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应用于金管系统且具有自动断电管理功能的金服电路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4215345阅读:226来源:国知局
一种应用于金管系统且具有自动断电管理功能的金服电路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系统集成、金融系统技术、计算机科学技术等领域,具体的说,是一种应用于金管系统且具有自动断电管理功能的金服电路。



背景技术:

金融系统是有关资金的流动、集中和分配的一个体系。它是由连接资金盈余者和资金短缺者的一系列金融中介机构和金融市场共同构成的一个有机体。金融系统是家庭、公司和政府为执行其金融决策而使用的一套市场和中介机构,包括股票、债券和其他证券的市场,还包括银行和保险公司等金融中介机构。资金通过金融系统从资金盈余方流向资金短缺方。这些资金通常通过金融中介机构发生流动。

金融系统是家庭、公司和政府为执行其金融决策而使用的一套市场和中介机构,包括股票、债券和其他证券的市场,还包括银行和保险公司等金融中介机构。

资金通过金融系统从资金盈余方流向资金短缺方。这些资金通常通过金融中介机构发生流动。

系统建设金融系统的建设同其他行业电子化系统的建设一样,主要是采用“生命周期法”进行。“生命周期法”有时也叫做分阶段建设法或分步骤建设法,其主要思想是将一个庞大复杂的系统按照时间顺序和所采用的工程方法分解成若干个容易实现的阶段或任务,一个阶段一个阶段或一个任务一个任务的去实现。通常,前一个阶段是后一个阶段的工作基础,后一个阶段只有在前一个阶段圆满完成后才能正式开始。因此,通过这种系统工程方法,无论多么大的工程或多么复杂的系统,都可以有条不紊的,分步骤分阶段建设成功。

系统建设的周期,通常可划分为项目起动、可行性研究、系统分析、系统设计、程序设计、系统测试、投产应用和运行维护等八个阶段。如果将生命周期中的八个阶段分布在时间横坐标上,而将工作量、人力需求、计算机资源或资金需求等,以垂直方向的纵坐标表示,各种曲线表明:系统建设每个阶段任务所需的人力、计算机资源等都可以给出定量化的估计。所以,每个阶段都可以在可控制的范围内进行,从而保证了任何大系统建设任务的高效完成。

银行管理信息系统自身,由于其业务特点所致,可以划分成柜台业务处理子系统、联行清算业务处理子系统、内部管理子系统和新型服务子系统,每个子系统同样还可以进一步划分为若干个子系统。如柜台业务处理子系统又可以再次划分为存款、贷款、储蓄、汇兑等多种业务处理系统。而对于每种电子化业务处理系统的建设,都可以采用生命周期法进行管理,它是保质保量完成金融电子化系统建设的科学方法。

所谓系统集成(SI,System Integration),就是通过结构化的综合布线系统和计算机网络技术,将各个分离的设备(如个人电脑)、功能和信息等集成到相互关联的、统一和协调的系统之中,使资源达到充分共享,实现集中、高效、便利的管理。系统集成应采用功能集成、BSV液晶拼接集成、综合布线、网络集成、软件界面集成等多种集成技术。系统集成实现的关键在于解决系统之间的互连和互操作性问题,它是一个多厂商、多协议和面向各种应用的体系结构。这需要解决各类设备、子系统间的接口、协议、系统平台、应用软件等与子系统、建筑环境、施工配合、组织管理和人员配备相关的一切面向集成的问题。

在金融系统集成中,在金融管理服务系统(金管系统)中,某些设施设备需要实现自动化的管理控制(比如当出现工位处无人或无设备运行时,即便断电也不影响整个金融系统集成的运行),以此来达到安全使用和节约能源的目的。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应用于金管系统且具有自动断电管理功能的金服电路,在金融系统集成建设中,在现有金融管理服务系统上进行改造,基于红外传感技术而设计,增加智能断电保护功能的电路系统,利用传感器电路、控制电路及直流供电电路配合实现断电保护的目的,避免由于在出现意外情况下,交流供电系统不能及时断电,而引发后续灾害的情况发生;并可当出现无人或无设备运行时,及时断电,从而达到节约能源的目的,在传感器电路设计上,采用红外传感器及传感器信号处理电路相配合的电路架构,对有无人员在工位上工作进行监测,从而为是否进行自动断电提供数据依据;同时对直流供电电路进行升级改造,采用单电桥进行整流的设计模式,在有效保障整流功能的同时,降低了整流模块的设计使用成本,在降低设计成本及使用成本的同时有效的提高电源利用率。

