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混合式高倍聚光光伏模组用的基板结构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2889707阅读:212来源:国知局
一种混合式高倍聚光光伏模组用的基板结构的制作方法与工艺

本发明涉及聚光太阳能发电系统的技术领域,尤其是指一种混合式高倍聚光光伏模组用的基板结构。



背景技术:

随着传统能源的日益枯竭和环境污染的不断加剧,开发可再生的清洁能源已经成为全世界面临的共同课题。在各种形式的新能源开发中,利用太阳能来发电的光伏技术备受瞩目,但光伏发电作为社会整体能源结构的组成部分所占比例非常低,造成这种状况的主要原因是光伏发电的成本太高。所以,降低发电成本是目前光伏技术面临的首要任务,有效途径之一是采用聚光太阳电池,用比较便宜的菲涅耳透镜聚光器来部分代替昂贵的太阳电池,这就是所谓的聚光型光伏技术。

采用菲涅耳透镜聚光的高倍聚光模组,仅能接收器太阳光中的直射光部分,在多云天气时太阳能量利用率极低。而本技术方案通过技术创新,实现高倍聚光模组对散射光的利用,大幅提升高倍聚光模组的发电能力。



技术实现要素: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克服现有技术的不足,提供了一种结构简单可靠、太阳能利用率更高的混合式高倍聚光光伏模组用的基板结构。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所提供的技术方案为:一种混合式高倍聚光光伏模组用的基板结构,包括玻璃板、电极片、晶体硅接收器阵列及带有二次聚光器件的高倍聚光接收器阵列,其中,所述晶体硅接收器阵列铺设在玻璃板上,用于接收进入光伏模组的散射光,所述高倍聚光接收器阵列通过导热粘接材料粘接于晶体硅接收器阵列上,用于接收进入光伏模组的折射光,所述电极片有两组通过粘接胶粘接在玻璃板上,用作高倍聚光接收器阵列和晶体硅接收器阵列的正负极,将汇聚后的电能输出。

所述高倍聚光接收器阵列中的每个高倍聚光接收器均由太阳能芯片、线路转接板及散热板组成,其中,所述散热板粘接于晶体硅接收器阵列上,所述太阳能芯片和线路转接板分别粘接在该散热板上,同时所述二次聚光器件粘接于太阳能芯片上。

本发明与现有技术相比,具有如下优点与有益效果:

1、本发明结构可实现折射光和散射光同时接收,最大限度的利用太阳能。

2、本发明结构的晶体硅接收器采用传统晶硅制作工艺制作,可实现批量生产。

3、本发明结构的高倍聚光接收器采用全自动贴片设备贴装到晶体硅接收器表面,可利用目前的高倍聚光生产设备。

4、本发明结构的电极片有两组,分别负责晶体硅接收器阵列及高倍聚光接收器阵列的电能输出,实现不同工况下模组所发电能不受干扰的输出。

5、本发明结构简单可靠、装配快、实施容易、可利用现成工艺及设备,适合于大批量工业生产,应用范围广,市场前景好。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发明的俯视图。

图2为本发明的侧视局部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具体实施例对本发明作进一步说明。

参见图1和图2所示,本实施例所提供的混合式高倍聚光光伏模组用的基板结构,包括玻璃板1、电极片4、晶体硅接收器阵列2及带有二次聚光器件31的高倍聚光接收器阵列3,其中,所述晶体硅接收器阵列2采用传统晶硅制作工艺铺设在玻璃板1上,用于接收进入光伏模组的散射光,所述高倍聚光接收器阵列3通过导热粘接材料粘接于晶体硅接收器阵列2上,用于接收进入光伏模组的折射光,所述电极片4有两组通过粘接胶粘接在玻璃板1上,用作高倍聚光接收器阵列3和晶体硅接收器阵列2的正负极,将汇聚后的电能输出,可实现不同工况下光伏模组所发电能不受干扰的输出。

参见图2所示,所述高倍聚光接收器阵列3中的每个高倍聚光接收器均由太阳能芯片32、线路转接板(图中未画出)及散热板33组成,其中,所述散热板33粘接于晶体硅接收器阵列2上,所述太阳能芯片32和线路转接板分别粘接在该散热板33上,同时所述二次聚光器件31是粘接于太阳能芯片32上。

在采用以上方案后,相比现有技术,本发明结构可实现折射光和散射光同时接收,最大限度的利用太阳能。此外,晶体硅接收器采用传统晶硅制作工艺制作,可实现批量生产;高倍聚光接收器采用全自动贴片设备贴装到晶体硅接收器表面,可利用目前的高倍聚光生产设备。总之,本发明结构简单可靠、装配快、实施容易、可利用现成工艺及设备,适合于大批量工业生产,应用范围广,市场前景好,值得推广。

以上所述之实施例子只为本发明之较佳实施例,并非以此限制本发明的实施范围,故凡依本发明之形状、原理所作的变化,均应涵盖在本发明的保护范围内。



技术特征:

技术总结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混合式高倍聚光光伏模组用的基板结构,包括玻璃板、电极片、晶体硅接收器阵列及带有二次聚光器件的高倍聚光接收器阵列,其中,所述晶体硅接收器阵列铺设在玻璃板上,用于接收进入光伏模组的散射光,所述高倍聚光接收器阵列通过导热粘接材料粘接于晶体硅接收器阵列上,用于接收进入光伏模组的折射光,所述电极片有两组通过粘接胶粘接在玻璃板上,用作高倍聚光接收器阵列和晶体硅接收器阵列的正负极,将汇聚后的电能输出。本发明结构制作过程可利用成熟的工艺及设备,适合于大批量工业生产,应用范围广,市场前景好。

技术研发人员:任飞;刘建平;程强;王萍萍;姚升平;吴步宁
受保护的技术使用者:瑞德兴阳新能源技术有限公司
技术研发日:2017.07.18
技术公布日:2017.11.07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