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联网太阳能发电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2968685阅读:376来源:国知局
技术领域本实用新型涉及太阳能发电领域,具体涉及一种物联网太阳能发电装置。

背景技术:
现有的太阳能发电装置普遍存在太阳能利用效果差的缺陷,同时大多采用一个锂电池对应一个太阳能光伏板的结构,一方面由于锂电池一直处于充电、供电状态,容易造成锂电池的寿命缩短,另一方面,锂电池一直处于工作状态,大量的热量无法散发,很容易造成设备的损坏。

技术实现要素:
为解决上述问题,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物联网太阳能发电装置,太阳能利用率高,且通过多个锂电池的设计,将热量进行了分散,并在锂电池外罩设散热外壳,进一步提高了散热性能,同时每个锂电池均可用于为不同设备进行供电,提高了设备使用的安全性,同时延长了锂电池的使用寿命。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采取的技术方案为:物联网太阳能发电装置,包括外壳以及安装在外壳上端的太阳能光伏板,所述太阳能光伏板通过第一电动伸缩杆安装在外壳的上端,所述太阳能光伏板通过带伺服装置的旋转轴安装在第一电动伸缩杆的上端,所述太阳能光伏板上顶面中心处安装有一光照度传感器,所述外壳内安装有若干锂电池,每个锂电池外均罩设有散热外壳,所述散热外壳一侧安装有USB母头,USB母头通过电源线与锂电池相连,外壳的中心处通过支架安装有一接线盒,接线盒两侧通过第二电动伸缩杆安装有若干USB公头,USB公头与USB母头对应安装,所述外壳的外壁上设有若干供电接口,所述供电接口通过电源线与锂电池相连,还包括一控制器和电量检测装置,控制器的输入端与光照度传感器、电量检测装置相连,输出端与第一电动伸缩杆、带伺服装置的旋转轴和第二电动伸缩杆相连。作为优选,所述接线盒、USB公头、太阳能光伏板通过电源线相连。作为优选,所述第二电动伸缩杆一端通过螺栓与接线盒9的外壁固定连接。作为优选,所述锂电池的数量为4个,所述电量检测装置、USB公头、USB母头的数量均为4个,一一对应设置。作为优选,所述控制器为单片机。作为优选,所述控制器还通过无线连接有移动终端。本实用新型具有以下有益效果:太阳能利用率高,且通过多个锂电池的设计,将热量进行了分散,并在锂电池外罩设散热外壳,进一步提高了散热性能,同时每个锂电池均可用于为不同设备进行供电,提高了设备使用的安全性,同时延长了锂电池的使用寿命。附图说明图1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图2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外壳内的结构示意图。具体实施方式为了使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及优点更加清楚明白,以下结合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进一步详细说明。应当理解,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仅用以解释本实用新型,并不用于限定本实用新型。本申请所涉及的电路连接均为现有技术中的常规连接方式,所涉及的元件和零件型号均为现有技术中的常规型号,连接结构未作说明的均采用现有技术中成熟的螺栓、铆钉、焊接、粘贴等常规手段连接,在此不再详述。如图1-2所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了一种物联网太阳能发电装置,包括外壳1以及安装在外壳1上端的太阳能光伏板3,所述太阳能光伏板3通过第一电动伸缩杆2安装在外壳1的上端,所述太阳能光伏板3通过带伺服装置的旋转轴4安装在第一电动伸缩杆2的上端,所述太阳能光伏板3上顶面中心处安装有一光照度传感器5,所述外壳1内安装有若干锂电池6,每个锂电池6外均罩设有散热外壳7,所述散热外壳7一侧安装有USB母头8,USB母头8通过电源线与锂电池6相连,外壳1的中心处通过支架安装有一接线盒9,接线盒9两侧通过第二电动伸缩杆10安装有若干USB公头11,USB公头11与USB母头8对应安装,所述外壳1的外壁上设有若干供电接口12,所述供电接口12通过电源线与锂电池6相连,还包括一控制器和电量检测装置,控制器的输入端与光照度传感器5、电量检测装置相连,输出端与第一电动伸缩杆2、带伺服装置的旋转轴4和第二电动伸缩杆10相连。所述接线盒9、USB公头11、太阳能光伏板3通过电源线相连。所述第二电动伸缩杆10一端通过螺栓与接线盒9的外壁固定连接。所述锂电池6的数量为4个,所述电量检测装置、USB公头11、USB母头8的数量均为4个,一一对应设置。所述控制器为单片机。所述控制器还通过无线连接有移动终端。其中,所述太阳能光伏板3外包裹有防爆玻璃外壳,所述防爆玻璃外壳采用高透光材质,所述光照度传感器5内嵌安装在防爆玻璃外壳的外壁上,所述带伺服装置的旋转轴4、第一电动伸缩杆2和第二电动伸缩杆10通过市电供电,所述控制器内还安装有北斗模块,北斗模块通过短报文通讯的方式实现与移动终端的联系,用于在无信号时进行应急通讯。本具体实施太阳能利用率高,且通过多个锂电池的设计,将热量进行了分散,并在锂电池外罩设散热外壳,进一步提高了散热性能,同时每个锂电池均可用于为不同设备进行供电,提高了设备使用的安全性,同时延长了锂电池的使用寿命。以上所述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方式,应当指出,对于本技术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原理的前提下,还可以作出若干改进和润饰,这些改进和润饰也应视为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