变换器并联均流电路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4657234发布日期:2018-06-12 06:26阅读:271来源:国知局

本发明涉及电力电子变换技术领域的一种均流电路,具体地,涉及一种变换器并联均流电路。



背景技术:

随着大量电子设备的投入使用,要求电源系统具有大功率、高功率密度、安全可靠等特点。如果采用单台电源供电,由于需要处理的功率比较大,给功率器件的选择、开关频率和功率密度的提高带来困难。另外,一旦电源发生故障,将导致整个系统的崩溃。因此,采用多个电源模块并联运行输出大功率是电源技术发展的重要方向。然而,一般情况下不能将电源模块的输出端直接并联,必须采用均流技术,确保每个并联模块均匀分担负载电流。否则,有的并联模块可能重载甚至过载运行,而有的模块则轻载或空载运行,结果分担电流多的模块热应力大,降低了系统的可靠性,因此,均流技术成为电源并联技术的核心。

目前均流策略有很多类,包括下垂法(又称作输出阻抗法或者电压调整率法)、主/从设置法、平均电流自动均流法、最大电流自动均流法(民主均流法)、热应力自动均流法、外加均流控制器均流法等,其中自主均流法因其均流精度高、易于实现冗余的优点得到广泛的应用,但其动态过程的均流效果却不理想,均流电流会出现大幅度振荡现象。

经过对并联变换器均流电路现有技术的检索,发现主要有以下代表性文献:

[1]丘东元,张波,韦聪颖.改进式自主均流技术的研究[J].电工技术学报,2005,(10):45-51,其主要技术特征如下:采用平均电流控制的改进式自主均流控制,添加电流环与电压环、均流环并列实现三环控制,系统设计较为复杂。

[2]汪俊,齐长远,侯云涛,李永平.《多单元并联Boost变换器均流技术》.西北大学学报.V2,No.6,2004.6:其主要技术特征如下:应用于Boost变换器,小电感平衡电流法,实现自然动态电流平衡,与电路结构相关,应用有限。

综合以上,对变换器并联均流电路现有技术的检索发现,传统的变换器并联均流电路的电路结构复杂,不一定能实现完全均流,而且大多采用有源器件进行控制,控制方案也较为复杂。



技术实现要素:

针对现有技术中的缺陷,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种变换器并联均流电路,能实现多路并联变换器的完全均流,只采用变压器作为无源均流器件,在提高输出功率等级的基础上具有电路结构简单、无需控制、成本低廉、简化电感设计优点。

本发明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实现的:

一种变换器并联均流电路,包括整流电路和与所述整流电路连接的均流电路,整流电路用以将输入侧的高频交流电压转化为直流电压;其中:

所述整流电路包含至少两路并联的第一路单相整流器、第二路单相整流器,第一路单相整流器、第二路单相整流器均分别包括高频变压器、二极管不控整流桥,其中高频变压器的初级接输入侧高频交流电压,高频变压器次级接二极管不控整流桥,二极管不控整流桥的高端经所述均流电路连接至输出电压正端DCP,二极管不控整流桥的两个低端均与输出电压负端DCN相连;

所述均流电路至少包括第一均流支路,所述第一均流支路包括第一均流支路第一电感、第一均流支路第二电感与第一变压器,所述第一变压器设有两个电感,第一均流支路第一电感一端与第一路单相整流器中二极管不控整流桥的高端相连,另一端与第一变压器的第一个电感相连;第一均流支路第二电感与第二路单相整流器中二极管不控整流桥的高端相连,另一端与第一变压器的第二个电感相连;第一变压器的两个电感异名端相连至输出电压正端,通过所述第一变压器的作用实现感量不同的电感电流的完全均流。

优选地,第一路单相整流器包括第一高频变压器、第一二极管不控整流桥,所述第一二极管不控整流桥由第一至第四二极管构成,其中,

所述第一二极管不控整流桥的第一桥臂包括第一至第二二极管,第一二极管位于第一桥臂的高端,第二二极管位于第一桥臂的低端,第一二极管的阳极与第二二极管的阴极相连并连接至第一高频变压器次级高端;

所述第一二极管不控整流桥的第二桥臂包括第三至第四二极管,第三二极管位于第二桥臂的高端,第四二极管位于第二桥臂的低端,第三二极管的阳极与第四二极管的阴极相连并连接至第一高频变压器次级低端;

