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座单元、马达以及送风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6014587发布日期:2018-11-20 21:18阅读:168来源:国知局

本实用新型涉及基座单元、马达以及送风装置。



背景技术:

日本国公开公报2003-111373号公报公开有以往的风扇马达。该风扇马达在定子侧外壳内具有定子以及转子。定子以在铁芯上卷装绕组线的方式构成。筒状的转子在内周侧具备由永久磁铁构成的多个转子磁极而且在外周侧具备多个叶片。转子磁极与定子在径向上对置。转子绕在左右方向上延伸的中心轴旋转。

定子侧外壳具有壳体以及轴承支撑用筒部。壳体在比定子靠径向外方扩展,并包围转子的叶片的外周。在轴承支撑用筒部的内部,收纳旋转自如地支撑转子的旋转轴的轴承。由壳体、轴承支撑用筒部以及定子构成基座单元。在定子被收纳于定子侧外壳的状态下,通过硅橡胶的注入进行塑模。此时,定子、与绕组线连接并包含电子部件的电路基板以及收纳在引线收纳槽并与电路基板连接的多根引线通过硅橡胶而被塑模。

然而,根据公开于日本国公开公报2003-111373号公报的基座单元,例如若在硅橡胶的径向外端且壳体与硅橡胶之间产生隙间,则有硅橡胶剥离到径向内端的担忧。因此,存在壳体与定子的固定变弱,基座单元的可靠性降低的问题。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能够提高可靠性的基座单元、马达以及送风装置。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例示的实施方式中,

方案1是一种基座单元,具备:在上下延伸的中心轴上沿轴向延伸的筒状的轴承壳体;与上述轴承壳体连接并在径向上扩展的基座板;以及在上述基座板的上表面上设置在上述轴承壳体的径向外侧的定子,上述基座板的至少一部分以及上述定子的至少一部分被由树脂构成的模制部覆盖,上述定子和上述基座板经由上述模制部而连结,

上述基座单元的特征在于,

上述基座板具有向上方突出且至少在轴向上勾挂于上述模制部的勾挂部,

上述勾挂部配置在比上述轴承壳体靠径向外方。

方案2根据方案1所述的基座单元,其特征在于,

上述勾挂部具有埋在上述模制部内的埋设部,

上述埋设部在上述模制部内被上述树脂从上下夹住。

方案3根据方案2所述的基座单元,其特征在于,

上述埋设部在与周向交叉的方向上延伸。

方案4根据方案1所述的基座单元,其特征在于,

上述勾挂部设有多个,多个上述勾挂部以上述中心轴为中心沿周向排列地配置。

方案5根据方案1所述的基座单元,其特征在于,

上述勾挂部是从上述基座板切起的状态。

方案6根据方案1所述的基座单元,其特征在于,

上述勾挂部相对于上述基座板倾斜。

方案7根据方案1所述的基座单元,其特征在于,

上述勾挂部具有从上述基座板向上方突出的勾挂部突出部,以及从上述勾挂部突出部的上端沿与轴向垂直方向延伸的延伸部。

方案8根据方案7所述的基座单元,其特征在于,

上述勾挂部具有两个上述延伸部,两个上述延伸部向彼此相反的方向延伸。

方案9根据方案1所述的基座单元,其特征在于,

上述勾挂部具有沿径向或者周向贯通的勾挂部贯通孔,在上述勾挂部贯通孔内配置有上述模制部的一部分。

方案10根据方案1所述的基座单元,其特征在于,

上述定子具有多个线圈,在上述定子与上述基座板之间,设有与从上述线圈引出的引出线电连接的端子部,上述定子以及上述端子部被上述模制部覆盖。

方案11根据方案1所述的基座单元,其特征在于,

上述模制部的外周端以及上述勾挂部配置在比上述定子靠径向外方,上述勾挂部位于上述模制部的外周端部。

方案12是一种马达,其特征在于,具备:

方案1~11任一项中所述的基座单元;以及在比上述定子靠径向外方具有与上述定子对置的磁体并绕上述中心轴旋转的转子,

上述转子具有沿上述中心轴延伸的轴,上述轴经由轴承部配置在上述轴承壳体内。

方案13是一种送风装置,其特征在于,具备:

方案12所述的马达;以及设于上述转子并通过上述马达的驱动而绕上述中心轴旋转的叶轮,

上述叶轮通过旋转而从上方以及下方的一方吸气并向另一方或者周向排气。

方案14根据方案13所述的送风装置,其特征在于,

上述叶轮具有绕上述中心轴旋转的叶轮基座部,以及沿周向排列地设置在上述叶轮基座部上的多个叶片,上述基座板的外周端位于比上述叶轮基座部靠径向外方,上述基座板在比上述叶轮基座部靠径向外方具有沿轴向贯通的空气流通口。

