齿轮马达以及指针式显示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2966906阅读:128来源:国知局
齿轮马达以及指针式显示装置的制作方法

本发明涉及在齿轮系设置有止挡机构的齿轮马达以及指针式显示装置。



背景技术:

在指针式显示装置等中,使用在壳体的内部具有马达以及齿轮系的齿轮马达,在齿轮马达的输出部件固定有指针(专利文献1)。在专利文献1中,关于所述齿轮马达提出了设置有使齿轮在规定位置停止的止挡机构的技术。更具体地说,提出了如下结构:在齿轮中,将朝向支承部件突出的止挡用齿轮侧凸部设置于在外周面形成有齿的板状部,在支承部件的端板部设置有止挡用支承体侧凸部,该止挡用支承体侧凸部朝向板状部突出,在齿轮旋转时,该支承体侧凸部从周向与齿轮侧凸部抵接。在此,支承部件具有下部壳体以及在与下部壳体之间支承齿轮系的上部壳体,在下部壳体的端板部形成有支承体侧凸部。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01-327149号公报

在专利文献1中记载的齿轮马达的组装工序中,在齿轮的齿轮侧凸部与下部壳体的支承体侧凸部在旋转中心轴线方向上重叠的状态下,若将下部壳体与上部壳体重叠,则在下部壳体与上部壳体之间空出间隙。即使在该情况下,只要按压上部壳体,则也能够使下部壳体与上部壳体结合,但是存在齿轮侧凸部与支承体侧凸部在旋转中心轴线方向上抵接而导致齿轮无法旋转的问题。并且,在按压上部壳体时,有时会使齿轮的板状部、支承部件的端板部、齿轮侧凸部或者支承体侧凸部发生变形,在该情况下,无法重新组装。



技术实现要素:

鉴于以上问题,本发明的课题在于提供齿轮马达以及指针式显示装置,即使在齿轮与支承部件之间设置有止挡机构的情况下,也能够抑制以齿轮无法旋转的状态组装。

用于解决课题的手段

为了解决上述课题,本发明所涉及的齿轮马达具有:马达部;输出部件;齿轮系,其将所述马达部的旋转传递至所述输出部件;以及支承体,其支承所述齿轮系,所述支承体具有第一支承部件和第二支承部件,所述第一支承部件具有结合部,所述第二支承部件具有被结合部,所述被结合部在所述第二支承部件与所述第一支承部件之间支承所述齿轮系的状态下与所述结合部结合,所述齿轮系中所包含的任一齿轮具有:在外周面形成有齿的板状部;以及从所述板状部朝向所述第二支承部件突出的止挡用齿轮侧凸部,所述第二支承部件具有止挡用支承体侧凸部,所述支承体侧凸部朝向所述板状部突出,在所述齿轮旋转时,所述支承体侧凸部从周向与所述齿轮侧凸部抵接,在所述齿轮构成有被干渉部,在所述齿轮侧凸部与所述支承体侧凸部在所述齿轮的旋转中心轴线方向上重叠的状态下,将所述第一支承部件与所述第二支承部件重叠时,所述被干渉部在所述旋转中心轴线方向上与设置于所述第二支承部件的干渉部抵接,防止所述结合部与所述被结合部的结合。

在组装本发明所涉及的齿轮马达时,在止挡用齿轮侧凸部与止挡用支承体侧凸部在齿轮的旋转中心轴线方向上重叠的状态下,将第一支承部件与第二支承部件重叠时,设置于第二支承部件的干渉部与设置于齿轮的被干渉部抵接,第一支承部件的结合部与第二支承部件的被结合部无法充分靠近。因此,很难利用结合部和被结合部使第一支承部件与第二支承部件结合。因而,即使在齿轮与支承部件之间设置有止挡机构的情况下,也能够抑制在齿轮侧凸部与支承体侧凸部在旋转中心轴线方向上抵接的状态下组装齿轮马达。

在本发明的另一方式中,齿轮马达具有:马达部;输出部件;齿轮系,其将所述马达部的旋转传递至所述输出部件;以及支承体,其支承所述齿轮系,所述支承体具有第一支承部件和第二支承部件,所述第一支承部件具有结合部,所述第二支承部件具有被结合部,所述被结合部在所述第二支承部件与所述第一支承部件之间支承所述齿轮系的状态下与所述结合部结合,所述齿轮系中所包含的任一齿轮具有:在外周面形成有齿的板状部;以及从所述板状部朝向所述第二支承部件突出的止挡用齿轮侧凸部,所述第二支承部件具有止挡用支承体侧凸部,所述支承体侧凸部朝向所述板状部突出,在所述齿轮旋转时,所述支承体侧凸部从周向与所述齿轮侧凸部抵接,在所述齿轮构成有被干渉部,在所述齿轮侧凸部与所述支承体侧凸部在所述齿轮的旋转中心轴线方向上重叠的状态下,将所述第一支承部件与所述第二支承部件重叠时,所述被干渉部在所述旋转中心轴线方向上与设置于所述第二支承部件的干渉部抵接,使所述齿轮旋转。