本实用新型通过下述技术方案实现:一种应用于金管系统且具有自动断电管理功能的金服电路,设置有交流供电电路、直流供电电路、控制电路及传感器电路,所述交流供电电路与直流供电电路相连接,所述控制电路分别与交流供电电路直流供电电路及传感器电路相连接;所述直流供电电路包括整流滤波电路、第一稳压电路及第二稳压电路,所述交流供电电路连接整流滤波电路的输入端,整流滤波电路的输出端分别与第一稳压电路及第二稳压电路的输入端相连接,第一稳压电路及第二稳压电路的输出端分别与控制电路及传感器电路相连接;所述传感器电路包括人体红外传感器、前级放大电路、耦合电路、后级放大电路及比较放大电路,所述人体红外传感器连接前级放大电路,前级放大电路连接耦合电路,耦合电路连接后级放大电路,后级放大电路连接比较放大电路,比较放大电路连接控制电路,第二稳压电路的输出端分别与人体红外传感器、前级放大电路、耦合电路、后级放大电路及比较放大电路相连接。

进一步的为更好地实现本实用新型,特别采用下述设置结构:所述整流滤波电路包括整流桥U1及由电容C4、电阻R28、电容C5组成的RC滤波电路,所述整流桥U1的输入端与交流供电电路相连接,整流桥U1的输出端通过RC滤波电路分别与第一稳压电路及第二稳压电路的输入端相连接;所述第一稳压电路包括三端稳压器U5、电容C6、电阻R29及电容C7,所述第二稳压电路包括三端稳压器U6、电容C10、电阻R30及电容C11,电容C4的第一端分别与电阻R28的第一端及整流桥U1的输出端的正极相连接,整流桥U1的输出端的负极分别与电容C4的第二端、电容C5的第二端、三端稳压器U5的接地脚、电容C6的第二端、电容C7的第二端、三端稳压器U6的接地脚、电容C10的第二端及电容C11的第二端相连接且接地;电阻R28的第二端分别与三端稳压器U5的输入脚及三端稳压器U6的输入脚相连接,三端稳压器U5的输出脚分别与电容C6的第一端及电阻R29的第一端相连接,电阻R29的第二端与电容C7的第一端相连接且与控制电路相连接;三端稳压器U6的输出脚分别与电容C10的第一端及电阻R30的第一端相连接,电阻R30的第二端与电容C11的第一端相连接且与控制电路相连接。

进一步的为更好地实现本实用新型,特别采用下述设置结构:在所述前级放大电路内设置有前级输入电路、前级反馈电路及集成运放U1A,所述人体红外传感器通过前级输入电路连接集成运放U1A的同相输入端,所述前级反相输入电路连接集成运放U1A的反相输入端,集成运放U1A的反相输入端通过前级反馈电路连接集成运放U1A的输出端,集成运放U1A的输出端连接耦合电路的输入端;所述前级输入电路包括电阻R6、电容C12、电阻R7、电阻R8及电容C13,在前级反馈电路内设置有电容C14和电阻R9;电阻R6及电容C12组成RC并联电路,且人体红外传感器的输出脚分别与RC并联电路的第一端和电阻R7的第一端连接,RC并联电路的第二端接地,电阻R7的第二端连接集成运放U1A的同相输入端;电阻R30的第二端分别连接人体红外传感器的电源脚及集成运放U1A的电源脚;电阻R8与电容C13串联,且串联后的电阻R8和电容C13的一端与集成运放U1A的反相输入端相连接,另一端与地相连接;电阻R9和电容C14并联,且并联后的电阻R9和电容C14的一端与集成运放U1A的反相输入端相连接,另一端与集成运放U1A的输出端相连接。

