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移动电源及其充放电的方法与流程

文档序号:15925198发布日期:2018-11-14 01:04阅读:369来源:国知局

本发明实施例涉及能源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移动电源及其充电放电的方法。

背景技术

移动电源(mobilepowerpack,mpp)是一种集充电和放电功能于一体的便携式充电器,可以给手机、平板电脑等用户设备随时随地充电。一般由锂电芯(或者干电池,较少见)作为储能电芯,使用方便快捷。

现有移动电源的推荐使用方式通常为:在不外接负载的情况下使用电源适配器为移动电源充电,待充电完毕断开移动电源与电源适配器的连接后再外接负载,为其供电,充电和放电的操作不同时进行。然而,在对移动电源进行充电的同时外接负载为其放电会导致移动电源的存在安全隐患。



技术实现要素:

本发明提供一种移动电源及其充电放电的方法,能够在实现同时充电和放电的操作的基础上,避免储能电芯的温度快速上升,保证了移动电源的使用安全。

第一方面,本发明实施例提供了一种移动电源,包括:第一充电接口,储能电芯,放电接口和控制电路;

其中,第一充电接口用于接入第一电源,放电接口用于接入负载,第一充电接口与储能电芯电连接,第一充电接口与放电接口电连接,储能电芯与放电接口电连接,控制电路与第一充电接口、储能电芯和放电接口均电连接;

控制电路,用于判断第一充电接口的充电功率是否大于负载的用电功率;当第一充电接口的充电功率小于负载的用电功率时,第一充电接口和储能电芯同时为负载供电;当第一充电接口的充电功率等于负载的用电功率时,第一充电接口为负载供电;当第一充电接口的充电功率大于负载的用电功率时,第一充电接口为负载供电,第一充电接口为储能电芯充电。

进一步地,还包括第二充电接口;

其中,第二充电接口用于接入第二电源,第二充电接口与储能电芯电连接,第二充电接口与放电接口电连接,第二充电接口与控制电路电连接;

当第一充电接口和第二充电接口均与电源电连接时,

控制电路,还用于判断第一充电接口的充电功率是否大于储能电芯的充电功率;当第一充电接口的充电功率小于储能电芯的充电功率时,第一充电接口为储能电芯充电,第二充电接口为储能电芯充电、并为负载供电;当第一充电接口的充电功率等于储能电芯的充电功率时,第一充电接口为储能电芯充电,第二充电接口为负载供电;当第一充电接口的充电功率大于储能电芯的充电功率时,第一充电接口为储能电芯充电、并为负载供电。

进一步地,第一电源为非恒定输出电源。

进一步地,第二电源为恒定输出电源。

第二方面,本发明实施例还提供了一种移动电源的充放电方法,包括:

判断第一充电接口是否接入第一电源,且第二充电接口是否接入第二电源;

当第一充电接口接入第一电源,且第二充电接口未接入第二电源时,判断第一充电接口的充电功率是否大于负载的用电功率;

当第一充电接口的充电功率小于负载的用电功率时,第一充电接口和移动电源的储能电芯同时为负载供电;

当第一充电接口的充电功率等于负载的用电功率时,第一充电接口为负载供电;

当第一充电接口的充电功率大于负载的用电功率时,第一充电接口为负载供电,第一充电接口为储能电芯充电。

进一步地,还包括:

当第一充电接口接入第一电源,且第二充电接口接入第二电源时,判断第一充电接口的充电功率是否大于储能电芯的充电功率;

当第一充电接口的充电功率小于储能电芯的充电功率时,第一充电接口为储能电芯充电,第二充电接口为储能电芯充电、并为负载供电;

当第一充电接口的充电功率等于储能电芯的充电功率时,第一充电接口为储能电芯充电,第二充电接口为负载供电;

当第一充电接口的充电功率大于储能电芯的充电功率时,第一充电接口为储能电芯充电、并为负载供电。

进一步地,当第一充电接口的充电功率小于储能电芯的充电功率时,第一充电接口为储能电芯充电,第二充电接口为储能电芯充电、并为负载供电,具体包括:

