配电箱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2197238阅读:593来源:国知局
配电箱的制作方法与工艺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配电箱。



背景技术:

配电箱用于各种电气元件的集成安装,以对设备进行相应的控制。现有技术中,电器元件一般均安装在箱体与门体对应的内壁上,即后壁上,因此在该后壁上电器元件的集成度非常高,而由于箱体的中心位置上没有可供电气元件安装的部件,因此箱体的中心位置较为空闲,从而导致电气元件在箱体中的分布不够合理,且较为杂乱,即存在着改进的空间。



技术实现要素:

针对现有技术的不足,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配电箱,利用元器件安装板,可使得各种元器件能够均匀的分布安装于箱体内,以对箱体的内部空间进行有效的利用。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了如下技术方案:

一种配电箱,包括箱体,箱体包括顶板、底板、左板、右板和后板,所述左板和右板均为可拆卸连接;还包括有元器件安装板和端子安装板,所述元器件安装板至少设有两块,所述底板上设有第一连接滑槽和第二连接滑槽,所述第一连接滑槽和第二连接滑槽均沿箱体的左右方向延伸设置,所述第一连接滑槽的数量与元器件安装板的数量相对应,且前后排列设置,且供元器件安装板安装固定,所述端子安装板安装于第二连接滑槽中。

通过上述技术方案,元器件安装板沿箱体的前后方向分设于箱体中,实现了对箱体中空间的有效利用,以供元器件在箱体中的有效的安装,使得元器件的安装更加有序,且功能区域区分更加明显,方便了工作人员的操作;同时端子安装板的设置,可将各种外接线或是元器件的线连接于端子排,然后再对应各自配对的设备进行连接,从而保证了本箱体内线路布置的整齐都,方便了工作人员的接线调试;另一方面,由于元器件安装板和端子安装板与第一连接滑槽和第二连接滑槽为滑移配合,以及左板和右板为可拆卸连接,因此当需要在元器件安装板上安装元器件,或是在端子安装板上接线时,只需将元器件安装板或端子安装板滑出箱体,便可方便的供工作人员操作。

优选的,所述箱体中设有隔板,所述隔板将箱体内部分为元器件安装室和端子安装室,所述元器件安装板设于元器件安装室中,所述端子安装板位于端子安装室中。

通过上述技术方案,利用隔板将箱体分隔成元器件安装室和端子安装室,可将箱体的内部空间划分的更为详细,以用作不同的用途,从而使得箱体中元器件以及布线更为整齐、均匀。

优选的,所述隔板上开设有通线孔。

通过上述技术方案,通过通线孔,可将元器件安装室中的连接线通入到端子安装室中,实现电路的连接。

优选的,所述元器件安装板为网孔板。

通过上述技术方案,网孔板可供元器件进行方便且稳定的连接。

优选的,所述元器件安装板上设有布线槽。

通过上述技术方案,从元器件上引出的连接线可埋入布线槽中,以保证元器件安装板以及箱体中电路分布的整齐性。

优选的,所述端子安装板以及第二连接滑槽的数量与元器件安装板的数量对应。

通过上述技术方案,该设置可使得每一个元器件安装板分别对应一个端子安装板,从而方便工作人员的布线调试。

优选的,所述端子安装板上设有接线端子。

通过上述技术方案,接线端子可供连接线的引入和引出,方便电路的调试。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配电箱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配电箱的另一示意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配电箱的另一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通过图1至图3对本实用新型配电箱作进一步的说明。

一种配电箱,包括箱体1,箱体1包括顶板11、底板12、左板14、右板13和后板,顶板11、底板12和后板由直板弯曲而成,所述左板14和右板13均为螺接或是卡接在两侧;还包括有元器件安装板2和端子安装板4,所述元器件安装板2至少设有两块,且本实用新型中元器件安装板2设置有两块,所述底板12上设有第一连接滑槽3和第二连接滑槽5,所述第一连接滑槽3和第二连接滑槽5均沿箱体1的左右方向延伸设置,所述第一连接滑槽3的数量与元器件安装板2的数量相对应,且前后排列设置,且供元器件安装板2安装固定,所述端子安装板4安装于第二连接滑槽5中。

进一步的,所述箱体1中设有隔板7,所述隔板7将箱体1内部分为元器件安装室9和端子安装室8,所述元器件安装板2设于元器件安装室9中,所述端子安装板4位于端子安装室8中。

进一步的,所述隔板7上开设有通线孔。

进一步的,所述元器件安装板2为网孔板。

进一步的,所述元器件安装板2上设有布线槽6,该布线槽6分为横槽和竖槽。

进一步的,所述端子安装板4以及第二连接滑槽5的数量与元器件安装板2的数量对应,且均设置有两个,且与两个元器件安装板2一一对应设置。

进一步的,所述端子安装板4上设有接线端子。

以上所述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方式,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并不仅局限于上述实施例,凡属于本实用新型思路下的技术方案均属于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应当指出,对于本技术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原理前提下的若干改进和润饰,这些改进和润饰也应视为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