在组装本发明的另一方式所涉及的齿轮马达时,在止挡用齿轮侧凸部与止挡用支承体侧凸部在齿轮的旋转中心轴线方向上抵接的状态下,将第一支承部件与第二支承部件重叠时,设置于第二支承部件的干渉部与设置于齿轮的被干渉部抵接,齿轮旋转。因此,能够消除齿轮侧凸部与支承体侧凸部在旋转中心轴线方向上抵接的状态。因而,即使在齿轮与支承部件之间设置有止挡机构的情况下,也能够抑制在齿轮侧凸部与支承体侧凸部在旋转中心轴线方向上抵接的状态下组装齿轮马达。

在本发明中,能够采用如下方式:所述被干渉部相对于所述齿轮侧凸部设置在以所述旋转中心轴线为中心的同一角度方向上,所述干渉部相对于所述支承体侧凸部设置在以所述旋转中心轴线为中心的同一角度方向上。根据所述方式,不易发生干渉部与被干渉部在周向上的不同于齿轮侧凸部与支承体侧凸部抵接的角度位置的角度位置抵接而阻止齿轮旋转的状况。

在本发明中,能够采用如下方式:所述被干渉部设置于在所述旋转中心轴线方向上与所述齿轮侧凸部重叠的位置,所述干渉部设置于在所述旋转中心轴线方向上与所述支承体侧凸部重叠的位置。

在本发明中,能够采用如下方式:所述被干渉部是所述齿轮侧凸部的所述第二支承部件侧的端部,所述干渉部是所述支承体侧凸部的所述板状部侧的端部。根据所述方式,由于成为将齿轮侧凸部以及支承体侧凸部在旋转中心轴线方向上延长的结构,因此能够抑制在齿轮侧凸部从周向与支承体侧凸部抵接而止挡机构工作时齿轮侧凸部以及支承体侧凸部发生变形或损伤。

在本发明中,能够采用如下方式:所述齿轮具有从所述板状部的中心朝向所述第二支承部件突出的主体部,所述齿轮侧凸部与所述主体部一体地设置于所述主体部的外周面。根据所述方式,能够提高齿轮侧凸部的强度。并且,齿轮侧凸部与支承体侧凸部在靠近旋转中心轴线的位置抵接。因此,在止挡机构工作时,齿轮承受的碰撞能量小,因此能够抑制齿轮的弹回。

在本发明中,能够采用如下方式:所述齿轮侧凸部遍及所述主体部的外周面的所述旋转中心轴线方向的整体而设置。

在本发明中,能够采用如下方式:所述第二支承部件具有包围所述主体部的周围的筒部,所述支承体侧凸部与所述筒部一体地设置于所述筒部的内周面。根据所述方式,能够提高支承体侧凸部的强度。

在本发明中,能够采用如下方式:所述支承体侧凸部遍及所述筒部的内周面的所述旋转中心轴线方向的整体而设置。

在本发明中,优选在所述板状部的周向的多个部位形成有板状弹簧,所述板状弹簧从所述齿轮的旋转中心轴线方向弹性地抵接于所述第二支承部件,所述齿轮侧凸部形成在相当于在周向上相邻的所述板状弹簧之间的角度位置。根据所述方式,即使在板状部形成有板状弹簧的情况下,对形成齿轮侧凸部的位置的限制也小。因此,容易将齿轮侧凸部设置于径向内侧。

在本发明中,优选所述齿轮侧凸部的径向内侧的周向的宽度尺寸比径向外侧的周向的宽度尺寸短。根据所述方式,齿轮可旋转的角度范围宽。

在本发明中,优选所述支承体侧凸部的周向的宽度尺寸在径向内侧比在径向外侧窄。根据所述方式,能够扩大齿轮的可动范围。

在本发明中,优选所述被干渉部是在周向上倾斜的斜面,所述干渉部是朝向与所述被干渉部相反的方向倾斜的斜面。

本发明所涉及的指针式显示装置具有齿轮马达,具有保持于所述输出部件的指针。在该情况下,能够采用基于所述止挡机构的停止位置与所述指针的原点位置对应的结构。

发明效果

在组装本发明所涉及的齿轮马达时,在止挡用齿轮侧凸部与止挡用支承体侧凸部在齿轮的旋转中心轴线方向上重叠的状态下,将第一支承部件与第二支承部件重叠时,设置于第二支承部件的干渉部与设置于齿轮的被干渉部抵接,第一支承部件的结合部与第二支承部件的被结合部无法充分靠近。因此,很难利用结合部和被结合部使第一支承部件与第二支承部件结合。因而,即使在齿轮与支承部件之间设置有止挡机构的情况下,也能够抑制在齿轮侧凸部与支承体侧凸部在旋转中心轴线方向上抵接的状态下组装齿轮马达。