第一充电接口为储能电芯充电,第二充电接口为储能电芯充电、并为负载供电,其中,第二充电接口为储能电芯充电的功率=(储能电芯的充电功率-第一充电接口的充电功率)。

进一步地,当第一充电接口的充电功率大于移动电源的储能电芯的充电功率时,还包括:

第二充电接口为负载供电,其中,第二充电接口为负载供电的功率=负载的用电功率-(第一充电接口的充电功率-储能电芯的充电功率)。

进一步地,在判断第一充电接口是否接入第一电源,且第二充电接口是否接入第二电源前,还包括:

确认放电接口接入负载。

进一步地,所述第一电源为非恒定输出电源,第二电源为恒定输出电源。

第三方面,本发明实施例还提供了一种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其上存储有计算机程序,该程序被控制电路执行时实现如第二方面中任意一项的移动电源的充放电方法。

本发明中移动电源的控制电路能够判断第一充电接口的充电功率和负载的用电功率的大小关系,当第一充电接口的充电功率小于负载的用电功率时,第一充电接口和储能电芯均为负载供电,此时储能电芯仅需要实现放电操作;当第一充电接口的充电功率等于负载的用电功率时,第一充电接口为负载供电,此时储能电芯无需工作;当第一充电接口的充电功率大于负载的用电功率时,第一充电接口为负载供电和储能电芯充电,此时储能电芯仅需要实现充电操作。由此可见,虽然移动电源整体接入了第一电源和负载,能够实现同时充电和放电的操作,但是对于储能电芯来说,在同一时间储能电芯只需进行充电或者放电的单一操作,从而避免了储能电芯的温度快速上升,保证了移动电源的使用安全。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发明实施例一提供的一种移动电源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发明实施例一提供的另一种移动电源的结构示意图;

图3是本发明实施例二提供的一种移动电源的充放电方法的流程示意图;

图4是本发明实施例二提供的另一种移动电源的充放电方法的流程示意图;

图5是本发明实施例二提供的又一种移动电源的充放电方法的流程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发明作进一步的详细说明。可以理解的是,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仅用于解释本发明,而非对本发明的限定。另外还需要说明的是,为了便于描述,附图中仅示出了与本发明相关的部分而非全部结构。

另外,除非明确地描述,否则词语“包括”和诸如“包含”或“具有”的变形将被理解为暗示包含该元件,但不排除任意其它元件。

还需要说明的是,本发明实施例中用“第一”和“第二”等来描述各种组件是用于区别不同对象,而不是用于限定特定顺序,这些组件不应该受这些术语限制。这些术语仅用来将一个组件与另一组件区分开。并且,除非上下文另有明确指示,否则单数形式“一个”、“一种”和“该()”也意图包括复数形式。本发明实施例中提到的“和/或”是指”包括一个或更多个相关所列项目的任何和所有组合。

本发明实施例提供一种移动电源及其充电放电的方法,能够在实现同时充电和放电的操作的基础上,避免储能电芯的温度快速上升,保证了移动电源的使用安全。

下面,对移动电源及其充电放电的方法进行详细描述。

实施例一

图1是本发明实施例一提供的一种移动电源的结构示意图。该移动电源可以是充电宝(powerbank)、旅行充电器等任意集充电和放电功能于一体的便携式充电器。该移动电源包括:第一充电接口10,储能电芯11,放电接口12和控制电路13。

其中,第一充电接口10用于接入第一电源,放电接口12用于接入负载,第一充电接口10与储能电芯11电连接,第一充电接口10与放电接口12电连接,储能电芯11与放电接口12电连接,控制电路13与第一充电接口10、储能电芯11和放电接口12均电连接。

需要说明的是,第一电源可以为非恒定输出电源,如大阳能电池、风力发电电源等任意的非恒定输出的电源。

进一步地,放电接口12接入的负载可以是电子设备、通信设备、家用电器等任意可消耗功率的器件。负载的用电功率可以根据负载的类型变化。

当第一充电接口10接入第一电源,放电接口12接入负载后,控制电路13能够判断第一充电接口10的充电功率是否大于负载的用电功率;当第一充电接口10的充电功率小于负载的用电功率时,第一充电接口10为负载供电,储能电芯11为负载供电;当第一充电接口10的充电功率等于负载的用电功率时,第一充电接口10为负载供电;当第一充电接口10的充电功率大于负载的用电功率时,第一充电接口10为负载供电,第一充电接口10为储能电芯11充电。