进一步的为更好地实现本实用新型,特别采用下述设置结构:在所述前级放大电路内还设置有指示灯电路,且指示灯电路包括相互串联的电阻RO和发光二极管LED1且,相互串联的电阻R0和发光二极管LED1的一端连接集成运放U1A的输出端,另一端接地。

进一步的为更好地实现本实用新型,特别采用下述设置结构:所述耦合电路包括电阻R10、光耦U7及电阻R31,所述后级放大电路包括电阻R11、电容C17、电阻R12、集成运放U1B及相互并联的电容C15和电阻R15,所述集成运放U1A的输出端通过电阻R10连接光耦U7的阳极A,光耦U7的阴极K连接前级放大电路的接地脚,所述光耦U7的集电极C通过电阻R31连接电阻R30的第二端,且光耦U7的集电极C连接集成运放U1B的反相输入端,所述光耦U7的发射极E连接后级放大电路的接地脚;电阻R11并联电容C17,且集成运放U1B的同相输入端通过并联后的电容C17和电阻R11接地,集成运放U1B的同相输入端通过电阻R12连接电阻R30的第二端,且电阻R30的第二端连接集成运放U1B的电源脚,集成运放U1B的输出端连接比较放大电路;相互并联的电容C15和电阻R15的一端连接集成运放U1B的反相输入端,另一端连接集成运放U1B的输出端。

进一步的为更好地实现本实用新型,特别采用下述设置结构:所述比较放大电路包括电位器W1、电位器W2、二极管D5、二极管D6及集成运放U1C,且集成运放U1B的输出端分别通过二极管D5和二极管D6连接集成运放U1C的同相输入端和反相输入端,二极管D5的负极连接集成运放U1C的同相输入端,二极管D6的正极连接集成运放U1C的反相输入端,所述电位器W1的可调端连接集成运放U1C的同相输入端,电位器W2的可调端连接集成运放U1C的反相输入端,电位器W1的两个固定端和电位器W2的两个固定端分别与供电电源VCC和后级放大电路的接地脚相连接,集成运放U1C的输出端通过二极管D3与控制电路相连接。

所述集成运放U1A、集成运放U1B和集成运放U1C采用同一块四运放集成芯片的其中任意3个运放模块构建。

所述供电电源VCC采用+15V的直流稳压电源

所述电容C4采用电解电容,且电容C4的正极连接电阻R28的第一端,所述电容C6采用电解电容,且电容C6的第一端连接三端稳压器U5的输出脚,所述电容C10采用电解电容,且电容C10的第一端连接三端稳压器U6的输出脚。

进一步的为更好地实现本实用新型,特别采用下述设置结构:所述控制电路包括单片机U3、复位电路、晶振电路、放大电路及继电器电路,所述复位电路和晶振电路皆与单片机U3相连接,单片机U3连接第一稳压电路的输出端,单片机U3连接放大电路,放大电路连接继电器电路,继电器电路连接控制交流供电电路,第二稳压电路的输出端与放大电路相连接。

进一步的为更好地实现本实用新型,特别采用下述设置结构:所述复位电路包括电阻R1、电容C1,所述晶振电路包括电容C2、电容C3及晶振X,所述放大电路包括电阻R2、电阻R3、集成运放U4,电容C1与电阻R1相互串联,且串联后的电阻C1和电阻R1的共接端连接单片机U3的RST脚,电容C1的非共接端通过电阻R3连接集成运放U4的反相输入端,单片机U3的VSS脚分别与电阻R1的非共接端及电阻R2的第二端相连接,电阻R2的第一端连接集成运放U4的反相输入端;电容C2串联电容C3,且串联后的电容C2和电容C3与晶振X相并联并分别与单片机U3的XTAL1脚和XTAL2脚相连接,电容C2和电容C3的共接端连接单片机U3的VSS脚,单片机U3的VCC脚连接第一稳压电路的输出端,单片机U3的P1.0脚连接集成运放U4的同相输入端,单片机U3的P1.1脚连接传感器电路;集成运放U4的正电源输入端分别与第二稳压电路的输出端及继电器电路相连接,集成运放U4的负电源输入端连接单片机U3的VSS脚,集成运放U4的输出端连接继电器电路。

