控制电缆舱以及控制电缆敷设系统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4498894阅读:320来源:国知局
控制电缆舱以及控制电缆敷设系统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电力技术领域,特别是涉及一种控制电缆舱及控制电缆敷设系统。



背景技术:

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城乡电网建设与改造的大范围开展,多个省份和直辖市掀起了第一轮配电网自动化技术试点和应用的热潮。

在传统配电自动化施工中,每一台开关柜都有三条控制电缆(分别是“遥测”、“遥信”、“遥控”),控制电缆的一端敷设在配电自动化终端(DTU)的端子排上,再根据设计图纸将控制电缆的另一端敷设到开关柜二次小箱内,核对电缆接线是否正确。从二次小箱内端子排到配电自动化终端的控制电缆一般从开关柜的机构室、电缆室穿过。但是机构室空间紧凑,控制电缆需剥除纲铠及外护套,无法保证屏蔽、绝缘等性能。



技术实现要素:

基于此,有必要针对机构室空间紧凑,控制电缆需剥除纲铠及外护套,无法保证屏蔽、绝缘性能的问题,提供一种控制电缆舱及控制电缆敷设系统。

一种控制电缆舱,包括槽体以及控制电缆固定机构;所述槽体设置有输入口和输出口,所述输入口、输出口分别设置于所述槽体的两端;所述控制电缆固定机构设置于所述槽体内,所述控制电缆固定机构用于将控制电缆固定于槽体内;从配网中开关柜二次小箱的第一端子排引出的控制电缆由所述槽体的输入口进入,穿过所述槽体,从所述槽体的输出口引出至配网中DTU的第二端子排。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控制电缆固定机构包括:托臂、固定螺栓和连接螺栓;所述托臂包括第一部分、第二部分、第三部分、第一连接部和第二连接部,第一部分通过第一连接部与第二部分一端连接,第三部分通过第二连接部与第二部分另一端连接,所述第二部分凸出于第一部分和第三部分;所述托臂的第一部分和第三部分均设置有第一通孔,所述固定螺栓穿过所述第一通孔,实现所述托臂与墙体的连接;所述托臂的第二部分设置有多个第二通孔,所述连接螺栓穿过所述第二通孔并固定在所述第二部分上,所述连接螺栓用于实现槽体内控制电缆的固定。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控制电缆舱内设置有至少两个互相平行的托臂。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第一连接部与所述第一部分、第二部分均垂直,所述第二连接部与所述第三部分、第二部分均垂直。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槽体为中空的长方形槽体。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槽体为铝合金线槽。

上述控制电缆舱,使得从配网中开关柜二次小箱的第一端子排引出的控制电缆由所述槽体的输入口进入,穿过所述槽体,从所述槽体的输出口引出至配网中DTU的第二端子排,不用穿过机构室、电缆室,克服了传统技术中控制电缆需剥除纲铠及外护套,穿过机构室,无法保证屏蔽、绝缘性能的缺陷;保证了控制电缆的屏蔽、绝缘性能。

一种控制电缆敷设系统,包括开关柜、DTU、上述所述的控制电缆舱;所述开关柜包括二次小箱、机构室和电缆室,所述二次小箱设置于所述机构室上方,所述机构室设置于所述电缆室上方;所述二次小箱的第一端子排引出的控制电缆,从所述槽体的输入口进入,穿过所述槽体,从所述槽体的输出口引出至配网中DTU的第二端子排。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二次小箱的外表面设置有允许控制电缆通过的出线孔,所述二次小箱的第一端子排引出的控制电缆穿过所述出线孔,连接至所述控制电缆舱的槽体输入口。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第一端子排包括第一输入端子、第二输入端子、第三输出端子和输出端子;所述控制电缆包括遥信控制电缆、遥控控制电缆、遥测控制电缆,分别对应连接第一输入端子、第二输入端子、第三输入端子;在所述控制电缆舱内,所述控制电缆通过所述连接螺栓固定在所述各个托臂上,使得多条控制电缆并排固定于槽体内。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控制电缆敷设系统还包括金属软管,所述金属软管用于包裹从二次小箱的出线孔穿出的连接至所述控制电缆舱的槽体输入口的控制电缆。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控制电缆敷设系统还包括支撑柱,所述支撑柱与所述DTU连接;所述控制电缆舱的槽体输出口引出的控制电缆穿过所述支撑柱,连接至所述DTU的第二端子排。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开关柜包括第一开关柜、第二开关柜、第三开关柜、第四开关柜、第五开关柜和第六开关柜,共同构成一六面柜;每个开关柜的二次小箱的第一端子排分别通过其引出的控制电缆连接所述控制电缆舱的槽体输入口。