从上述的移动电源可以看出,移动电源的控制电路13能够判断第一充电接口10的充电功率和负载的用电功率的大小关系:当第一充电接口10的充电功率小于负载的用电功率时,第一充电接口10无法独自支持负载正常工作,此时第一充电接口10和储能电芯11均为负载供电,储能电芯11仅需要实现放电操作;当第一充电接口10的充电功率等于负载的用电功率时,第一充电接口10刚好能够独自支持负载正常工作,此时第一充电接口10为负载供电,储能电芯10无需工作(即储能电芯10既不充电也不放电);当第一充电接口10的充电功率大于负载的用电功率时,第一充电接口10能够独自支持负载正常工作,第一充电接口10为负载供电和储能电芯11充电,此时储能电芯11仅需要实现充电操作。由此可见,虽然移动电源整体接入了第一电源和负载,能够实现同时充电和放电的操作,但是对于储能电芯11来说,在同一时间储能电芯11只需进行充电或者放电的单一操作,从而避免了储能电芯11的温度快速上升,保证了移动电源的使用安全。

图2是本发明实施例一提供的另一种移动电源的结构示意图。该移动电源包括:第一充电接口10,储能电芯11,放电接口12,控制电路13和第二充电接口14。

其中,第一充电接口10用于接入第一电源,放电接口12用于接入负载,第一充电接口10与储能电芯11电连接,第一充电接口10与放电接口12电连接,储能电芯11与放电接口12电连接,控制电路13与第一充电接口10、储能电芯11和放电接口12均电连接,第二充电接口14用于接入第二电源,第二充电接口14与储能电芯11电连接,第二充电接口14与放电接口12电连接,第二充电接口14与控制电路13电连接。

需要说明的是,第一电源可以为非恒定输出电源,如大阳能电池、风力发电电源等任意的非恒定输出的电源。第二电源可以为恒定输出电源,如220v~50hz的交流电、或者110v~60hz的交流电等任意的恒定输出的电源。可以理解的是,第二充电接口14通常是利用电源适配器接入第二电源的。

当第一充电接口10接入第一电源,且第二充电接口14接入第二电源时,放电接口12接入负载后,控制电路13能够判断第一充电接口10的充电功率是否大于储能电芯11的充电功率;当第一充电接口10的充电功率小于储能电芯11的充电功率时,第一充电接口10为储能电芯11充电,第二充电接口14为储能电芯11充电、并为负载供电;当第一充电接口10的充电功率等于储能电芯11的充电功率时,第一充电接口10为储能电芯11充电,第二充电接口14为负载供电;当第一充电接口10的充电功率大于储能电芯11的充电功率时,第一充电接口10为储能电芯11充电、并为负载供电。

从上述的移动电源可以看出,移动电源的控制电路13能够判断第一充电接口10的充电功率和储能电芯11的充电功率大小关系:当第一充电接口10的充电功率小于储能电芯11的充电功率时,第一充电接口10无法独自支持储能电芯11充电,此时第一充电接口10为储能电芯11充电,第二充电接口14为储能电芯11充电,另外第二充电接口14还要为负载供电,保证负载的正常工作,储能电芯11仅需要实现充电操作;当第一充电接口10的充电功率等于储能电芯11的充电功率时,第一充电接口10刚好能够独自支持储能电芯11充电,此时第一充电接口10为储能电芯11充电,第二充电接口14为负载供电,储能电芯11仅需要实现充电操作;当第一充电接口10的充电功率大于储能电芯11的充电功率时,第一充电接口10能够独自支持储能电芯11充电,第一充电接口10为储能电芯11充电,另外第一充电接口10还可以为负载供电,保证负载的正常工作,储能电芯11仅需要实现充电操作。由此可见,虽然移动电源整体接入了第一电源、第二电源和负载,能够实现同时充电和放电的操作,但是对于储能电芯11来说,在同一时间储能电芯11只需进行充电的单一操作,从而避免了储能电芯11的温度快速上升,保证了移动电源的使用安全。

