控制中作为信号隔离的接口器件,可以大大增加计算机工作的可靠性。本次设计选择了6n137光耦合器。6n137光耦合器是一款用于单通道的高速光耦合器,其内部有一个850nm波长algaasled和一个集成检测器组成,其检测器由一个光敏二极管、高增益线性运放及一个肖特基钳位的集电极开路的三极管组成。具有温度、电流和电压补偿功能,高的输入输出隔离,lsttl/ttl兼容,高速,5ma的极小输入电流。工作参数:最大输入电流,低电平:250ua最大输入电流,高电平:15ma最大允许低电平电压(输出高):0.8v最大允许高电平电压:vcc最大电源电压、输出:5.5v扇出(ttl负载):8个(最多)工作温度范围:-40°cto+85°c典型应用:高速数字开关,马达控制系统和a/d转换等6n137光耦合器的内部结构、管脚如图2所示。

进一步的,图3是电压转换及光耦隔离部分电路的原理图。u3为输出+5v的电压转换芯片m7805,它将12v的输入电压转换为固定的5v输出;u4为光耦隔离芯片6n137,其输入为lm7805产生的5v电压,输出为经过隔离的5v电压,u4的2脚和单片机的p2.0相连,由单片机控制适时地关闭充电电源。

进一步的,图4所示的为充电控制部分的电路原理图,其核心器件为充电芯片max1898,其充电状态输出引脚/chg经过74ls04反相后与单片机int0相连,触发外部中断。led_r为红色发光二极管,红灯表示电源接通;led_g为绿色发光二极管,绿灯表示处于充电状态。q1为p沟道的场效应管,由max1898提供驱动。图中,r4为设置充电电流的电阻,阻值为2.8kω,设置最大充电电流为500ma;c11为设置充电时间的电容,容值为100nf,设置最大充电时间为3小时。

进一步的,如图5所示电路为输出电压+5v、输出电流1.5a的稳压电源。它由电源变压器b,桥式整流电路d1~d4,滤波电容c1、c3,防止自激电容c2、c3和一只固定式三端稳压器(7805)极为简捷方便地搭成的。

手机锂电池智能充电器软件设计:

进一步的,充电器的充电过程主要由max1898控制,而单片机芯片主要是对电池起保护作用。系统软件流程采用中断工作方式,软件功能的主要控制步骤均包括在定时中断程序中,包括监控电压,测量电流及累加电流时间积等部分。

进一步的,当max1898完成充电时,其/chg引脚会产生由高到低的跳变,该跳变引起单片机的int0中断。/chg输出为高存在3种情况:一是电池不在位或无充电输入,二是充电完毕,三是充电出错(此时,实际上/chg会以1.5hz频率反复跳变)。显然前两种情况单片机都可以直接控制光藕切断充电电源,所以,程序中只要区别对待第3种充电出错的情况即可。因此,在此中断中,如果判断出不是充电出错,则控制p2.0脚切断电源,控制p2.1脚启动蜂鸣器报警。

进一步的,程序中的变量及其说明如图9所示。

进一步的,程序是用c语言编写,通过编译之后自动生成机器语言。单片机控制智能充电器工作的程序流程分为平行执行的三部分,分别如下图6、图7、图8。如下流程图的子程序的作用是:先初始化,然后通过while(1)语句达到无限循环的目的。如图6所示。

进一步的,如下流程图的子程序的作用是:判断当int0_count为0时则启动定时器0,同时将计数器清零,int0_count自加;否则int0_count直接自加。如图7所示。

进一步的,如下流程图的子程序的作用是:先关闭t0计数,重设计数初值,t_count(廉政计数)自加,如果t_count大于600即第一次外部中断0产生后3s时,当int0_count为1,充电完毕,蜂鸣器报警,切断充电电源,关闭t0中断和外部中断0,当int0_count不为1,充电出错,直接关闭t0中断和外部中断0;否则,启动t0计数。如图8所示。

进一步的,主要程序代码及其说明(见注释语句)如下:

#defineucharunsignedchar

#defineuintunsignedint

sbitgate=p2^0;

sbitbp=p2^1;

uintt_count,int0_count;

/+定时器0中断服务子程序*/

voidtimer0()interrupt1using1

tr0=0;//停止计数

th0=一5000/256;//重设5ms计数初值

tl0=一5000%256:

t_count++;

if(it_count>600)//第一次外部中断0产生后3s

if(int0_count==1)//还没有出现第二次外部中断0,则认为充电完毕

gate=0;//关闭充电电源

bp=0;//打开蜂鸣器报警

e1se//否则即是充电出错

(gate=1;

bp=1;)

et0=0;//关闭to中断

ex0=0;//关闭外部中断0

int0_count=0;

t_count=0;)

else

tr0=1;//to开始计数

/*外部中断0服务子程序+/

voidint0()interrupt0using1

(if(int0_count==0)

(th0=一5000f256;//5ms定时

tl0=一5000%256;

tro=1://启动定时/计数器o计数

t_count=0;//产生定时器0中断的计数器清零

into—count++;)

/*初始化*/

voidinit()

(ea=1;//打开cpu中断

pto=1//t0中断设为高优先级

tmod=0x01;//模式1,to为16位定时/计数器

eto=1;//打开to中断

ito=1;//外部中断o设为边沿触发

exo=l;//打开外部中断o

gate=1;//光耦正常输出电压

bp=1;//关闭蜂鸣器

int0_count=o//产生外部中断o的计数器清零

voidmain()

/*调用初始化函数*/

init();/*无限循环*/while(1);)

以上所述仅为本发明专利的较佳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以限制本发明专利,凡在本发明专利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和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发明专利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