进一步的为更好地实现本实用新型,特别采用下述设置结构:所述继电器电路包括三极管Q1、三极管Q2、电阻R4、电阻R5、二极管D2及继电器J,所述集成运放U4的正电源输入端连接三极管Q1的发射极,三极管Q1的基极通过电阻R5连接三极管Q2的集电极,三极管Q2的基极通过电阻R4连接集成运放U4的输出端,三极管Q2的发射极通过二极管D1分别连接单片机U3的VSS脚、二极管D2的正极及继电器J的第二端,三极管Q1的集电极分别与二极管D2的负极及继电器J的第一端相连接,且继电器J的被控端设置在交流供电电路上。

所述单片机U3采用51系列单片机,所述集成运放U4采用LF35系列单运放集成电路。

进一步的为更好地实现本实用新型,特别采用下述设置结构:所述交流供电电路内设置有手动开关S1、变压器T1、点触开关S2及继电器电路的被控端J1,所述点触开关S2及继电器电路的被控端J1相互并联,所述手动开关S1的一端连接~220V交流电源的一相,手动开关S1的另一端连接并联的点触开关S2和继电器电路的被控端J1第一端,并联的点触开关S2和继电器电路的被控端J1的第二端连接变压器T1初级端的第一端,变压器T1初级端的第二端与~220V交流电源的另一相相连接,变压器T1的次级端连接整流滤波电路的输入端。

本实用新型与现有技术相比,具有以下优点及有益效果:

本实用新型在金融系统集成建设中,在现有金融管理服务系统上进行改造,基于红外传感技术而设计,增加智能断电保护功能的电路系统,利用传感器电路、控制电路及直流供电电路配合实现断电保护的目的,避免由于在出现意外情况下,交流供电系统不能及时断电,而引发后续灾害的情况发生;并可当出现无人或无设备运行时,及时断电,从而达到节约能源的目的,在传感器电路设计上,采用红外传感器及传感器信号处理电路相配合的电路架构,对有无人员在工位上工作进行监测,从而为是否进行自动断电提供数据依据;同时对直流供电电路进行升级改造,采用单电桥进行整流的设计模式,在有效保障整流功能的同时,降低了整流模块的设计使用成本,在降低设计成本及使用成本的同时有效的提高电源利用率。

本实用新型采用前后级放大电路设计模式,并利用光耦进行级间耦合通信,能够在有效避免前后级影响的同时,达到最优化的实现红外感应数据的放大处理,为后续电路提供所需的电信号。

本实用新型在前级放大电路的输出端设置有指示灯电路,能够实时的反应前级放大电路是否正常工作,并能够反应其是否能够正常的通过光耦电路与后级放大电路进行通信。

本实用新型采用光耦电路实现前后级放大电路的连接通信,能够达到最大化的避免前级放大电路对后级放大电路的影响,使得整个电路所产生的数据为最真实的数据,避免由于出现数据不准确而影响待进行智能化(自动化)控制的设施设备出现着动错误的情况发生。

本实用新型在滤波电路环节采用RC滤波电路的设计方式,使得整流后的电源输出内的纹波电压能够被最大限度的滤除,并且能够有效的提高有效功率利用率,使得整个设计更加科学、合理、实用。

本实用新型所设计的两路稳压电路的输出端皆采用RC滤波设计,能够最大限度的将经过稳压器稳压后的电压内的纹波进行滤除,从而使得所输出的直流电压能够长期保持在所需的电压值上,不会由于电压值的微小变化而影响整个金管系统的运行。

本实用新型采用三端稳压器设计,能够得到两路稳定的直流电源,避免由于直流电源不稳定,而影响整个系统运行的情况发生。

本实用新型基于单片机而设计的控制电路,能够在低成本投入的情况下,保障整个控制电路的平稳运行,并有效实现及时断路保护的目的。

本实用新型采用人体红外感应技术和红外摄像技术相结合的设计结构,能够在当出现无人,或无物工作的情况下进行及时断电,从而起到节约能源的目的。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电路结构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所述传感器电路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地详细说明,但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不限于此。