方案15根据方案14所述的送风装置,其特征在于,

上述空气流通口的宽度在12mm以下。

根据例示的本实用新型,能够提供能提高可靠性的基座单元、马达以及送风装置。

有以下的本实用新型优选实施方式的详细说明,参照附图,可以更清楚地理解本实用新型的上述及其他特征、要素、步骤、特点和优点。

附图说明

图1是表示搭载了具备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的基座单元的马达的送风装置的立体图。

图2是表示搭载了具备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的基座单元的马达的送风装置的俯视图。

图3是表示搭载了具备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的基座单元的马达的送风装置的内部的立体图。

图4是表示搭载了具备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的基座单元的马达的送风装置的侧面剖视图。

图5是表示具备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的基座单元的马达的立体图。

图6是表示具备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的基座单元的马达的拆卸了转子壳体以及磁体的状态的立体图。

图7是表示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的基座单元的立体图。

图8是表示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的基座单元的配置模制部之前的状态的立体图。

图9是表示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的基座单元的基座板的立体图。

图10是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的基座单元的勾挂部的沿周向的剖视图。

图11是从径向观察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的基座单元的导通部件保持部的剖视图。

图12是表示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的基座单元的电缆设置部的放大立体图。

图13是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的基座单元的电缆设置部的沿周向的剖视图。

图14是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的第一变形例的基座单元的勾挂部的沿径向的剖视图。

图15是从径向观察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的第一变形例的基座单元的导通部件保持部的剖视图。

图16是表示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的第一变形例的基座单元的电缆设置部的立体图。

图17是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的第一变形例的基座单元的沿周向通过插通部的剖视图。

图18是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的第二变形例的基座单元的勾挂部的沿径向的剖视图。

图19是表示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的第二变形例的基座单元的电缆设置部的立体图。

图20是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的第二变形例的基座单元的沿周向通过插通部的剖视图。

图21是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的第三变形例的基座单元的勾挂部的沿径向的剖视图。

图22是表示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的第三变形例的基座单元的电缆设置部的立体图。

图23是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的第三变形例的基座单元的沿周向通过插通部的剖视图。

图24是表示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的第四变形例的基座单元的电缆设置部的立体图。

图25是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的第四变形例的基座单元的沿周向通过插通部的剖视图。

图26是表示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的第五变形例的基座单元的电缆设置部的立体图。

图27是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的第五变形例的基座单元的沿周向通过插通部的剖视图。

图28是表示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的第六变形例的基座单元的电缆设置部的立体图。

图29是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的第六变形例的基座单元的沿周向通过插通部的剖视图。

图30是表示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的第七变形例的基座单元的电缆设置部的立体图。

图31是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的第七变形例的基座单元的沿周向通过插通部的剖视图。

图32是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的第八变形例的基座单元的勾挂部的沿周向的剖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参照附图,对于本实用新型的例示的实施方式进行详细说明。此外,在本说明书中,在基座单元1、马达200以及送风装置100中,分别将与基座单元1的中心轴C平行的方向称为“轴向”,将与基座单元1的中心轴C正交的方向称为“径向”,将沿以基座单元1的中心轴C为中心的圆弧的方向称为“周向”。

同样,关于叶轮102,在组装到送风装置100内的状态下,将与送风装置100的轴向、径向以及周向一致的方向分别简称为“轴向”、“径向”以及“周向”。另外,在本说明书中,在送风装置100中,以轴向为上下方向,相对于叶轮102,以风扇外壳101的吸气口103侧为上,对各部的形状、位置关系进行说明。另外,在基座单元1以及马达200中,以轴向为上下方向,相对于定子3,以基座板2侧为下,对各部的形状、位置关系进行说明。另外,在基座板2中,以安装有定子3的一侧的面(面向叶轮102的面)为上表面,以与上表面相对的面为下表面,对各部的形状、位置关系进行说明。上下方向是为了简单地说明而使用的名称,并不限定实际的位置关系以及方向。另外,“上游”以及“下游”分别表示使叶轮102旋转时从吸气口103吸入的空气的流通方向的上游以及下游。

<送风装置的整体结构>

图1是表示搭载了具备本实施方式的基座单元的马达的送风装置的立体图。图2是表示送风装置100的俯视图。图3是表示送风装置100的内部的立体图。送风装置100例如搭载于通信设备(未图示),对通信设备内的电子部件(未图示)等进行冷却。此外,送风装置100也可以搭载于各种OA设备、医疗设备、输送设备、或者家庭用电气制品等。