所述第一桥臂和第二桥臂的高端共阴极相连并与第一均流电路第一电感一端相连;所述第一桥臂和第二桥臂的低端共阳极相连至输出电压负端。

优选地,第二路整流器包括第二高频变压器、第二二极管不控整流桥,所述第二二极管不控整流桥由第五至第八二极管构成,其中:

所述第二二极管不控整流桥的第一桥臂包括第五至第六二极管,第五二极管位于第一桥臂的高端,第六二极管位于第一桥臂的低端,第五二极管的阳极与第六二极管的阴极相连并连接至第二高频变压器次级高端;

所述第二二极管不控整流桥的第二桥臂包括第七至第八二极管,第器二极管位于第二桥臂的高端,第八二极管位于第二桥臂的低端,第七二极管的阳极与第八二极管的阴极相连并连接至第二高频变压器次级低端;

所述第一桥臂和第二桥臂的高端共阴极相连并与第一均流支路电感一端相连;所述第一桥臂和第二桥臂的低端共阳极相连至输出电压负端。

优选地,所述第一均流支路第一电感、所述第一均流支路第二电感的感值不相等。

优选地,所述第一路单相整流器、所述第二路单相整流器的电压不相等。

优选地,所述第一变压器的两个电感匝数为1:1,感值小于所述第一均流支路第一电感、所述第一均流支路第二电感的感值。

进一步的,所述整流电路还可以包括第三路单相整流器,此时,所述均流电路还包括第二均流支路,其中:

所述第二均流支路包括第二均流支路电感、第二变压器,所述第二变压器设有两个电感,第二均流支路电感一端与第三路单相整流器中的二极管不控整流桥的高端相连,另一端与第二变压器的第一个电感相连,第二变压器的第二个电感一端与第一均流支路中第一变压器的两个电感异名端相连,所述第二变压器的两个电感异名端相连至输出电压正端;

所述第三路单相整流器结构与所述第一路单相整流器结构相同,所述第三路单相整流器中二极管不控整流桥的第一桥臂和第二桥臂的高端共阴极相连并与第二均流支路电感一端相连;所述第三路单相整流器中二极管不控整流桥的第一桥臂和第二桥臂的低端共阳极相连至输出电压负端。

优选地,所述第一均流支路第一电感、所述第一均流支路第二电感、所述第二均流支路电感的感值不相等。

优选地,所述第一路单相整流器、所述第二路单相整流器、所述第三路单相整流器的电压也不相等。

优选地,所述第一变压器、所述第二变压器中的电感,感值小于所述第一均流支路第一电感、所述第一均流支路第二电感、所述第二均流支路电感的感值。

进一步的,所述整流电路还可以包括第四路单相整流器,此时,所述均流电路还包括第三均流支路,其中:

所述第三均流支路包括第三均流支路电感、第三变压器,所述第三变压器设有两个电感,所述第三均流支路电感的一端与第四路单相整流器中的二极管不控整流桥的高端相连,另一端与第三变压器的第一个电感相连,所述第三变压器的第二个电感一端与第二均流支路电感一端连接,所述第三变压器的两个电感异名端相连后与第二均流支路中第二变压器的两个电感异名端相连至输出电压正端。

所述第四路单相整流器结构与所述第一路单相整流器结构相同,所述第四路单相整流器中第一桥臂和第二桥臂的高端共阴极相连并与第三均流支路电感一端相连;所述第一桥臂和第二桥臂的低端共阳极相连至输出电压负端。

优选地,所述第一均流支路第一电感、所述第一均流支路第二电感、所述第二均流支路电感、所述第三均流支路电感的感值不相等。

优选地,所述第一路单相整流器、所述第二路单相整流器、所述第三路单相整流器、所述第四路单相整流器的电压也不相等;

优选地,所述第一变压器、所述第二变压器、所述第三变压器中的电感,感值小于所述第一均流支路第一电感、所述第一均流支路第二电感、所述第二均流支路电感、所述第三均流支路电感的感值。

优选地,所述第一变压器、所述第二变压器、所述第三变压器的电感匝数变比均为1:1。

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具有如下的有益效果:

本发明中整流电路用以将输入侧的高频交流电压转化为直流电压,均流电路通过变压器的作用实现感量不同的电感电流的完全均流。本发明采用无源器件之一的变压器实现并联变换器输出电流的自然均流,电路结构较为简单,并且无需人工控制,实现成本低廉;均流效果较好,便于输出平波电感参数设计。

