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散热稳定的光伏微电网用蓄电储能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4252309阅读:216来源:国知局
一种散热稳定的光伏微电网用蓄电储能装置的制作方法

本发明涉及蓄电储能装置技术领域,具体为一种散热稳定的光伏微电网用蓄电储能装置。



背景技术:

微电网是指由分布式电源、储能装置、能量转换装置、负荷、监控和保护装置等组成的小型发配电系统。微电网的提出旨在实现分布式电源的灵活、高效应用,解决数量庞大、形式多样的分布式电源并网问题。开发和延伸微电网能够充分促进分布式电源与可再生能源的大规模接入,实现对负荷多种能源形式的高可靠供给,是实现主动式配电网的一种有效方式,使传统电网向智能电网过渡。

目前,由于光伏微电网用的蓄电储能装置需要储存庞大的电能,这样就需要用到大型的蓄电处储能装置,但是现如今用到的大型的蓄电储能装置大多数都是箱体式的,通过把蓄电储能装置安装在箱体的内部,从而使蓄电储能装置与箱体连为一体,箱体内的蓄电储能装置经过长久的使用,装置本身会散发出很多热量,这样长时间的积累下去,箱体内部的温度会过高,当温度达到一定的高度时,内部的蓄电储能装置就会出现损坏的情况,这样就需要维修人员进行维修,从而降低了蓄电储能装置储存电能的效率,这样就需要一种具有高效降温和散热的微电网用蓄电储能装置。



技术实现要素:

(一)解决的技术问题

针对现有技术的不足,本发明提供了一种散热稳定的光伏微电网用蓄电储能装置,解决了蓄电储能装置散热效果不稳定、蓄电储能装置容易受到损伤、降低了蓄电储能装置储存电能的效率的问题。

(二)技术方案

为实现以上目的,本发明通过以下技术方案予以实现:一种散热稳定的光伏微电网用蓄电储能装置,包括蓄电箱本体,所述蓄电箱本体的正面并位于蓄电箱本体的左侧铰接有两个第一合叶,两个第一合叶远离蓄电箱本体的一端并位于蓄电箱本体的正面铰接有箱门,所述箱门的右侧固定安装有第一把手,所述蓄电箱本体的右侧面固定安装有防尘装置,所述蓄电箱本体的左侧面固定安装有降温装置,所述蓄电箱本体的顶面并位于蓄电箱本体的中心处固定安装有散热装置,所述蓄电箱本体的顶面并位于蓄电箱本体的四角处均固定连接有支撑柱,所述支撑柱的顶面固定连接有防尘盖,所述蓄电箱本体的背面固定安装有吸热装置。

优选的,所述防尘装置包括透气口、防尘框架、防尘网板和第一螺钉,所述蓄电箱本体的右侧面开设有透气孔,所述透气孔的外部并位于蓄电箱本体的右侧面固定安装有防尘框架,所述防尘框架的右侧面设置有防尘网板,所述防尘网板的右侧面并位于防尘网板四角处均设置有第一螺钉,所述第一螺钉的左端贯穿防尘网板并与防尘框架的右侧面螺纹连接。

优选的,所述降温装置包括风管、吹风孔、卡扣、降温风机和对接管,所述蓄电箱本体内腔的左侧面设置有风管,风管的右侧面开设吹风孔,所述风管的外壁固定卡接有卡扣,所述卡扣远离风管的一端与蓄电箱本体内腔的左侧面固定连接,所述蓄电箱本体的左侧面并位于蓄电箱本体的顶端和底端固定连接有两个降温风机,两个降温风机顶部的出风口均连通有对接管,所述对接管远离降温风机的一端贯穿蓄电箱本体的左侧面并分别与风管两端的左侧壁连通。

优选的,所述散热装置包括散热孔、散热框架、固定板、第二螺钉和散热风机,所述蓄电箱本体的顶面并位于蓄电箱本体的顶面开设有散热孔,所述散热孔的外部并位于蓄电箱本体的顶面设置有散热框架,所述散热框架的外壁并位于散热框架的四角处均固定连接有固定板,所述固定板的顶面均设置有第二螺钉,所述第二螺钉的底端贯穿固定板并与蓄电箱本体的顶面螺纹连接。