送风装置100在水平剖面中具有筒状的风扇外壳101,风扇外壳101在内部收纳叶轮102以及马达200(参照图4)。在风扇外壳101的上端部以及下端部,设有俯视时呈大致正方形的凸缘部101c。在上下的凸缘部101c的四角设有安装孔101a。在上下的安装孔101a插通螺钉(未图示),插通到安装孔101a的螺钉与设于通信设备的箱体等的内表面的螺纹孔(未图示)螺纹结合。由此,送风装置100安装于通信设备内。

在风扇外壳101的上部设有在上下方向(轴向)上开口的吸气口103。另外,在吸气口103,且在凸缘部101c的四角附近设有喇叭口130。喇叭口130从上端向内侧屈曲并向下方延伸。另外,风扇外壳101的下表面在上下方向上开口,在风扇外壳101的下表面配置有后述的基座单元1的基座板2。在基座板2设有在轴向上贯通的空气流通口104。

叶轮102是由树脂成形品形成的所谓轴流式叶轮,具有叶轮基座部102a以及多个叶片102b。叶轮基座部102a是在轴向上延伸的筒状。多个叶片102b沿周向排列地配置在叶轮基座部102a的外周面上。叶轮102在内部收纳马达200,通过马达200的驱动,叶轮102绕上下延伸的中心轴C向旋转方向RT旋转。

在风扇外壳101的内周面与叶轮基座部102a之间的空间形成有空气通路109(参照图1、图4)。空气通路109的上端(上游端)与吸气口103连通,空气通路109的下端(下游端)与空气流通口104连通。

<马达以及基座单元的结构>

图4是表示送风装置100的侧面剖视图。图5是表示马达200的立体图。图6是拆卸了转子壳体40以及磁体42的状态的马达200的立体图。图7是表示基座单元1的立体图。图8是表示配置模制部7之前的基座单元1的立体图。图9是表示基座单元1的基座板2的立体图。此外,在图6中,双点划线421表示配置磁体42的位置。

马达200是所谓外部转子型的马达,具备基座单元1以及转子4。基座单元1具备基座板2、定子3(参照图4、图8)以及轴承壳体5(参照图4)。

基座板2例如由铝等金属形成,如图9所示,以上下延伸的中心轴C为中心在径向上扩展。在本实施方式中,从轴向观察(俯视时),基座板2是圆形状。此外,也可以是,从轴向观察,基座板2例如是多边形状或者椭圆形状等。另外,基座板2也可以由树脂制材料形成。基座板2的外周端位于比叶轮基座部102a靠径向外方。

在基座板2的上表面的中央部设有向上方突出的圆形的基座板突出部2a。在基座板突出部2a的中央部设有在轴向上贯通的大致圆形状的中央贯通孔29。在中央贯通孔29插通地安装有圆筒形状的轴承壳体5,轴承壳体5配置成从基座板2的上表面朝向上方延伸。即、轴承壳体5在上下延伸的中心轴C上沿轴向延伸。轴承壳体5的下表面以及中央贯通孔29由圆形状的盖51(参照图4)堵塞。

在轴承壳体5的内周面的上部以及下部设有轴承部50(参照图4)。上下的轴承部50是球轴承。此外,轴承部50也可以具有滑动轴承等其它方式的轴承。

定子3在基座板2的基座板突出部2a的上表面上设于轴承壳体5的径向外侧。如图4所示,定子3具有定子铁芯30以及绝缘体34。定子铁芯30由沿轴向(上下方向)层叠电磁钢板而成的层叠钢板构成,具有环状的芯背31和多个齿32。芯背31与轴承壳体5的外周面相接而固定。

多个齿32从芯背31的外周面朝向转子4的磁体42(参照图4)向径向外方延伸,并以放射状配置。由此,多个齿32沿周向排列地配置。在本实施方式中,齿32设有六个。此外,齿32的个数并不限定于六个,也可以是除此之外的多个。

绝缘体34由树脂等绝缘材料构成,覆盖芯背31的至少外周面以及多个齿32。

在各齿32的周围,分别经由绝缘体34卷绕导线而设置线圈33。即、在线圈33与齿32之间配置有绝缘体34。由此,齿32和线圈33绝缘。引出线(未图示)从各线圈33引出。

在基座板突出部2a的上表面上且比定子3靠下方设有电路基板60(参照图4、图8)。电路基板60是中央部开口的圆形状,例如由环氧树脂等树脂形成。在电路基板60形成有配线图案(未图示)。在电路基板60的下表面设有与配线图案连接的端子部6。在端子部6电连接电缆9。利用电缆9构成导通部件。在本实施方式中,设有三根电缆9,针对每个电缆9设置端子部6。