附图说明

通过阅读参照以下附图对非限制性实施例所作的详细描述,本发明的其它特征、目的和优点将会变得更明显:

图1为本发明实施例1的电路原理图;

图2为本发明实施例2的电路原理图;

图3为本发明实施例3的电路原理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具体实施例对本发明进行详细说明。以下实施例将有助于本领域的技术人员进一步理解本发明,但不以任何形式限制本发明。应当指出的是,对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发明构思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变形和改进。这些都属于本发明的保护范围。

实施例1

本实施例提供一种四路变换器并联均流电路,其中:整流电路部分由四路单相整流器组成,用以将输入侧的高频交流电压转化为直流电压;均流电路由电感与变压器组成,通过变压器的作用使得电感电流的变化率与平均值趋于相等,实现感量不同的电感电流的完全均流。

具体为,如图1所示,所述整流电路包括四路并联单相整流器,其中:

单相整流器由高频变压器、二极管不控整流桥组成,其中高频变压器初级接输入侧高频交流电压,高频变压器次级接二极管不控整流桥,二极管不控整流桥的高端经均流电路连接至输出电压正端DCP,二极管不控整流桥的四个低端均与输出电压负端DCN相连。

本实施例中,四路并联单相整流器中:

第一路整流器包括第一高频变压器Tr1、第一二极管不控整流桥,所述第一二极管不控整流桥由第一至第四二极管D11~D14构成,其中:

第一二极管不控整流桥的第一桥臂包括第一至第二二极管D11~D12,第一二极管D11位于第一桥臂的高端,第二二极管D12位于第一桥臂的低端,第一二极管D11的阳极与第二二极管D12的阴极相连并连接至第一高频变压器Tr1次级高端;所述第一二极管不控整流桥的第二桥臂包括第三至第四二极管D13、D14,第三二极管D13位于第二桥臂的高端,第四二极管D14位于第二桥臂的低端,第三二极管D13的阳极与第四二极管D14的阴极相连并连接至第一高频变压器Tr1次级低端;所述第一桥臂和第二桥臂的高端共阴极相连并与均流电路第一电感L1一端相连;所述第一桥臂和第二桥臂的低端共阳极相连至输出电压负端;

第二路整流器包括第二高频变压器Tr2、第二二极管不控整流桥,所述第二二极管不控整流桥由第五至第八二极管D21~D24构成,其中,所述第二二极管不控整流桥的第一桥臂包括第五至第六二极管D21、D22,第五二极管D21位于第一桥臂的高端,第六二极管D22位于第一桥臂的低端,第五二极管D21的阳极与第六二极管D22的阴极相连并连接至第二高频变压器Tr2次级高端;所述第二二极管不控整流桥的第二桥臂包括第七至第八二极管D24,第器二极管位于第二桥臂的高端,第八二极管D24位于第二桥臂的低端,第七二极管D23的阳极与第八二极管D24的阴极相连并连接至第二高频变压器Tr2次级低端;所述第一桥臂和第二桥臂的高端共阴极相连并与均流电路第二电感L2一端相连;所述第一桥臂和第二桥臂的低端共阳极相连至输出电压负端;

第三路整流器包括第三高频变压器Tr3、第三二极管不控整流桥,所述第三二极管不控整流桥由第九至第十二二极管D31~D34构成,其中,所述第三二极管不控整流桥的第一桥臂包括第九至第十二极管D31、D32,第九二极管D31位于第一桥臂的高端,第十二极管D32位于第一桥臂的低端,第九二极管D31的阳极与第十二极管D32的阴极相连并连接至第三高频变压器Tr3次级高端;所述第三二极管不控整流桥的第二桥臂包括第十一至第十二二极管D34,第十一二极管D33位于第二桥臂的高端,第十二二极管D34位于第二桥臂的低端,第十一二极管D33的阳极与第十二二极管D34的阴极相连并连接至第三高频变压器Tr3次级低端;所述第一桥臂和第二桥臂的高端共阴极相连并与均流电路第三电感L3一端相连;所述第一桥臂和第二桥臂的低端共阳极相连至输出电压负端;

