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低压动力配电柜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5160427发布日期:2018-08-14 13:44阅读:158来源:国知局

本实用新型涉及低压开关应用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低压动力配电柜。



背景技术:

低压开关设备在线路中起控制和保护作用。当线路运行时,随着低压开关的关合,强大的电力源源不断地流向用户,而当线路发生故障(如短路)时,立即切除故障,保障线路的安全。因此,低压开关对线路的安全运行至关重要,低压开关外部常常需要固定交流金属封闭,箱式封闭设备可以很好地起到保护内部器件的作用。

但是,目前的箱体的智能化不够,无法通过大数据和互联网的资源来智能化管理设备,由于箱体内为低压开关设备,无法远程及时获知低压动力柜内部由于短路造成漏电流的情况。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低压动力配电柜,采用了电流互感器来探知。

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为:一种低压动力配电柜,包括柜体和安装在柜体内的逆变器模块,所述柜体内壁上通过螺丝固定有两根L型支架,所述L型支架末端通过螺钉固定有接线端子,所述接线端子连接有逆变器模块,所述柜体位于L型支架上方5—10cm处设有圆形开口,所述圆形开口内环采用塑料密闭,所述圆形开口四周缠绕有电流互感线圈,所述柜体顶部设有主控板,所述主控板上设有CC2430芯片,所述CC2430芯片IO输出口连接有电流互感线圈输出端,所述主控板上设有板载天线,所述板载天线连接有CC2430芯片IO输入口;

作为本实用新型一种优选的技术方案,所述主控板上设有RJ-45接口,所述RJ-45接口连接有16位单片机,所述16位单片机通过uart接口连接CC2430芯片。

作为本实用新型一种优选的技术方案,所述CC2430芯片连接有蜂鸣器。

作为本实用新型一种优选的技术方案,所述逆变器模块与接线端子之间连接有热熔保险丝。

作为本实用新型一种优选的技术方案,所述电流互感线圈输出端连接有双刀双掷开关一端,所述双刀双掷开关另一端连接有50欧电阻。

采用上述技术方案,通过电流互感线圈获取输入的漏电流,并通过电流互感线圈的输出端发送互感器测得的漏电流给CC2430单片机,并通过板载天线将测得值通过无线局域网传出,使得能够远程获取到配电柜的漏电情况,使得管理者及时知道配电柜的情况,并做出相应的整改措施,防止配电柜长时间处于瘫痪状态。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结构示意图;

图2为主控板的电路图

图中,1-柜体,2-逆变器模块,3-L型支架,4-接线端子,5-50欧电阻,6-圆形开口,7-电流互感线圈,8-主控板,9-CC2430芯片,10-板载天线,11-RJ-45接口,12-16位单片机,13-蜂鸣器,14-热熔保险丝,15-单刀双掷开关。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方式作进一步说明。在此需要说明的是,对于这些实施方式的说明用于帮助理解本实用新型,但并不构成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定。此外,下面所描述的本实用新型各个实施方式中所涉及的技术特征只要彼此之间未构成冲突就可以相互组合。

请参阅图1和图2,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技术方案:一种低压动力配电柜,包括柜体1和安装在柜体1内的逆变器模块2,所述柜体1内壁上通过螺丝固定有两根L型支架3,所述L型支架3末端通过螺钉固定有接线端子4,所述接线端子4连接有逆变器模块2,所述柜体1位于L型支架上方5—10cm处设有圆形开口6,所述圆形开口6内环采用塑料密闭,所述圆形开口6四周缠绕有电流互感线圈7,所述柜体1顶部设有主控板8,所述主控板8上设有CC2430芯片9,所述CC2430芯片9IO输出口连接有电流互感线圈7输出端,所述主控板8上设有板载天线10,所述板载天线10连接有CC2430芯片9IO输入口,所述主控板8上设有RJ-45接口11,所述RJ-45接口11连接有16位单片机12,所述16位单片机12通过uart接口连接CC2430芯片9,所述CC2430芯片9连接有蜂鸣器13,所述逆变器模块2与接线端子4之间连接有热熔保险丝14,所述电流互感线圈7输出端连接有双刀双掷开关15一端,所述双刀双掷开关另一端连接有50欧电阻5。

本实用新型的工作原理:通过设在圆形开口外侧的电流互感线圈来获取漏电流,并通过电流互感线圈的输出端传递给CC2430单片机,CC2430单片机可以通过板载天线使用zigbee通信的方式将数据发出给基站,同事可以将数据通过UART接口将数据传递给16位单片机,16位单片机再通过RJ-45接口通过TCP/IP协议将数据发送给PC端,当漏电流过大时可以直接通过CC2430单片机的IO控偶输出端控制蜂鸣器发声,进而提示漏电流过大,并且可以通过双刀双掷开关将电流互感线圈的输出端接到50欧电阻上,通过电压表测得50欧电阻两端的电压,从而可以校验电流互感线圈的准确性。

以上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作了详细说明,但本实用新型不限于所描述的实施方式。对于本领域的技术人员而言,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原理和精神的情况下,对这些实施方式进行多种变化、修改、替换和变型,仍落入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