优选的,所述吸热装置包括吸热孔、固定框架、散热片、风机固定架、第三螺钉、吸热风机、防尘门、第二合叶和第二把手,所述蓄电箱本体的右侧面开设有吸热孔,所述吸热孔的外部并位于蓄电箱本体的右侧面固定安装有固定框架,所述固定框架的内部并位于固定框架的顶面和底面固定安装有散热片,所述固定框架的右侧设置有风机固定架,所述风机固定架内腔的底面并位于风机固定架的顶端和底端设置有第三螺钉,所述第三螺钉的左端贯穿风机固定架的底壁并与固定框架的顶面螺纹连接,所述风机固定架的内部并位于风机固定架的顶端和底端固定安装有两个吸热风机,所述风机固定架的右侧设置有防尘门,所述风机固定架和防尘门的右侧面均通过第二合叶铰接,所述防尘门的正面并位于防尘门的左端固定安装有第二把手。

优选的,所述卡扣的数量有十个,所述吹风孔的数量不少于二十个,且吹风孔均匀分布在风管的表面。

(三)有益效果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散热稳定的光伏微电网用蓄电储能装置。具备以下有益效果:

(1)、该散热稳定的光伏微电网用蓄电储能装置,通过对蓄电储能装置的改进,在蓄电箱本体的左侧面设置有降温装置,蓄电箱本体的顶面设置有散热装置、蓄电箱本体的背面设置有吸热装置,这样通过降温装置、散热装置和吸热装置的共同作用,就可以加快蓄电箱本体内部散热的效率,从而使蓄电箱本体具有了高效散热的功能,也让蓄电储能装置内部的散热效果达到了稳定状态,通过蓄电箱本体内部的蓄电设备散热稳定,可以避免蓄电设备出现损伤的情况,从而能够增加蓄电箱本体内部的蓄电设备储存电能的效率。

(2)、该散热稳定的光伏微电网用蓄电储能装置,蓄电箱本体的右侧面设置有防尘装置,蓄电箱本体的顶部固定安装有防尘盖,防尘盖可以对蓄电箱本体顶面设置的散热装置进行防尘保护,这样可以加快散热装置散热的速率,同时防尘装置上的防尘网板可以阻止蓄电箱本体外部的灰尘进入到箱体的内部,这样可以使蓄电箱本体具有了防尘的功能,从而保护了蓄电箱内部的储能设备的正常运行,进一步增加了蓄电箱本体内部的蓄电设备的蓄电效率。

(3)、该散热稳定的光伏微电网用蓄电储能装置,蓄电箱本体的背面设置有吸热装置,首先通过固定框架内部安装的散热片,可以把蓄电箱本体内部蓄电设备散发的热量吸收,然后再通过风机固定架内部的吸热风机把散热片上的热量吸出并排放到蓄电箱本体的外部,从而使蓄电箱本体具有了吸热并能够散热的功能。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发明结构的示意图;

图2为本发明结构的后视图;

图3为本发明结构的右侧面剖视图;

图4为本发明散热风机、散热框架和安装板结构的示意图;

图5为本发明风管与卡扣连接结构的示意图;

图6为本发明结构的正面剖视图;

图7为本发明a处放大图;

图8为本发明b处放大图。

图中:1蓄电箱本体、2第一合叶、3箱门、4第一把手、5防尘装置、51透气口、52防尘框架、53防尘网板、54第一螺钉、6降温装置、61风管、62吹风孔、63卡扣、64降温风机、65对接管、7散热装置、71散热孔、72散热框架、73固定板、74第二螺钉、75散热风机、8支撑柱、9防尘盖、10吸热装置、101吸热孔、102固定框架、103散热片、104风机固定架、105第三螺钉、106吸热风机、107防尘门、108第二合叶、109第二把手。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实施例所用材料,方法和仪器,未经特殊说明,均为本领域常规材料,方法和仪器,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均可通过商业渠道获得。

