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下推进电机密封结构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6669015发布日期:2019-01-18 23:27阅读:417来源:国知局
水下推进电机密封结构的制作方法

本发明涉及一种水下推进电机密封结构。属于电机密封领域。



背景技术:

对于一般的现有中小型水下电机,电机电缆通常是经过填料函等密封装置夹紧电缆进行密封,可以防止水进入电机。但是对于大型水下推进电机,电机电流达到几千安培,电机电缆为三芯电缆,电机内部若有正压气体,气体可以通过三芯之间的缝隙泄漏,电机内部不能保持正压力。

由于环保要求,船舶使用水下推进电机轴承润滑油脂不能泄露到海洋中,因此轴承润滑油排污口都在电机内部,需要电机内部保持正压,才能将电机内部的污油通过功能管路排除电机外部。另对于水下推进电机而言,电机发生意外事故会导致外部水漏到电机内部,内部漏水会影响船舶航行的安全,电机内部保持正压可以将电机内部的水排出电机。



技术实现要素: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出一种适用于水下推进电机的密封结构,用于解决大电流电机三芯电缆直接引出造成电机漏气的问题,保持电机内部的正压,排出电机内部的污油和水,同时能满足电机大电流输入、信号引出、功能管路接入的要求。

为满足上述目的,本发明的技术方案是:一种水下推进电机密封结构,包括绝缘密封板、绝缘导电排、密封圈、外螺纹管路、航空插头、电机电缆、电机信号线、电机内的功能管路,所述绝缘密封板背面的的凹槽中放置密封圈,并通过螺栓与电机支撑板密封连接;所述绝缘导电排的凹槽中放置方形密封圈,并通过螺栓与绝缘密封板密封连接;所述外螺纹管路涂密封胶后安装到绝缘密封板的内螺纹通孔中,通过密封胶防止外螺纹管路和绝缘密封板的内螺纹之间的漏气;所述航空插头通过螺栓安装于绝缘密封板上,由航空插头上的密封圈防止绝缘密封板与航空插头之间的漏气。

进一步,所述电机电缆从绝缘导电排的一端接入,另一端接出。

进一步,所述电机信号线从安装到绝缘密封板上的航空插头一端接入,另一端接出。

进一步,所述电机内的功能管路与安装到绝缘密封板上的内螺纹管路接出。

进一步,所述电机电缆、信号线、功能管路通过绝缘密封板集中引出,通过功能管路向电机内部加气压,可以保持电机内部的正压力,将漏到电机内部的水和油通过功能管路排出。

本发明的有益效果:

将电机引出电缆安装在本密封结构的绝缘导电排上,将信号线接在本密封结构的航空插头上,将功能管路接在本密封结构的外螺纹管路上,通过功能管路向电机内部加气压,电机内部可以保持正压,解决电机内部气压从电机电缆漏气的情况,满足了电机内部保持正压的要求,同时满足了电机大电流接入、信号接入、功能管路接入的要求。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发明的水下推进电机密封结构立体示意图之一;

图2是本发明的水下推进电机密封结构立体示意图之二;

图3是本发明的绝缘导电排结构示意图;

图4是本发明的绝缘密封板的俯视图;

图5是图4中沿a-a的剖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与实施例对本发明作进一步说明。

如图1至图5所示,一种水下推进电机密封结构,包括缘密封板3、绝缘导电排1、密封圈4、外螺纹管路6、航空插头5、电机电缆、电机信号线、电机内的功能管路。将圆密封圈4放置于绝缘密封板3的凹槽中,再将绝缘密封板3安装到电机的支撑板上,圆密封圈4可以防止绝缘密封板与电机支撑板之间漏气。将方形密封圈2放置在绝缘导电排1的凹槽中,再将绝缘导电排1安装于绝缘密封板3上,方形密封圈2可以防止绝缘导电排1和绝缘密封板3之间的漏气。将外螺纹管路6涂密封胶后安装到绝缘密封板3的内螺纹通孔中,密封胶可以防止外螺纹管路6和绝缘密封板3内螺纹之间的漏气。将含密封圈的航空插头5安装于绝缘密封板3上,航空插头5上的密封圈可以防止绝缘密封板3与航空插头5之间的漏气。电机电缆可以接入绝缘导电排1,再通过绝缘导电排1另一端接入供电系统。功能管路通过安装在绝缘密封板上的外螺纹管路6转接至电机中。电机信号线通过安装在绝缘密封板1上的航空插头5引出。

本发明密封结构可以保持电机内部的正压,排出电机内部的污油和水,同时能满足电机大电流输入、信号引出、功能管路接入的要求。



技术特征:

技术总结
本发明涉及一种水下推进电机密封结构,绝缘密封板背面的的凹槽中放置密封圈,并通过螺栓与电机支撑板密封连接;所述绝缘导电排的凹槽中放置方形密封圈,并通过螺栓与绝缘密封板密封连接;所述外螺纹管路涂密封胶后安装到绝缘密封板的内螺纹通孔中,通过密封胶防止外螺纹管路和绝缘密封板的内螺纹之间的漏气;所述航空插头通过螺栓安装于绝缘密封板上,由航空插头上的密封圈防止绝缘密封板与航空插头之间的漏气。本发明的密封结构将电机电缆、信号线、功能管路通过密封板集中引出,通过功能管路向电机内部加气压,本发明的密封结构可以保持电机内部的正压力,将漏到电机内部的水和油通过专用功能管路排出。

技术研发人员:赵泰然;陈琳;杨智;张超;李姗;张家玉
受保护的技术使用者:中国船舶重工集团公司第七0四研究所
技术研发日:2018.11.19
技术公布日:2019.01.18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