实施例二

图3是本发明实施例二提供的一种移动电源的充放电方法的流程示意图,该移动电源的充放电方法应用在图1所描述的移动电源中,该方法包括:

s101、确认放电接口接入负载。

放电接口接入的负载可以是电子设备、通信设备、家用电器等任意可消耗功率的器件。负载的用电功率可以根据负载的类型变化。

可以理解的是,当放电接口未接入负载时,移动电源仅能够在第一充电接口接入第一电源时,第一充电接口为储能电芯充电。

s102、判断第一充电接口是否接入第一电源。

需要说明的是,第一电源可以为非恒定输出电源,如大阳能电池、光伏电源等任意的非恒定输出的电源。

s103、当第一充电接口接入第一电源时,判断第一充电接口的充电功率是否大于负载的用电功率。

s104、当第一充电接口的充电功率小于负载的用电功率时,第一充电接口和移动电源的储能电芯同时为负载供电。

当第一充电接口的充电功率小于负载的用电功率时,这说明第一充电接口无法独自支持负载正常工作,此时第一充电接口和储能电芯均为负载供电,以支持负载的正常工作。

因此在步骤s104中,储能电芯仅需要实现放电的操作。从而可知,第一充电接口的充电功率+储能电芯为负载供电的功率=负载的用电功率。

s105、当第一充电接口的充电功率等于负载的用电功率时,第一充电接口为负载供电。

当第一充电接口的充电功率等于负载的用电功率时,这说明第一充电接口刚好能够独自支持负载正常工作,此时第一充电接口为负载供电,以支持负载的正常工作。

因此在步骤s105中,储能电芯无需工作(即储能电芯既不充电也不放电)。

s106、当第一充电接口的充电功率大于负载的用电功率时,第一充电接口为负载供电,第一充电接口为储能电芯充电。

当第一充电接口的充电功率大于负载的用电功率时,这说明第一充电接口能够独自支持负载正常工作,此时第一充电接口不仅能为负载供电,还可以为储能电芯充电。

因此在步骤s106中,储能电芯仅需要实现充电的操作。从而可知,第一充电接口的充电功率=储能电芯充电的功率+负载的用电功率。

s107、当第一充电接口未接入第一电源时,储能电芯为负载供电。

步骤s107与步骤s103并列,若执行步骤s103,则无需执行步骤s107,同理,若执行步骤s107,则无需执行步骤s103。

当第一充电接口未接入第一电源时,说明此时移动电源仅与负载电连接,因此由储能电芯为负载供电。

本发明实施例提供一种移动电源的充放电方法,由于移动电源整体接入了第一电源和负载,能够实现同时充电和放电的操作,但是对于储能电芯来说,在同一时间储能电芯只需进行充电或者放电的单一操作,从而避免了储能电芯的温度快速上升,保证了移动电源的使用安全。

图4是本发明实施例二提供的另一种移动电源的充放电方法的流程示意图,该移动电源的充放电方法应用在图2所描述的移动电源中,该方法包括:

s201、确认放电接口接入负载。

可以理解的是,当放电接口未接入负载时,移动电源仅能够在第一充电接口接入第一电源和/或第二充电接口接入第二电源时,由第一充电接口和/或第二充电接口为储能电芯充电。

s202、判断第一充电接口是否接入第一电源,且第二充电接口是否接入第二电源。

需要说明的是,第一电源可以为非恒定输出电源,如大阳能电池、光伏电源等任意的非恒定输出的电源。第二电源可以为恒定输出电源,如220v~50hz的交流电、或者110v~60hz的交流电等任意的恒定输出的电源。可以理解的是,第二充电接口通常是利用电源适配器接入第二电源的。