电缆9被引出至基座板2的径向外方,并与外部电源90(参照图1)连接。此外,也可以代替电缆9,而由带状的柔性印刷基板构成导通部件。各线圈33的引出线与电路基板60的配线图案电连接。由此,各线圈33的引出线经由端子部6与电缆9电连接,电缆9与定子3电连接。即、端子部6设于定子3与基座板2之间,且与从线圈33引出的引出线电连接。此外,也可以省略电路基板60,直接连接端子部6和引出线。

另外,也可以在电路基板60安装电容器等电子部件(未图示)。该情况下,电子部件也可以包括AC/DC转换器、变换器、控制电路以及位置检测电路等。控制电路控制转子4的旋转,包括IC(未图示)。对IC没有特别限定,例如能够使用智能功率模块(Intelligent Power Module、IPM)。

<模制部的结构>

基座板2的上表面的中央部、整个电路基板60以及整个定子3被由模制树脂MR(树脂)构成的模制部7(参照图7)覆盖。在本实施方式中,从轴向观察,模制部7是圆形状。此外,也可以是,从轴向观察,模制部7是多边形状或者椭圆形状。在图8中,以包围定子3以及后述的勾挂部20的径向外侧的方式配置金属模具(未图示),向金属模具流入熔融状态的模制树脂MR。然后,熔融状态的模制MR在基座板2的上表面上被冷却而固化,由此形成模制部7。

电路基板60、定子3以及基座板2经由模制部7而连结。由此,定子3以及电路基板60牢固地固定于基座板2。作为模制树脂MR的材质,例如能够使用聚酰胺系的热塑性树脂等热熔树脂。此外,模制树脂MR的材质也可以是其它树脂。

如图7所示,在模制部7的外周部设有向下方凹陷的环状的模制槽部7a。如图4所示,叶轮基座部102a的下端部收纳在模制槽部7a内。

另外,在模制部7,在比模制槽部7a靠径向内方,且比定子3靠径向外方,设有多个减重部7b(参照图7)。多个减重部7b向下方凹陷,且沿周向排列地配置。在熔融状态的模制树脂MR被冷却而固化时,利用减重部7b,能够防止模制部7内部的气泡或者空隙(空洞)的产生。

此外,在本实施方式中,模制部7覆盖整个定子3,但只要覆盖定子3的至少一部分,并经由模制部7连结基座板2和定子3即可。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模制部7覆盖整个电路基板60,但只要至少覆盖端子部6即可。

<勾挂部的结构>

如图9所示,在基座板2的上表面,且在比基座板突出部2a靠径向外方设有多个勾挂部20。多个勾挂部20以中心轴C为中心沿周向排列地配置。模制部7的外周端以及勾挂部20配置在比定子3靠径向外方。勾挂部20埋在模制部7内,位于模制部7的外周端部。即、勾挂部20配置在比轴承壳体5靠径向外方。此外,勾挂部20也可以配置在与定子3在轴向上重叠的位置。

图10是勾挂部20的沿周向的剖视图。勾挂部20是沿周向延伸且从径向观察时向上方凸出的大致圆弧状,将基座板2向上方切起而形成。即、勾挂部20是从基座板2切起的状态。勾挂部20具有在径向上贯通的勾挂部贯通孔20b。在勾挂部贯通孔20b内配置模制部7的一部分。由此,勾挂部20向上方突出,至少在轴向上勾挂于模制部7。

另外,勾挂部20具有埋在模制部7内的埋设部20a。在本实施方式中,由于整个勾挂部20埋在模制部7内,因此整个勾挂部20成为埋设部20a。埋设部20a在模制部7内被模制树脂MR从上下夹住。此外,也可以仅勾挂部20的上部埋在模制部7内,该情况下,勾挂部20的上部成为埋设部20a。

在本实施方式中,勾挂部20设有多个,但是勾挂部20也可以是一个。例如,一个勾挂部20也可以是从轴向观察时包围轴承壳体5的径向外方的环状。另外,勾挂部20也可以代替基座板2的切起,而通过焊接等形成于基座板2上。另外,也可以是,勾挂部20沿径向延伸,勾挂部贯通孔20b在周向上贯通。

如图7所示,在基座板2,在比模制部7靠径向外方,设有多个空气流通口104。空气流通口104是在轴向上贯通并在周向上延伸的长孔。多个空气流通口104在周向以及径向上排列,以中心轴C为中心呈放射状地配置。径向外侧的空气流通口104的面积比径向内侧的空气流通口104的面积大。

在基座板2,在径向上相邻的空气流通口104间的区域,设有护指板105。此时,优选空气流通口104的宽度(短边方向的长度)在12mm以下。由此,能够满足IEC(International Electrotechnical Commission国际电机标准会议)标准(IEC60529)的保护等级的IP2X。因此,利用护指板105容易防止使用者的手指向风扇外壳101内的进入。