值得注意的是,在本实用新型的实际应用中,不可避免的会应用到软件程序,但申请人在此声明,该技术方案在具体实施时所应用的软件程序皆为现有技术,在本申请中,不涉及到软件程序的更改及保护,只是对为实现实用新型目的而设计的硬件架构的保护。

实施例1:

一种应用于金管系统且具有自动断电管理功能的金服电路,在金融系统集成建设中,在现有金融管理服务系统上进行改造,基于红外传感技术而设计,增加智能断电保护功能的电路系统,利用传感器电路、控制电路及直流供电电路配合实现断电保护的目的,避免由于在出现意外情况下,交流供电系统不能及时断电,而引发后续灾害的情况发生;并可当出现无人或无设备运行时,及时断电,从而达到节约能源的目的,在传感器电路设计上,采用红外传感器及传感器信号处理电路相配合的电路架构,对有无人员在工位上工作进行监测,从而为是否进行自动断电提供数据依据;同时对直流供电电路进行升级改造,采用单电桥进行整流的设计模式,在有效保障整流功能的同时,降低了整流模块的设计使用成本,在降低设计成本及使用成本的同时有效的提高电源利用率,如图1、图2所示,特别采用下述设置结构:设置有交流供电电路、直流供电电路、控制电路及传感器电路,所述交流供电电路与直流供电电路相连接,所述控制电路分别与交流供电电路直流供电电路及传感器电路相连接;所述直流供电电路包括整流滤波电路、第一稳压电路及第二稳压电路,所述交流供电电路连接整流滤波电路的输入端,整流滤波电路的输出端分别与第一稳压电路及第二稳压电路的输入端相连接,第一稳压电路及第二稳压电路的输出端分别与控制电路及传感器电路相连接;所述传感器电路包括人体红外传感器、前级放大电路、耦合电路、后级放大电路及比较放大电路,所述人体红外传感器连接前级放大电路,前级放大电路连接耦合电路,耦合电路连接后级放大电路,后级放大电路连接比较放大电路,比较放大电路连接控制电路,第二稳压电路的输出端分别与人体红外传感器、前级放大电路、耦合电路、后级放大电路及比较放大电路相连接。

所述交流供电电路与交流市电(~220V)相接,并设置被控制电路所控制的控制组件,实现在控制电路的作用下进行自动断电的目的,所述第一稳压电路将经过整流滤波电路整流滤波输出后的直流电稳压处理为所需的第一种直流电压(优选为+5v),并为控制电路进行直流供电;所述第二稳压电路将经过整流滤波电路整流滤波输出后的直流电稳压处理为所需的第二种直流电压(优选为+15v),并为控制电路进行直流供电;所述控制电路,根据实际需要实现交流供电电路向待供电的现有金融管理服务系统的供电通断管控,从而起到节约能源,并避免出现事故灾害情况发生的目的;所述传感器电路,有效的对现有金融管理服务系统安装位处的人员或系统本身是否需要持续工作进行监测,从而为控制电路提供控制依据;所述整流滤波电路实现交流电的整流及滤波处理;所述人体红外传感器优选采用热释电红外传感器P228,人体红外传感器对设置该传感器电路内区域内是否存在人员的情况进行监测,而后将检测信号通过前级放大电路进行信号放大,在利用耦合电路耦合到后级放大电路内进行第二次信号放大,而后通过比例放大电路进行比例运算放大处理后在发送给控制电路,为其提供数据依据,从而实现金管系统内的自动化单元的设施设备的自动化控制。

实施例2:

