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下电缆保护结构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2925128阅读:434来源:国知局
地下电缆保护结构的制作方法与工艺

本实用新型涉及电缆的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地下电缆保护结构。



背景技术:

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发展,城市化的步伐不断加大,城市也规模逐渐增大。目前,在市内架空输电线路铁塔占用土地资源大,与环境不协调、存在触电风险等缺点,因此越来越多的市内输电方案由架空线路转为地下电缆,通过地下电力电缆输电方式传输电能具有节约土地资源,环境友好,易于检修等优点。但在城市中兴建地下电力电缆时需考虑城市道路、已有地下管线和相邻建筑和的影响。

对于已建的地下电缆,特别是采用直埋或者排管方式敷设的电缆,若有新建道路与之交叉跨越,在道路施工过程中、后期车辆通行时都有可能对已建电缆造成威胁。为了避免已建电缆遭到损坏,要么对已建电缆进行迁改,要么对电缆进行保护,若迁改电缆则面临着较长的施工周期以及高昂的迁改费用。因此,急需寻找一种方法能够在无需迁改地下电缆的同时,对其进行有效的保护,同时还能够对电缆上方拟建道路起到支撑作用以满足道路施工的要求。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克服上述背景技术的不足,而提供一种可以有效保护已建电缆,避免道路施工时和道路建成后车辆荷载对电缆造成损伤的地下电缆保护结构。

为实现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本实用新型所设计的地下电缆保护结构,包括两个平行设置在电缆两侧且沿其长度方向延伸的现浇混凝土基层,每个所述现浇混凝土基层上浇筑有与其平行布置的条形基础,每个所述条形基础上浇筑有与其垂直布置的侧墙,两个所述侧墙的上方架设有与其垂直布置的顶板,所述顶板与两侧侧墙围成用于保护电缆的围护腔;

每个所述侧墙的顶部内侧沿其长度方向对称开设有向内弯折呈“L”型的嵌入槽,所述顶板的两侧边分别嵌入两侧侧墙上的嵌入槽内与其固定连接;

每个所述现浇混凝土基层的下方沿其长度方向间隔设置有若干个与其垂直布置的混凝土方桩,所述混凝土方桩的顶部垂直贯穿现浇混凝土基层向上延伸嵌入条形基础中与其固定连接。

进一步地,所述电缆两侧的土体内设置有用于防止土体松动的木桩。

进一步地,所述现浇混凝土基层的厚度A为0.1~0.15m,以隔绝地下水对基础侵蚀。

进一步地,所述条形基础的厚度B为0.5~0.7m,保证基础具有一定的刚度,满足受力要求。

进一步地,所述顶板的厚度C为0.3~0.6m,以承受顶板上部传来的荷载。

进一步地,所述条形基础的内侧面与电缆外侧面之间的水平距离 D为0.5~2.4m,保证施工时施工机械不会触碰电缆或对电缆造成损坏,同时满足松木桩的施工要求。

进一步地,所述侧墙的内侧面与电缆外侧面之间的水平距离E 为0.7~3m。

进一步地,所述两侧侧墙外侧面之间的距离N比顶板的宽度M 多0.7~1.0m,对顶板起到有效支撑,并将荷载传递至条形基础。

进一步地,所述电缆的底端面与侧墙的底端面之间的垂直高度差为0.5~1.5m,以保证条形基础具有足够埋深,能够有效支撑上部结构。

进一步地,所述顶板为混凝土预制构件或者混凝土现浇构件,所述木桩为松木桩。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具有如下优点:

其一,本实用新型能够有效保护已建电缆不受道路施工和建成后道路上荷载的影响,在道路施工时,上部荷载传给顶板,然后传递给电缆两边的侧墙,再传递给墙下条形基础,这样电缆在整个施工过程中,不受外荷载作用,达到保护电缆的目的。

其二,本实用新型的保护结构施工方便,能够有效避免电缆迁改造成的工期和成本增加。

其三,本实用新型的保护结构可对应多种不同地质条件进行施工,适用范围广。

其四,本实用新型的主体材料为钢筋混凝土结构,造价低廉、改造成本低。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地下电缆保护结构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2为图1所示地下电缆保护结构的主视结构示意图;

图3为图1所示地下电缆保护结构的侧视结构示意图;

图4为图1所示地下电缆保护结构上拟建道路的结构示意图;

其中:1-现浇混凝土基层、2-条形基础、3-侧墙、4-顶板、5-嵌入槽、6-混凝土方桩、7-木桩、8-电缆、9-拟建道路。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实施例详细说明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情况,但它们并不构成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定,仅作举例而已。同时通过说明本实用新型的优点将变得更加清楚和容易理解。

如图所示,本实用新型的一种地下电缆保护结构,包括两个平行设置在电缆8两侧且沿其长度方向延伸的现浇混凝土基层1,每个现浇混凝土基层1上浇筑有与其平行布置的条形基础2,每个条形基础 2上浇筑有与其垂直布置的侧墙3,两个侧墙3的上方架设有与其垂直布置的顶板4,顶板4与两侧侧墙3围成用于保护电缆8的围护腔;

每个侧墙3的顶部内侧沿其长度方向对称开设有向内弯折呈“L”型的嵌入槽5,顶板4的两侧边分别嵌入两侧侧墙3上的嵌入槽5内与其固定连接,顶板4为混凝土预制构件或者混凝土现浇构件;

每个现浇混凝土基层1的下方沿其长度方向间隔设置有若干个与其垂直布置的混凝土方桩6,混凝土方桩6的顶部垂直贯穿现浇混凝土基层1向上延伸嵌入条形基础2中与其固定连接,这样,当地基土承载力较弱时,可采用混凝土方桩6进行地基土加固。

上述技术方案中,电缆8两侧的土体内设置有用于防止土体松动的木桩7,优选地,木桩7为松木桩。在电缆8两边打入松木桩,可以减小条形基础、侧墙施工时对电缆产生的扰动。现浇混凝土基层1 的厚度A为0.1~0.15m,条形基础2的厚度B为0.5~0.7m。顶板4的厚度C为0.3~0.6m,顶板4的长度L可根据实际拟建道路9的宽度确定,以顶板4两端多出拟建道路9宽度各1m为宜。条形基础2的内侧面与电缆8外侧面之间的水平距离D为0.5~2.4m。侧墙3的内侧面与电缆8外侧面之间的水平距离E为0.7~3m。两侧侧墙3外侧面之间的距离N比顶板4的宽度M多0.7~1.0m。侧墙3根据实际电缆埋深和地质条件确定,电缆8的底端面与侧墙3的底端面之间的垂直高度差为0.5~1.5m,这样能起到更好的保护电缆的作用。

本实用新型的地下电缆保护结构的施工步骤如下:

(1)在电缆8两侧打入木桩7,以防止条形基础2和侧墙3施工时对电缆8产生扰动;

(2)在木桩7的外侧挖土至条形基础2底面的标高位置处,浇筑混凝土形成现浇混凝土基层1;

(3)在现浇混凝土基层1上进行条形基础2和侧墙3的支模、绑扎钢筋和混凝土浇筑;

(4)在电缆8上方由基准地面向下进行土体开挖至顶板4底面的标高位置处;

(5)进行顶板4的支模、绑扎钢筋和混凝土浇筑;

(6)完成地下电缆保护结构的施工,再进行拟建道路9的施工。

本说明书未作详细描述的内容属于本领域专业技术人员公知的现有技术。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