在组装本发明的另一方式所涉及的齿轮马达时,在止挡用齿轮侧凸部与止挡用支承体侧凸部在齿轮的旋转中心轴线方向上抵接的状态下,将第一支承部件与第二支承部件重叠时,设置于第二支承部件的干渉部与设置于齿轮的被干渉部抵接,齿轮旋转。因此,能够消除齿轮侧凸部与支承体侧凸部在旋转中心轴线方向上抵接的状态。因而,即使在齿轮与支承部件之间设置有止挡机构的情况下,也能够抑制在齿轮侧凸部与支承体侧凸部在旋转中心轴线方向上抵接的状态下组装齿轮马达。

附图说明

图1是应用本发明的齿轮马达的说明图。

图2是将应用本发明的齿轮马达在穿过齿轮系的位置剖切时的剖视图。

图3是应用本发明的齿轮马达的从输出侧观察到的分解立体图。

图4是应用本发明的齿轮马达的从输出相反侧观察到的分解立体图。

图5是在应用本发明的齿轮马达中使用的从动侧齿轮的说明图。

图6是表示在应用本发明的齿轮马达中构成的止挡机构的平面结构的说明图。

图7是用于本发明的变形例1所涉及的齿轮马达的从动侧齿轮的说明图。

图8是用于本发明的变形例2所涉及的齿轮马达的从动侧齿轮的说明图。

(符号说明)

1马达部

2壳体(支承体)

4齿轮系

5转子

6定子

9止挡机构

10输出部件

11指针

21第一壳体部件(第一支承部件)

22第二壳体部件(第二支承部件)

28支承体侧凸部

29干渉部

41驱动侧齿轮(齿轮)

42从动侧齿轮(齿轮)

43板状部

44主体部

46板状弹簧

48齿轮侧凸部

49被干渉部

91止挡用抵接部

92止挡用被抵接部

100齿轮马达

200指针式显示装置

219钩(结合部)

229卡合凸部(被结合部)

227圆筒部(筒部)

281支承体侧凸部的端部

481齿轮侧凸部的端部

l输出部件(从动侧齿轮)的旋转中心轴线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参照附图对应用本发明的齿轮马达以及指针式显示装置进行说明。另外,在以下说明中,将输出部件10的旋转中心轴线l延伸的方向中的输出部件10突出的一侧设为输出侧l1,将与输出部件10突出的一侧相反的一侧(另一侧)设为输出相反侧l2。并且,将马达部1中的转子5的轴线设为旋转中心轴线l0,将齿轮系4的驱动侧齿轮41的轴线设为旋转中心轴线l5。并且,为方便起见,旋转中心轴线l0、l5的一侧也设为输出侧l1,旋转中心轴线l0、l5的另一侧也设为输出相反侧l2来进行说明。

(指针式显示装置的整体结构)

图1是应用本发明的齿轮马达100的说明图,图1(a)、图1(b)是齿轮马达100的从输出侧l1观察到的立体图以及齿轮马达100的从输出相反侧l2观察到的立体图。图2是将应用本发明的齿轮马达100在穿过齿轮系4的位置剖切时的剖视图。图3是应用本发明的齿轮马达100的从输出侧l1观察到的分解立体图,图3(a)、图3(b)是使第二壳体部件22与第一壳体部件21分离的状态的分解立体图以及从第一壳体部件21中拆卸齿轮系4等之后的状态的分解立体图。图4是应用本发明的齿轮马达100的从输出相反侧l2观察到的分解立体图,图4(a)、图4(b)是使第一壳体部件21与第二壳体部件22分离之后的状态的分解立体图以及从第二壳体部件22拆卸齿轮系4等之后的状态的分解立体图。

图1至图4所示的齿轮马达100具有轴状的输出部件10从壳体2朝向旋转中心轴线l方向的输出侧l1突出的结构。本实施方式的齿轮马达100用于指针式显示装置200,如图1(a)所示,在输出部件10连接有指针11。

壳体2具有:在从旋转中心轴线l方向观察时呈大致圆形的第一壳体部件21;以及在从旋转中心轴线l方向观察时呈大致圆形的第二壳体部件22,第二壳体部件22从输出侧l1与第一壳体部件21重叠。所述壳体2是支承以下说明的马达部1、齿轮系4以及输出部件10的支承体,第一壳体部件21是第一支承部件,第二壳体部件22是在与第一壳体部件21(第一支承部件)之间支承马达部1、齿轮系4以及输出部件10的第二支承部件。

第一壳体部件21具有端板部210和从端板部210的外缘向输出侧l1突出的筒状的侧板部211,在侧板部211的外周面的周向的多个部位形成有钩219(结合部)。第二壳体部件22具有端板部220和从端板部220的外缘向输出相反侧l2突出的筒状的侧板部221,在侧板部221的周向的多个部位形成有卡合凸部229(被结合部)。因而,只要使钩219与卡合凸部229卡合来使第一壳体部件21与第二壳体部件22结合,则能够构成壳体2。在第一壳体部件21中,用于齿轮马达100的固定等的凸部212从端板部210朝向输出相反侧l2突出。并且,在第二壳体部件22中,用于齿轮马达100的固定等的凸部222从端板部220朝向输出侧l1突出。

