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调稳压电路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5454372发布日期:2018-09-15 00:43阅读:1015来源:国知局

本发明涉及供电电压稳定调整技术领域,特别是涉及一种可调稳压电路。



背景技术:

随着科技的发展,各种应用场景的电子设备已经逐渐的快速的进入了人们的生活。在电子设备的电路设计中,涉及到ad采样、比较器等电路的基准稳压管有着非常广泛的应用,为了适用各种场景的电压,可调的精密基准稳压源也应运而生。

目前的传统技术中,可调的精密基准稳压源的电压调整范围最高只能到达36v。然而,在电池动力行业中,越来越多的高压电池开始得到广泛的应用。比如,汽车行业中,除了传统的12v和24v系统,48v系统的汽车也逐渐展露头角,高电压也可以带来更加优异的动力功率性能。又比如,新兴的无人机行业中,大功率的电动无人机均采用12s(40-52v)电池供电。因此传统技术的可调精密基准稳压源由于调压范围最高只能达到36v而不能满足大电压应用场景的需求。



技术实现要素:

基于此,有必要针对不能满足大电压应用场景需求的问题,提供一种可调稳压电路。

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提供了一种可调稳压电路包括:电压跟随电路,其输入端与外部电源连接,输出端与电流缓冲电路连接,用于将电压源信号的电流放大;电流缓冲电路,其输出端与稳压源电路连接,用于将电流放大的电压源信号转换为恒流源信号;稳压源电路,输出端与外部负载连接,用于调整所述可调稳压电路的输出电压。

进一步地,所述电压跟随电路为三极管共集电极放大电路;所述电流缓冲电路为三极管共基极放大电路。

进一步地,所述电压跟随电路包括第一三极管;所述第一三极管的发射极与外部电源连接,所述第一三极管的基极与所述电流缓冲电路连接,所述第一三极管的集电极与地连接。

进一步地,所述电流缓冲电路包括第二三极管;所述第二三极管的发射极与第一三极管的基极连接,所述第二三极管的集电极与所述稳压源电路连接,所述第二三极管的基极与第一三极管的集电极连接。

进一步地,所述可调稳压电路还包括:第一电阻、第二电阻以及第三电阻;所述第一电阻一端与与外部电源连接,其另一端与第一三极管发射极连接;所述第二电阻连接于所述第一三极管的发射极与所述第一三极管的基极之间;所述第三电阻连接于所述第二三极管的基极与第一三极管的集电极的连接点与地之间。

进一步地,所述第一三极管为pnp型三极管。

进一步地,所述第二三极管为pnp型三极管。

进一步地,所述稳压源电路包括:基准源电路、第四电阻以及第五电阻;所述基准源电路包括三个接口,第一接口与第二接口之间通过第四电阻连接,所述第一接口与第四电阻的连接点与第二三极管的集电极连接,所述第一接口与第四电阻的连接点还与外部负载连接;所述第二接口与第四电阻的连接点与所述第五电阻的一端连接,所述第五电阻的另一端接地;第三接口接地。

进一步地,所述基准源电路为tl431芯片;所述第一接口为tl431的阴极,所述第二接口为tl431的参考极,所述第三接口为tl431的阳极。

进一步地,所述稳压源电路通过调整第四电阻和第五电阻的比值调整所述可调稳压电路的输出电压。

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设置有电压跟随电路、电流缓冲电路以及稳压源电路,电压跟随电路通过接收外部电源提供的电压源信号,并将电压源信号的电流放大传输给电流缓冲电路。电流缓冲电路将电流放大的电压源信号转换为恒流源信号输出给稳压源电路,稳压源电路接收恒流源信号,并调整可调稳压电路的输出电压。由于电压跟随电路和电流缓冲电路的耐压程度可以达到150v,因此可调稳压电路的输出电压最高可以调整至150v。进一步的,本实施例的可调稳压电路可以满足大部分的高电压应用场景,并且使可调稳压电路得电压调整范围更大从而适应更多的电路。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一种可调稳压电路的示意图;

图2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一种可调稳压电路的电路图。

附图标记:100为可调稳压电路、110为电压跟随电路、120为电流缓冲电路、130为稳压源电路、q1为第一三极管、q2为第二三极管、r1为第一电阻、r2为第二电阻、r3为第三电阻、r4为第四电阻、r5为第五电阻。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使本发明的目的、技术方案及优点更加清楚明白,以下结合附图及实施例,对本发明进行进一步详细说明。应当理解,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仅用以解释本发明,并不用于限定本发明。

本发明实施例公开了一种可调稳压电路,通过设置电压跟随电路、电流缓冲电路以及稳压源电路,将输出电压的可调整范围扩大。电压跟随电路和电流缓冲电路将电压源信号转换成恒流源信号,再通过稳压源电路调整可调稳压电路的输出。使可调稳压电路能够适应更多的电路。

请参阅图1以及图2,图1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一种可调稳压电路的示意图;图2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一种可调稳压电路的电路图。

