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可拆卸的太阳能电力监测站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4991076发布日期:2018-07-20 22:14阅读:141来源:国知局

本实用新型涉及电力检测设备领域,特别涉及一种可拆卸的太阳能电力监测站。



背景技术:

随着电力系统的大规模覆盖,电力系统的稳定性尤为重要,电力监测站可以对电力系统的状态进行监测保护,但是目前的电力监测站的箱体只能安装在电线杆上或者固定的支架上,相当不方便,无法根据实际情况对监测站的安装地点进行调整,而且大多数电力监测站的取电方式麻烦甚至产生触电危险。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针对现有技术的不足,提供一种可拆卸的太阳能电力监测站。

为解决上述问题,本实用新型提供以下技术方案:

一种可拆卸的太阳能电力监测站,包括太阳能电池板、监测站和竖直设置的支撑架,所述太阳能电池板与支撑架的顶部铰接配合,监测站固定安装在支撑架上,所述支撑架包括竖直设置的第一支撑腿、第二支撑腿、第三支撑腿、第四支撑腿和水平设置的方形边框,所述第一支撑腿、第二支撑腿、第三支撑腿和第四支撑腿的顶端分别通过设置在方形边框拐角处的安装槽与方形边框插接配合,所述第一支撑腿、第二支撑腿、第三支撑腿和第四支撑腿均为折叠结构,所述太阳能电池板与监测站电连接。

优选的,所述太阳能电池板的背部边缘处与方形边框的一边铰接,所述方形边框的顶部设有长条形容纳槽,该长条形容纳槽的中心线与太阳能电池板的铰接轴平行,所述容纳槽内设有用以支撑太阳能电池板活动支撑杆,所述太阳能电池板的背部设有与活动支持板的端部配合的凹槽。

优选的,所述第一支撑腿包括竖直设置的第一支撑杆、第二支撑杆、第三支撑杆和第四支撑杆,所述第二支撑杆水平设置在第一支撑杆的一侧,第二支撑杆的底部与第一支撑杆的底部铰接,第三支撑杆水平设置在第二支撑杆远离第一支撑杆的一侧,第三支撑杆的底部与第二支撑杆的底部铰接,第四支撑杆水平设置在第一支撑杆靠近第二支撑杆的旁侧,第四支撑杆的底部与第一支撑杆铰接。

优选的,所述第二支撑腿包括第五支撑杆和第六支撑杆,所述第六支撑杆水平设置在第五支撑杆的一侧,第六支撑杆的底部与第五支撑杆的底部铰接。

优选的,所述第三支撑腿包括竖直设置的第七支撑杆、第八支撑杆、第九支撑杆和第十支撑杆,所述第八支撑杆水平设置在第七支撑杆的一侧,第八支撑杆的底部与第七支撑杆的底部铰接,第九支撑杆水平设置在第八支撑杆远离第七支撑杆的一侧,第九支撑杆的底部与第八支撑杆的底部铰接,第十支撑杆水平设置在第七支撑杆靠近第八支撑杆的旁侧,第十支撑杆的底部与第七支撑杆铰接。

优选的,所述第四支撑腿包括第十一支撑杆和第十二支撑杆,所述第十二支撑杆水平设置在第十一支撑杆的一侧,第十二支撑杆的底部与第十一支撑杆的底部铰接。

优选的,所述第四支撑杆设置在第一支撑杆靠近第二支撑腿的一侧,所述第十支撑杆设置在第七支撑杆靠近第四支撑腿的一侧。

优选的,所述第三支撑杆、第四支撑杆、第九支撑杆和第十支撑杆的顶端均设有一个供螺栓插入的插槽,所述第五支撑杆的底部设有供螺栓穿过并且水平设置的第一螺栓孔,所述第六支撑杆的底部设有供螺栓穿过并且水平设置的第二螺栓孔,所述第一螺栓孔的轴线方向与第二螺栓孔的轴线方向相互垂直,所述第十一支撑杆的底部设有供螺栓穿过并且水平设置的第三螺栓孔,所述第十二支撑杆的底部设有供螺栓穿过并且水平设置的第四螺栓孔,所述第三螺栓孔的轴线方向与第四螺栓孔的轴线方向相互垂直。