(马达部1的结构)

齿轮马达100在壳体2的内部具有马达部1,马达部1是对输出部件10的驱动源。马达部1是具有转子5和配置于转子5的周围的定子6的步进马达。转子5被支轴51支承为能够旋转。支轴51的输出相反侧l2的端部保持于轴孔213a,该轴孔213a形成于第一壳体部件21的端板部210,支轴51的输出侧l1的端部保持于轴孔223a,该轴孔223a形成于第二壳体部件22的端板部220。

转子5具有:设置于旋转中心轴线l0方向的输出相反侧l2的端部的小齿轮58;以及圆筒状的磁铁50,在磁铁50的外周面中,s极与n极以等角度间隔交替形成。在本实施方式中,磁铁50和树脂制的小齿轮58通过嵌件成型而成为一体。定子6具有定子铁芯60,该定子铁芯60具有与磁铁50的外周面隔着间隙相向的多个凸极,在多个凸极中的两个凸极(主极)隔着绕线架7卷绕有线圈8。定子铁芯60呈板状,通过将冲裁成规定形状的磁性板层叠多张而构成。在定子铁芯60形成有后述驱动侧齿轮41的支轴410贯通的孔68。在绕线架7保持有捆绕线圈8的端部而连接的多个端子销70,端子销70的端部经由形成于第二壳体部件22的端板部220的孔223d向输出侧l1突出。

齿轮马达100具有将转子5的旋转减速并传递至输出部件10的齿轮系4。在本实施方式中,齿轮系4具有:小齿轮58;与小齿轮58啮合的驱动侧齿轮41;以及与驱动侧齿轮41啮合的从动侧齿轮42。驱动侧齿轮41具有:与转子5的小齿轮58啮合的大径齿轮411;以及相对于大径齿轮411呈同轴状形成的小径齿轮412。所述驱动侧齿轮41被支轴410支承为能够旋转。支轴410的输出相反侧l2的端部保持于轴孔213b,该轴孔213b形成于第一壳体部件21的端板部210,支轴410的输出侧l1的端部保持于轴孔223b,该轴孔223b形成于圆柱部226,该圆柱部226形成于第二壳体部件22的端板部220。从动侧齿轮42具有在外周面形成有与小径齿轮412啮合的外齿431的圆板状的板状部43。

(从动侧齿轮42的结构)

图5是在应用本发明的齿轮马达100中使用的从动侧齿轮42的说明图,图5(a)、图5(b)、图5(c)是从动侧齿轮42的从输出侧l1的倾斜方向观察到的立体图、从动侧齿轮42的从输出相反侧l2的倾斜方向观察到的平面图、从动侧齿轮42的侧视图。

从动侧齿轮42是向输出部件10传递旋转而与输出部件10一体地旋转的末级齿轮,具有以下说明的结构。因而,输出部件10的旋转中心轴线l也是从动侧齿轮42的旋转中心轴线。

在图5中,从动侧齿轮42具有:从板状部43的中央向输出侧l1突出的轴状的主体部44;以及从板状部43的中央向输出相反侧l2突出的圆形凸部45。在主体部44以及圆形凸部45构成有由供输出部件10嵌入的贯通孔构成的轴孔440,从动侧齿轮42与输出部件10一体地旋转。

在板状部43形成有在旋转中心轴线l方向上贯通板状部43的槽47。槽47在向绕旋转中心轴线l的一侧延伸之后,呈u字状弯曲而向周向的另一侧延伸。其结果是,板状部43中的被槽47包围的部分成为周向的一端与板状部43连接的板状弹簧46。在板状弹簧46的末端侧形成有朝向输出侧l1突出的凸部461。在本实施方式中,板状弹簧46在周向上的等角度间隔的两个部位以朝向同一方向延伸的方式形成,两个板状弹簧46的角度间距是180°。

在板状部43中的在周向上被两个板状弹簧46夹住的角度位置形成有向输出侧l1以及径向外侧突出的齿轮侧凸部48,通过齿轮侧凸部48与后述支承体侧凸部28抵接,构成了限制从动侧齿轮42以逆时针方向ccw(向周向的一侧)旋转时的可动范围的止挡机构9。

(对从动侧齿轮42以及输出部件10的支承结构)

如图3以及图4所示,在第一壳体部件21的端板部210形成有向输出侧l1突出的圆筒部215和向输出相反侧l2突出的圆筒部216,在圆筒部215、216形成有将输出部件10的输出相反侧端部支承为能够旋转的轴孔215a、216a。

与此相对,在第二壳体部件22的端板部220形成有向输出侧l1突出的圆筒部225,在圆筒部225形成有将输出部件10的输出侧部分支承为能够旋转的轴孔225a。

并且,在第二壳体部件22的端板部220中的输出相反侧l2的面形成有圆筒部227(筒部)和板状的肋224,该圆筒部227包围从动侧齿轮42的主体部44的周围,该板状的肋224从圆筒部227朝向径向外侧延伸。圆筒部227的内径大于从动侧齿轮42的主体部44的外径,圆筒部227的内表面与从动侧齿轮42的主体部44不接触。肋224在圆筒部227的周围形成于等角度间隔的四个部位。四个部位的肋224中的三个部位的肋224a、224b、224c与侧板部221相连,剩余一个部位的肋224d与形成有轴孔223b的圆柱部226相连。

