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基于单片机的充电电池智能管理系统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5496483发布日期:2018-09-21 21:50阅读:698来源:国知局

本发明涉及电池管理,尤其涉及一种基于单片机的充电电池智能管理系统。



背景技术:

以电池作为动力来源的电子设备或装置的应用日渐广泛,如园林电动工具、电动汽车及混合动力汽车、后备电池系统、电网能量储存、高功率便携式设备等。如需设备安全、可靠、高效、长寿命工作,则需对设备的核心部件电池组进行监测和保护,为了实现电池组的管理,需要研发电池管理系统,实现对电池参数的检测和保护功能,避免过充或过放,以避免电池寿命的快速衰减及其他潜在危险。现有电池管理系统只具备直流漏电检测;不具备独立可嵌入式安装的电量显示装置,只是采用了功能齐全且价格昂贵的显示器,体积偏大,使用不够方便。

因此,现有电池管理系统功能尚不齐全,随着技术的发展,更新电池管理系统很有必要

技术实现要素: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针对上述问题,提出一种基于单片机的充电电池智能管理系统。

一种基于单片机的充电电池智能管理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电压检测模块、状态检测模块、充电放电模块、系统自检模块、微控制器模块、电池切换模块、第一电池组、第二电池组;所述电压检测模块、状态检测模块、充电放电模块、系统自检模块、电池组切换模块分别与微控制器模块相连;所述电池组切换模块与第一电池组、第二电池组相连。

进一步的,所述电池组切换模块包括继电器、二极管、第一三极管、继电器供电电源、第一电阻、译码器;所述继电器供电电源正极与二极管负极、继电器正输入端相连;所述二极管正极与继电器福输入端、第一三极管集电极相连;所述第一三极管发射极接地;所述第一三极管基极与第一电阻第一端相连;所述第一电阻第二端与译码器输出端相连;所述译码器输入端与微控制模块相连;所述继电器通过第一触点与第一电池组相连;所述继电器通过第二触点与第二电池组相连。

进一步的,所述电池充放电电路包括第一反相器、第二反相器、第二电阻、第三电阻、第四电阻、第五电阻、第六电阻、第七电阻、第二三极管、第三三极管、第四三极管、第五三极管、第六三极管、第一5v电源、第二5v电源;所述微控制模块第一输出端通过第一反相器与第二电阻第一端相连;所述第二电阻第二端与第二三极管基极相连;所述第二三极管集电极通过第四电阻与第四三极管基极相连;所述第四三极管发射极接第一5v电源、第五三极管集电极;所述第四三极管集电极与第五三极管基极相连;所述第五三极管发射极通过第六电阻接电池组正极;所述微控制模块第二输出端通过第二反相器与第三电阻第一端相连;所述第三电阻第二端与第三二极管基极相连;所述第三二极管集电极接第二5v电源;所述第三二极管发射极通过第五电阻与第六三极管基极相连;所述第六三极管发射极接地;所述第六三极管集电极通过第七电阻接电池组正极。

进一步的,所述微控制模块为at89s52微控制器。

进一步的,所述第一反相器、第二反相器均为74ls04。

进一步的,所述译码器为74ls139。

进一步的,所述继电器为双触电继电器4137。

进一步的,所述温度控制模块包括温度传感器、a/d转换单元、轴流风扇及驱动电路;所述温度传感器通过a/d转换单元与微控制模块相连;所述微控制模块通过驱动电路与轴流风扇相连。

本发明的有益效果在于:完善了电池检测功能,同时具备交、直流绝缘漏电检测功能模块,功能比传统只具备直流漏电检测的电池管理系统更齐全,稳定。

附图说明

图1是一种基于单片机的充电电池智能管理系统的原理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为使发明实施例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下面将结合本发明实施例中的附图1,对本发明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是本发明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通常在此处附图1中描述和示出的本发明实施例的组件可以以各种不同的配置来布置和设计。基于本发明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发明保护的范围。

本实施例提供一种基于单片机的充电电池智能管理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电压检测模块、状态检测模块、充电放电模块、系统自检模块、微控制器模块、电池切换模块、第一电池组、第二电池组;所述电压检测模块、状态检测模块、充电放电模块、系统自检模块、电池组切换模块分别与微控制器模块相连;所述电池组切换模块与第一电池组、第二电池组相连。

进一步的,所述电池组切换模块包括继电器、二极管、第一三极管、继电器供电电源、第一电阻、译码器;所述继电器供电电源正极与二极管负极、继电器正输入端相连;所述二极管正极与继电器福输入端、第一三极管集电极相连;所述第一三极管发射极接地;所述第一三极管基极与第一电阻第一端相连;所述第一电阻第二端与译码器输出端相连;所述译码器输入端与微控制模块相连;所述继电器通过第一触点与第一电池组相连;所述继电器通过第二触点与第二电池组相连。

进一步的,所述电池充放电电路包括第一反相器、第二反相器、第二电阻、第三电阻、第四电阻、第五电阻、第六电阻、第七电阻、第二三极管、第三三极管、第四三极管、第五三极管、第六三极管、第一5v电源、第二5v电源;所述微控制模块第一输出端通过第一反相器与第二电阻第一端相连;所述第二电阻第二端与第二三极管基极相连;所述第二三极管集电极通过第四电阻与第四三极管基极相连;所述第四三极管发射极接第一5v电源、第五三极管集电极;所述第四三极管集电极与第五三极管基极相连;所述第五三极管发射极通过第六电阻接电池组正极;所述微控制模块第二输出端通过第二反相器与第三电阻第一端相连;所述第三电阻第二端与第三二极管基极相连;所述第三二极管集电极接第二5v电源;所述第三二极管发射极通过第五电阻与第六三极管基极相连;所述第六三极管发射极接地;所述第六三极管集电极通过第七电阻接电池组正极。

进一步的,所述微控制模块为at89s52微控制器。

进一步的,所述第一反相器、第二反相器均为74ls04。

进一步的,所述译码器为74ls139。

进一步的,所述继电器为双触电继电器4137。

进一步的,所述温度控制模块包括温度传感器、a/d转换单元、轴流风扇及驱动电路;所述温度传感器通过a/d转换单元与微控制模块相连;所述微控制模块通过驱动电路与轴流风扇相连。

在本发明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术语“中心”、“上”、“下”、“左”、“右”、“内”、“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1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或者是该实用新型产品使用时惯常摆放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发明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发明的限制。此外,术语“第一”、“第二”、“第三”等仅用于区分描述,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

在本发明的描述中,还需要说明的是,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设置”、“安装”、“连接”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一体地连接;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