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用于调相机油系统的润滑油供油系统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4558118阅读:1039来源:国知局

本实用新型涉及调相机领域,具体地说是一种用于调相机油系统的润滑油供油系统。



背景技术:

随着电力系统不断的发展,为了减少输电线往复传送中的各种损耗,有效地进步系统电压水平,进步稳定性,进步发电设备的利用率,减少电力系统中的电力损失,改善功率因数,因而有必要在负荷中心或四周设置一定容量的无功电源设备,即为调相机,以补偿无功功率的不足,进步电力系统的经济运行,调相机由定子、转子及励磁系统组成,吸收系统少量的有功功率来供给本身的能量损耗,向系统发出无功功率或吸收无功功率。

调相机油系统是调相机中尤为重要的组成部分,其中润滑油供油系统是调相机油系统中必要组成部分,现有的调相机油系统的润滑油供油系统存在如下缺点:一、现有润滑油供油系统结构较为简单,润滑泵通常只设置单个,使用过程中,一旦润滑油泵出现问题,需要将整个设备停止运转进行维修,才可以继续进行工作,而且整个润滑油供油系统对温度以及压力的控制差,无法发出正确指令,检修的时候需要全面检查维修,耗时耗力,降低工作效率;二、油箱内的润滑油源源不断地向调相机进行供油,润滑油在过多的情况下容易溢出,污染外部环境,同时浪费了一部分的润滑油。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为了克服以上的不足,提供一种用于调相机油系统的润滑油供油系统,润滑油回收率高,保证系统的润滑油泵在发生失灵的情况下,系统能够继续正常工作。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通过以下技术方案来实现:一种用于调相机油系统的润滑油供油系统,调相机油系统包括油箱、调相机、润滑油供油系统、顶升油系统、油烟回收系统,其中润滑油供油系统包括依次连接的润滑油泵组、自检电磁阀组、冷却器组、过滤器组、润滑油管路组。

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改进在于:润滑油泵组包括与油箱连接的润滑油交流泵Ⅰ、润滑油交流泵Ⅱ、润滑油直流泵,润滑油交流泵Ⅰ与润滑油交流泵Ⅱ通过管路A、管路B与自检电磁阀组连接,润滑油直流泵通过管路C与润滑油管路组连接,润滑油交流泵Ⅰ、润滑油交流泵Ⅱ、润滑油直流泵的出口位置分别设有润滑油泵压力开关A、润滑油泵压力开关B、润滑油泵压力开关C。

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改进在于: 自检电磁阀组包括与润滑油交流泵Ⅰ、润滑油交流泵Ⅱ连接的交流自检电磁阀组以及与润滑油直流泵连接的直流自检电磁阀组,交流自检电磁阀组由多个并联连接的交流电磁阀以及多个并联连接的交流泵压力开关组成,交流电磁阀与对应设置的交流泵压力开关串联连接,直流电磁阀组由多个并联连接的直流电磁阀以及多个并联连接的直流泵压力开关组成,直流电磁阀与对应设置的直流泵压力开关串联连接,同时交流自检电磁阀组与润滑油管路组之间依次设有冷却组以及过滤器组。

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改进在于:冷却组由两个冷却器并联连接组成,且包括温度控制阀和冷却器切换阀,冷却器切换阀置于两个冷却器的中间位置,温度控制阀置于冷却器组的出口端;过滤器组包括两个并联连接的过滤器A与过滤器B以及两个并联连接的过滤器压差开关A与过滤器压差开关B。

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改进在于:润滑油管路组包括润滑管路以及回油管路,润滑管路包括润滑管路A以及润滑管路B,润滑管路A的一端与过滤器组连接,润滑管路A的另一端与润滑管路B连接,润滑管路B的一路与调相机连接,润滑管路B的另一路与盘车连接,回油管路包括回油管路A、回油管路B,回油管路B的一端与回油管路A连接,回油管路A与调相机连接,回油管路B的另一端与油箱连接。

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改进在于:润滑管路A 靠近过滤器组的位置连接有润滑油供油口压力变送器,润滑油供油口压力变送器置于管路C与润滑管路B之间。

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改进在于:润滑管路A靠近过滤器组的位置连接有润滑油供油口铂热电阻组,润滑油供油口铂热电阻组置于管路C与润滑管路B之间,润滑油供油口铂热电阻组由两个润滑油供油口铂热电阻并联连接组成。

本实用新型与现有技术相比具有以下优点:

1、润滑油供油系统的润滑油交流泵、冷却器、过滤器分别设置两个,当一个出现失灵时,可以转换至另一个继续正常工作,无需停机维护,保证整个系统的正常运行,并增设一润滑油直流泵,在两个润滑油交流泵均出现故障的情况下,可做紧急使用,继续供油,保证系统的正常运行,提高使用效率。

2、润滑油泵组的出口位置分别设有润滑油泵压力开关A、润滑油泵压力开关B、润滑油泵压力开关C,分别监测润滑油交流泵Ⅰ、润滑油交流泵Ⅱ、润滑油直流泵启动后运行是否正常。

3、冷却器设置在过滤器之前,为促进润滑油较好地流动,润滑油在油箱中处于加热状态,润滑油进入过滤器时,如果温度过高,普通滤网在高温下容易发生损坏,因此需要经过冷却器冷却后再过滤。过滤器压差开关A以及过滤器压差开关B ,在过滤器堵塞时进行报警,保证润滑油供油系统的正常运行。

