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稳压式插座直流电源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6580449发布日期:2019-01-14 17:55阅读:446来源:国知局
双稳压式插座直流电源的制作方法

本发明涉及一种直流电源,尤其涉及一种双稳压式插座直流电源。



背景技术:

现代社会中,插座作为一种普遍使用的电器,为了方便使用,现有的插座不仅仅作为交流转接使用,另一方面,还设置有直流电源,采用usb接口输出的方式向外供电,用于对手机、平板电脑等设备进行充电,现有的插座的直流电源存在如下缺陷:现有插座的直流电源输出电压稳定性低,更为重要的是,由于市电存在波动性,当市电电压过高时容易导致插座的直流电源烧毁,甚至危及充电时的充电设备。

因此,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亟需提出一种新的插座直流电源。



技术实现要素:

有鉴于此,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种双稳压式插座直流电源,能够在交流转直流过程中形成双稳压过程,能够向用电设备提供稳点的直流电,并且,当市电电压过高时能够形成良好的自动保护机制,从而对直流电源自身以及用电设备形成良好的保护。

本发明提供的一种双稳压式插座直流电源,包括:变压输入电路、整流电路zl、保护控制电路、第一稳压电路以及第二稳压电路;

变压输入电路,其正输入端与插座的火线连接,负输入端与插座的零线连接,输出端与整流电路zl的输入端连接;

整流电路zl,用于将变压输入电路输出的交流信号转换成直流信号并输出;

保护控制电路,其输入端与整流电路zl的输出端连接,其输出端与第一稳压电路的输入端连接,用于在整流电路zl输出的直流电压过高时断开第一稳压电路的输入回路;

第一稳压电路,用于对将整流电路zl输出的直流电进行整流并输出端稳定的直流电vo;

第二稳压电路,用于将第一稳压电路输出的直流电vo进行稳压处理并输出目标电压。

进一步,所述第一稳压电路包括电阻r3、电阻r10、电阻r11、三极管q3、稳压管dw2、电容c4以及电容c4;

所述三极管q3的集电极与电阻r3的一端连接,电阻r3的另一端作为第一稳压电路的输入端与保护控制电路的输出端连接,三极管q3的发射极通过电容c4接地,三极管q3的发射极与电容c4之间的公共连接点作为稳压电路的输出端输出直流电vo;

三极管q3的集电极与电阻r10的一端连接,电阻r10的另一端通过电容c3接地,三极管q3的基极通过电容r11与稳压管dw2的负极连接,稳压管dw2的正极接地,电容c3和电阻r10之间的公共连接点与电阻r11和稳压管dw2的负极之间的公共连接点连接。

进一步,所述保护控制电路包括电阻r1、电阻r2、电阻r4、电阻r5、电阻r6、电容c1、电容c2、电阻r7、电阻r8、电阻r9、可控精密稳压源u1、运放u2、三极管q1、mos管q2、可变电阻rt以及稳压管dw1;

电阻r1的一端作为保护控制电路的输入端与整流电路zl的正输出端连接,电阻r2的另一端与mos管q2的源极连接,mos管q2的源极通过电阻r2和电阻r6串联后接地,电阻r2和电阻r6之间的公共连接点通过电容c1接地,电阻r2和电阻r6之间的公共连接点与运放u2的反向端连接;

mos管q2的源极通过电阻r4和可变电阻rt串联后接地,电阻r4和可变电阻rt之间的公共连接点与可控精密稳压源u1的控制极连接,可控精密稳压源u1的正极接地,可控精密稳压源u1的负极与运放u2的同相端连接,可控精密稳压源u1负极通过电阻r5与mos管q2的源极连接;

运放u2的输出端与三极管q1的基极连接,运放u2的同相端通过电阻r7与运放u2的输出端连接,三极管q1的集电极通过电阻r8与mos管q2的源极连接,三极管q1的发射极通过电容c2接地,三极管q1的发射极与稳压管dw1的负极连接,稳压管dw1的正极接地,稳压管dw1的负极通过电阻r9与mos管q2的栅极连接,mos管q2的漏极作为保护控制电路的输出端;

其中,mos管q2为p型mos管。

进一步,所述整流电路zl为二极管组成的全桥式整流电路。

进一步,所述变压输入电路包括变压器t1和开关s1;

变压器t1的初级线圈的一端通过开关s1与插座的火线连接,变压器t1的初级线圈的另一端与插座的零线连接,变压器t1的次级线圈与整流电路zl的输入端连接。

本发明的有益效果:通过本发明,能够在交流转直流过程中形成双稳压过程,能够向用电设备提供稳点的直流电,并且,当市电电压过高时能够形成良好的自动保护机制,从而对直流电源自身以及用电设备形成良好的保护。

附图说明

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发明作进一步描述:

图1为本发明的原理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发明的电路原理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结合说明书附图对本发明做出进一步详细说明,如图所示:

本发明提供的一种双稳压式插座直流电源,包括:变压输入电路、整流电路zl、保护控制电路、第一稳压电路以及第二稳压电路;

变压输入电路,其正输入端与插座的火线连接,负输入端与插座的零线连接,输出端与整流电路zl的输入端连接;

