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电缆屏蔽线槽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3967686阅读:804来源:国知局
一种电缆屏蔽线槽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电力电缆敷设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电缆屏蔽线槽。



背景技术:

随着中国电力工业、数据通信业等行业规模的不断扩大,对电线电缆的需求也将迅速增长,未来电线电缆业还有巨大的发展潜力。在实际使用过程中,为了抵御外来电磁干扰以及系统本身向外辐射电磁干扰通常需要用到屏蔽电缆,屏蔽电缆一般使用金属网状编织层把信号线包裹起来,编织层一般是红铜或者镀锡铜,金属网状编织层滤除不必要的电磁波,屏蔽磁干扰、工频干扰,这也是目前绝大多数屏蔽系统采用的方法,然而,这种方法使用屏蔽电缆的量较大,而屏蔽电缆价格较贵,所以经济性较差。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电缆屏蔽线槽,以解决现有技术中屏蔽电缆价格贵、屏蔽线槽屏蔽电磁干扰不良的问题。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所采取的技术方案是:一种电缆屏蔽线槽,包括沿电缆走向设置的长条状的第一线槽、第二线槽及连接第一线槽和第二线槽的连接件,所述连接件的外表面两端分别与第一线槽和第二线槽的型腔内表面重合,所述连接件与第一线槽通过第一连接螺栓连接,所述连接件与第二线槽通过第二连接螺栓连接。

作为进一步的优化,第一线槽包括第一线槽本体和与第一线槽本体连接的第一线槽盖板,所述第一线槽本体的横截面为U型,所述第一线槽盖板的横截面为倒U型,所述第一线槽本体的第一本体连接片和第一线槽盖板的第一盖板连接片通过螺栓连接。

作为进一步的优化,第二线槽包括第二线槽本体和与第二线槽本体连接的第二线槽盖板,所述第二线槽本体的横截面为U型,所述第二线槽盖板的横截面为倒U型,所述第二线槽本体的第二本体连接片和第二线槽盖板的第二盖板连接片通过螺栓连接。

作为进一步的优化,第一本体连接片和第一盖板连接片接触位置设有银粉漆层,所述第二本体连接片和第二盖板连接片接触位置设有银粉漆层。

作为进一步的优化,连接件包括上连接件和下连接件,所述上连接件设置于第一线槽盖板和第二线槽盖板之间,所述下连接件设置于第一线槽本体和第二线槽本体之间,所述上连接件横截面为倒U型,所述下连接件为正U型。

作为进一步的优化,第一盖板连接片设置于第一线槽盖板的外侧面表面,所述第一盖板连接片的两端伸出第一线槽盖板两侧,所述第一线槽本体对应第一盖板连接片两端处各设有一个第一本体连接片,所述第一盖板连接片和第一本体连接片通过螺栓连接。

作为进一步的优化,第二盖板连接片设置于第二线槽盖板的外侧面表面,所述第二盖板连接片的两端伸出第二线槽盖板两侧,所述第二线槽本体对应第二盖板连接片两端处各设有一个第二本体连接片,所述第二盖板连接片和第二本体连接片通过螺栓连接。

作为进一步的优化,第一线槽本体上靠近第一连接螺栓的一侧设有第一导线柱,所述第二线槽本体上靠近第二连接螺栓的一侧设有第二导线柱,所述第一导线柱和第二导线柱之间设有用于接地的导线。

作为进一步的优化,第一导线柱和第二导线柱均为铜接线柱。

采用上述技术方案所产生的有益效果在于:本实用新型通过连接板与第一线槽、第二线槽之间的承插连接,增强了连接的严密性,保证了对外界电磁波的屏蔽效果,符合电缆安装现场不允许焊接的操作要求,实现了二次屏蔽效果,有利于保证对外界电磁波的屏蔽效果,进而保障设备的正常运行。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一种电缆屏蔽线槽的俯视图。

图2是图1的主视图。

图3是图1中A-A的剖视图。

图4是图1中B-B的剖视图。

图中:100、第一线槽;110、第一线槽本体;111、第一本体连接片;120、第一线槽盖板;121、第一盖板连接片;200、第二线槽;210、第二线槽本体; 211、第二本体连接片;220、第二线槽盖板;221、第二盖板连接片;300、连接件;310、第一连接螺栓;320、第二连接螺栓;330、上连接件;340、下连接件;410、第一导线柱;420、第二导线柱430、导线。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使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技术方案及优点更加清楚明白,以下结合附图及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进一步详细说明。应当理解,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仅用以解释本实用新型,并不用于限定本实用新型。

如图1至图4所示,一种电缆屏蔽线槽,包括沿电缆走向设置的长条状的第一线槽100、第二线槽200及连接第一线槽100和第二线槽200的连接件300 ,所述连接件300的外表面两端分别与第一线槽100和第二线槽200的型腔内表面重合,所述连接件300与第一线槽100通过第一连接螺栓310连接,所述连接件300与第二线槽200通过第二连接螺栓320连接。第一线槽100和第二线槽200之间采用连接件300的形式,且连接件300承插在第一线槽100和第二线槽200的内部,避免传统线槽之间存在缝隙影响屏蔽效果的弊端,连接件 300的承插连接能够保证第一线槽100和第二线槽200连接处的严密性,同时第一连接螺栓310和第二连接螺栓320均采用将螺母预先焊接在连接板300内侧面的形式,且连接板300、第一线槽100和第二线槽200的对应位置预制安装孔,现场安装时,只需要从第一线槽100和第二线槽200外侧面将第一连接螺栓310和第二连接螺栓320拧上,与预安装的螺母配合紧固,即可实现良好的屏蔽效果。