在基座板2设有从基座板2的外周端向径向内侧延伸的槽部22。槽部22在基座板2的下表面向上方凹陷,且配置于在周向上相邻的空气流通口104间。在基座板2,在槽部22的附近设有平坦部24。槽部22具有底壁部22a以及连结平坦部24和底壁部22a的侧壁部22b。

<覆盖部的结构>

在槽部22内设有树脂性的覆盖部8。覆盖部8覆盖电缆9的至少一部分。由此,被覆盖部8覆盖的电缆9收纳在槽部22内,且配置于基座板2的下表面。覆盖部8的材质没有特别限定,例如能够使用聚酰胺系的热塑性树脂等热熔树脂。此外,覆盖部8的材质也可以是与模制部7的模制树脂MR相同的材质,也可以是不同的材质。覆盖部8例如是在槽部22内配置电缆9之后,通过使熔融状态的树脂从槽部22的径向外端朝向径向内端沿槽部22流入而形成。

此外,也可以在基座板2的上表面通过向下方凹陷来设置槽部22,在槽部22内设置覆盖部8。即、覆盖部8也可以设置在基座板2的上表面。

在槽部22的底壁部22a,沿径向排列地设有多个插通部23。在本实施方式中,插通部23是沿轴向贯通底壁部22a的贯通孔。此外,插通部23也可以是沿径向切割而成的切口。即、在基座板2设置从基座板2的上表面向下表面贯通的作为贯通孔或者切口的插通部23。覆盖部8的一部分通过插通部23而跨越基座板2的上表面和基座板2的下表面。由此,覆盖部8牢固地固定于基座板2。此外,如后文所述,槽部22构成基座单元1的电缆设置部13。

<导通部件保持部的结构>

如图8以及图9所示,在基座板2,且在基座板突出部2a与槽部22之间设有基座板贯通孔2c以及导通部件保持部21。基座板贯通孔2c在轴向上贯通,在基座板贯通孔2c配置从端子部6引出的电缆9。如图4所示,导通部件保持部21与叶轮102的叶轮基座部102a的下端部在轴向上对置。即、导通部件保持部21在基座板2的上表面与叶轮102在轴向上对置。导通部件保持部21从基座板2向上方切起,且从基座板贯通孔2c的径向内侧向上方立起。即、导通部件保持部21是从基座板2切起的状态。

图11是从径向观察导通部件保持部21的剖视图。导通部件保持部21具有在径向上贯通的大致矩形的保持部贯通孔21a。端子部6配置在比槽部22靠上方,因此槽部22的径向内端与端子部6之间的电缆9越向径向内方越向上方倾斜。因此,在保持部贯通孔21a收纳电缆9的一部分,电缆9在保持部贯通孔21a的上端与导通部件保持部21抵接。由此,导通部件保持部21将电缆9保持为朝向下方。即、导通部件保持部21将电缆9保持为朝向基座板2。

在本实施方式中,整个导通部件保持部21和电缆9由模制部7覆盖,导通部件保持部21和电缆9经由模制部7而连结。此外,导通部件保持部21也可以不由模制部7覆盖,但优选导通部件保持部21的至少一部分和电缆9的至少一部分由模制部7覆盖,导通部件保持部21和电缆9经由模制部7而连结。

此外,导通部件保持部21也可以设置多个。另外,导通部件保持部21的配置位置并不限定于槽部22与基座板突出部2a之间。另外,导通部件保持部21只要设置在基座板2的上表面以及下表面的至少一方即可。在将导通部件保持部21设于基座板2的下表面的情况下,导通部件保持部21将电缆9保持为朝向上方。

<电缆设置部的结构>

图12是表示基座单元1的电缆设置部13的放大立体图。图13是电缆设置部13的沿周向的剖视图。基座单元1具有:与外部电源90(参照图1)连接并在预定的第一方向DR1上延伸的多个电缆9;以及具备设置电缆9的电缆设置部13的基座板2。在本实施方式中,第一方向DR1与径向对应。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电缆设置部13具有槽部22。

多个电缆9在电缆设置部13沿与第一方向DR1垂直的第二方向DR2排列地配置。“垂直”除了严格地垂直的情况以外,还包含大致垂直的情况。此外,电缆9并不限定于三个,只要是多个即可。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第二方向DR2与周向对应。

电缆设置部13具有多个第一壁部11以及多个第二壁部12。第一壁部11在第一方向DR1上延伸,且配置于在第二方向DR2上相邻的电缆9间的至少一部分。第二壁部12在第二方向DR2上延伸且完全跨越多个电缆9的短边方向。此时,第二壁部12跨越多个电缆9的长度方向的一部分。在本实施方式中,第一壁部11设有三个。此外,第一壁部11只要至少设有一个即可。

