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用于不同类型电源入网方案综合指标算法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6056412发布日期:2018-11-24 11:44阅读:175来源:国知局

本发明涉及一种用于不同类型电源入网方案综合指标算法,属于电网运输技术领域。

背景技术

近年来,随着利用各种能源进行科学发电技术的不断发展,大量不同类型电源的接入使传统的配电网逐步发展成一个复杂的多电源网络,因此配电网的节点电压分布以及网络损耗必然发生变化,配电网一般包含平衡节点和pq节点,而随着各种dg并入配电网,系统中将出现新的节点类型。现有技术中,不同类型电源在入总电网时综合计算存在着一定的误差,且统计人员常常耗费大量精力,不能实现准确有效的统计,尤其在一些规模较大的配电系统中,配电过程的安全稳定显得尤为重要。

针对上述已有技术状况,本发明申请人做了大量反复而有益的探索,最终产品取得了有效的成果,并且形成了下面将要介绍的技术方案。



技术实现要素:

针对上述的不足,本发明提供了一种用于不同类型电源入网方案综合指标算法,能有效规范不同类型电源接入配电网的设计计算工作,同时减少了操作步骤,节省了人力物力,大大提高了统计效率。

本发明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实现的:一种用于不同类型电源入网方案综合指标算法,包括以下步骤:

1)等效负荷及注入功率;2)导入矩阵计算;

3)消去没有注入功率或电流的节点;

4)推得简化的网络节点方程;

5)将网络节点方程转化成变量式a;

6)配电网节点电压只注入无功,得到变量式b;

7)将变量式b代入变量式a;

8)对pv节点注入无功进行修正。

进一步地,所述步骤1)的具体过程为:将被处理为pv节点模型的dg等效为-(p+jo)的负荷和注入一个大小为0+jq的功率,将dg输出的有效功率设为给定值,通过求注入无功的大小处理pv节点。

进一步地,所述步骤2)的具体过程为:设系统中共有n+1个节点,其中1~n为pv节点,则系统的节点方程为:

进一步地,所述步骤3)的具体过程为:假设根节点所联结系统是理想的,因此根节点通过可忽略的阻抗联结到参考节点,各节点负荷表示成并联的恒定导纳,进而将没有注入功率或电流的节点(n+1~n节点)消去,当消去第n个节点时,有:

其中:

进一步地,所述步骤4)的具体过程为:由步骤3)推得到简化的网络节点方程:

进一步地,所述步骤5)的具体过程为:将网络节点方程转化成变量式:

[δi]=[y″][δu]

进一步地,所述步骤6)的具体过程为:配电网节点电压的标幺值接近1.0,相角很小,而且在pv节点处,只注入无功,因此有:

[δi]≈[-jδq]

进一步地,所述步骤7)的具体过程为:将步骤6)中的[δi]≈[-jδq]代入步骤5)中的[δi]=[y″][δu],可得:

进一步地,所述步骤8)的具体过程为:将简化的节点导纳矩阵y”的虚部,每次迭代后,得到的电压幅值偏差和上式对pv节点的注入无功进行修正,注入无功为:

[qk+1]=[qk]+[δq]

其中,k是迭代数。

本发明的有益效果:

1.该算法能有效规范不同类型电源接入配电网的设计计算工作,同时减少了操作步骤,节省了人力物力,大大提高了统计效率;

2.实现了在前推回代法中注入无功补偿法,形成用于不同类型电源入网的综合指标算法,能够有效处理pv节点。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发明的整体流程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如图1所示,一种用于不同类型电源入网方案综合指标算法,包括以下步骤:

1)将被处理为pv节点模型的dg等效为-(p+jo)的负荷和注入一个大小为0+jq的功率,将dg输出的有效功率设为给定值,通过求注入无功的大小处理pv节点;

2)导入矩阵计算,设系统中共有n+1个节点,其中1~n为pv节点,则系统的节点方程为:

3)假设根节点所联结的大系统是理想的,因此根节点通过可忽略的阻抗联结到参考节点,各节点负荷表示成并联的恒定导纳,进而将没有注入功率或电流的节点(n+1~n节点)消去,当消去第n个节点时,有:

其中:

4)根据步骤3)推得到简化的网络节点方程:

5)进一步转化成变量式:

[δi]=[y″][δu]

6)配电网节点电压的标幺值接近1.0,相角很小,而且在pv节点处,只注入无功,因此有:

[δi]≈[-jδq]

7)将步骤6)中的[δi]≈[-jδq]代入步骤5)中的[δi]=[y″][δu],可得:

8)矩阵m为简化的节点导纳矩阵y”的虚部,每次迭代后,得到的电压幅值偏差和上式对pv节点的注入无功进行修正,注入无功为:

[qk+1]=[qk]+[δq]

其中,k是迭代数。

因此实现了在前推回代法中注入无功补偿法,形成用于不同类型电源入网的综合指标算法,能够有效处理pv节点。

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根据本发明的教导,在不脱离本发明的原理与精神的情况下,对实施方式所进行的改变、修改、替换和变型仍落入本发明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