具有稳压功能的增程器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4526714阅读:2824来源:国知局

本实用新型涉及增程器领域,具体涉及具有稳压功能的增程器。



背景技术:

电动车,即电力驱动车辆,又名电驱车。电动车分为交流电动车和直流电动车。通常说的电动车是以电池作为能量来源,通过控制器、电机等部件,将电能转化为机械能运动,以控制电流大小改变速度的车辆。电动车作为绿色朝阳产业,在中国发展已有十年之久。在电动自行车方面,2010年底,中国电动自行车已经达到1.2亿辆,而且以每年30%的速度增长。从能耗角度看,电动自行车只有摩托车的八分之一、小轿车的十二分之一。从占有空间看,一辆电动自行车占有的空间只有一般私家车的二十分之一。从发展趋势上看,电动自行车行业市场前景依然看好。电动自行车曾以其价廉、便捷、环保的功能优势,受到城市中低收入阶层青睐。中国的电动自行车从研制开发到上世纪九十年代中期小批量投放市场,至2012年以来的生产和销售,一直呈逐年大幅增长的势头。由于需求旺盛,近几年中国电动自行车市场一直保持跨越式增长。而增程器是电动车里的重要部件,现有的增程器采用油门控制电压,稳压精度低、相应速度慢且过压风险高。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使增程器的稳压精度高、响应速度快且无过压风险,目的在于提供具有稳压功能的增程器,通过加入可控硅稳压电路,使增程器的稳压精度高、响应速度快且无过压风险。

本实用新型通过下述技术方案实现:

具有稳压功能的增程器,包括具有稳压功能的增程器,包括增程器本体K、可控硅稳压电路K1和电池组BAT,可控硅稳压电路K1连接在增程器本体K和电池组BAT之间。

本方案通过在增程器本体K和电池组BAT之间加入可控硅稳压电路K1,与传统的油门控制电压相比,增程器的稳压精度高、响应速度快且无过压风险。

优选的,所述可控硅稳压电路K1包括可控硅T1、可控硅T2、可控硅T3、单结晶体管BT1、三极管BG1、三极管BG2、二极管D1、二极管D2、二极管D3、二极管D4、二极管D5、二极管D6、二极管D7、二极管D8、二极管D9、稳压二极管DW1、稳压二极管DW2、电容C1、电容C2、电容C3、电容C4、电阻R1到电阻R11,增程器本体K上的线圈L1同时连接二极管D7的正极、D3的负极和可控硅T3的端口2,可控硅T3的端口1和端口g3之间连接电阻R3,二极管D7的负极和单结三极管BT1的端口2之间连接电阻R5;增程器本体K上的线圈L2同时连接二极管D8的正极、D2的负极和可控硅T2的端口2,可控硅T2的端口1和端口g2之间连接电阻R2,二极管D8的负极和单结晶体管BT1的端口g4之间依次串联电阻R7和电阻R6,二极管D8的负极还连接二极管D7的负极;增程器本体K上的线圈L3同时连接二极管D9的正极、D1的负极和可控硅T1的端口2,可控硅T1的端口1和端口g1之间连接电阻R1,二极管D9的负极连接二极管D7的负极,可控硅T1的端口1、可控硅T2的端口1和可控硅T3的端口1相连,二极管D1的正极、二极管D2的正极和二极管D3的正极相连,在单结晶体管BT1的端口2和二极管D3的正极之间还连接电容C1,二极管D4的负极连接可控硅T3的端口g3,二极管D4的正极连接单结晶体管BT1的端口1;二极管D5的负极连接可控硅T2的端口g2,二极管D5的正极连接单结晶体管BT1的端口1;二极管D6的负极连接可控硅T1的端口g1,二极管D6的正极连接单结晶体管BT1的端口1;三极管BG1的集电极和发射极之间连接电容C2,三极管BG1的发射极还同时连接二极管D3的正极,电容C4的负极和电池组BAT的负极,三极管BG1的集电极还连接电阻R7和电阻R6的公共连接端,三极管BG1的基极和电容C4的正极之间还依次串联电阻R8、稳压二极管DW1的正极、稳压二极管DW1的负极,在三极管BG1的基极和三级管Bg2的集电极之间还连接电阻R9,三极管BG2的发射极连接电容C3的正极,三极管BG2的基极同时连接电容C3的负极和稳压二极管DW2的负极,稳压二极管DW2的正极和三极管BG1的发射极之间连接电阻R11,稳压二极管DW2的负极和三极管BG2的发射极之间连接电阻R10,电容C4的正极和电池组BAT的正极均连接三极管BG2的发射极。

优选的,所述增程器本体K包括三条线圈L1、L2、L3和燃油发电机转子,三条线圈L1、L2、L3的一端连接在一起。

本实用新型与现有技术相比,具有如下的优点和有益效果:本方案通过在增程器本体K和电池组BAT之间加入可控硅稳压电路K1,与传统的油门控制电压相比,增程器的稳压精度高、响应速度快且无过压风险。

附图说明

此处所说明的附图用来提供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进一步理解,构成本申请的一部分,并不构成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限定。在附图中: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电路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为使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明白,下面结合实施例和附图,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的详细说明,本实用新型的示意性实施方式及其说明仅用于解释本实用新型,并不作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定。