在本发明以下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术语“中心”、“纵向”、“横向”、“上”、“下”、“前”、“后”、“左”、“右”、“顶”、“底”、“内”、“外”和“竖着”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发明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发明的限制。

在本发明以下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除非另有明确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一体地连接;可以是直接连接,亦可以是通过中间媒介间接连接,可以是两个部件内部的连通。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发明中的具体含义。

此外,在本发明以下的描述中,除非另有说明,“多个”、“多组”、“多根”的含义是两个或两个以上。

下面将结合本发明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发明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发明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发明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发明保护的范围。

请参阅图1-8,本发明提供一种技术方案:一种散热稳定的光伏微电网用蓄电储能装置,包括蓄电箱本体1,蓄电箱本体1的正面并位于蓄电箱本体1的左侧铰接有两个第一合叶2,两个第一合叶2远离蓄电箱本体1的一端并位于蓄电箱本体1的正面铰接有箱门3,箱门3的右侧固定安装有第一把手4,蓄电箱本体1的右侧面固定安装有防尘装置5,防尘装置5上的防尘网板53可以阻止蓄电箱本体1外部的灰尘进入到箱体的内部,这样可以使蓄电箱本体1具有了防尘的功能,从而保护了蓄电箱本体1内部的储能设备的正常运行,进一步增加了蓄电箱本体1内部的蓄电设备的蓄电效率,防尘装置5包括透气口51、防尘框架52、防尘网板53和第一螺钉54,蓄电箱本体1的右侧面开设有透气孔51,透气孔51的外部并位于蓄电箱本体1的右侧面固定安装有防尘框架52,防尘框架52的右侧面设置有防尘网板53,防尘网板53的右侧面并位于防尘网板53四角处均设置有第一螺钉54,第一螺钉54的左端贯穿防尘网板53并与防尘框架52的右侧面螺纹连接。

蓄电箱本体1的左侧面固定安装有降温装置6,降温装置6包括风管61、吹风孔62、卡扣63、降温风机64和对接管65,蓄电箱本体1内腔的左侧面设置有风管61,风管61的右侧面开设吹风孔62,风管61的外壁固定卡接有卡扣63,卡扣63远离风管61的一端与蓄电箱本体1内腔的左侧面固定连接,蓄电箱本体1的左侧面并位于蓄电箱本体1的顶端和底端固定连接有两个降温风机64,两个降温风机64顶部的出风口均连通有对接管65,对接管65远离降温风机64的一端贯穿蓄电箱本体1的左侧面并分别与风管61两端的左侧壁连通。

蓄电箱本体1的顶面并位于蓄电箱本体1的中心处固定安装有散热装置7,散热装置7包括散热孔71、散热框架72、固定板73、第二螺钉74和散热风机75,蓄电箱本体1的顶面并位于蓄电箱本体1的顶面开设有散热孔71,散热孔71的外部并位于蓄电箱本体1的顶面设置有散热框架72,散热框架72的外壁并位于散热框架72的四角处均固定连接有固定板73,固定板73的顶面均设置有第二螺钉74,第二螺钉74的底端贯穿固定板73并与蓄电箱本体1的顶面螺纹连接,蓄电箱本体1的顶面并位于蓄电箱本体1的四角处均固定连接有支撑柱8,支撑柱8的顶面固定连接有防尘盖9,防尘盖9可以对蓄电箱本体1顶面设置的散热装置7进行防尘保护,这样可以加快散热装置7散热的速率,蓄电箱本体1的背面固定安装有吸热装置10,通过降温装置6、散热装置7和吸热装置10的共同作用,就可以加快蓄电箱本体1内部散热的效率,从而使蓄电箱本体1具有了高效散热的功能,也让蓄电储能装置内部的散热效果达到了稳定状态,吸热装置10首先通过固定框架102内部安装的散热片103,可以把蓄电箱本体1内部蓄电设备散发的热量吸收,然后再通过风机固定架102内部的吸热风机把散热片103上的热量吸出并排放到蓄电箱本体1的外部,从而使蓄电箱本体1具有了吸热并能够散热的功能,吸热装置10包括吸热孔101、固定框架102、散热片103、风机固定架104、第三螺钉105、吸热风机106、防尘门107、第二合叶108和第二把手109,蓄电箱本体1的右侧面开设有吸热孔101,吸热孔101的外部并位于蓄电箱本体1的右侧面固定安装有固定框架102,固定框架102的内部并位于固定框架102的顶面和底面固定安装有散热片103,固定框架102的右侧设置有风机固定架102,风机固定架102内腔的底面并位于风机固定架102的顶端和底端设置有第三螺钉105,第三螺钉105的左端贯穿风机固定架104的底壁并与固定框架102的顶面螺纹连接,风机固定架104的内部并位于风机固定架104的顶端和底端固定安装有两个吸热风机106,风机固定架104的右侧设置有防尘门107,通过关上防尘门107,这样可以起到防尘的效果,风机固定架104和防尘门107的右侧面均通过第二合叶108铰接,防尘门107的正面并位于防尘门107的左端固定安装有第二把手109,通过拉动第二把手109把防尘门107打开,从而方便吸热装置10的正常工作。