优选的,所述第五支撑杆远离第六支撑杆的一侧底部设有一个水平设置的第一锁紧片,所述第六支撑杆远离第五支撑杆的一侧底部设有一个水平设置的第二锁紧片,所述第一锁紧片和第二锁紧片上均设有供螺栓竖直穿过的过孔,所述第十一支撑杆远离第十二支撑杆的一侧底部设有一个水平设置的第三锁紧片,所述第十二支撑杆远离第十一支撑杆的一侧底部设有一个水平设置的第四锁紧片,所述第三锁紧片和第四锁紧片上均设有供螺栓竖直穿过的过孔。

有益效果:本实用新型的一种可拆卸的太阳能电力监测站,使用时将第一支撑腿展开,第一步将第二支撑杆和第三支撑杆一起向下展开180°,此时第二支撑杆的轴线与第一支撑杆的轴线重合,第二步将第四支撑杆向下展开90°,此时第四支撑杆垂直于第二支撑杆,第三步将第三支撑杆向上展开90°,此时第三支撑杆垂直于第一支撑杆,第一支撑腿展开完成,接着将第二支撑腿展开,第一步将第六支撑杆向下展开180°,此时第六支撑杆的轴线与第五支撑杆的轴线重合,第二步用螺栓依次插入第一锁紧片和第二锁紧片上的过孔将第二支撑腿锁定在竖直状态,第二支撑腿展开完成,再将第三支撑腿展开,第一步将第八支撑杆和第九支撑杆一起向下展开180°,此时第八支撑杆的轴线与第七支撑杆的轴线重合,第二步将第十支撑杆向下展开90°,此时第十支撑杆垂直于第八支撑杆,第三步将第九支撑杆向上展开90°,此时第九支撑杆垂直于第八支撑杆,第三支撑腿展开完成,再将第四支撑腿展开,第一步将第十二支撑杆向下展开180°,此时第十二支撑杆的轴线与第十一支撑杆的轴线重合,第二步用螺栓依次插入第三锁紧片和第四锁紧片上的过孔将第四支撑腿锁定在竖直状态,第四支撑腿展开完成,最后通过第二螺栓孔将第六支撑杆与第四支撑杆连接,通过第一螺栓孔将第五支撑杆与第九支撑杆连接,通过第四螺栓孔将第十支撑杆与第十二支撑杆连接,通过第三螺栓孔将第十一支撑杆与第三支撑杆连接,再将方形边框通过安装槽固定在四条支撑腿的顶部完成支撑架的搭设,检测站通过背板安装其中两条竖直支撑杆上,并且无需从电网取电,太阳能电池板为监测站提供电能,该设计使监测站取电变得简单安全的同时,可将架体拆卸以方便携带运送,并根据需求在任意地点搭设。

附图说明

图1所示为本实用新型的立体结构示意图一;

图2所示为本实用新型的立体结构示意图二;

图3所示为本实用新型的立体结构示意图三;

图4所示为本实用新型的第一支撑腿折叠状态示意图;

图5所示为本实用新型的第一支撑腿展开步骤示意图一;

图6所示为本实用新型的第一支撑腿展开步骤示意图二;

图7所示为本实用新型的第一支撑腿展开步骤示意图三;

附图标记说明:第一支撑杆1,第二支撑杆2,第三支撑杆3,第四支撑杆4,第五支撑杆 5,第六支撑杆6,第七支撑杆7,第八支撑杆8,第九支撑杆9,第十支撑杆10,第十一支撑杆11,第十二支撑杆12,太阳能电池板100,监测站101,背板102,活动支撑杆103,长条形容纳槽104,安装槽105,第一支撑腿106,第二支撑腿107,第三支撑腿108,第四支撑腿109,第一锁紧片110,第二锁紧片111,第三锁紧片112,第四锁紧片113,第一螺栓孔114,第二螺栓孔115,第三螺栓孔116,第四螺栓孔117,螺栓118,插槽119。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说明书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例做进一步详细描述:

