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线充电系统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3166563阅读:306来源:国知局
技术领域本发明涉及无线充电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无线充电系统。

背景技术:
无线充电是近年来兴起的一种新型充电技术,顾名思义,即不借助充电线材既可实现对一定空间范围内的用电设备充电。与传统有线充电相比,无线充电具有体积小、便携性高、兼容性强、有利于用电设备防水防尘设计等优点。目前,无线充电技术已广泛应用于汽车、家用电器、移动设备等,其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相关技术中,无线充电系统通常包括用于固持电子终端的固持件、固定于固持件且用于接收电磁波的接收线圈、用于发送电磁波的发射线圈及用于实现电子终端与接收线圈电连接的充电端子,通过将充电端子与电子终端连接,实现对电子终端的无线充电。但是,这种无线充电系统存在如下缺陷:固持件固持力度较小时,电子终端容易从固持件上掉落,稳固性差;固持力度较大时,又容易引起电子终端的磨损;充电端子与电子终端连接时容易松动,稳定性差;结构复杂。因此,有必要提供一种新的无线充电系统解决上述问题。

技术实现要素:
本发明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结构简单、可靠性能好且稳定性高的无线充电系统。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发明提供了一种无线充电系统,包括电子终端及用于对所述电子终端进行无线充电的无线充电器。所述电子终端包括电路系统、盖设于所述电路系统的外壳和接收线圈,所述外壳包括主壳部和环绕所述主壳部设置的副壳部,所述接收线圈嵌设于所述主壳部内部,所述接收线圈靠近所述电路系统的一侧涂设一层磁吸材料制成的隔磁层,,所述接收线圈与所述电路系统电连接,所述无线充电器包括发射线圈和磁钢,所述磁钢环绕所述发射线圈且与所述发射线圈间隔设置,所述无线充电器位于所述外壳的远离所述电路系统的一侧。优选的,所述主壳部、所述副壳部和所述接收线圈为一体成型。优选的,所述磁钢包括相互间隔设置的多个子磁钢,所述子磁钢环绕所述发射线圈等距设置。优选的,所述子磁钢为3~14个。优选的,所述接收线圈向所述隔磁层方向的正投影完全位于所述隔磁层内。优选的,所述隔磁层为铁制材料制成。优选的,所述接收线圈的面积大于所述发射线圈的面积,且所述接收线圈的厚度小于所述发射线圈的厚度。与相关技术相比,本发明的所述无线充电系统在所述电子终端的所述外壳内部嵌设所述接收线圈,并在所述接收线圈靠近所述电路系统的一侧涂设一层磁吸材料制成的隔磁层,使所述隔磁层和所述接收线圈为所述外壳的一部分,通过所述隔磁层与所述无线充电器的磁钢相吸,实现将所述电子终端固持于所述无线充电器,结构简单且稳定性好;同时所述发射线圈产生的电磁波被所述隔磁层挡住,避免了所述电磁波对所述电子终端的信号影响,使得所述无线充电系统的可靠性高。附图说明图1为本发明的无线充电系统的立体结构图;图2为本发明的无线充电系统部分立体分解结构图;图3为图1中电子终端的外壳的剖面示意图。具体实施方式下面将结合附图和实施方式对本发明作进一步说明。请同时参阅图1和图2,其中,图1为本发明的无线充电系统的立体结构图;图2为本发明的无线充电系统部分立体分解结构图。所述无线充电系统100包括电子终端1和用于对所述电子终端1进行无线充电的无线充电器2。本实施方式中,所述电子终端1为移动终端,包括手机、平板和笔记本电脑等便携式电子终端。