该散热稳定的光伏微电网用蓄电储能装置工作时,蓄电箱本体1的右侧面设置有防尘装置5,蓄电箱本体1的顶部固定安装有防尘盖9,防尘盖9可以对蓄电箱本体1顶面设置的散热装置7进行防尘保护,这样可以加快散热装置7散热的速率,同时防尘装置5上的防尘网板53可以阻止蓄电箱本体1外部的灰尘进入到箱体的内部,这样可以使蓄电箱本体1具有了防尘的功能,从而保护了蓄电箱内部的储能设备的正常运行,蓄电箱本体1的左侧面设置有降温装置6,蓄电箱本体1的顶面设置有散热装置7、蓄电箱本体1的背面设置有吸热装置10,这样通过降温装置6、散热装置7和吸热装置10的共同作用,就可以加快蓄电箱本体1内部散热的效率,从而使蓄电箱本体1具有了高效散热的功能,也让蓄电储能装置内部的散热效果达到了稳定状态。

综上所述,该散热稳定的光伏微电网用蓄电储能装置,通过对蓄电储能装置的改进,在蓄电箱本体1的左侧面设置有降温装置6,蓄电箱本体1的顶面设置有散热装置7、蓄电箱本体1的背面设置有吸热装置10,这样通过降温装置6、散热装置7和吸热装置10的共同作用,就可以加快蓄电箱本体1内部散热的效率,从而使蓄电箱本体1具有了高效散热的功能,也让蓄电储能装置内部的散热效果达到了稳定状态,通过蓄电箱本体1内部的蓄电设备散热稳定,可以避免蓄电设备出现损伤的情况,从而能够增加蓄电箱本体1内部的蓄电设备储存电能的效率。

同时,蓄电箱本体1的右侧面设置有防尘装置5,蓄电箱本体1的顶部固定安装有防尘盖9,防尘盖9可以对蓄电箱本体1顶面设置的散热装置7进行防尘保护,这样可以加快散热装置7散热的速率,同时防尘装置5上的防尘网板53可以阻止蓄电箱本体1外部的灰尘进入到箱体的内部,这样可以使蓄电箱本体1具有了防尘的功能,从而保护了蓄电箱内部的储能设备的正常运行,进一步增加了蓄电箱本体1内部的蓄电设备的蓄电效率。

同时,蓄电箱本体1的背面设置有吸热装置10,首先通过固定框架102内部安装的散热片103,可以把蓄电箱本体1内部蓄电设备散发的热量吸收,然后再通过风机固定架104内部的吸热风机106把散热片103上的热量吸出并排放到蓄电箱本体1的外部,从而使蓄电箱本体1具有了吸热并能够散热的功能。

该文中出现的电器元件均与外界的主控器及220v市电电连接,并且主控器可为计算机等起到控制的常规已知设备。

尽管已经示出和描述了本发明的实施例,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理解在不脱离本发明的原理和精神的情况下可以对这些实施例进行多种变化、修改、替换和变型,本发明的范围由所附权利要求及其等同物限定。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