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动电源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2862986阅读:161来源:国知局
移动电源的制作方法与工艺

本实用新型涉及电子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移动电源。



背景技术:

移动电源是一种集供电和充电功能于一体的便携式充电器,可以给手机、平板电脑等数码设备随时随地充电。移动电源一般由锂电芯作为储电单元,使用方便快捷。针对日常上下班的使用场景,用户对移动电源的电池容量和体积的需求是:小容量,便携。因此针对这种使用场景,移动电源的要求是:体积小,电池容量达到应急标准就行。而针对长途旅行,用户对移动电源的电池容量的要求是:大容量,能够长时间给手机充电。但目前市面上的移动电源的电池容量在出厂时就已经确定,用户无法在使用中根据需要对电池容量和体积进行调整,使用便利性较差。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一种移动电源,能够对电池容量和体积进行调整,提升移动电源使用的便利性。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是:一种移动电源,包括用于连接数据线的充电单元以及至少一个用于存储电量的电池单元,所述电池单元与相邻的所述充电单元和相邻的所述电池单元电性连接,且所述电池单元与相邻的所述充电单元和相邻的所述电池单元可拆卸连接。

通过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移动电源,用户可以根据自身的需要自由的叠加电池单元的数量。针对日常上下班的使用场景,即用户对电池容量的要求不大时,用户可以采用充电单元叠加一个电池单元的模式,增加便携性。而针对用户长途旅行的使用场景,即用户对电池容量的要求很大时,用户可以采用充电单元叠加两个以上的电池单元的模式。本实用新型的移动电源的充电单元和电池单元形成模块化设计,且充电单元与电池单元之间以及电池单元之间为可拆卸连接的结构设计,用户根据需要可以对移动电源的体积和电池容量进行调整,从而适应用户在不同的场景使用,使用非常便利。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移动电源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移动电源的侧视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移动电源相邻的两个电池单元配合时的结构示意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移动电源的充电单元的结构示意图。

图5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移动电源的电池单元的结构示意图。

附图标记包括:

10—充电单元 11—充电单元外壳 12—输出输入接口

13—指示灯 20—电池单元 21—电池单元外壳

22—充电电池 30—第一连接部 40—第二连接部

50—第一电连接端子 60—第二电连接端子 121—Micro USB接口

122—USB接口。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详细描述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所述实施例的示例在附图中示出,其中自始至终相同或类似的标号表示相同或类似的元件或具有相同或类似功能的元件。下面通过参考附图1~5描述的实施例是示例性的,旨在用于解释本实用新型,而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长度”、“宽度”、“上”、“下”、“前”、“后”、“左”、“右”、“竖直”、“水平”、“顶”、“底”“内”、“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

此外,术语“第一”、“第二”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一个或者更多个该特征。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多个”的含义是两个或两个以上,除非另有明确具体的限定。

在本实用新型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固定”等术语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成一体;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或两个元件的相互作用关系。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实用新型中的具体含义。

如图1至图5所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一种移动电源,包括用于连接数据线(图未示)的充电单元10以及至少一个用于存储电量的电池单元20,所述电池单元20与相邻的所述充电单元10和相邻的所述电池单元20电性连接,且所述电池单元20与相邻的所述充电单元10和相邻的所述电池单元20可拆卸连接。

具体地,本实用新型的移动电源,用户可以根据自身的需要自由的叠加电池单元20的数量。针对日常上下班的使用场景,即用户对电池容量的要求不大时,用户可以采用充电单元10叠加一个电池单元20的模式,增加便携性。而针对用户长途旅行的使用场景,即用户对电池容量的要求很大时,用户可以采用充电单元10叠加两个以上的电池单元20的模式。本实用新型的移动电源的充电单元10和电池单元20形成模块化设计,且充电单元10与电池单元20之间以及电池单元20之间为可拆卸连接的结构设计,用户根据需要可以对移动电源的体积和电池容量进行调整,从而适应用户在不同的场景使用,使用非常便利。