上述控制电缆敷设系统,使得从配网中开关柜二次小箱的第一端子排引出的控制电缆由所述槽体的输入口进入,穿过所述槽体,从所述槽体的输出口引出至配网中DTU的第二端子排,不用穿过机构室、电缆室,克服了传统技术中控制电缆需剥除纲铠及外护套,穿过机构室,无法保证屏蔽、绝缘性能的缺陷;保证了控制电缆的屏蔽、绝缘性能。

附图说明

图1为一个实施例的控制电缆舱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另一个实施例的控制电缆舱的结构示意图;

图3为一个实施例的控制电缆敷设系统的结构示意图;

图4为另一个实施例的控制电缆敷设系统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便于理解本实用新型,下面将参照相关附图对控制电缆舱进行更全面的描述。附图中给出了控制电缆舱的首选实施例。但是,控制电缆舱可以以许多不同的形式来实现,并不限于本文所描述的实施例。相反地,提供这些实施例的目的是使对控制电缆舱的公开内容更加透彻全面。

除非另有定义,本文所使用的所有的技术和科学术语与属于本实用新型的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通常理解的含义相同。本文中在控制电缆舱的说明书中所使用的术语只是为了描述具体的实施例的目的,不是旨在于限制本实用新型。本文所使用的术语“及/或”包括一个或多个相关的所列项目的任意的和所有的组合。

参考图1所示,图1为一个实施例的控制电缆舱的结构示意图;所述控制电缆舱10包括槽体120以及控制电缆固定机构110;所述槽体120设置有输入口121和输出口122,所述输入口121、输出口122分别设置于所述槽体120的两端;所述控制电缆固定机构110设置于所述槽体120内,所述控制电缆固定机构110用于将控制电缆固定于槽体120内;从配网中开关柜二次小箱的第一端子排引出的控制电缆由所述槽体120的输入口121进入,穿过所述槽体120,从所述槽体120的输出口122引出至配网中DTU的第二端子排。

上述控制电缆舱10,使得从配网中开关柜二次小箱的第一端子排引出的控制电缆由所述槽体120的输入口121进入,穿过所述槽体120,从所述槽体120的输出口122引出至配网中DTU的第二端子排;不用从机构室和电缆室穿过,克服了传统技术中控制电缆需剥除纲铠及外护套,穿过机构室,无法保证屏蔽、绝缘性能的缺陷;保证了控制电缆的屏蔽、绝缘性能。

上述控制电缆舱10内,所述控制电缆固定机构110设置于所述槽体120内,用于将控制电缆固定于槽体120内。所述控制电缆固定机构110的结构不限,只需确保所述控制电缆固定机构110可将控制电缆固定于槽体120内即可。

在一个可选的实施例中,所述控制电缆固定机构110包括:托臂111、固定螺栓112和连接螺栓113;所述托臂111包括第一部分114、第二部分115、第三部分116、第一连接部117和第二连接部118,第一部分114通过第一连接部117与第二部分115一端连接,第三部分116通过第二连接部118与第二部分115另一端连接,所述第二部分115凸出于第一部分114和第三部分116;所述托臂111的第一部分114和第三部分116均设置有第一通孔131,所述固定螺栓112穿过所述第一通孔131,实现所述托臂111与墙体的连接;所述托臂111的第二部分115设置有多个第二通孔132,所述连接螺栓113穿过所述第二通孔132并固定在所述第二部分115上,所述连接螺栓113用于实现槽体120内控制电缆的固定。上述控制电缆固定机构110,通过设置托臂111的结构,将控制电缆固定在托臂上111,所述托臂111通过固定螺栓112与墙体连接在一起,进而间接将控制电缆固定在墙上。

