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动电源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4184566阅读:191来源:国知局
移动电源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手机配件技术邻域,特别涉及一种移动电源。



背景技术:

随着智能手机的迅速发展,手机产品正不断向轻薄化和防水化发展,手机产品的外围接口已成为制约手机产品继续向更薄化及防水化发展的瓶颈。尤其是耳机接口(如3.5mm耳机接口),由于体积限制,其占用了太多的手机内部空间和宝贵的主板布局空间,对手机的天线也有影响,降低了电池容量。

为了解决耳机接口的上述缺陷,有些手机制造厂商直接去除手机外围的耳机接口,将用于对手机进行充电的USB接口代替原来的耳机接口,实现充电接口及耳机接口合为一体,该种方案将成为未来手机发展的趋势,目前采用该种方案的手机在市场上常见的有小米6和Iphone7手机。

采用这种方案的手机,需要适配USB耳机,而USB耳机上携带有Codec芯片,具体使用时,将USB耳机插入到手机的上述USB接口当中,手机通过集成电路内置音频总线(Inter-IC Sound,检简称I2S)将音频模拟信号发送给Codec芯片,Codec芯片将音频模拟信号转换为音频数字信号后,供耳机播放。

众所周知,任何一款手机都必须充电,而移动电源则是用户外出对手机进行充电的最有效直接的设备,然而,现有技术当中,目前使用的移动电源在对采用上述方案的手机进行充电时,由于该类手机的充电接口及耳机接口合为一体,导致在对该类手机进行充电时,用户无法通过耳机来播放音乐,无法实现充电和耳机播放音乐的同步进行,体验感差。



技术实现要素:

基于此,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种移动电源,以使在对充电接口及耳机接口合为一体的移动终端充电时,能够实现充电和耳机播放音乐的同步进行。

一种移动电源,用于对移动终端进行充电,所述移动电源上设有第一类接口及第二类接口,所述移动电源通过所述第一类接口为所述移动终端充电,所述第二类接口包括USB型音频接口;

所述第一类接口通过第一集成电路内置音频总线与所述第二类接口电性连接,用于将从所述移动终端获取的音频数字信号输出给所述第二类接口。

上述移动电源,通过在所述移动电源上设置包括USB型音频接口的所述第二类接口,并通过所述第一集成电路内置音频总线将其与充电用的所述第一类接口电性连接,使得当移动终端通过适配的充电线从所述移动电源中获取电源时,该移动终端上的音频信号可通过该充电线输出给所述第一类接口,而所述第一类接口通过所述第一集成电路内置音频总线将该音频信号直接传送至所述第二类接口上,由于所述第二类接口上包括USB型音频接口,其能够与USB耳机相适配,此时用户将USB耳机插入到所述第二类接口中对应的接口当中,该耳机即可播放该移动终端上的音乐。因此,所述移动电源在对充电接口及耳机接口合为一体的移动终端充电时,能够实现充电和耳机播放音乐的同步进行,体验感好。

进一步地,所述移动电源上还设有Codec芯片及第三类接口;

所述第一类接口通过第二集成电路内置音频总线与所述Codec芯片电性连接,用于将从所述移动终端获取的所述音频数字信号输出给所述Codec芯片;

所述Codec芯片与所述第三类接口电性连接,用于将所述音频数字信号转换为音频模拟信号后输出给所述第三类接口。

进一步地,所述移动电源内还包括充电电池;

所述充电电池通过供电电路与所述第一类接口电性连接,且所述充电电池为所述Codec芯片提供工作电压。

进一步地,所述第二类接口通过充电电路与所述充电电池电性连接。

进一步地,所述第三类接口包括2.5mm耳机接口和/或3.5mm耳机接口。

进一步地,所述移动电源包括壳体,所述第一类接口、所述第二类接口及所述第三类接口均设于所述壳体上,所述Codec芯片设于所述壳体内,所述第一类接口、所述第二类接口及所述第三类接口中的每个接口的孔口边缘均环设有荧光条,所述荧光条固设于所述壳体的外表面上。

进一步地,所述第一类接口中的每个所述荧光条均为红色,所述第二类接口中的每个所述荧光条均为绿色,所述第三类接口中的每个所述荧光条均为蓝色。

进一步地,所述壳体的外表面在每个所述荧光条的位置上均开设有一收容槽,所述荧光条填充于对应的所述收容槽内,所述荧光条的厚度与对应的所述收容槽的深度对应。

进一步地,所述第一类接口、所述第二类接口及所述第三类接口位于所述壳体的同一侧表面上,所述壳体的外表面上设有一盖板,所述盖板的一侧与所述壳体转动连接,所述盖板可转动至遮盖所述第一类接口、所述第二类接口及所述第三类接口。