本实施例是在上述实施例的基础上进一步优化,进一步的为更好地实现本实用新型,如图1、图2所示,特别采用下述设置结构:所述整流滤波电路包括整流桥U1及由电容C4、电阻R28、电容C5组成的RC滤波电路,所述整流桥U1的输入端与交流供电电路相连接,整流桥U1的输出端通过RC滤波电路分别与第一稳压电路及第二稳压电路的输入端相连接;所述第一稳压电路包括三端稳压器U5、电容C6、电阻R29及电容C7,所述第二稳压电路包括三端稳压器U6、电容C10、电阻R30及电容C11,电容C4的第一端分别与电阻R28的第一端及整流桥U1的输出端的正极相连接,整流桥U1的输出端的负极分别与电容C4的第二端、电容C5的第二端、三端稳压器U5的接地脚、电容C6的第二端、电容C7的第二端、三端稳压器U6的接地脚(GND脚)、电容C10的第二端及电容C11的第二端相连接且接地;电阻R28的第二端分别与三端稳压器U5的输入脚(VIN脚)及三端稳压器U6的输入脚(VIN脚)相连接,三端稳压器U5的输出脚(VOUT脚)分别与电容C6的第一端及电阻R29的第一端相连接,电阻R29的第二端与电容C7的第一端相连接且与控制电路(单片机U3的电源VCC脚)相连接;三端稳压器U6的输出脚(VOUT脚)分别与电容C10的第一端及电阻R30的第一端相连接,电阻R30的第二端与电容C11的第一端相连接且与控制电路(集成运放U4的正电源7脚)相连接;三端稳压器U5采用型号为7805的三端稳压器,三端稳压器U6采用型号为7815的三端稳压器。

所述电容C4采用电解电容,且电容C4的正极连接电阻R28的第一端,所述电容C6采用电解电容,且电容C6的第一端连接三端稳压器U5的输出脚(VOUT脚),所述电容C10采用电解电容,且电容C10的第一端连接三端稳压器U6的输出脚(VOUT脚)。

实施例3:

本实施例是在上述任一实施例的基础上进一步优化,进一步的为更好地实现本实用新型,如图1、图2所示,特别采用下述设置结构:在所述前级放大电路内设置有前级输入电路、前级反馈电路及集成运放U1A,所述人体红外传感器通过前级输入电路连接集成运放U1A的同相输入端,所述前级反相输入电路连接集成运放U1A的反相输入端(2脚),集成运放U1A的反相输入端(2脚)通过前级反馈电路连接集成运放U1A的输出端(1脚),集成运放U1A的输出端(1脚)连接耦合电路的输入端;所述前级输入电路包括电阻R6、电容C12、电阻R7、电阻R8及电容C13,在前级反馈电路内设置有电容C14和电阻R9;电阻R6及电容C12组成RC并联电路,且人体红外传感器的输出脚(2脚)分别与RC并联电路的第一端和电阻R7的第一端连接,RC并联电路的第二端接地,电阻R7的第二端连接集成运放U1A的同相输入端(3脚);电阻R30的第二端分别连接人体红外传感器的电源脚(3脚)及集成运放U1A的电源脚(4脚);电阻R8与电容C13串联,且串联后的电阻R8和电容C13的一端与集成运放U1A的反相输入端(2脚)相连接,优选的电阻R8连接集成运放U1A的反向输入端,另一端与地相连接;电阻R9和电容C14并联,且并联后的电阻R9和电容C14的一端与集成运放U1A的反相输入端(2脚)相连接,另一端与集成运放U1A的输出端(1脚)相连接。

实施例4:

本实施例是在上述任一实施例的基础上进一步优化,进一步的为更好地实现本实用新型,如图1、图2所示,特别采用下述设置结构:在所述前级放大电路内还设置有指示灯电路,且指示灯电路包括相互串联的电阻RO和发光二极管LED1且,相互串联的电阻R0和发光二极管LED1的一端连接集成运放U1A的输出端(1脚),优选的电阻R0连接集成运放U1A的输出端,且发光二极管LED1采用红绿光发光二极管,且发光二极管LED1的负极接地(另一端接地),正极与电阻R0相连接。

实施例5:

