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围性节能充电服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4884679发布日期:2018-07-07 10:55阅读:137来源:国知局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范围性节能充电服。



背景技术:

现在是人们离不开手机的时代,各种信息充斥着我们的生活,由于手机向着轻巧的方向发展,且屏幕越来越大,使得手机的耗电量越来越大,电池续航时间越来越短,造成充电不便,而手机又是人们生活必备,所以一种既可以穿在身上又可以快速充电的节能充电服就显得尤为必要。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种范围性节能充电服,可以实现随时给手机无线充电的功能保证随身电子产品的不间断供电。

上述的目的通过以下的技术方案实现:

一种范围性节能充电服,其组成包括:衣服本体1,所述的衣服本体1的后背上方设置太阳能面板2,所述的太阳能面板2通过导电连接逆变器10,所述的逆变器10通过导电连接集成块3,所述的集成块3装入衣服本体1的口袋4内,所述的口袋4内还设置手机固定架,

所述的手机固定架包括固定在集成块3上的带圆孔5的硬板6,所述的硬板6上开有相互平行的两条滑道7,每条所述的滑道7上均滑动截面为L形的卡框8,所述的L形的卡框8的底端设置挡片9,所述的挡片9配合手机使用。

所述的范围性节能充电服,所述的太阳能面板2通过导电连接逆变器10,所述的逆变器10通过导电连接集成块3内的稳压器,所述的稳压器通过导线连接蓄电池,所述的蓄电池通过导线连接无线充电面板,所述的无线充电面板连接无线充电面板发射器,所述的无线充电面板发射器为手机充电。

所述的范围性节能充电服,所述的无线充电面板发射器包括芯片U2,所述的芯片U2的2号引脚并联电容C6、测试点TP1与电阻R6的一端,所述的电阻R6的另一端连接代码检测CODE DET,所述的芯片U2的3号引脚并联电容C13的一端与电阻R22的一端,所述的电容C13的另一端接地,所述的电阻R22的另一端并联电阻R10的一端与实时时钟控制RTC1的一端,所述的实时时钟控制RTC1的另一端接地,所述的电阻R10的一端连接电运行端RUN POWER,所述的芯片U2的4号引脚串联电容C70后接地,所述的芯片U2的6号引脚连接转换开关SWTTCH,所述的芯片U2的7号引脚并联电容C12的一端与电容C14的一端,所述的芯片U2的8号引脚连接电容C12的另一端,所述的芯片U2的9号引脚连接电源VCC后连接所述的电容C14的另一端,所述的芯片U2的11号引脚并联发光二极管LED2的一端与发光二极管LED4的一端,所述的芯片U2的12号引脚并联发光二极管LED1的一端与发光二极管LED3的一端,所述的发光二极管LED1的另一端、发光二极管LED2的另一端、发光二极管LED3的另一端与发光二极管LED4的另一端连接,所述的芯片U2的19号引脚并联电容C10的一端与电阻R8的一端,所述的电容C10的另一端接地,所述的电阻R8的另一端连接电流转换信号AMPAD,所述的芯片U2的20号引脚并联可调节精密并联稳压器U1的一端与电阻R4的一端,所述的可调节精密并联稳压器U1的另一端接地,所述的电阻R4的另一端连接电运行端RUN POWER;

所述的转换开关SWTTCH连接场效应管Q4的一端,所述的场效应管Q4的另一端连接代码检测CODE2 DET,所述的场效应管Q4的第三端连接电阻R20的一端,所述的电阻R20的另一端并联电容C7的一端、电容C8的一端、电阻R7的一端与二极管D1的一端,所述的电容C7的另一端并联电阻R9的一端、电阻R14的一端与运算放大器O1的正输入端,所述的电阻R9的另一端连接电运行端RUN POWER,所述的电阻R14的另一端接地,所述的运算放大器O1的负输入端连接电阻R12的一端,所述的电阻R12的另一端连接电容C11的一端,所述的电容C11的另一端接地,所述的运算放大器O1的负输入端与所述的运算放大器O1的输出端之间连接电阻R18,所述的运算放大器O1的输出端连接代码检测CODE DET,所述的电容C8的另一端接地,所述的电阻R7的另一端接地;

所述的二极管D1的另一端连接电阻R3的一端,所述的电阻R3的另一端并联电感L1的一端与电容C2、电容C3、电容C4与电容C5的一端并联端,所述的电感L1的另一端并联场效应管Q1B的一端与场效应管Q2B的一端,所述的场效应管Q1B的另一端与场效应管Q1B的第三端之间连接电阻R2,所述的场效应管Q1B的第三端还连接电阻R73的一端,三极管Q10的发射极e与三极管Q6的发射极e,所述的电阻R73的另一端连接所述的三极管Q10的基极b,所述的三极管Q10的集电极c连接5V电压,所述的三极管Q10的基极b连接所述的三极管Q6的基极b,所述的三极管Q6的集电极c连接GND端;