参照图1至图7所示的一种可拆卸的太阳能电力监测站,包括太阳能电池板100、监测站 101和竖直设置的支撑架,所述太阳能电池板100与支撑架的顶部铰接配合,监测站101固定安装在支撑架上,所述支撑架包括竖直设置的第一支撑腿106、第二支撑腿107、第三支撑腿 108、第四支撑腿109和水平设置的方形边框,所述第一支撑腿106、第二支撑腿107、第三支撑腿108和第四支撑腿109的顶端分别通过设置在方形边框拐角处的安装槽105与方形边框插接配合,所述第一支撑腿106、第二支撑腿107、第三支撑腿108和第四支撑腿109均为折叠结构,所述太阳能电池板100与监测站101电连接。

参照图1所示,所述太阳能电池板100的背部边缘处与方形边框的一边铰接,所述方形边框的顶部设有长条形容纳槽104,该长条形容纳槽104的中心线与太阳能电池板100的铰接轴平行,所述容纳槽内设有用以支撑太阳能电池板100活动支撑杆103,所述太阳能电池板100 的背部设有与活动支持板的端部配合的凹槽,太阳能电池板100通过支撑架展开一定角度更好的吸收太阳能转换成电能给监测站101供电。

参照图2、4、5、6和7所示,所述第一支撑腿106包括竖直设置的第一支撑杆1、第二支撑杆2、第三支撑杆3和第四支撑杆4,所述第二支撑杆2水平设置在第一支撑杆1的一侧,第二支撑杆2的底部与第一支撑杆1的底部铰接,第三支撑杆3水平设置在第二支撑杆2远离第一支撑杆1的一侧,第三支撑杆3的底部与第二支撑杆2的底部铰接,第四支撑杆4水平设置在第一支撑杆1靠近第二支撑杆2的旁侧,第四支撑杆4的底部与第一支撑杆1铰接,通过互相铰接旋转的设计,将第一支撑腿106折叠在一起,大大节省了空间,同时具有很灵活的便携性。

所述第二支撑腿107包括第五支撑杆5和第六支撑杆6,所述第六支撑杆6水平设置在第五支撑杆5的一侧,第六支撑杆6的底部与第五支撑杆5的底部铰接,通过互相铰接旋转的设计,将第二支撑腿107折叠在一起,大大节省了空间,同时具有很灵活的便携性。

所述第三支撑腿108包括竖直设置的第七支撑杆7、第八支撑杆8、第九支撑杆9和第十支撑杆10,所述第八支撑杆8水平设置在第七支撑杆7的一侧,第八支撑杆8的底部与第七支撑杆7的底部铰接,第九支撑杆9水平设置在第八支撑杆8远离第七支撑杆7的一侧,第九支撑杆9的底部与第八支撑杆8的底部铰接,第十支撑杆10水平设置在第七支撑杆7靠近第八支撑杆8的旁侧,第十支撑杆10的底部与第七支撑杆7铰接,通过互相铰接旋转的设计,将第三支撑腿108折叠在一起,大大节省了空间,同时具有很灵活的便携性。

所述第四支撑腿109包括第十一支撑杆11和第十二支撑杆12,所述第十二支撑杆12 水平设置在第十一支撑杆11的一侧,第十二支撑杆12的底部与第十一支撑杆11的底部铰接,通过互相铰接旋转的设计,将第四支撑腿109折叠在一起,大大节省了空间,同时具有很灵活的便携性。

所述第四支撑杆4设置在第一支撑杆1靠近第二支撑腿107的一侧,所述第十支撑杆 10设置在第七支撑杆7靠近第四支撑腿109的一侧,该设计的作用和衡量加固的效果一样,是结构更具稳定性。