本实施例是在上述任一实施例的基础上进一步优化,进一步的为更好地实现本实用新型,如图1、图2所示,特别采用下述设置结构:所述耦合电路包括电阻R10、光耦U7及电阻R31,所述后级放大电路包括电阻R11、电容C17、电阻R12、集成运放U1B及相互并联的电容C15和电阻R15,所述集成运放U1A的输出端(1脚)通过电阻R10连接光耦U7的阳极A,光耦U7的阴极K连接前级放大电路的接地脚,所述光耦U7的集电极C通过电阻R31连接电阻R30的第二端,且光耦U7的集电极C连接集成运放U1B的反相输入端(6脚),所述光耦U7的发射极E连接后级放大电路的接地脚;电阻R11并联电容C17,且集成运放U1B的同相输入端(5脚)通过并联后的电容C17和电阻R11接地,集成运放U1B的同相输入端(5脚)通过电阻R12连接电阻R30的第二端,且电阻R30的第二端连接集成运放U1B的电源脚(4脚),集成运放U1B的输出端(7脚)连接比较放大电路;相互并联的电容C15和电阻R15的一端连接集成运放U1B的反相输入端(6脚),另一端连接集成运放U1B的输出端(7脚),优选的光耦U7采用TLP521光耦或PC817光耦。

实施例6:

本实施例是在上述任一实施例的基础上进一步优化,进一步的为更好地实现本实用新型,如图1、图2所示,特别采用下述设置结构:所述比较放大电路包括电位器W1、电位器W2、二极管D5、二极管D6及集成运放U1C,且集成运放U1B的输出端(7脚)分别通过二极管D5和二极管D6连接集成运放U1C的同相输入端(10脚)和反相输入端(9脚),二极管D5的负极连接集成运放U1C的同相输入端(10脚),二极管D6的正极连接集成运放U1C的反相输入端(9脚),所述电位器W1的可调端连接集成运放U1C的同相输入端(10脚),电位器W2的可调端连接集成运放U1C的反相输入端(9脚),电位器W1的两个固定端和电位器W2的两个固定端分别与供电电源VCC和后级放大电路的接地脚相连接,集成运放U1C的输出端通过二极管D3与控制电路相连接。

所述集成运放U1A、集成运放U1B和集成运放U1C采用同一块四运放集成芯片的其中任意3个运放模块构建,优选的集成运放U1A、集成运放U1B和集成运放U1C分别为集成运放LM324的第一运放模块、第二运放模块和第三运放模块。

实施例7:

本实施例是在上述任一实施例的基础上进一步优化,进一步的为更好地实现本实用新型,如图1、图2所示,特别采用下述设置结构:所述控制电路包括单片机U3、复位电路、晶振电路、放大电路及继电器电路,所述复位电路和晶振电路皆与单片机U3相连接,单片机U3连接第一稳压电路的输出端,单片机U3连接放大电路,放大电路连接继电器电路,继电器电路连接控制交流供电电路,第二稳压电路的输出端与放大电路相连接。

所述复位电路为单片机U3提供断电复位功能(当单片机程序跑偏等情况发生时,亦可实现复位功能);所述晶振电路,为单片机U3提供起振信号,所述放大电路将单片机U3所发出的控制指令进行信号放大后传输到继电器电路内控制继电器电路的通断,从而进一步控制交流供电电路的通断。

实施例8:

本实施例是在上述任一实施例的基础上进一步优化,进一步的为更好地实现本实用新型,如图1、图2所示,特别采用下述设置结构:所述复位电路包括电阻R1、电容C1,所述晶振电路包括电容C2、电容C3及晶振X,所述放大电路包括电阻R2、电阻R3、集成运放U4,电容C1与电阻R1相互串联,且串联后的电阻C1和电阻R1的共接端连接单片机U3的RST脚,电容C1的非共接端通过电阻R3连接集成运放U4的反相输入端(2脚),单片机U3的VSS脚分别与电阻R1的非共接端及电阻R2的第二端相连接,电阻R2的第一端连接集成运放U4的反相输入端(2脚);电容C2串联电容C3,且串联后的电容C2和电容C3与晶振X相并联并分别与单片机U3的XTAL1脚和XTAL2脚相连接,电容C2和电容C3的共接端连接单片机U3的VSS脚,单片机U3的VCC脚连接第一稳压电路的输出端(电阻R29的第二端),单片机U3的P1.0脚连接集成运放U4的同相输入端(3脚),单片机U3的P1.1脚连接传感器电路(二极管D3的负极端);集成运放U4的正电源输入端(7脚)分别与第二稳压电路的输出端(R30的第二端)及继电器电路相连接,集成运放U4的负电源输入端(4脚)连接单片机U3的VSS脚,集成运放U4的输出端(6脚)连接继电器电路。