所述的场效应管Q2B的第三端还连接电阻R74的一端,三极管Q11的发射极e与三极管Q7的发射极e,所述的电阻R74的另一端连接所述的三极管Q11的基极b,所述的三极管Q11的集电极c连接5V电压,所述的三极管Q11的基极b连接所述的三极管Q7的基极b,所述的三极管Q7的集电极c连接GND端;

所述的电容C2、电容C3、电容C4与电容C5的另一端并联端并联场效应管Q1A的一端与场效应管Q2A的一端,所述的场效应管Q1A的另一端与场效应管Q1A的第三端之间连接电阻R1,所述的场效应管Q1A的第三端还连接电阻R71的一端,三极管Q9的发射极e与三极管Q5的发射极e,所述的电阻R71的另一端连接所述的三极管Q9的基极b,所述的三极管Q9的集电极c连接5V电压,所述的三极管Q9的基极b连接所述的三极管Q5的基极b,所述的三极管Q5的集电极c连接GND端;

所述的场效应管Q2A的第三端还连接电阻R72的一端,三极管Q12的发射极e与三极管Q8的发射极e,所述的电阻R72的另一端连接所述的三极管Q12的基极b,所述的三极管Q12的集电极c连接5V电压,所述的三极管Q12的基极b连接所述的三极管Q8的基极b,所述的三极管Q8的集电极c连接GND端;

所述的场效应管Q2A的另一端与所述的场效应管Q2B的另一端并联后再并联电阻R11的一端与运算放大器O2的正输入端,所述的电阻R11的另一端并联电阻R15的一端与采样点GND,所述的运算放大器O2的负输入端连接所述的电阻R15的另一端,所述的运算放大器O2的负输入端与上所述的运算放大器O2的输出端之间连接电阻R16,所述的运算放大器O2上还并联电运行端RUN POWER与电容C9,所述的运算放大器O2的输出端连接所述的电流转换信号AMP AD;

所述的采样点GND并联芯片J1的5号引脚、芯片J1的6号引脚、芯片P1的1号引脚与测试点TP3、电容C1的一端与电容C15的一端,所述的芯片J1的1号引脚并联5V电压、测试点TP2、电容C1的另一端与电阻R21的一端,所述的电阻R21的另一端并联电容C15的另一端与电源VCC。

有益效果:

1.本实用新型的太阳能面板吸收太阳能,逆变器将太阳能转化为电能传递给稳压器,稳压器使电压稳定后给蓄电池存储,使充电时电压稳定,使用安全。

2.本实用新型可以方便给手机充电,进入智能机时代手机的电量消耗非常快,经常处于低电量状态,造成一些紧急事情无法通过电话进行沟通,导致影响正常生活,而不是每个人都会随身携带充电宝就会造成失联的现象发生。

附图说明:

附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背面示意图。

附图2是本实用新型的正面示意图。

附图3是本实用新型的手机卡框示意图。

附图4是本实用新型的整体信号转换流程图。

附图5是本实用新型的无线充电器的发射器电路原理图。

具体实施方式:

实施例1

一种范围性节能充电服,其组成包括:衣服本体1,其特征是:所述的衣服本体1的后背上方设置太阳能面板2,所述的太阳能面板2通过导电连接逆变器10,所述的逆变器10通过导电连接集成块3,所述的集成块3装入衣服本体1的口袋4内,所述的口袋4内还设置手机固定架,

所述的手机固定架包括固定在集成块3上的带圆孔5的硬板6,所述的硬板6上开有相互平行的两条滑道7,每条所述的滑道7上均滑动截面为L形的卡框8,所述的L形的卡框8的底端设置挡片9,所述的挡片9配合手机使用。

实施例2

实施例1所述的范围性节能充电服,所述的太阳能面板2通过导电连接逆变器10,所述的逆变器10通过导电连接集成块3内的稳压器,所述的稳压器通过导线连接蓄电池,所述的蓄电池通过导线连接无线充电面板,所述的无线充电面板连接无线充电面板发射器,所述的无线充电面板发射器为手机充电。

实施例3

实施例2所述的范围性节能充电服,所述的无线充电面板发射器包括芯片U2,所述的芯片U2的2号引脚并联电容C6、测试点TP1与电阻R6的一端,所述的电阻R6的另一端连接代码检测CODE DET,所述的芯片U2的3号引脚并联电容C13的一端与电阻R22的一端,所述的电容C13的另一端接地,所述的电阻R22的另一端并联电阻R10的一端与实时时钟控制RTC1的一端,所述的实时时钟控制RTC1的另一端接地,所述的电阻R10的一端连接电运行端RUN POWER,所述的芯片U2的4号引脚串联电容C70后接地,所述的芯片U2的6号引脚连接转换开关SWTTCH,所述的芯片U2的7号引脚并联电容C12的一端与电容C14的一端,所述的芯片U2的8号引脚连接电容C12的另一端,所述的芯片U2的9号引脚连接电源VCC后连接所述的电容C14的另一端,所述的芯片U2的11号引脚并联发光二极管LED2的一端与发光二极管LED4的一端,所述的芯片U2的12号引脚并联发光二极管LED1的一端与发光二极管LED3的一端,所述的发光二极管LED1的另一端、发光二极管LED2的另一端、发光二极管LED3的另一端与发光二极管LED4的另一端连接,所述的芯片U2的19号引脚并联电容C10的一端与电阻R8的一端,所述的电容C10的另一端接地,所述的电阻R8的另一端连接电流转换信号AMPAD,所述的芯片U2的20号引脚并联可调节精密并联稳压器U1的一端与电阻R4的一端,所述的可调节精密并联稳压器U1的另一端接地,所述的电阻R4的另一端连接电运行端RUN POWER;