在本实施方式中,第一壁部11由与基座板2相同的部件构成。例如,第一壁部11由与基座板2相同的铝等金属构成。此外,第一壁部11也可以由与基座板2不同的其它部件构成。多个第一壁部11在第一方向DR1上隔开间隙地配置。并且,电缆9和第一壁部11例如经由聚酰胺系的热塑性树脂的模制树脂而固定。例如,在槽部22内配置电缆9之后,通过使熔融状态的模制树脂从槽部22的径向外端朝向径向内端沿径向(第一方向DR1)流入,从而电缆9和第一壁部11经由模制树脂而固定。

在一方的电缆9间设置配置第一壁部11的配置区域R1。在另一方的电缆9间设置不配置第一壁部11的非配置区域R2。配置区域R1和非配置区域R2在第二方向DR2上重叠。另外,与一个电缆9相邻并相对于该电缆9设于彼此相反的一侧的两个第一壁部11配置于在第一方向DR1上相互不同的位置。也就是,相对于该电缆9设于彼此相反的一侧的两个第一壁部11在第二方向DR2上互不重叠。由此,从轴向观察时,多个第一壁部11以锯齿状配置。

第一壁部11具有沿与第一方向DR1以及第二方向DR2垂直的第三方向DR3向电缆9侧凹陷的凹部11a。在凹部11a内填充有模制树脂的一部分。在本实施方式中,第三方向DR3与轴向对应。此外,也可以是,凹部11a沿第三方向DR3向远离电缆9的方向凹陷,在凹部11a内填充有模制树脂的一部分。

多个第二壁部12沿第一方向DR1排列地配置。在本实施方式中,第二壁部12设有四个。第一壁部11的第一方向DR1的两端部与第二壁部12连结。此外,只要第一壁部11的第一方向DR1的一端部与第二壁部12连结即可。

<转子的结构>

转子4具有:在上表面设置有盖部40a的圆筒形状的转子壳体40(参照图4、图5);以及单一的环状的磁体42(参照图4、图6)。磁体42配置于转子壳体40的内周面。磁体42的径向内侧的面与各齿32的径向外侧的端面对置。即、磁体42配置于比定子3靠径向外方,且与定子3在径向上对置。在磁体42的径向内侧的面,N极和S极沿周向交替地被磁化。

此外,也可以代替单一的环状的磁体42而使用多个磁体。该情况下,只要多个磁体的N极的磁极面和S极的磁极面沿周向交替地排列且等间隔地配置即可。另外,磁体以及转子壳体也可以利用配合有磁性体粉的树脂来一体成形。

如图4所示,在转子壳体40的盖部40a的中央部设有沿轴向贯通的转子孔部40b。套筒43插通于转子孔部40b且固定于盖部40a。在套筒43的中央部设有沿轴向贯通的轮毂孔43a。沿轴向延伸的圆柱状的轴41的上部固定于轮毂孔43a。由此,转子壳体40保持在中心轴C上沿轴向延伸的轴41。

轴41在轴承壳体5内由上下的轴承部50支撑,以中心轴C为中心与转子壳体40一起向旋转方向RT(参照图1、图2)旋转。即、转子4具有沿中心轴C延伸的轴41,轴41经由轴承部50配置于轴承壳体5内。在转子壳体40的外周面安装有叶轮102的叶轮基座部102a。由此,叶轮102连结于马达200,叶轮102通过转子4的旋转而绕中心轴C旋转。

如上所述,基座单元1具备:在上下延伸的中心轴C上沿轴向延伸的筒状的轴承壳体5;与轴承壳体5连接并在径向上扩展的基座板2;以及在基座板2的上表面上设于轴承壳体5的径向外侧的定子3。基座板2的至少一部分以及定子3的至少一部分被由模制树脂MR(树脂)构成的模制部7覆盖。定子3和基座板2经由模制部7而连结。基座板2具有向上方突出而至少在轴向上勾挂于模制部7的勾挂部20。勾挂部20配置于比轴承壳体5靠径向外方。由此,勾挂部20能够容易地对抗从轴向施加于模制部7的力,能够防止模制部7从基座板2剥离。

另外,基座单元1具备:在上下延伸的中心轴C上沿轴向延伸的筒状的轴承壳体5;与轴承壳体5连接并在径向上扩展的基座板2;在基座板2的上表面上设于轴承壳体5的径向外侧的定子3;以及与定子3电连接并向基座板2的径向外方引出的电缆9(导通部件)。在基座板2的上表面以及下表面的至少一方,设有朝向基座板2保持电缆9的至少一部分的导通部件保持部21。导通部件保持部21是从基座板2切起的状态。由此,能够防止电缆9从基座板2浮起而脱离保持电缆9的预定的位置(浮起脱离)。