本实施例中,结合图4~5所示,所述充电单元10包括充电单元外壳11,所述充电单元外壳11上设有第一连接部30,各所述电池单元20均包括电池单元外壳21,所述电池单元外壳21上设有第一连接部30和第二连接部40;相邻的所述充电单元10与所述电池单元20通过所述第一连接部30与所述第二连接部40可拆卸连接;相邻的所述电池单元20之间通过所述第一连接部30与所述第二连接部40可拆卸连接。具体地,第一连接部30和第二连接部40为可以实现配合且可拆卸连接的结构。通过在电池单元外壳21上不同的两个侧面分别设置一个第一连接部30和一个第二连接部40,这样当有两个以上的电池单元20时,即可将其中一个电池单元外壳21上设置的第一连接部30与另外一个电池单元外壳21上的第二连接部40配合连接,如此,每两个相邻的电池单元外壳21上的第一连接部30和第二连接部40形成连接,从而组装形成多个电池单元20,且多个电池单元20组成后至少有一个电池单元20的电池单元外壳21上还有具有一个第二连接部40与充电单元10的充电单元外壳11上的第一连接配合连接。如此,就完成整个移动电源的组装。

那么当需要拆卸连接的电池单元20时,由于第一连接部30与第二连接部40是可拆卸的连接结构,只要根据第一连接部30与第二连接部40的装配关系施加适当的外力,即可驱使第一连接部30与第二连接部40脱离连接,从而完成电池单元20之间的拆卸。

优选地,电池单元外壳21上设置的第一连接部30和第二连接部40分别位于电池单元外壳21相对的两侧面,例如第一连接部30位于电池单元外壳21的顶面,而第二连接部40位于电池单元外壳21的底面。或者,第一连接部30位于电池单元外壳21的左侧面,而第二连接部40位于电池单元外壳21的右侧面。

本实施例中,具体地,结合图2~3所示,所述第一连接部30为装配滑条,所述第二连接部40为装配滑槽;或者所述第一连接部30为装配滑槽,所述第二连接部40为装配滑条。也就是说,可以在电池单元外壳21不同的两个侧面分别设置装配滑条和装配滑槽。其中,装配滑条可以与电池单元外壳21一体成型,或者采用焊接的方式固定在电池单元外壳21上,而装配滑槽则可以开设在电池单元外壳21上。如此,每一个电池单元外壳21上既具有装配滑条,又既有装配滑槽,如此,相邻的电池单元20之间即可通过装配滑条与装配滑槽之间的滑动配合而实现可拆卸连接。

其中,装配滑槽和装配滑条为形状适配的结构,例如,装配滑槽和装配滑条的横截面可以是呈L型、T型或者多边形等,总而言之,装配滑槽和装配滑条之间是可以实现相互滑动配合的。

进一步地,装配滑槽和装配滑条可以是沿着电池单元外壳21的侧面的长度方向布置,此种结构设计时,那么沿着长度方向相互滑动装配滑槽和装配滑条,即可使得相邻的两个电池单元20完成装配或者完成拆卸。当然,装配滑槽和装配滑条也可以是沿着电池单元外壳21的侧面的宽度方向布置,此种结构设计时,那么沿着宽度方向相互滑动装配滑槽和装配滑条,同样可以使得相邻的两个电池单元20完成装配或者完成拆卸。

而充电单元外壳11上设置的第一连接部30则既可以是装配滑槽,也可以是装配滑条。当充电单元外壳11上设置的第一连接部30为装配滑槽,那么充电单元10与电池单元20装配时,电单元外壳上的装配滑槽与电池单元20的装配滑条配合连接。当充电单元外壳11上设置的第一连接部30为装配滑条,那么充电单元10与电池单元20装配时,电单元外壳上的装配滑条与电池单元20的装配滑槽配合连接。