所述的转换开关SWTTCH连接场效应管Q4的一端,所述的场效应管Q4的另一端连接代码检测CODE2DET,所述的场效应管Q4的第三端连接电阻R20的一端,所述的电阻R20的另一端并联电容C7的一端、电容C8的一端、电阻R7的一端与二极管D1的一端,所述的电容C7的另一端并联电阻R9的一端、电阻R14的一端与运算放大器O1的正输入端,所述的电阻R9的另一端连接电运行端RUN POWER,所述的电阻R14的另一端接地,所述的运算放大器O1的负输入端连接电阻R12的一端,所述的电阻R12的另一端连接电容C11的一端,所述的电容C11的另一端接地,所述的运算放大器O1的负输入端与所述的运算放大器O1的输出端之间连接电阻R18,所述的运算放大器O1的输出端连接代码检测CODE DET,所述的电容C8的另一端接地,所述的电阻R7的另一端接地;

所述的二极管D1的另一端连接电阻R3的一端,所述的电阻R3的另一端并联电感L1的一端与电容C2、电容C3、电容C4与电容C5的一端并联端,所述的电感L1的另一端并联场效应管Q1B的一端与场效应管Q2B的一端,所述的场效应管Q1B的另一端与场效应管Q1B的第三端之间连接电阻R2,所述的场效应管Q1B的第三端还连接电阻R73的一端,三极管Q10的发射极e与三极管Q6的发射极e,所述的电阻R73的另一端连接所述的三极管Q10的基极b,所述的三极管Q10的集电极c连接5V电压,所述的三极管Q10的基极b连接所述的三极管Q6的基极b,所述的三极管Q6的集电极c连接GND端;

所述的场效应管Q2B的第三端还连接电阻R74的一端,三极管Q11的发射极e与三极管Q7的发射极e,所述的电阻R74的另一端连接所述的三极管Q11的基极b,所述的三极管Q11的集电极c连接5V电压,所述的三极管Q11的基极b连接所述的三极管Q7的基极b,所述的三极管Q7的集电极c连接GND端;

所述的电容C2、电容C3、电容C4与电容C5的另一端并联端并联场效应管Q1A的一端与场效应管Q2A的一端,所述的场效应管Q1A的另一端与场效应管Q1A的第三端之间连接电阻R1,所述的场效应管Q1A的第三端还连接电阻R71的一端,三极管Q9的发射极e与三极管Q5的发射极e,所述的电阻R71的另一端连接所述的三极管Q9的基极b,所述的三极管Q9的集电极c连接5V电压,所述的三极管Q9的基极b连接所述的三极管Q5的基极b,所述的三极管Q5的集电极c连接GND端;

所述的场效应管Q2A的第三端还连接电阻R72的一端,三极管Q12的发射极e与三极管Q8的发射极e,所述的电阻R72的另一端连接所述的三极管Q12的基极b,所述的三极管Q12的集电极c连接5V电压,所述的三极管Q12的基极b连接所述的三极管Q8的基极b,所述的三极管Q8的集电极c连接GND端;

所述的场效应管Q2A的另一端与所述的场效应管Q2B的另一端并联后再并联电阻R11的一端与运算放大器O2的正输入端,所述的电阻R11的另一端并联电阻R15的一端与采样点GND,所述的运算放大器O2的负输入端连接所述的电阻R15的另一端,所述的运算放大器O2的负输入端与上所述的运算放大器O2的输出端之间连接电阻R16,所述的运算放大器O2上还并联电运行端RUN POWER与电容C9,所述的运算放大器O2的输出端连接所述的电流转换信号AMP AD;

所述的采样点GND并联芯片J1的5号引脚、芯片J1的6号引脚、芯片P1的1号引脚与测试点TP3、电容C1的一端与电容C15的一端,所述的芯片J1的1号引脚并联5V电压、测试点TP2、电容C1的另一端与电阻R21的一端,所述的电阻R21的另一端并联电容C15的另一端与电源VCC。

当然,上述说明并非是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本实用新型也并不仅限于上述举例,本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在本实用新型的实质范围内所做出的变化、改型、添加或替换,也应属于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