如图1以及图2所示,一种可调稳压电路包括:电压跟随电路110,其输入端与外部电源连接,输出端与电流缓冲电路120连接,用于将电压源信号的电流放大;电流缓冲电路120,其输出端与稳压源电路130连接,用于将电流放大的电压源信号转换为恒流源信号;稳压源电路130,输出端与外部负载连接,用于调整所述可调稳压电路的输出电压。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电压跟随电路110的输入端连接外部电源,输出端连接电流缓冲电路120,用于将电压源信号的电流放大。电流缓冲电路120的输出端与稳压源电路130连接,用于将电流放大的电压源信号转换为恒流源信号。其中电压跟随电路110为三极管构成的共集电极放大电路;电流缓冲电路120为三极管构成的共基极放大电路。

优选的,电压跟随电路110包括第一三极管q1的共集电极放大电路;电流缓冲电路120包括第二三极管q2的共基极放大电路。其中第一三极管q1的发射极通过第一电阻r1与外部电源连接,第一三极管q1的基极与第二三极管q2的发射极连接,第一三极管q1的集电极与第二三极管q2的基极连接,并且第一三极管q1的集电极与第二三极管q2的基极的连接点接地。第二三极管q2的集电极稳压电路连接。并且第一三极管q1的发射极与基极之间连接有第二电阻r2;第一三极管q1的集电极与第二三极管q2的基极的连接点与地之间连接有第三电阻r3。其中第一三极管q1和第二三极管q2优选的可以为pnp型三极管,npn型三极管的共集电极放大电路和共基极放大电路也能够满足本实施例的要求,本实施例中只是一pnp型三极管进行举例说明,并不用于限定三极管的类型。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稳压源电路130包括:基准源电路、第四电阻r4以及第五电阻r5;所述基准源电路包括三个接口,第一接口与第二接口之间通过第四电阻r4连接,所述第一接口与第四电阻r4的连接点与第二三极管q2的集电极连接,所述第一接口与第四电阻r4的连接点还与外部负载连接;所述第二接口与第四电阻r4的连接点与所述第五电阻r5的一端连接,所述第五电阻r5的另一端接地;所述第三接口接地。

优选的,基准源电路可以为tl431芯片,其中第一接口为tl431的阴极,第二接口为tl431的参考极,第三接口为tl431的阳极。tl431是可控精密稳压源,它的输出电压通过调整两个电阻就可以任意的设置到从2.5v到36v范围内的任何值。

在本实施例中,由于三极管集电极发射极反向击穿电压为150v,并且通过电压跟随电路110以及电流缓冲电路120将电压源信号转换为恒流源信号,增大了电流,因此通过调整第四电阻r4和第五电阻r5的比值,就可以将输出电压的最大值调整到150v,使可调稳压电路100能够适应更多的电路。

具体的电路工作时,vin为输入电压,输入电压vin首先通过第一三极管q1构建的共集电极放大电路。输入电压vin由第一三极管q1的发射极输入,由第一三极管q1的基极输出。由于三极管的共集电极放大电路,其电压增益小于1,且接近于1,因此第一三极管q1的共集电极放大电路就相当于电压跟随器,其输入阻抗小,其输出阻抗大,其目的是起到将电流放大的作用。第一三极管q1的基极输出的电压,再通过第二三极管q2构建的共集电极放大电路。第一三极管q1的基极输出的电压由第二三极管q2的发射极输入,由第二三极管q2的集电极输出。由于三极管的共基极电路,其输入阻抗小,输出阻抗大,相当于电流缓冲器。第一三极管q1的共集电极放大电路以及第二三极管q2的共基极放大电路相当于把输入的电压源信号转换为恒流源信号。利用恒流源信号为tl431芯片供电,其中输出电压vout的值是通过调整第四电阻r4和第五电阻r5的比值进行调整的,其公式为vout=2.5*(1+r4/r5)。由于pnp三极管的集电极发射极反向击穿电压可以达到150v,并且通过电压跟随电路110以及电流缓冲电路120将电压源信号转换为恒流源信号,增大了电流。因此,电压跟随电路110以及电流缓冲电路120的耐压值可以达到150v,从而整个电路的输出电压vout的值最稿可以到达150v。使得可调稳压电路100的输出电压范围可以在更大的范围内进行调整,增大了最大输出电压,进一步的能够使可调稳压电路100能够适用更多电压需求的电路设计。

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设置有电压跟随电路、电流缓冲电路以及稳压源电路,电压跟随电路通过接收外部电源提供的电压源信号,并将电压源信号的电流放大传输给电流缓冲电路。电流缓冲电路将电流放大的电压源信号转换为恒流源信号输出给稳压源电路,稳压源电路接收恒流源信号,并调整可调稳压电路的输出电压。由于电压跟随电路和电流缓冲电路的耐压程度可以达到150v,因此可调稳压电路的输出电压最高可以调整至150v。进一步的,本实施例的可调稳压电路可以满足大部分的高电压应用场景,并且使可调稳压电路得电压调整范围更大从而适应更多的电路。

以上所述实施例的各技术特征可以进行任意的组合,为使描述简洁,未对上述实施例中的各个技术特征所有可能的组合都进行描述,然而,只要这些技术特征的组合不存在矛盾,都应当认为是本说明书记载的范围。

以上所述实施例仅表达了本发明的几种实施方式,其描述较为具体和详细,但并不能因此而理解为对发明专利范围的限制。应当指出的是,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发明构思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变形和改进,这些都属于本发明的保护范围。因此,本发明专利的保护范围应以所附权利要求为准。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