第四路整流器包括第四高频变压器Tr4、第四二极管D14不控整流桥,所述第四二极管D14不控整流桥由第十三至第十六二极管D41~D44构成,其中,所述第三二极管不控整流桥的第一桥臂包括第十三至第十四二极管D41、D42,第十三二极管D41位于第一桥臂的高端,第十四极管位于第一桥臂的低端,第十三二极管D41的阳极与第十四二极管D42的阴极相连并连接至第四高频变压器Tr4次级高端;所述第三二极管不控整流桥的第二桥臂包括第十五至第十六二极管D43、D44,第十五二极管D43位于第二桥臂的高端,第十六二极管D44位于第二桥臂的低端,第十五二极管D43的阳极与第十六二极管D44的阴极相连并连接至第四高频变压器Tr4次级低端;所述第一桥臂和第二桥臂的高端共阴极相连并与均流电路第四电感L4一端相连;所述第一桥臂和第二桥臂的低端共阳极相连至输出电压负端。

本实施例中,所述均流电路包括三路均流支路;其中:

第一均流支路由第一电感L1、第二电感L2与第一变压器组成,第一变压器设有第五电感L5与第六电感L6;第一电感L1一端与第一二极管不控整流桥的高端相连,另一端与第一变压器的第五电感L5相连;第二电感L2与第二二极管不控整流桥的高端相连,另一端与第一变压器的第六电感L6相连;第一变压器的第五电感L5与第六电感L6异名端相连至第三变压器的第九电感L9;

所述第二均流支路由第三电感L3、第四电感L4与第二变压器组成,第二变压器设有第七电感L7与第八电感L8;第三电感L3一端与第三二极管不控整流桥的高端相连,另一端与第二变压器的第七电感L7相连;第四电感L4与第四二极管不控整流桥的高端相连,另一端与第二变压器的第八电感L8相连;第二变压器的第七电感L7与第八电感L8异名端相连至第三变压器的第十电感L10;

所述第三均流支路包括第三变压器,第三变压器设有第九电感L9与第十电感L10,第九电感L9一端与第一均流支路的第五电感L5、第六电感L6异名端相连,第十电感L10一端与第二均流支路的第七电感L7、第八电感L8异名端相连,第九电感L9与第十电感L10异名端相连至输出电压正端。

本实施例1中,各元件参数可选择如下:

开关频率:24kHz;

高频变压器Tr1~Tr4:Uo=160V,Udc=537V,dmax=0.7,原副边匝比Ns/Np=11:10,磁芯为EE110,骨架窗口面积为1421mm2;

高频不可控整流桥D11~D14,D21~D24,D31~D34,D41~D34:4只POWEREREX超快速恢复二极管,QRJ0630R30,VRRM为600V,IF(DC)=210A,trr(max)=120ns;

平波电感L1~L4:360μH/130A;

变压器L5~L6、L7~L8、L9~L10:36μH,同名端在异侧;

参照图1中,本实施例中平波电感L1~L4感值可以不相等,四路整流器的电压也可以不相等,三个变压器的电感匝数变比均为1:1,感值均远小于平波电感。

以第一均流支路为例分析均流情况:第一路整流器与第二路整流器的电流分别通过第一变压器的第五电感L5与第六电感L6,通过第一变压器两路电流互相牵制,使得电感电流变化率与平均值趋于相等;第二均流支路与第三均流支路同理。

本实施例实现四路并联变换器的完全均流,只采用变压器作为无源均流器件,在提高输出功率等级的基础上具有电路结构简单、无需控制、成本低廉、简化电感设计的优点,广泛用于电流输出型电路中。

实施例2

如图2所示,本实施例提供一种三路变换器并联均流电路,包括整流电路与均流电路两部分组成,具体为:

所述整流电路包括三路并联单相整流器,其中:

所述三路整流器由高频变压器、二极管不控整流桥组成,其中高频变压器初级接输入侧高频交流电压,高频变压器次级接二极管不控整流桥,二极管不控整流桥的高端经均流电路连接至输出电压正端DCP,二极管不控整流桥的三个低端均与输出电压负端DCN相连。

所述第一路整流器包括第一高频变压器Tr1、第一二极管不控整流桥,所述第一二极管不控整流桥由第一至第四二极管D11~D14构成,其中,所述第一二极管不控整流桥的第一桥臂包括第一至第二二极管D11、D12,第一二极管D11位于第一桥臂的高端,第二二极管D12位于第一桥臂的低端,第一二极管D11的阳极与第二二极管D12的阴极相连并连接至第一高频变压器Tr1次级高端;所述第一二极管不控整流桥的第二桥臂包括第三至第四二极管D13、D14,第三二极管D13位于第二桥臂的高端,第四二极管D14位于第二桥臂的低端,第三二极管D13的阳极与第四二极管D14的阴极相连并连接至第一高频变压器Tr1次级低端;所述第一桥臂和第二桥臂的高端共阴极相连并与均流电路第一电感L1一端相连;所述第一桥臂和第二桥臂的低端共阳极相连至输出电压负端;