在此,从动侧齿轮42的圆形凸部45与第一壳体部件21的圆筒部215抵接,朝向输出相反侧l2的移动被阻止。并且,从动侧齿轮42的板状弹簧46的凸部461弹性地抵接于第二壳体部件22的圆筒部227的输出相反侧l2的端面,朝向输出侧l1的移动受限制。因而,抑制了从动侧齿轮42以及输出部件10在旋转中心轴线l方向上的晃动。

(动作)

在这样构成的齿轮马达100以及指针式显示装置200中,从指针11在零点(原点位置)停止的状态起,若经由端子销70向线圈8供电,则转子5旋转,所述旋转经由齿轮系4传递至输出部件10。因而,与输出部件10连接的指针11以顺时针方向cw旋转。此时,通过向线圈8输入规定的驱动脉冲数,指针11的角度位置切换,能够使指针11在以顺时针方向cw旋转至目标位置之后停止。并且,只要供给反转用的驱动脉冲,则能够使指针以逆时针方向ccw旋转至其他目标位置。

(止挡机构的结构)

图6是表示在应用本发明的齿轮马达100中构成的止挡机构9的平面结构的说明图。在图6中,齿轮系4用实线表示,第二壳体部件22用单点划线表示。

在图6中,在本实施方式的齿轮马达100中,在从动侧齿轮42与第二壳体部件22(支承部件)之间构成有止挡机构9,在图1所示的指针11以逆时针方向ccw旋转而到达指示零点的原点位置时,该止挡机构9使设置于从动侧齿轮42的止挡用抵接部91与设置于第二壳体部件22的止挡用被抵接部92抵接,规定从动侧齿轮42向逆时针方向ccw(绕旋转中心轴线l的一侧)的可动范围。

在本实施方式中,从动侧齿轮42在主体部44的外周面具有朝向径向外侧突出的齿轮侧凸部48,该主体部44在从动侧齿轮42的中心从板状部43向输出侧l1突出,由所述齿轮侧凸部48的位于逆时针方向ccw侧的端部481(一侧端部)构成了止挡用抵接部91。在此,齿轮侧凸部48与主体部44一体地形成,并且还与板状部43一体地形成。因而,齿轮侧凸部48成为从板状部43向输出侧l1(第二壳体部件22侧)突出的结构。

在本实施方式中,在板状部43的周向的两个部位形成有板状弹簧46以及槽47,齿轮侧凸部48形成在相当于在周向上相邻的板状弹簧46之间的角度位置。因而,虽然齿轮侧凸部48的径向外侧的端部位于比槽47的径向内侧的部分靠径向外侧的位置,但是由于齿轮侧凸部48与槽47在周向上偏离,因此能够将齿轮侧凸部48与主体部44一体地形成。在本实施方式中,齿轮侧凸部48呈径向内侧的周向的宽度尺寸比径向外侧的周向的宽度尺寸短的平面形状。因此,从动侧齿轮42的可旋转的角度范围宽。但是,关于齿轮侧凸部48,也可以采用径向内侧的周向的宽度尺寸与径向外侧的周向的宽度尺寸相等的结构、或者径向内侧的周向的宽度尺寸比径向外侧的周向的宽度尺寸长的结构。

第二壳体部件22具有从端板部220向输出相反侧l2突出的支承体侧凸部28,由所述支承体侧凸部28的顺时针方向cw侧(绕旋转中心轴线l的另一侧)的端部281(另一侧端部)构成了止挡用被抵接部92。在此,支承体侧凸部28在圆筒部227的内侧从圆筒部227的内周面朝向从动侧齿轮42的旋转中心轴线l突出,支承体侧凸部28的径向外侧的端部与圆筒部227的内周面相连。

在本实施方式中,支承体侧凸部28具有大致梯形的平面形状,周向的宽度尺寸在径向内侧比在径向外侧窄。即,支承体侧凸部28在圆筒部227的内侧从圆筒部227的内周面沿着肋224a的延长线向径向内侧突出,支承体侧凸部28的径向外侧的周向的宽度尺寸w1与肋224a的宽度尺寸相等,而径向内侧的周向的宽度尺寸w2比肋224a的宽度尺寸窄。即,支承体侧凸部28的径向外侧的周向的宽度尺寸w1以及径向内侧的周向的宽度尺寸w2具有以下关系。

