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实用新型属于电力设备技术领域,涉及一种电力设备,尤其是一种专用于地震频发区的配电柜。
背景技术:
配电柜是电力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整个电网输送过程中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随着经济建设的不断发展,配电柜已经被建设于各种格式的环境下;现有技术中,应用于地震频发区的配电柜,由于其所处环境恶劣,配电柜经常受到各种各样的损坏,无法确保配电柜内部设备的安全运行;从而对整个电网输送过程产生影响。此为现有技术的不足之处。
因此,针对现有技术中的上述缺陷,提供设计一种专用于地震频发区的配电柜,以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是非常有必要的。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针对上述现有技术存在的缺陷,提供设计一种专用于地震频发区的配电柜,以解决上述技术问题。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给出以下技术方案:
一种专用于地震频发区的配电柜,包括柜体,其特征在于:柜体的顶部设置有横截面为三角形的顶盖,柜体的底部设置有底座,顶盖底部的水平板固定设置于柜体上,顶盖的两侧板上设置有太阳能电池板组件,顶盖的两侧板底端边缘设置有导水沟槽,所述的底座通过防盗螺栓固定在嵌设于地面的固定板上;
太阳能电池板组件通过光伏控制器连接蓄电池;
柜体的柜壁内设置有中间夹层,所述的中间夹层内填充有冷却液;
柜体内设置有温度传感器,所述的温度传感器连接有微控制器;
柜体的左右侧壁底部设置有通风口,通风口的外侧设置有空气过滤网,柜体内还设置有引流风机,引流风机的出风口通过管道连接左侧壁的通风口,引流风机的入风口连接有螺旋管道;
所述的引流风机通过电磁继电器连接至蓄电池;所述的电磁继电器连接到微控制器;
柜体的四面侧壁均通过缓冲弹簧连接有支撑板。
优选地,所述的微控制器为单片机控制器;采用单片机控制不仅能够实现控制,而且单片机开发简单,成本低。
优选地,所述的导水沟槽的横截面为半圆形。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在于,通过在顶盖两侧板的底端设置导水沟槽,能够收集两侧板上的雨水,并对雨水进行引流;
通过太阳能电池板组件吸收太阳能,并转化为电能存储至蓄电池;为引流风机供电,通过在柜体的柜壁内设置中间夹层,并填充冷却液,实现对柜体的降温;
温度传感器采集柜体内的温度值,并将采集到的温度值发送至微控制器,当柜体内的温度值超出预设值时,微控制器控制电磁继电器导通,引流风机得电工作,将柜体内的空气引至柜体外,实现对柜体内部空气与外部空气的交换,通过设置空气过滤网,能够避免外界环境中的杂质经通风口进入柜体内部;
通过在引流风机入风口设置螺旋管道,能够在柜体内形成空气涡旋,起到降温的作用;
通过在四面侧壁上设置缓冲弹簧,缓冲弹簧连接支撑板,能够充分吸收地震时配电柜所产生的晃动,有效起到保护配电柜的作用。此外,本实用新型设计原理可靠,结构简单,具有非常广泛的应用前景。
由此可见,本实用新型与现有技术相比,具有实质性特点和进步,其实施的有益效果也是显而易见的。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一种专用于地震频发区的配电柜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一种专用于地震频发区的配电柜的控制原理图。
其中,1-柜体,2-顶盖,3-底座,4-太阳能电池板组件,5-导水沟槽,6-防盗螺栓,7-固定板,8-光伏控制器,9-蓄电池,10-中间夹层,11-温度传感器,12-微控制器,13-空气过滤网,14-引流风机,15-螺旋管道,16-电磁继电器,17-缓冲弹簧,18-支撑板。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并通过具体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详细阐述,以下实施例是对本实用新型的解释,而本实用新型并不局限于以下实施方式。
如图1和2所示,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一种专用于地震频发区的配电柜,包括柜体1,柜体1的顶部设置有横截面为三角形的顶盖2,柜体的底部设置有底座3,顶盖2底部的水平板固定设置于柜体上,顶盖的两侧板上设置有太阳能电池板组件4,顶盖2的两侧板底端边缘设置有导水沟槽5,所述的底座通过防盗螺栓6固定在嵌设于地面的固定板7上;
太阳能电池板组件4通过光伏控制器8连接蓄电池9;
柜体的柜壁内设置有中间夹层10,所述的中间夹层10内填充有冷却液;
柜体内设置有温度传感器11,所述的温度传感器11连接有微控制器12;
柜体1的左右侧壁底部设置有通风口,通风口的外侧设置有空气过滤网13,柜体1内还设置有引流风机14,引流风机14的出风口通过管道连接左侧壁的通风口,引流风机14的入风口连接有螺旋管道15;
所述的引流风机14通过电磁继电器16连接至蓄电池9;所述的电磁继电器16连接到微控制器12;
柜体的四面侧壁均通过缓冲弹簧17连接有支撑板18。
本实施例中,所述的微控制器为单片机控制器;采用单片机控制不仅能够实现控制,而且单片机开发简单,成本低。
本实施例中,所述的导水沟槽的横截面为半圆形。
以上公开的仅为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方式,但本实用新型并非局限于此,任何本领域的技术人员能思之的没有创造性的变化,以及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原理前提下所作的若干改进和润饰,都应落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