优选的电容C1采用电解电容,且电容C1的正极与电阻R3相连接,单片机U3的电源VCC脚连接三端稳压器U5的输出脚(VOUT),集成运放U4的正电源输入端(7脚)连接三端稳压器U6的输出脚(VOUT)。

实施例9:

本实施例是在上述任一实施例的基础上进一步优化,进一步的为更好地实现本实用新型,如图1、图2所示,特别采用下述设置结构:所述继电器电路包括三极管Q1、三极管Q2、电阻R4、电阻R5、二极管D2及继电器J,所述集成运放U4的正电源输入端连接三极管Q1的发射极,三极管Q1的基极通过电阻R5连接三极管Q2的集电极,三极管Q2的基极通过电阻R4连接集成运放U4的输出端,三极管Q2的发射极通过二极管D1分别连接单片机U3的VSS脚、二极管D2的正极及继电器J的第二端,三极管Q1的集电极分别与二极管D2的负极及继电器J的第一端相连接,且继电器J的被控端设置在交流供电电路上;优选的,三极管Q1采用PNP三极管,三极管Q2采用NPN三极管,单片机U3的P1.1脚连接传感器电路。

所述单片机U3采用51系列单片机,所述集成运放U4采用LF35系列单运放集成电路,在设计使用时,优选的单片机U3采用STC80C51系列单片机,集成运放U4优选采用LF355或LF356或LF357单运放芯片。

实施例10:

本实施例是在上述任一实施例的基础上进一步优化,进一步的为更好地实现本实用新型,如图1、图2所示,特别采用下述设置结构:所述交流供电电路内设置有手动开关S1、变压器T1、点触开关S2及继电器电路的被控端J1,所述点触开关S2及继电器电路的被控端J1相互并联,所述手动开关S1的一端连接~220V交流电源的一相,手动开关S1的另一端连接并联的点触开关S2和继电器电路的被控端J1第一端,并联的点触开关S2和继电器电路的被控端J1的第二端连接变压器T1初级端的第一端,变压器T1初级端的第二端与~220V交流电源的另一相相连接,变压器T1的次级端连接整流滤波电路的输入端,继电器的被控端J1的第二端与变压器T1初级端的第二端形成~220V输出,为现有的金融管理服务系统提供交流电。

在使用时,手动开关S1为手动电源开关,点触开关S2按下闭合,放手断开,按下点触开关S2,单片机U3启动运行,经过一定时间后(优选设置2 s左右),继电器J闭合,交流220 V可为现有的金融管理服务系统的设施设备持续供电,优选设置为供电8min后,单片机U3根据传感器电路检测到的信息控制交流供电电路的供电通断;当检测到信息使单片机U3的P1.1脚为高电平时,单片机U3的P1.0输出5 V高电平至集成运放U4的3脚(同相输入端),而集成运放U4的2脚(反相输入端)只有1.5 V,这样集成运放U4的6脚(输出端)输出高电平使三极管Q2导通,进一步使三极管Q1导通,使15V的直流电源可以为继电器J供电,继电器的被控端J1闭合,使交流220 V可为现有的金融管理服务系统的设施设备正常供电。当传感器检测到信息使单片机U3的P1.1为低电平时,优选设置为延时1.5min后,再次检测单片机U3的P1.1,若连续8min(优选设置)单片机U3的 P1.1为低电平,使单片机U3的P1.0输出低电平至集成运放U4的3脚(同相输入端),使集成运放U4的6脚(输出端)输出低电平至三极管Q2的基极,三极管Q2截止,进一步的三极管Q1截止,继电器J断电,继电器的被控端J1断开,切断交流220 V供电,D3为实现线或而接的隔离二极管,D2为继电器J保护二极管,D1是为了抬高三极管Q2的发射极电位;三极管Q1优选采用功率较大的三极管。

以上所述,仅是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并非对本实用新型做任何形式上的限制,凡是依据本实用新型的技术实质对以上实施例所作的任何简单修改、等同变化,均落入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