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升温型恒温配电箱柜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2197277阅读:380来源:国知局

本实用新型涉及电气领域,特别涉及一种升温型恒温配电箱柜。



背景技术:

根据国家电网公司智能电网的规划、目标和建设进展来看,配电网智能化(配电自动化)是整个智能电网建设中不可或缺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配电网智能化建设的最大作用就在于为电网终端用户服务,在于为核心电网和调度智能化提供最基本的供电分析数据,在于分布式能源的大量有效接入。从目前配电网直接服务于用户的现状来说,智能化配电网建设的重点在于保证不间断可靠供电,向用户提供优质电能和优质服务及配网事故的自动隔离等几个方面。

然而对于一些极寒地区,温度极低,能够达到-20°以下,而配电箱柜内的一般电子器件工作环境的温度范围是-5℃到45℃左右,这会导致电子器件的寿命缩短,电路的性能受到影响,因此,急需一种能维持恒定工作温度的配电箱柜。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升温型恒温配电箱柜,用于解决配电箱柜在极寒地区的适应性问题。

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为:

一种升温型恒温配电箱柜,其包括有箱体,所述箱体底端部开设有进气口,箱体的顶端部开设有出气口,所述进气口与出气口之间通过一排气通道相连,所述排气通道内设置有热源,所述热源与出气口之间的排气通道内设置有排气泵,所述热源与进气口之间的排气通道内设置有除湿器,所述箱体设置有电源接头,所述电源接头与所述排气泵、除湿器之间电线连接,并在所述电线上安装有控制其通断的温控开关,所述温控开关设置在所述箱体内。

优选的,所述出气口处安装有将气流导向所述箱体内的导流板。

优选的,所述热源为电加热器,所述电源接头与热源之间连接有受温控开关通断控制的电线。

优选的,所述热源包括发热电阻,所述发热电阻与所述排气通道的内壁之间设置有隔热层。

优选的,所述箱体为内外双层结构,所述排气通道由箱体的内外两层围成。

工作原理:当配电箱柜内的温度较低时,温控开关动作,排气泵、除湿器上电工作,箱体内的低温空气从进气口进入排气通道,经除湿器祛湿,再经热源升温后,在排气泵的作用下从出气口引回配电箱柜内,使配电箱柜内的温度升高。当配电箱柜内的温度升高到一定程度后,温控开关断开,切断排气泵、除湿器的供电,停止升温。

采用上述技术方案,解决了配电箱柜不适应极寒地区的问题,本实用新型使配电箱柜能够保持一定温度,避免导致电子器件受低温的影响。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方式作进一步说明。在此需要说明的是,对于这些实施方式的说明用于帮助理解本实用新型,但并不构成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定。此外,下面所描述的本实用新型各个实施方式中所涉及的技术特征只要彼此之间未构成冲突就可以相互组合。

一种升温型恒温配电箱柜,如图1所示,其包括有箱体1,所述箱体1底端部开设有进气口4,箱体1的顶端部开设有出气口3,所述进气口4与出气口3之间通过一排气通道2相连,所述排气通道2内设置有热源5,所述热源5与出气口3之间的排气通道2内设置有排气泵7,所述热源5与进气口4之间的排气通道2内设置有除湿器6,所述箱体1设置有电源接头9,所述电源接头9与所述排气泵7、除湿器6之间电线连接,并在所述电线上安装有控制其通断的温控开关8,所述温控开关8设置在所述箱体1内。

当配电箱柜内的温度较低时,温控开关8动作,排气泵7、除湿器6上电工作,箱体1内的低温空气从进气口4进入排气通道2,经除湿器6祛湿,再经热源5升温后,在排气泵7的作用下从出气口3引回配电箱柜内,使配电箱柜内的温度升高。当配电箱柜内的温度升高到一定程度后,温控开关8断开,切断排气泵7、除湿6器的供电,停止升温。

本方案考虑了空气随温度的密度变化,即热气上行,冷气下行的原理,特意布置了出气口4和进气口3的位置,能够使箱体1内的空气快速彻底的升温,实现整个配电箱柜的升温。温控开关8可以选择具体动作温度,温度降到设定值时,接通电源,升温到一定程度后切断电源,实现配电箱柜的自动升温。

优选的,所述出气口3处安装有将气流导向所述箱体1内的导流板10,利于将热气均与散开。

优选的,所述热源5为电加热器,所述电源接头9与热源5之间连接有受温控开关8通断控制的电线,利用配电箱柜的电就地工作升温。

优选的,所述热源5包括发热电阻,为避免发热电阻加热时引起箱体1壁局部过热,所述发热电阻与所述排气通道2的内壁之间设置有隔热层,而配电箱柜通过热气均匀加热。

优选的,所述箱体1为内外双层结构,所述排气通道2由箱体1的内外两层围成,这样也利于在配电箱柜升温后实现保温,避免箱体1受外界低温的影响。

以上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作了详细说明,但本实用新型不限于所描述的实施方式。对于本领域的技术人员而言,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原理和精神的情况下,对这些实施方式进行多种变化、修改、替换和变型,仍落入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