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阻容式过电压吸收器固定架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1501301阅读:274来源:国知局
一种阻容式过电压吸收器固定架的制造方法与工艺

本实用新型涉及阻容式过电压吸收器,更具体地说,它涉及一种阻容式过电压吸收器固定架。



背景技术:

高压电缆对高频寄生波具有放大作用,因此需要在电容器组柜的电缆进线处加装阻容式过电压吸收器,来解决电容器的问题。传统阻容式过电压吸收器的固定架都只是在固定架上开设固定孔,通过螺栓固定在电容器组柜上,安装方式比较繁琐。因此需要提出一种新的方案来简化安装。



技术实现要素:

针对现有技术存在的不足,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阻容式过电压吸收器固定架,以使得阻容式过电压吸收器安装更加便利。

本实用新型的上述技术目的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得以实现的:一种阻容式过电压吸收器固定架,包括架体,所述架体设置有安装机构,所述安装机构包括安装孔,所述安装机构呈阶梯型设置,所述安装孔呈葫芦状,所述安装孔从安装机构高处延伸至低处,且高处开口比低处大。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将安装机构设置呈阶梯型,安装孔从安装机构的高处延伸至低处且呈葫芦状,高处的开口大于低处;如果安装机构用来悬挂固定在电容组柜的螺栓上,则安装机构高处的安装孔就稍大于螺栓头部,而其余部分的安装孔稍大于螺栓的螺杆,使得螺栓头部穿过安装孔,并通过螺栓的螺杆位移到安装机构的低处时,就可以固定且不易脱落出来了,安装的时候只需通过安装机构将阻容式过电压吸收器悬挂固定在电容组柜的螺栓上,安装更加方便。

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设置为:所述安装机构还包括防脱弹片,所述防脱弹片一端固定于安装机构高处的端部。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防脱弹片一端固定在安装机构高处的端部,防脱弹片至少覆盖安装机构高处的安装孔,即安装孔较大的一端,利用防脱弹片本身的弹性,在悬挂安装时,可以将防脱弹片顶起来,但是安装完后,防脱弹片又覆盖在安装孔上,这样螺栓就不会从安装孔中脱落出去了,达到了防脱落的作用。

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设置为:所述架体包括两设置安装机构的安装杆,两所述安装杆两端连接有固定杆。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在安装杆两端连接固定杆,实现对两安装杆进行固定。

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设置为:所述安装杆与固定杆之间设置有加强杆,所述加强杆与安装杆和固定杆形成三角结构。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在安装杆与固定杆之间设置加强杆,并且加强杆与安装杆和固定杆形成三角结构,使得架体更加稳固。

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设置为:所述安装杆为直角角钢,所述安装机构设置于直角角钢底边,所述直角角钢侧边开设有固定孔,所述固定孔沿安装杆长度方向均匀排列。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设置安装杆为直角角钢,且在直角角钢的边侧开设沿安装杆长度方向排列的多个固定孔,以方便器件的安装。

综上所述,本实用新型具有以下有益效果:

其一,将安装机构设置呈阶梯型,安装孔从安装机构的高处延伸至低处且呈葫芦状,高处的开口大于低处,使得安装的时候只需通过安装机构将阻容式过电压吸收器悬挂固定在电容组柜的螺栓上,安装更加方便;

其二,设置防脱弹片,以进一步防止螺栓从安装孔中脱落。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图1的A部局部放大示意图;

图3为安装机构的结构示意图。

图中:1、架体;11、安装杆;12、固定杆;13、加强杆;14、固定孔;2、安装机构;21、安装孔;22、防脱弹片。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详细描述。

一种阻容式过电压吸收器固定架,如图1、图2、图3所示,包括架体1,架体1包括安装杆11,在安装杆11的两端均连接有固定杆12,且安装杆11与固定杆12均为直角角钢,同时在安装杆11与固定杆12之间用螺栓固定了加强杆13,加强杆13与安装杆11和固定杆12形成三角结构,使得架体1更加稳固。在安装杆11的侧边开设了沿安装杆11长度方向均匀排列的多个固定孔14,以方便器件的安装。

在安装杆11底边设置了安装机构2,安装机构2包括有安装孔21,安装机构2呈阶梯型设置,安装孔21呈葫芦状,安装孔21从安装机构2的高处一直延伸至低处,且高处开口较大;安装机构2用来悬挂固定在电容组柜的螺栓上,安装机构2高处的安装孔21稍大于螺栓头部,而其余部分的安装孔21稍大于螺栓的螺杆,使得螺栓头部穿过安装孔21,并通过螺栓的螺杆位移到安装机构2的低处时,就可以固定且不易脱落出来,安装的时候只需通过安装机构2将阻容式过电压吸收器悬挂固定在电容组柜的螺栓上,安装更加方便。

又在安装机构2上设置了防脱弹片22,防脱弹片22的一端焊接固定在安装机构2高处的端部,另一端延伸并覆盖安装机构2高处的安装孔21,利用防脱弹片22本身的弹性,在悬挂安装时,螺栓可以将防脱弹片22顶起来,但是安装完后,防脱弹片22又覆盖在安装孔上,这样螺栓就不会从安装孔中脱落出去了,达到了防脱落的作用。

以上所述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方式,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并不仅局限于上述实施例,凡属于本实用新型思路下的技术方案均属于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应当指出,对于本技术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原理前提下的若干改进和润饰,这些改进和润饰也应视为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