所述第二路整流器包括第二高频变压器Tr2、第二二极管不控整流桥,所述第二二极管不控整流桥由第五至第八二极管D21~D24构成,其中,所述第二二极管不控整流桥的第一桥臂包括第五至第六二极管D21、D22,第五二极管D21位于第一桥臂的高端,第六二极管D22位于第一桥臂的低端,第五二极管D21的阳极与第六二极管D22的阴极相连并连接至第二高频变压器Tr2次级高端;所述第二二极管不控整流桥的第二桥臂包括第七至第八二极管D23、D24,第七二极管位于第二桥臂的高端,第八二极管D24位于第二桥臂的低端,第七二极管D23的阳极与第八二极管D24的阴极相连并连接至第二高频变压器Tr2次级低端;所述第一桥臂和第二桥臂的高端共阴极相连并与均流电路第二电感L2一端相连;所述第一桥臂和第二桥臂的低端共阳极相连至输出电压负端;

所述第三路整流器包括第三高频变压器Tr3、第三二极管不控整流桥,所述第三二极管不控整流桥由第九至第十二二极管D34构成,其中,所述第三二极管不控整流桥的第一桥臂包括第九至第十二极管D31、D32,第九二极管D31位于第一桥臂的高端,第十二极管D32位于第一桥臂的低端,第九二极管D31的阳极与第十二极管D32的阴极相连并连接至第三高频变压器Tr3次级高端;所述第三二极管不控整流桥的第二桥臂包括第十一至第十二二极管D33、D34,第十一二极管D33位于第二桥臂的高端,第十二二极管D34位于第二桥臂的低端,第十一二极管D33的阳极与第十二二极管D34的阴极相连并连接至第三高频变压器Tr3次级低端;所述第一桥臂和第二桥臂的高端共阴极相连并与均流电路第三电感L3一端相连;所述第一桥臂和第二桥臂的低端共阳极相连至输出电压负端;

所述均流电路包括两路均流支路;其中:

所述第一均流支路由第一电感L1、第二电感L2与第一变压器组成,第一电感L1一端与第一二极管不控整流桥的高端相连,另一端与第一变压器的第五电感L5相连;第二电感L2与第二二极管不控整流桥的高端相连,另一端与第一变压器的第六电感L6相连;第一变压器的第五电感L5与第六电感L6异名端相连至第二变压器的第七电感L7;

所述第三均流支路由第三电感L3与第二变压器组成,第三电感L3一端与第三二极管不控整流桥的高端相连,另一端与第二变压器的第八电感L8相连,第二变压器的第七电感L7一端与第一均流支路的第五第六电感L6异名端相连,第七电感L7与第八电感L8异名端相连至输出电压正端。

应当理解的是,上述实施例2是以图2中所示的各个元器件标号来进行表述的,其中部分元器件名称虽然与实施例1中相同,但在具体电路中的结构并不相同。

本实施例2中:

各元件参数可选择如下:

开关频率:24kHz;

高频变压器Tr1~Tr3:Uo=160V,Udc=537V,dmax=0.7,原副边匝比Ns/Np=11:10,磁芯为EE110,骨架窗口面积为1421mm2;

高频不可控整流桥D11~D14,D21~D24,D31~D34:4只POWEREREX超快速恢复二极管,QRJ0630R30,VRRM为600V,IF(DC)=210A,trr(max)=120ns;

平波电感L1~L3:360μH/130A;

变压器L5~L6:36μH,同名端在异侧;

变压器电感L7~L8:36μH与72μH;

图2中,L1~L3感值可以不相等,三路整流器的电压也可以不相等,两个变压器感值均远小于平波电感,以第一均流支路为例分析均流情况:第一路整流器与第二路整流器的电流分别通过第一变压器的第五电感L5L5与第六电感L6L6,通过第一变压器两路电流互相牵制,使得电感电流变化率与平均值趋于相等,第二均流支路同理。