所述第三支撑杆3、第四支撑杆4、第九支撑杆9和第十支撑杆10的顶端均设有一个供螺栓118插入的插槽119,所述第五支撑杆5的底部设有供螺栓118穿过并且水平设置的第一螺栓118孔114,所述第六支撑杆6的底部设有供螺栓118穿过并且水平设置的第二螺栓118孔 115,所述第一螺栓118孔114的轴线方向与第二螺栓118孔115的轴线方向相互垂直,所述第十一支撑杆11的底部设有供螺栓118穿过并且水平设置的第三螺栓118孔116,所述第十二支撑杆12的底部设有供螺栓118穿过并且水平设置的第四螺栓118孔117,所述第三螺栓118孔 116的轴线方向与第四螺栓118孔117的轴线方向相互垂直,利用螺栓118将四条支撑腿相互固定成一个牢固的整体。

所述第五支撑杆5远离第六支撑杆6的一侧底部设有一个水平设置的第一锁紧片110,所述第六支撑杆6远离第五支撑杆5的一侧底部设有一个水平设置的第二锁紧片111,所述第一锁紧片110和第二锁紧片111上均设有供螺栓118竖直穿过的过孔,所述第十一支撑杆11远离第十二支撑杆12的一侧底部设有一个水平设置的第三锁紧片112,所述第十二支撑杆12远离第十一支撑杆11的一侧底部设有一个水平设置的第四锁紧片113,所述第三锁紧片112和第四锁紧片113上均设有供螺栓118竖直穿过的过孔,第一锁紧片110和第二锁紧片111与螺栓118 插接配合保证第六支撑杆6与第五支撑杆5之间不发生旋转,第三锁紧片112和第四锁紧片113 与螺栓118插接配合保证第十二支撑杆12与第十一支撑杆11之间不发生旋转。

工作原理:使用时将第一支撑腿106展开,第一步将第二支撑杆2和第三支撑杆3一起向下展开180°,此时第二支撑杆2的轴线与第一支撑杆1的轴线重合,第二步将第四支撑杆4 向下展开90°,此时第四支撑杆4垂直于第二支撑杆2,第三步将第三支撑杆3向上展开90°,此时第三支撑杆3垂直于第一支撑杆1,第一支撑腿106展开完成,接着将第二支撑腿107展开,第一步将第六支撑杆6向下展开180°,此时第六支撑杆6的轴线与第五支撑杆5的轴线重合,第二步用螺栓118依次插入第一锁紧片110和第二锁紧片111上的过孔将第二支撑腿 107锁定在竖直状态,第二支撑腿107展开完成,再将第三支撑腿108展开,第一步将第八支撑杆8和第九支撑杆9一起向下展开180°,此时第八支撑杆8的轴线与第七支撑杆7 的轴线重合,第二步将第十支撑杆10向下展开90°,此时第十支撑杆10垂直于第八支撑杆8,第三步将第九支撑杆9向上展开90°,此时第九支撑杆9垂直于第八支撑杆8,第三支撑腿 108展开完成,再将第四支撑腿109展开,第一步将第十二支撑杆12向下展开180°,此时第十二支撑杆12的轴线与第十一支撑杆11的轴线重合,第二步用螺栓118依次插入第三锁紧片112和第四锁紧片113上的过孔将第四支撑腿109锁定在竖直状态,第四支撑腿109展开完成,最后通过第二螺栓118孔115将第六支撑杆6与第四支撑杆4连接,通过第一螺栓118孔114将第五支撑杆5与第九支撑杆9连接,通过第四螺栓118孔117将第十支撑杆10与第十二支撑杆12连接,通过第三螺栓118孔116将第十一支撑杆11与第三支撑杆3 连接,再将方形边框通过安装槽105固定在四条支撑腿的顶部完成支撑架的搭设,检测站通过背板102安装其中两条竖直支撑杆上,并且无需从电网取电,太阳能电池板100为监测站101 提供电能。

以上所述,仅是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而已,并非对本实用新型的技术范围作出任何限制,故凡是依据本实用新型的技术实质对以上实施例所作的任何细微修改、等同变化与修饰,均仍属于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的范围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