s203、当第一充电接口未接入第一电源,且第二充电接口未接入第二电源时,储能电芯为负载供电。

当第一充电接口未接入第一电源,且第二充电接口未接入第二电源时,说明此时移动电源仅与负载电连接,因此由储能电芯为负载供电。

s204、当第一充电接口接入第一电源,且第二充电接口未接入第二电源时,判断第一充电接口的充电功率是否大于负载的用电功率。

s205、当第一充电接口的充电功率小于负载的用电功率时,第一充电接口和移动电源的储能电芯同时为负载供电。

当第一充电接口的充电功率小于负载的用电功率时,这说明第一充电接口无法独自支持负载正常工作,此时第一充电接口和储能电芯均为负载供电,以支持负载的正常工作。

因此在步骤s205中,储能电芯仅需要实现放电的操作。从而可知,第一充电接口的充电功率+储能电芯为负载供电的功率=负载的用电功率。

s206、当第一充电接口的充电功率等于负载的用电功率时,第一充电接口为负载供电。

当第一充电接口的充电功率等于负载的用电功率时,这说明第一充电接口刚好能够独自支持负载正常工作,此时第一充电接口为负载供电,以支持负载的正常工作。

因此在步骤s206中,储能电芯无需工作(即储能电芯既不充电也不放电)。

s207、当第一充电接口的充电功率大于负载的用电功率时,第一充电接口为负载供电,第一充电接口为储能电芯充电。

当第一充电接口的充电功率大于负载的用电功率时,这说明第一充电接口能够独自支持负载正常工作,此时第一充电接口不仅能为负载供电,还可以为储能电芯充电。

因此在步骤s207中,储能电芯仅需要实现充电的操作。从而可知,第一充电接口的充电功率=储能电芯充电的功率+负载的用电功率。

s208、当第一充电接口接入第一电源,且第二充电接口接入第二电源时,判断第一充电接口的充电功率是否大于储能电芯的充电功率。

步骤s203、步骤s204和步骤s208并列,若执行步骤s203,则无需执行步骤s204和步骤s208,同理,若执行步骤s204,则无需执行步骤s203和步骤s208,若执行步骤s208,则无需执行步骤s203和步骤s204。

s209、当第一充电接口的充电功率小于储能电芯的充电功率时,第一充电接口为储能电芯充电,第二充电接口为储能电芯充电、并为负载供电。

当第一充电接口的充电功率小于储能电芯的充电功率时,这说明第一充电接口无法独自支持储能电芯充电,此时第一充电接口和第二充电接口均为储能电芯充电,另外第二充电接口还要为负载供电,保证负载的正常工作。

因此在步骤s209中,储能电芯仅需要实现充电操作。从而可知,储能电芯的充电功率=第二充电接口为储能电芯充电的功率+第一充电接口的充电功率。

s210、当第一充电接口的充电功率等于储能电芯的充电功率时,第一充电接口为储能电芯充电,第二充电接口为负载供电。

当第一充电接口的充电功率等于储能电芯的充电功率时,这说明第一充电接口刚好能够独自支持储能电芯充电,此时第一充电接口为储能电芯充电,第二充电接口为负载供电,保证负载的正常工作。

因此在步骤s210中,储能电芯仅需要实现充电操作。

s211、当第一充电接口的充电功率大于储能电芯的充电功率时,第一充电接口为储能电芯充电、并为负载供电。

当第一充电接口的充电功率大于储能电芯的充电功率时,这说明第一充电接口能够独自支持储能电芯充电,第一充电接口为储能电芯充电,另外第一充电接口还可以为负载供电,保证负载的正常工作。

因此在步骤s211中,储能电芯仅需要实现充电操作。

可选的,图5是本发明实施例二提供的又一种移动电源的充放电方法的流程示意图,步骤s211具体可以为s211a:

s211a、当第一充电接口的充电功率大于储能电芯的充电功率时,第一充电接口为储能电芯充电,第一充电接口和第二充电接口同时为负载供电。

当第一充电接口为储能电芯充电,且第一充电接口无法单独保证负载的正常工作时,第二充电接口也需要为负载供电,即第一充电接口和第二充电接口同时为负载供电。其中,第二充电接口为负载供电的功率=负载的用电功率-(第一充电接口的充电功率-储能电芯的充电功率)。

需要说明的是,本发明实施例中提供的第一充电接口和第二充电接口可以设定优先级关系,例如第一充电接口的优先级高于第二充电接口的优先级,或者,第一充电接口的优先级低于第二充电接口的优先级;第一充电接口和第二充电接口也可以不设定优先级关系,本发明实施例对此不作具体限制。