请结合参阅图3,为图1中电子终端的外壳的剖面示意图。所述电子终端1包括电路系统11、盖设于所述电路系统11的外壳12和接收线圈13,所述外壳12包括主壳部121和环绕所述主壳部121设置的副壳部122;所述接收线圈13嵌设于所述主壳部121内部,所述接收线圈13靠近所述电路系统11的一侧涂设一层磁吸材料制成的隔磁层14。所述隔磁层14用于隔离电磁波,所述接收线圈13用于接收所述电磁波。所述接收线圈13与所述电路系统11电连接。需要说明的是,本发明中,所述隔磁层14为既可阻隔电磁波信号又具有吸附磁性的材料制成的层结构。本实施方式中,所述隔磁层14为铁制材料制成。本实施方式中,所述主壳部121、所述副壳部122和所述接收线圈13为一体成型,使得整个所述外壳12美观,结构牢固性强。所述无线充电器2包括前盖21、与前盖21配合形成收容空间(未标号)的壳体22以及收容于所述收容空间内的发射线圈23、磁钢24、固持件25。所述磁钢24环绕所述发射线圈23且与所述发射线圈23间隔设置,所述无线充电器2位于所述外壳12的远离所述电路系统11的一侧。所述发射线圈23用于产生并发射所述电磁波,所述磁钢24用于吸附所述于所述隔磁层14。即当所述无线充电系统100充电工作时,所述无线充电器2通过所述磁钢24与所述电子终端1的所述隔磁层14磁力相吸,从而实现所述电子终端1固持于所述无线充电器2,实现了所述电子终端1与所述无线充电器2充电时吸附牢固,稳定性好。所述磁钢24包括相互间隔设置的多个子磁钢241,所述子磁钢241环绕所述发射线圈23等距设置。该结构设置使得所述电子终端1与所述无线充电器2吸合时更稳定可靠。具体的,本实施方式中,所述子磁钢241为3~14个。所述接收线圈13接收所述发射线圈23产生的电磁波并产生感应电流,所述接收线圈13与所述电路系统11电连接,所述感应电流经所述电路系统11滤波整流处理后转化为电能输入至所述电子终端1的电源(未图示),从而实现对所述电子终端1进行充电。本发明中,所述接收线圈13的面积大于所述发射线圈23的面积,且所述接收线圈13的厚度小于所述发射线圈23的厚度,该结构使得所述外壳12的厚度不增加的前提下,保证了充电效率。需要说明的是,本实施例中所谓的所述接收线圈13和所述发射线圈23的“面积”是指各自己的正投影面积。所述隔磁层14即位于所述电路系统11与所述接收线圈13之间,即可使所述接收线圈13与所述发射线圈23更有效的传递能量,同时也实现了隔离所述无线充电器2产生的所述电磁波,从而避免所述电磁波干扰所述电子终端1内部的正常通信。为了使所述电子终端1在充电时有更好的通信信号,所述接收线圈13向所述隔磁层14方向的正投影完全位于所述隔磁层14内,即所述接收线圈13接收的所述发射线圈23的电磁波时,可最大限度将所述电磁波阻隔以防止进入所述电子终端1内部。当所述电子终端1充电时,所述发射线圈23正对所述接收线圈13。所述固持件25用于同时固持所述发射线圈23和所述磁钢24,避免所述发射线圈23和所述磁钢24发生移动。与相关技术相比,本发明的所述无线充电系统在所述电子终端的所述外壳内部嵌设所述接收线圈,并在所述接收线圈靠近所述电路系统的一侧涂设一层磁吸材料制成的隔磁层,使所述隔磁层和所述接收线圈为所述外壳的一部分,通过所述隔磁层与所述无线充电器的磁钢相吸,实现将所述电子终端固持于所述无线充电器,结构简单且稳定性好;同时所述发射线圈产生的电磁波被所述隔磁层挡住,避免了所述电磁波对所述电子终端的信号影响,使得所述无线充电系统的可靠性高。以上所述仅为本发明的实施例,并非因此限制本发明的专利范围,凡是利用本发明说明书及附图内容所作的等效结构或等效流程变换,或直接或间接运用在其它相关的技术领域,均同理包括在本发明的专利保护范围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