本实用新型通过连接板与第一线槽、第二线槽之间的承插连接,增强了连接的严密性,保证了对外界电磁波的屏蔽效果,符合电缆安装现场不允许焊接的操作要求,实现了二次屏蔽效果,有利于保证对外界电磁波的屏蔽效果,进而保障设备的正常运行。

作为进一步的优化,如图1和图3所示,第一线槽100包括第一线槽本体110和与第一线槽本体连接110的第一线槽盖板120,所述第一线槽本体110 的横截面为U型,所述第一线槽盖板120的横截面为倒U型,所述第一线槽本体110的第一本体连接片111和第一线槽盖板120的第一盖板连接片121通过螺栓连接。第一线槽本体110和第一线槽盖板120均采用U型构件的形式,二者扣合而成的腔体内铺设有电缆,且第一线槽本体110上设有第一本体连接片 111,第一线槽盖板120设有第一盖板连接片121,通过螺栓将上下两部分进行有效的连接,第一本体连接片111和第一盖板连接片121均按一定间距值对应设置,起到良好的连接效果。

作为进一步的优化,如图1和图4所示,第二线槽200包括第二线槽本体 210和与第二线槽本体连接210的第二线槽盖板220,所述第二线槽本体210 的横截面为U型,所述第二线槽盖板220的横截面为倒U型,所述第二线槽本体210的第二本体连接片211和第二线槽盖板220的第二盖板连接片221通过螺栓连接。第二线槽200的结构形式与第一线槽100的结构形式相同。

作为进一步的优化,如图3至图4所示,第一本体连接片111和第一盖板连接片121接触位置设有银粉漆层,所述第二本体连接片211和第二盖板连接片221接触位置设有银粉漆层。连接处设置的银粉漆层可以增加该位置孔和螺栓的接触面的防腐效果,同时还可以提高导电的贯通性,保证良好的接地导电性。

作为进一步的优化,如图3至图4所示,连接件300包括上连接件330和下连接件340,所述上连接件330设置于第一线槽盖板120和第二线槽盖板220 之间,所述下连接件340设置于第一线槽本体110和第二线槽本体210之间,所述上连接件330横截面为倒U型,所述下连接件340为正U型。连接件300 对应第一线槽100和第二线槽200各自采用的上下两部分的分体形式,也对应采用了上连接件330和下连接件340两部分的形式,便于安装操作,增强安装的灵活性。

作为进一步的优化,如图1至图3所示,第一盖板连接片121设置于第一线槽盖板120的外侧面表面,所述第一盖板连接片121的两端伸出第一线槽盖板 120两侧,所述第一线槽本体110对应第一盖板连接片121两端处各设有一个第一本体连接片111,所述第一盖板连接片121和第一本体连接片111通过螺栓连接。因电缆屏蔽线槽整体为长条形,所以在连接点的选择时,一般采用沿横截面设置的形式,因为上部第一线槽盖板120尺寸相对较小,所以采取第一盖板连接片121沿第一线槽盖板120的外侧面表面布设的形式,提高连接的可靠性,第一本体连接片111则采用分别位于第一线槽本体110两侧的形式,即可实现第一本体连接片111和第一盖板连接片121之间的牢固连接。

作为进一步的优化,如图1至图4所示,第二盖板连接片221设置于第二线槽盖板220的外侧面表面,所述第二盖板连接片221的两端伸出第二线槽盖板 220两侧,所述第二线槽本体210对应第二盖板连接片221两端处各设有一个第二本体连接片211,所述第二盖板连接片221和第二本体连接片211通过螺栓连接。第二线槽200的连接形式与第一线槽100的连接形式相同。

作为进一步的优化,如图2所示,第一线槽本体110上靠近第一连接螺栓 310的一侧设有第一导线柱410,所述第二线槽本体210上靠近第二连接螺栓 320的一侧设有第二导线柱420,所述第一导线柱410和第二导线柱420之间设有用于接地的导线430。第一导线柱410和第二导线柱420可将第一线槽100 和第二线槽200具有导电贯通性,且保持其统一的接地,进而起到屏蔽外界电磁波的效果。

作为进一步的优化,第一导线柱410和第二导线柱420均为铜接线柱。铜接线柱具有良好的导电性能,便于将电磁波的干扰进行有效的转移,实现了二次屏蔽效果,具有良好的实用性。

本实用新型通过连接板与第一线槽、第二线槽之间的承插连接,增强了连接的严密性,保证了对外界电磁波的屏蔽效果,符合电缆安装现场不允许焊接的操作要求,实现了二次屏蔽效果,有利于保证对外界电磁波的屏蔽效果,进而保障设备的正常运行。

以上仅为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以限制本实用新型,凡在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和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