更进一步,装配滑条和装配滑槽的数量相同,根据实际情况可以设置两个装配滑条,那么对应位置也设置两条装配滑槽与其对应装配连接。

本实施例中,所述第一连接部30还可以为磁性块,那么,所述第二连接部40则为导磁块;或者所述第一连接部30为导磁块,所述第二连接部40为磁性块。该种结构设计,即通过磁性块与导磁块的磁吸来实现第一连接部30与第二连接部40的可拆卸连接。如此,同样可使得充电单元10与相邻的电池单元20可拆卸连接以及相邻的电池单元20之间可拆卸连接,而且装拆依然非常方便。

本实施例中,结合图3~5所示,所述充电单元外壳11设有所述第一连接部30的侧面还设有第一电连接端子50,所述电池单元外壳21设有第一连接部30和第二连接部40的侧面还分别设有第一电连接端子50和第二电连接端子60;所述电池单元20与相邻的所述充电单元10和相邻的所述电池单元20连接时,所述第一电连接端子50与所述第二电连接端子60电性连接。具体地,充电单元10与相邻的电池单元20之间的电性连接,以及电池单元20与相邻的电池单元20之间的电性连接均通过第一电连接端子50与第二电连接端子60的连接而实现。其中,第一电连接端子50和第二电连接端子60均设有金属部件以实现通电。进一步地,第一电连接端子50可以为凸起结构,那么第二电连接端子60则为与凸起结构的形状适配的凹陷结构。当然,第一电连接端子50也可以为凹陷结构,那么第二电连接端子60则为与凹陷结构的形状适配的凸起结构。

需要说明的是,作为凸起结构的第一电连接端子50或者第二电连接端子60的高度均设定在不干涉第一连接部30与第二连接部40的可拆卸连接。

优选地,第一电连接端子50和第二电连接端子60才可以采用模块化设置,这样可以方便将其安装在充电单元外壳11或者电池单元外壳21上。

本实施例中,所述第一电连接端子50为PIN针,所述第二电连接端子60为PIN槽;或者所述第一电连接端子50为PIN槽,所述第二电连接端子60为PIN针。具体地,采用PIN针和PIN槽分别作为第一电连接端子50和第二电连接端子60或者作为第二电连接端子60和第一电连接端子50。这样,通过PIN针与PIN槽的配合连接即可实现电性导通,从而使得相邻的充电单元10与电池单元20或者相邻的电池单元20之间电性连接。

本实施例中,所述充电单元10还包括设于所述充电单元外壳11内的电路板(图未示),所述充电单元外壳11上设有与所述电路板电性连接且用于供所述数据线插接的输出输入接口12,所述充电单元外壳11上设置的所述第一电连接端子50与所述电路板电性连接。具体地,电路板起到连接各电性连接部件的作用,同时实现充电和放电的控制等。输出输入接口12在用于与外置的数据线插接而实现电性连接,通过数据线给予充电单元10充电,或者通过数据线将充电单元10的电源放出。

本实施例中,结合图1和图4所示,所述充电单元外壳11上还设有与所述电路板电性连接的指示灯13。具体地,指示灯13用于指示电池单元20充电状态,或者放电状态,或者是电池单元20电池容量的百分比,方便用于了解本实施例的移动电源的实时状态。

本实施例中,结合图1和图4所示,所述输出输入接口12包括Micro USB接口121和USB接口122。具体地,Micro USB接口121可以作为电源输入数据线的接口,而USB接口122可以作为电源输出数据线的接口。通过选择不同的数据线实现本实施例中的移动电源的充电和放电。

本实施例中,结合图1和图5所示,所述电池单元20还包括设于所述电池单元外壳21内的至少一个充电电池22,所述电池单元外壳21上设置的所述第一电连接端子50和所述第二电连接端子60均与各所述充电电池22电性连接。具体地,每个电池单元20可以设置一个或者两个以上的充电电池22,充电电池22之间可以通过串联或者并联的方式连接,其中充电电池22优选采用锂电池。

综上所述可知本实用新型乃具有以上所述的优良特性,得以令其在使用上,增进以往技术中所未有的效能而具有实用性,成为一极具实用价值的产品。

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以限制本实用新型,凡在本实用新型的思想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或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