宽度尺寸w1>宽度尺寸w2

并且,止挡用被抵接部92(支承体侧凸部28的端部281)设置于:在从动侧齿轮42以逆时针方向ccw旋转而止挡用抵接部91(齿轮侧凸部48的端部481)与止挡用被抵接部92抵接时,从动侧齿轮42接受与驱动侧齿轮41分离的方向的反作用力的位置。更具体地说,首先,在用穿过从动侧齿轮42的旋转中心(旋转中心轴线l)与驱动侧齿轮41的旋转中心(旋转中心轴线l5)的假想线l11将从动侧齿轮42的旋转角度范围分割为第一角度范围θ1以及第二角度范围θ2时,止挡用被抵接部92(支承体侧凸部28的端部281)配置于第一角度范围θ1,该第一角度范围θ1是在从动侧齿轮42以逆时针方向ccw旋转时,止挡用抵接部91向靠近驱动侧齿轮41的旋转中心的方向移动的角度范围。

并且,止挡用被抵接部92设置于在从从动侧齿轮42的旋转中心观察时与假想线l11形成90±60°角度的范围内。尤其在本实施方式中,止挡用被抵接部92设置于在从从动侧齿轮42的旋转中心观察时与假想线l11形成90±10°角度的范围内。因此,在从动侧齿轮42以逆时针方向ccw旋转而止挡用抵接部(齿轮侧凸部48的端部481)与止挡用被抵接部92抵接时,从动侧齿轮42可靠地接受与驱动侧齿轮41分离的方向的反作用力。

(干渉部29以及被干渉部49的结构)

在组装本实施方式的齿轮马达100时,如图3(a)所示,在将马达部1、齿轮系4以及输出部件10设置于第一壳体部件21侧的状态下,将第二壳体部件22重叠,使钩219(结合部)与卡合凸部229(被结合部)结合。此时,为了避免在齿轮侧凸部48与支承体侧凸部28在旋转中心轴线l上重叠并抵接的状态下组装齿轮马达100,在从动侧齿轮42设置有被干渉部49,在齿轮侧凸部48与支承体侧凸部28在旋转中心轴线l上重叠并抵接的状态下,将第一壳体部件21与第二壳体部件22重叠时,被干渉部49与第二壳体部件22的干渉部29干渉。

在本实施方式中,被干渉部49相对于齿轮侧凸部48设置在以旋转中心轴线l为中心的同一角度方向上,干渉部29相对于支承体侧凸部28设置在以旋转中心轴线l为中心的同一角度方向上。并且,被干渉部49设置于在旋转中心轴线l方向上与齿轮侧凸部48重叠的位置,干渉部29设置于在旋转中心轴线l方向上与支承体侧凸部28重叠的位置。

更具体地说,齿轮侧凸部48遍及主体部44的外周面的旋转中心轴线l方向的整体而连续设置,由齿轮侧凸部48的旋转中心轴线l方向的输出侧l1的端部(第二壳体部件22侧的端部)构成了被干渉部49。并且,支承体侧凸部28遍及圆筒部227的内周面的旋转中心轴线l方向的整体而设置,由支承体侧凸部28的旋转中心轴线l方向的输出相反侧l2的端部(板状部43侧的端部)构成了干渉部29。即,齿轮侧凸部48的高度尺寸(旋转中心轴线l方向的尺寸)与支承体侧凸部28的高度尺寸(旋转中心轴线l方向的尺寸)之和远大于适当地组装齿轮马达100时的从动侧齿轮42的板状部43与第二壳体部件22的端板部220的间隔。

因而,在组装齿轮马达100的工序中,在将第一壳体部件21与第二壳体部件22重叠时,只要齿轮侧凸部48与支承体侧凸部28在周向上偏离,则干渉部29不会与被干渉部49干渉,因此第一壳体部件21与第二壳体部件22适当地重叠。因而,钩219(结合部)与卡合凸部229(被结合部)在旋转中心轴线l方向上靠近,因此能够使钩219(结合部)与卡合凸部229(被结合部)卡合,使第一壳体部件21与第二壳体部件22结合。与此相对,在将第一壳体部件21与第二壳体部件22重叠时,在齿轮侧凸部48与支承体侧凸部28在旋转中心轴线l方向上重叠的情况下,干渉部29与被干渉部49干渉,在第一壳体部件21与第二壳体部件22之间空出大的间隙。因而,阻止钩219(结合部)与卡合凸部229(被结合部)在旋转中心轴线l方向上充分靠近。因此,钩219(结合部)与卡合凸部229(被结合部)呈无法结合的状态,因此无法使第一壳体部件21与第二壳体部件22结合。

(本实施方式的主要效果)

如以上说明,在本实施方式的齿轮马达100以及指针式显示装置200中,设置有止挡机构9,该止挡机构9规定从动侧齿轮42(输出部件10)以逆时针方向ccw旋转时的从动侧齿轮42的可动范围。因此,能够以止挡机构9工作了的位置为从动侧齿轮42的原点位置规定指针11指示零点的位置。