进一步地,所述第一类接口包括至少一Type-A接口,所述第二类接口包括Micro接口、Type-C接口及Lightning接口当中的至少一种。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第一实施例中移动电源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第一实施例中移动电源的控制电路的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第二实施例中移动电源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主要元件符号说明:

如下具体实施方式将结合上述附图进一步说明本实用新型。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便于理解本实用新型,下面将参照相关附图对本实用新型进行更全面的描述。附图中给出了本实用新型的若干实施例。但是,本实用新型可以以许多不同的形式来实现,并不限于本文所描述的实施例。相反地,提供这些实施例的目的是使对本实用新型的公开内容更加透彻全面。

需要说明的是,当元件被称为“固设于”另一个元件,它可以直接在另一个元件上或者也可以存在居中的元件。当一个元件被认为是“连接”另一个元件,它可以是直接连接到另一个元件或者可能同时存在居中元件。本文所使用的术语“垂直的”、“水平的”、“左”、“右”以及类似的表述只是为了说明的目的。

除非另有定义,本文所使用的所有的技术和科学术语与属于本实用新型的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通常理解的含义相同。本文中在本实用新型的说明书中所使用的术语只是为了描述具体的实施例的目的,不是旨在于限制本实用新型。本文所使用的术语“及/或”包括一个或多个相关的所列项目的任意的和所有的组合。

请参阅图1至图2,所示为本实用新型第一实施例中的移动电源,用于对移动终端进行充电,所述移动终端的充电接口及耳机接口合为一体,所述移动终端适配有USB耳机,所述移动电源包括壳体10、第一类接口20、第二类接口30、Codec芯片40、第三类接口50、充电电池60及电量显示器70。

所述第一类接口20设于所述壳体10的一侧表面上,所述第一类接口20包括至少一个Type-A接口21,所述移动电源通过所述Type-A接口21为所述移动终端充电。在本实施例当中,所述第一类接口20包括两个所述Type-A接口21。

其中,所述Type-A接口21为一种常见的USB型接口,例如电脑US接口、U盘接口、电源适配器接口等均采用Type-A接口。

所述第二类接口30设于所述壳体10的一侧表面上,且与所述第一类接口20处于同一表面上。所述第二类接口30包括USB型音频接口,所述USB型音频接口用于与所述移动终端适配的USB耳机的插头配对。

需要指出的是,USB耳机是指采用USB型号插头的耳机,USB耳机的插头型号通常包括Micro插头、Type-C插头及Lightning插头,故在本实施例当中,所述第二类接口30包括Micro接口31、Type-C接口32及Lightning接口33,以确保每一类型的USB耳机均能够在所述移动电源上找到适配的USB接口,以满足每类USB耳机的使用。但是,可以理解的,在其它实施例当中,所述第二类接口30还可以只包括Micro接口、Type-C接口及Lightning接口当中的至少一种,具体情况可根据所述移动电源的实际市场来选定。

此外,还需要指出的是,所述Micro接口31、所述Type-C接口32及所述Lightning接口33均为常见的USB型接口,通常作为手机的各种充电接口。

其中,所述Type-A接口21通过第一集成电路内置音频总线1与所述第二类接口30电性连接,用于将从所述移动终端获取的音频数字信号输出给所述第二类接口30,即分别输出给所述Micro接口31、所述Type-C接口32及所述Lightning接口33。

需要指出的是,集成电路内置音频总线(Inter-IC Sound,检简称I2S)是一种为音频数据传输而制定的一种总线标准。故所述Type-A接口21通过所述第一集成电路内置音频总线1即可与所述第二类接口30实现音频数据的通讯。

所述Codec芯片40设于所述壳体10的内部,所述Codec芯片40用于将音频模拟信号转化为音频数字信号。所述Type-A接口21通过第二集成电路内置音频总线2与所述Codec芯片40电性连接,用于将从所述移动终端获取的所述音频数字信号输出给所述Codec芯片40。

所述第三类接口50设于所述壳体10的一侧表面上,且与所述第一类接口20及所述第二类接口30处于同一表面上。所述第三类接口50为传统耳机接口,在本实施例当中,所述第三类接口50包括2.5mm耳机接口51和/或3.5mm耳机接口52。所述Codec芯片40与所述第三类接口50电性连接,用于将所述音频数字信号转换为音频模拟信号后输出给所述第三类接口50,即分别输出给所述2.5mm耳机接口51和/或所述3.5mm耳机接口52。