实施例1:

如图1所示,本实用新型包括具有稳压功能的增程器,包括增程器本体K、可控硅稳压电路K1和电池组BAT,可控硅稳压电路K1连接在增程器本体K和电池组BAT之间。

本方案通过在增程器本体K和电池组BAT之间加入可控硅稳压电路K1,与传统的油门控制电压相比,增程器的稳压精度高、响应速度快且无过压风险。

实施例2:

本实施例在实施例1的基础上优选如下:所述可控硅稳压电路K1包括可控硅T1、可控硅T2、可控硅T3、单结晶体管BT1、三极管BG1、三极管BG2、二极管D1、二极管D2、二极管D3、二极管D4、二极管D5、二极管D6、二极管D7、二极管D8、二极管D9、稳压二极管DW1、稳压二极管DW2、电容C1、电容C2、电容C3、电容C4、电阻R1到电阻R11,增程器本体K上的线圈L1同时连接二极管D7的正极、D3的负极和可控硅T3的端口2,可控硅T3的端口1和端口g3之间连接电阻R3,二极管D7的负极和单结三极管BT1的端口2之间连接电阻R5;增程器本体K上的线圈L2同时连接二极管D8的正极、D2的负极和可控硅T2的端口2,可控硅T2的端口1和端口g2之间连接电阻R2,二极管D8的负极和单结晶体管BT1的端口g4之间依次串联电阻R7和电阻R6,二极管D8的负极还连接二极管D7的负极;增程器本体K上的线圈L3同时连接二极管D9的正极、D1的负极和可控硅T1的端口2,可控硅T1的端口1和端口g1之间连接电阻R1,二极管D9的负极连接二极管D7的负极,可控硅T1的端口1、可控硅T2的端口1和可控硅T3的端口1相连,二极管D1的正极、二极管D2的正极和二极管D3的正极相连,在单结晶体管BT1的端口2和二极管D3的正极之间还连接电容C1,二极管D4的负极连接可控硅T3的端口g3,二极管D4的正极连接单结晶体管BT1的端口1;二极管D5的负极连接可控硅T2的端口g2,二极管D5的正极连接单结晶体管BT1的端口1;二极管D6的负极连接可控硅T1的端口g1,二极管D6的正极连接单结晶体管BT1的端口1;三极管BG1的集电极和发射极之间连接电容C2,三极管BG1的发射极还同时连接二极管D3的正极,电容C4的负极和电池组BAT的负极,三极管BG1的集电极还连接电阻R7和电阻R6的公共连接端,三极管BG1的基极和电容C4的正极之间还依次串联电阻R8、稳压二极管DW1的正极、稳压二极管DW1的负极,在三极管BG1的基极和三级管Bg2的集电极之间还连接电阻R9,三极管BG2的发射极连接电容C3的正极,三极管BG2的基极同时连接电容C3的负极和稳压二极管DW2的负极,稳压二极管DW2的正极和三极管BG1的发射极之间连接电阻R11,稳压二极管DW2的负极和三极管BG2的发射极之间连接电阻R10,电容C4的正极和电池组BAT的正极均连接三极管BG2的发射极。

增程器本体K包括三条线圈L1、L2、L3和燃油发电机转子,三条线圈L1、L2、L3的一端连接在一起。

增程器工作时,燃油发电机转子旋转,在线圈L1,线圈L2,线圈L3中感应出三相交流电动势,经T1、T2、T3、D1、D2、D3组成的三相全桥整流电路得到直流电压,再经电容器C4滤波后给电池组BAT充电。

当电池电压较低时,稳压二极管DW1和DW2均截止。三极管BG1和BG2基极均无电流,处于截止状态。线圈L1、线圈L2、线圈L3中的感应电动势经过二极管D1、D2、D3、D7、D8、D9组成的整流电路,在D7右端得到直流电压U1,U1经R7、R6到达单结晶体管BT1的g4端,则BT1导通。同时,U1通过BT1、D4、D5、D6到达可控硅T1的g1端、可控硅T2的g2端、可控硅T3的g3端。则可控硅T1、T2、T3导通,线圈中的感应电动势经可控硅T1、T2、T3、二极管D1、D2、D3组成的三相全桥整流电路得到直流电压,再经电容器C4滤波后给电池充电。

当电池电压较高时,稳压二极管DW1截止,DW2导通。三极管BG1、BG2处于导通状态。BG1上端电压为0v,BT1的g4端电压也为0v,则BT1处于截止状态,U1不能到达T1的g1端、T2的g2端、T3的g3端。T1、T2、T3截止,电路对外部无输出电流,C4两端的电压下降。

当C4两端的电压下降到一定程度后,电路将重复电池电压较低时的工作过程。如此电池电压较低时的工作过程和电池电压较高时的工作过程循环进行,把电池电压控制在设定的范围内,达到稳压目的。该电路的稳压精度高、响应速度快且无过压风险。

以上所述的具体实施方式,对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技术方案和有益效果进行了进一步详细说明,所应理解的是,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方式而已,并不用于限定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凡在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做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