进一步地,所述控制电缆舱10内设置有至少两个互相平行的托臂111。多个托臂111互相平行,可以有效地将多条控制电缆并排固定在控制电缆舱10的槽体120内,避免控制电缆直接暴露在外部环境中。

进一步地,所述固定螺栓112为膨胀螺栓,可以将托臂111固定在墙上,进而将槽体120固定在墙上。

在一个可选的实施例中,所述第一连接部117与所述第一部分114、第二部分115均垂直,所述第二连接部118与所述第三部分116、第二部分115均垂直。这样的垂直设计,可通过第一部分114和第三部分116上的固定螺栓112,将槽体120固定在墙上,通过凸出第一部分114和第三部分116的第二部分115上的连接螺栓113,将控制电缆固定在托臂111上。

在一个可选的实施例中,所述第一连接部117与所述第一部分114、第二部分115均不垂直,所述第二连接部118与所述第三部分116、第二部分115均不垂直。

上述控制电缆舱10内,槽体120可以是不同的结构,只需确保槽体120可将控制电缆固定在其内,保护控制电缆不直接暴露在外部即可。

在一个可选的实施例中,所述槽体120为中空的长方形槽体,用于容纳多条控制电缆。

在一个可选的实施例中,所述槽体120为铝合金线槽。铝合金线槽用于保护控制电缆不易生锈,且铝合金性价比高,在配网工程应用较广。

参考图2所示,图2为另一个实施例的控制电缆舱的结构示意图。

在一个可选的实施例中,如图3所示,所述控制电缆舱10内设置有至少两个互相平行的托臂111,每个托臂111之间间隔一定的距离。多个托臂111互相平行,通过连接螺栓113将多条控制电缆210并排固定在控制电缆舱10的槽体120内,避免控制电缆直接暴露在外部环境中。

参考图3所示,图3为一个实施例的控制电缆敷设系统30的结构示意图;所述控制电缆敷设系统30包括开关柜310、DTU330以及上述图1所述的控制电缆舱10;所述开关柜310包括二次小箱311、机构室312和电缆室313,所述二次小箱311设置于所述机构室312上方,所述机构室312设置于所述电缆室313上方;所述二次小箱311的第一端子排314引出的控制电缆350,从所述槽体120的输入口121进入,穿过所述槽体120,从所述槽体120的输出口122引出至配网中DTU330的第二端子排331。

上述实施例,控制电缆敷设系统30使得从二次小箱311的第一端子排314引出的控制电缆350,从所述槽体120的输入口121进入,穿过所述槽体120,从所述槽体120的输出口122引出至配网中DTU330的第二端子排331,不用穿过开关柜310的机构室312和电缆室313,可以保证控制电缆350的屏蔽、绝缘性能。

在一个可选的实施例中,所述二次小箱311的外表面设置有允许控制电缆350通过的出线孔315,所述二次小箱311的第一端子排314引出的控制电缆350穿过所述出线孔315,连接至所述控制电缆舱10的槽体输入口121。

进一步地,所述二次小箱311的背面(与墙相对的一面)设置有允许控制电缆350通过的出线孔315,所述二次小箱311的第一端子排314引出的控制电缆350穿过二次小箱311的背面的出线孔315,连接至所述控制电缆舱10的槽体输入口121,即使控制电缆350直接从二次小箱311的背面的出线孔315穿出,连接至固定在墙上的控制电缆舱10的槽体输入口121。