所述充电电池60设于所述壳体10内,所述充电电池60通过供电电路3与所述Type-A接口21电性连接,以使所述充电电池60通过所述Type-A接口21可为所述移动终端进充电,所述充电电池60还为所述Codec芯片40提供工作电压。所述第二类接口30通过充电电路4与所述充电电池60电性连接,即所述充电电池60通过所述充电电路4与所述Micro接口31、所述Type-C接口32及所述Lightning接口33电性连接,以使通过所述Micro接口31、所述Type-C接口32及所述Lightning接口33可为所述充电电池60充电。所述供电电路3及所述充电电路4与现有的无差别。

所述电量显示器70设于所述壳体10的一侧表面上,且与所述第一类接口20、所述第二类接口30及所述第三类接口50处于同一表面上。所述电量显示器70通过现有的电量采集电路5与所述充电电池60电性连接,以显示充电电池60的电量。

所述移动电源具体使用时,若需对所述移动终端进行充电,可通过充电线(所述移动终端适配的充电线)连接所述移动终端的充电接口及任一所述Type-A接口21,所述移动电源即可对所述移动终端进行充电,此时所述移动终端上的音频数字信号可通过该充电线传输至当前连接的所述Type-A接口21上,所述Type-A接口21接收后将输出给所述第二类接口30及及所述Codec芯片40,此时用户通过将适配的USB耳机插入到所述第二类接口30中对应的接口上即可获取该音频数字信号并转化为模拟信号后进行播放,同时所述Codec芯片40在接收到该音频数字信号后,将转化为音频模拟信号输出给所述2.5mm耳机接口51及所述3.5mm耳机接口52,以使用户通过传统的耳机也能够进行相应的音频播放;

若需对所述移动电源进行充电,可通过充电线(与所述移动电源适配)连接电源适配器及所述第二类接口30中对应的接口,即可通过所述充电电路4为所述充电电池60充电。

需要指出的,USB耳机内同样携带有Codec芯片,能够将从所述第二类接口30获取的音频数字信号转化为模拟信号后播放。

综上,本实用新型上述实施例当中的移动电源,所述移动电源在对充电接口及耳机接口合为一体的移动终端充电时,能够实现充电和耳机播放音乐的同步进行,体验感好。

请查阅图3,所示为本实用新型第二实施例中的移动电源,本实施例当中的移动电源与第一实施例当中的移动电源大抵相同,不同之处在于,本实施例当中的移动电源在第一实施例的基础上:

所述第一类接口20、所述第二类接口30及所述第三类接口50中的每个接口的孔口边缘均环设有荧光条80,所述荧光条80固设于所述壳体10的外表面上。

所述第一类接口20中的每个所述荧光条80均为红色,所述第二类接口30中的每个所述荧光条80绿色,所述第三类接口50中的每个所述荧光条80均为蓝色。

所述壳体10的外表面在每个所述荧光条80的位置上均开设有一收容槽,所述荧光条80填充于对应的所述收容槽内,所述荧光条80的厚度与对应的所述收容槽的深度对应,以使所述荧光条80不突出所述壳体10的表面,有利于美观。

可以理解的,通过在每个接口的孔口边缘设置所述荧光条80,以对每个接口的位置进行标记,使得用户在黑暗环境下使用所述移动电源时,仍然能够精确的找到需要的接口,体验感好。不仅如此,由于每类接口上设置的所述荧光条80的颜色各有差异,使得用户能够轻松的分辨接口的类型,便于在使用时精确找到需要的接口类型。

进一步地,所述壳体10的外表面上设有一盖板90,所述盖板90的一侧与所述壳体20转动连接,所述盖板90可转动至遮盖所述第一类接口20、所述第二类接口30、所述第三类接50、所述电量显示器70及所述荧光条80,一方面可以防止灰尘进入到接口当中,另一方面可以在不需要所述荧光条80时,将所述荧光条80遮盖,防止所述荧光条80因发光而影响用户休息。

可以理解的,所述移动终端包括但是不限于手机、平板、智能电视及智能穿戴设备。此外,所述移动电源不仅适用于对充电接口及耳机接口合为一体的设备进行充电,所述移动电源还能够充当普通的移动电源使用。

以上所述实施例仅表达了本实用新型的几种实施方式,其描述较为具体和详细,但并不能因此而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专利范围的限制。应当指出的是,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构思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变形和改进,这些都属于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因此,本实用新型专利的保护范围应以所附权利要求为准。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