并且,在本实施方式中,在组装齿轮马达100时,在构成止挡机构9的齿轮侧凸部48与支承体侧凸部28在旋转中心轴线l方向上重叠的状态下,将第一壳体部件21与第二壳体部件22重叠时,设置于第二壳体部件22的干渉部29与设置于从动侧齿轮42的被干渉部49抵接,在第一壳体部件21与第二壳体部件22之间空出大的间隙。因此,成为第一壳体部件21的钩219(结合部)与设置于第二壳体部件22的卡合凸部229(被结合部)无法结合的状态。并且,即使按压第一壳体部件21,也无法使第一壳体部件21的钩219与设置于第二壳体部件22的卡合凸部229结合。因而,很难利用钩219和卡合凸部229使第一壳体部件21与第二壳体部件22结合。因而,即使在从动侧齿轮42与壳体2(第二壳体部件22)之间设置有止挡机构9的情况下,也能够抑制在齿轮侧凸部48与支承体侧凸部28在旋转中心轴线l方向上抵接的状态下组装齿轮马达100。因此,能够防止以从动侧齿轮42无法旋转的状态组装齿轮马达100。并且,由于在干渉部29与被干渉部49抵接的状态下,第一壳体部件21的钩219与设置于第二壳体部件22的卡合凸部229大大分离,因此由此可知齿轮侧凸部48与支承体侧凸部28在旋转中心轴线l方向上重叠。因而,无需将第二壳体部件22朝向第一壳体部件21强力地按压而使钩219与卡合凸部229结合,因此也不易发生从动侧齿轮42的板状部43、设置于板状部43的齿轮侧凸部48、第二壳体部件22的端板部220或者设置于端板部220的支承体侧凸部28等变形的状况。

并且,在本实施方式中,被干渉部49相对于齿轮侧凸部48设置在以旋转中心轴线l为中心的同一角度方向上,干渉部29相对于支承体侧凸部28设置在以旋转中心轴线l为中心的同一角度方向上。在本实施方式中,加长齿轮侧凸部48的旋转中心轴线l方向的尺寸,由齿轮侧凸部48的第二壳体部件22侧的端部构成了被干渉部49。并且,加长支承体侧凸部28的旋转中心轴线l方向的尺寸,由支承体侧凸部28的板状部43侧的端部构成了干渉部29。因此,不会发生干渉部29与被干渉部49在周向上的不同于齿轮侧凸部48与支承体侧凸部28抵接的角度位置的角度位置抵接而阻止从动侧齿轮42旋转的状况。并且,由于成为将齿轮侧凸部48以及支承体侧凸部28在旋转中心轴线l方向上延长的结构,因此齿轮侧凸部48以及支承体侧凸部28的强度高。因而,能够抑制在齿轮侧凸部48从周向与支承体侧凸部28抵接而止挡机构9工作时齿轮侧凸部48以及支承体侧凸部28发生变形或损伤。

并且,止挡用抵接部91由齿轮侧凸部48的端部481构成,该齿轮侧凸部48与主体部44一体地形成于从动侧齿轮42的主体部44的外周面。因此,止挡用抵接部91在靠近从动侧齿轮42的旋转中心轴线l的位置与止挡用被抵接部92抵接。因而,在止挡机构9工作时,从动侧齿轮42承受的碰撞能量小,因此能够抑制从动侧齿轮42的弹回。因此,在指针11朝向零点以逆时针方向ccw旋转而指示零点时,不易发生指针11摇晃的状况。并且,由于齿轮侧凸部48与从动侧齿轮42的板状部43一体地形成,因此能够增大齿轮侧凸部48的强度。并且,齿轮侧凸部48与主体部44一体地形成于从动侧齿轮42的主体部44的外周面,并且遍及旋转中心轴线l方向的整体而形成于主体部44的外周面。因此,能够增大齿轮侧凸部48的强度。

并且,在板状部43的周向的多个部位形成有板状弹簧46,而齿轮侧凸部48形成在相当于在周向上相邻的板状弹簧46之间的角度位置。因而,即使在板状部43形成有板状弹簧46的情况下,对形成齿轮侧凸部48的位置的限制也小。因此,容易将齿轮侧凸部48设置于径向内侧。

另一方面,止挡用被抵接部92是朝向从动侧齿轮42的旋转中心从径向外侧向径向内侧突出的支承体侧凸部28的端部281,支承体侧凸部28的周向的宽度尺寸在径向内侧比在径向外侧窄。因此,即使在将支承体侧凸部28的周向的宽度扩大某种程度来确保强度的情况下,在止挡机构9工作时,止挡用抵接部91与止挡用被抵接部92也在靠近从动侧齿轮42的旋转中心的位置抵接。因而,在止挡机构9工作时,从动侧齿轮42承受的碰撞能量小,因此能够抑制从动侧齿轮42的弹回。因此,在指针11朝向零点以逆时针方向ccw旋转而指示零点时,不易发生指针11摇晃的状况。

并且,由于支承体侧凸部28的周向的宽度尺寸在径向内侧比在径向外侧窄,因此能够扩大从动侧齿轮42向逆时针方向ccw的可动范围。并且,支承体侧凸部28与圆筒部227一体地形成于比圆筒部227靠径向内侧的位置。因而,能够增大支承体侧凸部28(止挡用被抵接部92)的强度。并且,支承体侧凸部28与圆筒部227一体地形成于圆筒部227的内周面,并且遍及旋转中心轴线l方向的整体而形成于圆筒部227的内周面。因此,能够增大支承体侧凸部28的强度。