4、润滑油管路组包括润滑管路以及回油管路,调相机在供油时如果润滑油较多会出现溢出的情况,增设回油管路可将多出的润滑油回至油箱中,防止对调相机周边造成污染,同时又提高润滑油的回收再利用率。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一种用于调相机油系统的润滑油供油系统的结构示意图。

图中标号:1-油箱、2-调相机、8-润滑油交流泵Ⅰ、9-润滑油交流泵Ⅱ、10-润滑油直流泵、11-管路A、12-管路B、13-管路C、14-润滑油泵压力开关A、15-润滑油泵压力开关B、16-润滑油泵压力开关C、17-交流电磁阀、18-交流泵压力开关、19-直流电磁阀、20-直流泵压力开关、21-冷却器、22-过滤器A、23-过滤器B、24-过滤器压差开关A、25-过滤器压差开关B、26-润滑管路A、27-润滑管路B、28-回油管路A、29-回油管路B、30-润滑油供油口压力变送器、31-润滑油供油口铂热电阻、62-温度控制阀、63-冷却器切换阀。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加深对本实用新型的理解,下面将结合实施例和附图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详述,该实施例仅用于解释本实用新型,并不构成对本实用新型保护范围的限定。

本实施例一种用于调相机油系统的润滑油供油系统,如图1所示,调相机油系统包括油箱1、调相机2、润滑油供油系统、顶升油系统、油烟回收系统,其中润滑油供油系统包括依次连接的润滑油泵组、自检电磁阀组、冷却器组、过滤器组、润滑油管路组。

润滑油泵组包括与油箱1连接的润滑油交流泵Ⅰ8、润滑油交流泵Ⅱ9、润滑油直流泵10,润滑油交流泵Ⅰ8与润滑油交流泵Ⅱ9通过管路A11、管路B12与自检电磁阀组连接,润滑油直流泵10通过管路C13与润滑油管路组连接,润滑油交流泵Ⅰ8、润滑油交流泵Ⅱ9、润滑油直流泵10的出口位置分别设有润滑油泵压力开关A14、润滑油泵压力开关B15、润滑油泵压力开关C16;润滑油泵组的出口位置分别设有润滑油泵压力开关A14、润滑油泵压力开关B15、润滑油泵压力开关C16,分别监测润滑油交流泵Ⅰ8、润滑油交流泵Ⅱ9、润滑油直流泵10启动后运行是否正常。

自检电磁阀组包括与润滑油交流泵Ⅰ8、润滑油交流泵Ⅱ9连接的交流自检电磁阀组以及与润滑油直流泵10连接的直流自检电磁阀组,交流自检电磁阀组由多个并联连接的交流电磁阀17以及多个并联连接的交流泵压力开关18组成,交流电磁阀17与对应设置的交流泵压力开关18串联连接,直流电磁阀组由多个并联连接的直流电磁阀19以及多个并联连接的直流泵压力开关20组成,直流电磁阀19与对应设置的直流泵压力开关20串联连接,同时交流自检电磁阀组与润滑油管路组之间依次设有冷却组以及过滤器组;冷却器21设置在过滤器之前,为促进润滑油较好地流动,润滑油在油箱1中处于加热状态,润滑油进入过滤器时,如果温度过高,普通滤网在高温下容易发生损坏,因此需要经过冷却器冷却后再过滤。过滤器压差开关A24以及过滤器压差开关B25,在过滤器堵塞时进行报警,保证润滑油供油系统的正常运行。

冷却组由两个冷却器21并联连接组成,且包括温度控制阀62和冷却器切换阀63,冷却器切换阀63置于两个冷却器21的中间位置,温度控制阀62置于冷却器组的出口端;过滤器组包括两个并联连接的过滤器A22与过滤器B23以及两个并联连接的过滤器压差开关A24与过滤器压差开关B25;其中润滑油供油系统的润滑油交流泵、冷却器、过滤器分别设置两个,当一个出现失灵时,可以转换至另一个继续正常工作,无需停机维护,保证整个系统的正常运行,并增设一润滑油直流泵10,在两个润滑油交流泵10均出现故障的情况下,可做紧急使用,继续供油,保证系统的正常运行,提高使用效率。

润滑油管路组包括润滑管路以及回油管路,润滑管路包括润滑管路A26以及润滑管路B27,润滑管路A26的一端与过滤器组连接,润滑管路A26的另一端与润滑管路B27连接,润滑管路B27的一路与调相机2连接,润滑管路B27的另一路与盘车连接,回油管路包括回油管路A28、回油管路B29,回油管路B29的一端与回油管路A28连接,回油管路A28与调相机2连接,回油管路B29的另一端与油箱1连接。润滑油管路组包括润滑管路以及回油管路,调相机2在供油时如果润滑油较多会出现溢出的情况,增设回油管路可将多出的润滑油回至油箱1中,防止对调相机2周边造成污染,同时又提高润滑油的回收再利用率。

其中,润滑管路A26 靠近过滤器组的位置连接有润滑油供油口压力变送器30,润滑油供油口压力变送器30置于管路C13与润滑管路B27之间。润滑管路A26靠近过滤器组的位置连接有润滑油供油口铂热电阻组,润滑油供油口铂热电阻组置于管路C13与润滑管路B27之间,润滑油供油口铂热电阻组由两个润滑油供油口铂热电阻31并联连接组成。

本行业的技术人员应该了解,本实用新型不受上述实施例的限制,上述实施例和说明书中描述的只是说明本实用新型的原理,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精神和范围的前提下,本实用新型还会有各种变化和改进,这些变化和改进都落入要求保护的本实用新型范围内。本实用新型要求保护范围由所附的权利要求书及其等效物界定。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