此外,在本实施方式中,也可以从基座单元1省略覆盖部8。另外,模制部7也可以不覆盖导通部件保持部21。该情况下,也能够利用导通部件保持部21来防止电缆9从基座板2浮起脱离。

另外,基座单元1具备:在上下延伸的中心轴C上沿轴向延伸的筒状的轴承壳体5;与轴承壳体5连接并在径向上扩展的基座板2;在基座板2的上表面上设于轴承壳体5的径向外侧的定子3;以及与定子3电连接并向基座板2的径向外方引出的电缆9(导通部件)。在基座板2的上表面或者下表面,设有覆盖电缆9的至少一部分的树脂性的覆盖部8。在基座板2设置从基座板2的上表面向下表面贯通的作为贯通孔或者切口的插通部23。覆盖部8的一部分通过插通部23而跨越基座板2的上表面和基座板2的下表面。由此,能够防止覆盖部8从基座板2剥离。另外,能够防止电缆9在基座板2上浮起脱离。

另外,与外部电源90连接的基座单元1具有:与外部电源90电连接并在预定的第一方向DR1上延伸的多个电缆9;以及具备设置电缆9的电缆设置部13的基座板2。多个电缆9沿与第一方向DR1垂直的第二方向DR2排列地配置。电缆设置部13具有在第一方向DR1上延伸的至少一个第一壁部11。第一壁部11配置在相邻的电缆9间的至少一部分。电缆9和第一壁部11经由模制树脂而固定。由此,能够将电缆9牢固地固定于电缆设置部13。

<马达以及送风装置的动作>

在上述结构的送风装置100中,当从外部电源90经由电缆9向线圈33供给电力时,在定子铁芯30产生磁通。于是,通过定子铁芯30与磁体42之间的磁通的作用产生周向的转矩。由此,转子4相对于定子3以中心轴C为中心向旋转方向RT(参照图1、图2)旋转。

当转子4旋转时,叶轮102向旋转方向RT旋转,并从叶轮102的上方吸气。从上方吸入的空气流入到空气通路109内,并且在相邻的叶片102b间流通,利用旋转的叶轮102而朝向下方被加速。朝向下方加速后的空气向叶轮102的下方排出。

即、送风装置100具备:马达200;以及设置在转子4并通过马达200的驱动而绕中心轴C旋转的叶轮102。并且,叶轮102通过旋转而从上方吸气并向下方排气。由此,如箭头S(参照图1、图4)所示,产生从上方朝向下方流通的气流。

此时,从吸气口103吸入的空气通过喇叭口130被整流,从而顺畅地导入相邻的叶片102b间。因此,能够提高送风装置100的吸气效率。

朝向叶轮102的下方的气流经由空气流通口104而向风扇外壳101的外部排出。排出到风扇外壳101的外部的气流碰撞到通信设备内的电子部件等之后,向通信设备的外部排出。由此,送风装置100能够对通信设备内的电子部件等进行冷却。

此外,也可以使马达200反转而使叶轮102向与旋转方向RT相反的方向旋转。该情况下,从空气流通口104吸入空气,并从吸气口103排出空气。

<第一变形例>

图14是本实施方式的第一变形例的基座单元1的勾挂部20的沿径向的剖视图。勾挂部20是从基座板2向上方切起的板状,且是与基座板2相同的部件。勾挂部20也可以相对于基座板2倾斜。由此,能够容易地实现勾挂部20。

此外,也可以仅勾挂部20的上部埋在模制部7。该情况下,仅勾挂部20的上部成为埋设部20a。通过勾挂部20埋在模制部7,从而能够防止模制部7在轴向上脱落。另外,通过模制部7对勾挂部20的周向或者径向的面进行埋设,从而能够抑制模制部7的周向或者径向的移动。

图15是从径向观察本实施方式的第一变形例的基座单元1的导通部件保持部21的剖视图。导通部件保持部21也可以具有:从基座板2向上方突出的突出部21b;以及从突出部21b的上端(前端)沿周向屈曲的屈曲部21c。此时,电缆9的至少一部分收纳在屈曲部21c与基座板2之间,且与屈曲部21c的下端抵接。由此,能够容易地实现导通部件保持部21,并且能够容易地抑制电缆9的上下方向(轴向)的移动。另外,通过在基座板2与屈曲部21c之间设置在周向上开口的部位,能够将电缆9从在周向上开口的部位容易地插入到导通部件保持部21。