另外,当接入的第一电源为非恒定输出电源时,接入的第一电源的第一充电接口的充电功率可以是动态变化的。

本发明实施例提供一种移动电源的充放电方法,由于移动电源整体接入了第一电源、第二电源和负载,能够实现同时充电和放电的操作,但是对于储能电芯来说,在同一时间储能电芯只需进行充电或者放电的单一操作,从而避免了储能电芯的温度快速上升,保证了移动电源的使用安全。

实施例三

本发明实施例三还提供一种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其上存储有计算机程序,该程序被控制电路执行时实现如实施例二的移动电源的充放电方法。

本发明实施例的计算机存储介质,可以采用一个或多个计算机可读的介质的任意组合。计算机可读介质可以是计算机可读信号介质或者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例如可以是——但不限于——电、磁、光、电磁、红外线、或半导体的系统、装置或器件,或者任意以上的组合。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的更具体的例子(非穷举的列表)包括:具有一个或多个导线的电连接、便携式计算机磁盘、硬盘、随机存取存储器(ram)、只读存储器(rom)、可擦式可编程只读存储器(eprom或闪存)、光纤、便携式紧凑磁盘只读存储器(cd-rom)、光存储器件、磁存储器件、或者上述的任意合适的组合。在本文件中,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可以是任何包含或存储程序的有形介质,该程序可以被指令执行系统、装置或者器件使用或者与其结合使用。

计算机可读的信号介质可以包括在基带中或者作为载波一部分传播的数据信号,其中承载了计算机可读的程序代码。这种传播的数据信号可以采用多种形式,包括但不限于电磁信号、光信号或上述的任意合适的组合。计算机可读的信号介质还可以是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以外的任何计算机可读介质,该计算机可读介质可以发送、传播或者传输用于由指令执行系统、装置或者器件使用或者与其结合使用的程序。

计算机可读介质上包含的程序代码可以用任何适当的介质传输,包括——但不限于无线、电线、光缆、rf等等,或者上述的任意合适的组合。

可以以一种或多种程序设计语言或其组合来编写用于执行本发明操作的计算机程序代码,程序设计语言包括面向对象的程序设计语言—诸如java、smalltalk、c++,还包括常规的过程式程序设计语言—诸如”c”语言或类似的程序设计语言。程序代码可以完全地在用户计算机上执行、部分地在用户计算机上执行、作为一个独立的软件包执行、部分在用户计算机上部分在远程计算机上执行、或者完全在远程计算机或服务器上执行。在涉及远程计算机的情形中,远程计算机可以通过任意种类的网络——包括局域网(lan)或广域网(wan)—连接到用户计算机,或者,可以连接到外部计算机(例如利用因特网服务提供商来通过因特网连接)。

通过以上关于实施方式的描述,所属领域的技术人员可以清楚地了解到,本发明可借助软件及必需的通用硬件来实现,当然也可以通过硬件实现,但很多情况下前者是更佳的实施方式。基于这样的理解,本发明的技术方案本质上或者说对现有技术做出贡献的部分可以以软件产品的形式体现出来,该计算机软件产品可以存储在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中,如计算机的软盘、只读存储器(read-onlymemory,rom)、随机存取存储器(randomaccessmemory,ram)、闪存(flash)、硬盘或光盘等,包括若干指令用以使得一台计算机设备(可以是个人计算机,服务器,或者网络设备等)执行本发明各个实施例所述的方法。

值得注意的是,上述搜索装置的实施例中,所包括的各个单元和模块只是按照功能逻辑进行划分的,但并不局限于上述的划分,只要能够实现相应的功能即可;另外,各功能单元的具体名称也只是为了便于相互区分,并不用于限制本发明的保护范围。

注意,上述仅为本发明的较佳实施例及所运用技术原理。本领域技术人员会理解,本发明不限于这里所述的特定实施例,对本领域技术人员来说能够进行各种明显的变化、重新调整和替代而不会脱离本发明的保护范围。因此,虽然通过以上实施例对本发明进行了较为详细的说明,但是本发明不仅仅限于以上实施例,在不脱离本发明构思的情况下,还可以包括更多其他等效实施例,而本发明的范围由所附的权利要求范围决定。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