在一个可选的实施例中,所述第一端子排314包括第一输入端子、第二输入端子、第三输出端子和输出端子;所述控制电缆350包括遥信控制电缆、遥控控制电缆、遥测控制电缆,分别对应连接第一输入端子、第二输入端子、第三输入端子;在所述控制电缆舱10内,所述控制电缆350通过所述连接螺栓113固定在所述各个托臂111上,使得多条控制电缆350并排固定于槽体120内。其中,遥测控制电缆与第三输入端子短接。

在控制电缆敷设系统30中,从二次小箱311的出线孔315穿出的连接至所述控制电缆舱10的槽体输入口121的控制电缆350需要将其包裹起来,免得控制电缆350直接暴露在外部环境而容易破损,造成对电力传输性能的影响。用于将控制电缆350包裹起来的结构可以是不同的结构,只需保证可以使控制电缆350不用暴露在外部环境即可。

在一个可选的实施例中,所述控制电缆敷设系统30,还包括:金属软管340,所述金属软管340用于包裹从二次小箱311的出线孔315穿出的连接至所述控制电缆舱10的槽体输入口121的控制电缆350。上述实施例,金属软管340包裹控制电缆350,用于保护控制电缆350,使其不用直接暴露在外部环境而容易破损。

在一个可选的实施例中,所述控制电缆敷设系统30,还包括:支撑柱360,所述支撑柱360与所述DTU330连接;所述控制电缆舱10的槽体输出口122引出的控制电缆350穿过所述支撑柱360,连接至所述DTU330的第二端子排331。上述实施例,使得从控制电缆舱10的槽体输出口122引出的连接至DTU330的第二端子排331的控制电缆350,不用暴露在外部环境而容易破损。

在一个可选的实施例中,所述支撑柱360为镀锌桥架。

在一个可选的实施例中,所述支撑柱360为铝合金桥架。

参考图4所示,图4为另一个实施例的控制电缆敷设系统40的结构示意图;

在一个可选的实施例中,如图3所示,所述开关柜310包括第一开关柜411、第二开关柜412、第三开关柜413、第四开关柜414、第五开关柜415和第六开关柜416,共同构成一六面柜;每个开关柜310的二次小箱311的第一端子排314分别通过其引出的控制电缆350连接所述控制电缆舱10的槽体输入口121。

其中,一个DTU330可以接6个回路,每个回路各3条控制电缆,分别是遥测控制电缆、遥信控制电缆和遥控控制电缆,总共18条。每个回路的三条控制电缆穿过每个开关柜310的二次小箱311,所以一个DTU最多可以与6个开关柜310构成控制电缆敷设系统。

上述实施例,控制电缆350不用从开关柜310的机构室312和电缆室313穿过,在需要更换控制电缆时,无需停电处理。在涉及换柜操作时,只需更换对应的开关柜310,不会对其他开关柜或者开关柜引出的控制电缆造成影响,同时提高了供电的可靠性。例如,在更换第一开关柜411时,不需将铝合金线槽和所有的控制电缆全部抽出,换完柜再重新敷设调试,只需对第一开关柜411进行相关的操作即可。

在本说明书的描述中,参考术语“一个实施例”、“一些实施例”、“示例”、“具体示例”、或“一些示例”等的描述意指结合该实施例或示例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者特点包含于本实用新型的至少一个实施例或示例中。在本说明书中,对上述术语的示意性表述不一定指的是相同的实施例或示例。而且,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者特点可以在任何的一个或多个实施例或示例中以合适的方式结合。

以上所述实施例的各技术特征可以进行任意的组合,为使描述简洁,未对上述实施例中的各个技术特征所有可能的组合都进行描述,然而,只要这些技术特征的组合不存在矛盾,都应当认为是本说明书记载的范围。

以上所述实施例仅表达了本实用新型的几种实施方式,其描述较为具体和详细,但并不能因此而理解为对实用新型专利范围的限制。应当指出的是,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构思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变形和改进,这些都属于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因此,本实用新型专利的保护范围应以所附权利要求为准。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