实施例3

如图3所示,本实施例提供一种两路变换器并联均流电路,包括整流电路与均流电路两部分组成,具体为:

所述整流电路包括两路并联单相整流器,其中:

所述两路整流器由高频变压器、二极管不控整流桥组成,其中高频变压器初级接输入侧高频交流电压,高频变压器次级接二极管不控整流桥,二极管不控整流桥的高端经均流电路连接至输出电压正端DCP,二极管不控整流桥的两个低端均与输出电压负端DCN相连。

所述第一路整流器包括第一高频变压器Tr1、第一二极管不控整流桥,所述第一二极管不控整流桥由第一至第四二极管D11~D14构成,其中,所述第一二极管不控整流桥的第一桥臂包括第一至第二二极管D11、D12,第一二极管D11位于第一桥臂的高端,第二二极管D12位于第一桥臂的低端,第一二极管D11的阳极与第二二极管D12的阴极相连并连接至第一高频变压器Tr1次级高端;所述第一二极管不控整流桥的第二桥臂包括第三至第四二极管D13、D14,第三二极管D13位于第二桥臂的高端,第四二极管D14位于第二桥臂的低端,第三二极管D13的阳极与第四二极管D14的阴极相连并连接至第一高频变压器Tr1次级低端;所述第一桥臂和第二桥臂的高端共阴极相连并与均流电路第一电感L1一端相连;所述第一桥臂和第二桥臂的低端共阳极相连至输出电压负端;

所述第二路整流器包括第二高频变压器Tr2、第二二极管不控整流桥,所述第二二极管不控整流桥由第五至第八二极管D21~D24构成,其中,所述第二二极管不控整流桥的第一桥臂包括第五至第六二极管D21、D22,第五二极管D21位于第一桥臂的高端,第六二极管D22位于第一桥臂的低端,第五二极管D21的阳极与第六二极管D22的阴极相连并连接至第二高频变压器Tr2次级高端;所述第二二极管不控整流桥的第二桥臂包括第七至第八二极管D23、D24,第七二极管D23位于第二桥臂的高端,第八二极管D24位于第二桥臂的低端,第七二极管D23的阳极与第八二极管D24的阴极相连并连接至第二高频变压器Tr2次级低端;所述第一桥臂和第二桥臂的高端共阴极相连并与均流电路第二电感L2一端相连;所述第一桥臂和第二桥臂的低端共阳极相连至输出电压负端;

所述均流电路包括第一电感L1、第二电感L2与第一变压器,第一电感L1一端与第一二极管不控整流桥的高端相连,另一端与第一变压器的第五电感L5相连;第二电感L2与第二二极管不控整流桥的高端相连,另一端与第一变压器的第六电感L6相连;第一变压器的第五电感L5与第六电感L6异名端相连至输出电压正端。

应当理解的是,上述实施例3是以图3中所示的各个元器件标号来进行表述的,其中部分元器件名称虽然与实施例1中相同,但在具体电路中的结构并不相同。

本实施例3中:

各元件参数可选择如下:

开关频率:24kHz;

高频变压器Tr1~Tr2:Uo=160V,Udc=537V,dmax=0.7,原副边匝比Ns/Np=11:10,磁芯为EE110,骨架窗口面积为1421mm2;

高频不可控整流桥D11~D14,D21~D24:4只POWEREREX超快速恢复二极管,QRJ0630R30,VRRM为600V,IF(DC)=210A,trr(max)=120ns;

平波电感L1~L2:360μH/130A;

变压器L3~L4:36μH;

图3中,平波电感L1~L2感值可以不相等,两路整流器的电压也可以不相等,第一变压器两个电感匝数为1:1,感值远小于平波电感,第一路整流器与第二路整流器的电流分别通过第一变压器的第五电感L5与第六电感L6,通过第一变压器两路电流互相牵制,使得电感电流变化率与平均值趋于相等,实现两路并联整流器输出电流的均流。

本发明实现多路并联变换器的完全均流,只采用变压器作为无源均流器件,在提高输出功率等级的基础上具有电路结构简单、无需控制、成本低廉、简化电感设计的优点,广泛用于电流输出型电路中。

尽管本发明的内容已经通过上述优选实施例作了详细介绍,但应当认识到上述的描述不应被认为是对本发明的限制。在本领域技术人员阅读了上述内容后,对于本发明的多种修改和替代都将是显而易见的。因此,本发明的保护范围应由所附的权利要求来限定。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