整流电路zl,用于将变压输入电路输出的交流信号转换成直流信号并输出;其中,所述整流电路zl为二极管组成的全桥式整流电路;

保护控制电路,其输入端与整流电路zl的输出端连接,其输出端与第一稳压电路的输入端连接,用于在整流电路zl输出的直流电压过高时断开第一稳压电路的输入回路;

第一稳压电路,用于对将整流电路zl输出的直流电进行整流并输出端稳定的直流电vo;

第二稳压电路,用于将第一稳压电路输出的直流电vo进行稳压处理并输出目标电压,通过上述结构,能够在交流转直流过程中形成双稳压过程,能够向用电设备提供稳点的直流电,并且,当市电电压过高时能够形成良好的自动保护机制,从而对直流电源自身以及用电设备形成良好的保护。

本实施例中,所述第一稳压电路包括电阻r3、电阻r10、电阻r11、三极管q3、稳压管dw2、电容c4以及电容c4;

所述三极管q3的集电极与电阻r3的一端连接,电阻r3的另一端作为第一稳压电路的输入端与保护控制电路的输出端连接,三极管q3的发射极通过电容c4接地,三极管q3的发射极与电容c4之间的公共连接点作为稳压电路的输出端输出直流电vo;

三极管q3的集电极与电阻r10的一端连接,电阻r10的另一端通过电容c3接地,三极管q3的基极通过电容r11与稳压管dw2的负极连接,稳压管dw2的正极接地,电容c3和电阻r10之间的公共连接点与电阻r11和稳压管dw2的负极之间的公共连接点连接。

本实施例中,所述保护控制电路包括电阻r1、电阻r2、电阻r4、电阻r5、电阻r6、电容c1、电容c2、电阻r7、电阻r8、电阻r9、可控精密稳压源u1、运放u2、三极管q1、mos管q2、可变电阻rt以及稳压管dw1;

电阻r1的一端作为保护控制电路的输入端与整流电路zl的正输出端连接,电阻r2的另一端与mos管q2的源极连接,mos管q2的源极通过电阻r2和电阻r6串联后接地,电阻r2和电阻r6之间的公共连接点通过电容c1接地,电阻r2和电阻r6之间的公共连接点与运放u2的反向端连接;

mos管q2的源极通过电阻r4和可变电阻rt串联后接地,电阻r4和可变电阻rt之间的公共连接点与可控精密稳压源u1的控制极连接,可控精密稳压源u1的正极接地,可控精密稳压源u1的负极与运放u2的同相端连接,可控精密稳压源u1负极通过电阻r5与mos管q2的源极连接;

运放u2的输出端与三极管q1的基极连接,运放u2的同相端通过电阻r7与运放u2的输出端连接,三极管q1的集电极通过电阻r8与mos管q2的源极连接,三极管q1的发射极通过电容c2接地,三极管q1的发射极与稳压管dw1的负极连接,稳压管dw1的正极接地,稳压管dw1的负极通过电阻r9与mos管q2的栅极连接,mos管q2的漏极作为保护控制电路的输出端;

其中,mos管q2为p型mos管。

本实施例中,所述变压输入电路包括变压器t1和开关s1;

变压器t1的初级线圈的一端通过开关s1与插座的火线连接,变压器t1的初级线圈的另一端与插座的零线连接,变压器t1的次级线圈与整流电路zl的输入端连接。

以下进一步对本发明的原理作出详细说明:

当按下开关s1后,整流电路zl输出直流电,此时,mos管q2的源极电压高于基极电压,mos管q2导通,第一稳压电路得电,由于第一稳压电路的电容c3的作用,第一稳压电路得电后对c3充电,三极管q3并不导通;

此时,运放u2与电阻r7形成反向比较电路,电阻r2和电阻r6对输入直流电压进行采样,并输入到反向比较电路中,电阻r4、电阻r5、可调电阻rt以及可控精密稳压源组成基准电压电路,根据可调电阻rt对可控硅紧密稳压源u2的输出的基准电压进行调节,如果运放u2的反向端电压高于同相端的基准电压,运放u1输出高电平并使三极管q1导通并对电容c2充电,此时mos管q2的栅极电压逐渐升高,当mos管的源极电压与栅极电压的差值小于导通差压阈值时,mos管q2截止,从而断开对第一稳压电源的供电;

如果运放u2的反相端电压低于同相端电压,运放u2保持低电平,此时,mos管q2的源极与栅极之间的差压值高于差压阈值,mos管q2保持导通;

当电容c3的电压高于三极管q3的导通电压时,三极管q3导通,输出稳定的直流电vo至第二稳压电源;其中,第二稳压电源采用现有的稳压电源,如果需要输出5v直流电,则可以采用lm2586、lm7805等现有芯片,如果需要输出3.3v,则可以采用asm1117-3.3v等现有稳压芯片,为了方便与外围直流用电设备连接,则第二稳压电路的输出端连接usb接口。

最后说明的是,以上实施例仅用以说明本发明的技术方案而非限制,尽管参照较佳实施例对本发明进行了详细说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应当理解,可以对本发明的技术方案进行修改或者等同替换,而不脱离本发明技术方案的宗旨和范围,其均应涵盖在本发明的权利要求范围当中。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