而且,止挡机构9构成于第二壳体部件22与和输出部件10一体地旋转的从动侧齿轮42之间。因而,能够通过止挡机构9直接规定输出部件10(指针11)向逆时针方向ccw的可动范围。

[变形例1]

图7是用于本发明的变形例1所涉及的齿轮马达100的从动侧齿轮42的说明图。另外,本例以及后述变形例2的基本结构与上述实施方式共通,因此对共通部分标注同一符号,省略它们的说明。在上述实施方式中,用于止挡机构9的齿轮侧凸部48与被干渉部49为一体,但是如图7所示,也可以是齿轮侧凸部48以及被干渉部49分别由在旋转中心轴线l方向上分离的两个凸部的每一个构成的方式。

[变形例2]

图8是用于本发明的变形例2所涉及的齿轮马达100的从动侧齿轮42的说明图。在上述实施方式中,结构为如下:在齿轮侧凸部48与支承体侧凸部28在旋转中心轴线l方向上重叠的状态下,将第一壳体部件21与第二壳体部件22重叠时,干渉部29与被干渉部49抵接,使第一壳体部件21的钩219(结合部)与设置于第二壳体部件22的卡合凸部229(被结合部)分离,但是在本实施方式中,被干渉部49是在周向上倾斜的斜面。并且,省略图示的干渉部29是朝向与被干渉部49相反的方向倾斜的斜面。因此,在齿轮侧凸部48与支承体侧凸部28在旋转中心轴线l方向上重叠的状态下,将第一壳体部件21与第二壳体部件22重叠时,干渉部29与被干渉部49抵接,从动侧齿轮42在周向上旋转。因此,能够消除齿轮侧凸部48与支承体侧凸部28在旋转中心轴线l方向上重叠的状态,因此能够抑制在齿轮侧凸部48与支承体侧凸部28在旋转中心轴线l方向上抵接的状态下组装齿轮马达100。因此,能够防止以从动侧齿轮42无法旋转的状态组装齿轮马达100。

[其他实施方式]

在上述实施方式中,在壳体2(支承部件)中的第二壳体部件22与从动侧齿轮42(齿轮)之间设置有止挡机构9,但是也可以在第一壳体部件21与从动侧齿轮42(齿轮)之间设置止挡机构9。在该情况下,第二壳体部件22相当于第一支承部件,第一壳体部件21相当于第二支承部件。

在上述实施方式中,被干渉部49相对于齿轮侧凸部48设置在以旋转中心轴线l为中心的同一角度方向上,干渉部29相对于支承体侧凸部28设置在以旋转中心轴线l为中心的同一角度方向上,但是也可以将被干渉部49相对于齿轮侧凸部48设置在以旋转中心轴线l为中心的不同的角度方向上,在该情况下,干渉部29相对于支承体侧凸部28设置在以旋转中心轴线l为中心的不同的角度方向上。并且,在本实施方式中,齿轮侧凸部48与主体部44一体地形成,但是也可以将本发明应用于齿轮侧凸部48设置于从主体部44向径向外侧分离的位置的情况。

在上述实施方式中,将钩219作为结合部设置于第一壳体部件21,将卡合凸部229作为被结合部设置于第二壳体部件22,但是也可以将卡合凸部作为结合部设置于第一壳体部件21,将钩作为被结合部设置于第二壳体部件22。并且,也可以将第一凸缘部作为结合部设置于第一壳体部件21,将在旋转中心轴线l方向上与第一凸缘部重叠的第二凸缘部作为被结合部设置于第二壳体部件22。

在上述实施方式中,在从动侧齿轮42与第二壳体部件22之间构成有止挡机构9,但是也可以将本发明应用于在驱动侧齿轮41与第二壳体部件22之间构成有止挡机构9的情况。

在上述实施方式中,齿轮系4除了具有小齿轮58之外,还具有两个齿轮(驱动侧齿轮41以及从动侧齿轮42),但是也可以将本发明应用于齿轮系4具有包括小齿轮58在内的两个齿轮的情况或者齿轮系4具有包括小齿轮58在内的四个以上的齿轮的情况。

在上述实施方式中,举出了将齿轮马达100应用于指针式显示装置200的例子,但是也可以将本发明应用于指针式显示装置用的齿轮马达100以外的例子。

在上述实施方式中,支承体侧凸部28一体地形成于第二壳体部件22的圆筒部227,但是在未形成有圆筒部227等的情况下,也可以采用支承体侧凸部28只与端板部220一体地形成的结构。

在上述实施方式中,支承体是由第一壳体部件21和第二壳体部件22构成的壳体2,但是也可以将本发明应用于支承体中的第一壳体部件21以及第二壳体部件22的一个由壳体部件构成、另一个由底板等构成的情况。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