此外,也可以是,突出部21b向下方突出,且在屈曲部21c与基座板2之间收纳电缆9的至少一部分。另外,屈曲部21c的屈曲方向并不限于周向,只要是与轴向垂直的方向即可。

图16是表示本实施方式的第一变形例的基座单元1的电缆设置部13的立体图。图17是第一变形例的基座单元1的沿周向通过插通部23的剖视图。此外,在图16、图17、以及后述的图19、图20、图22~图31中,省略了第一壁部11的图示。在本变形例中,从基座板2省略了槽部22。也可以是,基座板2在配置电缆9的区域具有平坦部24,覆盖部8以及插通部23配置在平坦部24。覆盖部8经由插通部23位于平坦部24的上表面以及下表面。也就是,覆盖部8的至少一部分固定于平坦部24的上表面以及下表面。由此,能够削减基座单元1的制造工时,并且能够防止覆盖部8从基座板2剥离。通过在插通部23具备覆盖部8,从而能够抑制覆盖部8沿轴向以及径向的移动。

此时,插通部23也可以配置在从轴向观察时与覆盖部8内的电缆9的至少一部分在轴向上重叠的位置。由此,能够使覆盖部8内的电缆9和插通部23靠近,能够节约覆盖部8所使用的树脂的量。

<第二变形例>

图18是本实施方式的第二变形例的基座单元1的勾挂部20的沿径向的剖视图。勾挂部20也可以具有:从基座板2向上方突出的勾挂部突出部20p;以及从勾挂部突出部20p的上端沿径向延伸的延伸部20n。即、勾挂部20也可以是从周向观察时为L字状。由此,能够容易实现勾挂部20,能够进一步防止模制部7从基座板2剥离。此外,延伸部20n只要从勾挂部突出部20p的上端向与轴向垂直的方向延伸即可。通过勾挂部20埋在模制部7,从而能够防止模制部7在轴向上脱落。另外,通过模制部7埋设勾挂部20的周向或者径向的面,从而能够抑制模制部7沿周向或者径向的移动。

图19是表示本实施方式的第二变形例的基座单元1的电缆设置部13的立体图。图20是第二变形例的基座单元1的沿周向通过插通部23的剖视图。在本变形例中,从基座板2省略了槽部22。也可以是,插通部23设有多个,从轴向观察时,在周向上相邻的多个插通部23配置于在周向上夹住覆盖部8内的电缆9的位置。覆盖部8经由插通部23位于平坦部24的上表面以及下表面。也就是,覆盖部8的至少一部分固定于平坦部24的上表面以及下表面。由此,能够进一步防止覆盖部8从基座板2剥离。通过在插通部23具备覆盖部8,从而能够抑制覆盖部8沿轴向以及径向的移动。

<第三变形例>

图21是本实施方式的第三变形例的基座单元1的勾挂部20的沿径向的剖视图。勾挂部20也可以具有:从基座板2向上方突出的勾挂部突出部20p;以及从勾挂部突出部20p的上端沿径向延伸的两个延伸部20n,两个延伸部20n向彼此相反的方向延伸。即、勾挂部20也可以从周向观察时是T字状。由此,能够容易实现勾挂部20,能够进一步防止模制部7从基座板2剥离。此外,两个延伸部20n只要向与轴向垂直的方向延伸即可。通过勾挂部20埋在模制部7,从而能够防止模制部7在轴向上脱落。另外,通过模制部7埋设勾挂部20的周向或者径向的面,从而能够抑制模制部7沿周向或者径向的移动。

图22是表示本实施方式的第三变形例的基座单元1的电缆设置部13的立体图。图23是第三变形例的基座单元1的沿周向通过插通部23的剖视图。在本变形例中,从基座板2省略了槽部22。插通部23也可以由从外周端沿径向切割基座板2而成的径向切口2k构成。此时,覆盖部8内的电缆9的至少一部分也可以配置在径向切口2k内。覆盖部8经由插通部23位于平坦部24的上表面以及下表面。也就是,覆盖部8的至少一部分固定于平坦部24的上表面以及下表面。由此,能够抑制覆盖部8从基座板2(平坦部24)的突出量,能够在将基座板2安装于通信设备等其它设备等时降低覆盖部8与其它设备内的部件等的干涉。

<第四变形例>

图24是表示本实施方式的第四变形例的基座单元1的电缆设置部13的立体图。图25是第四变形例的基座单元1的沿周向通过插通部23的剖视图。作为贯通孔的插通部23也可以仅配置在槽部22的底壁部22a。覆盖部8经由插通部23位于底壁部22a的上表面以及下表面。也就是,覆盖部8的至少一部分固定于底壁部22a的上表面以及下表面。由此,能够将覆盖部8容易地固定于槽部22。通过在插通部23具备覆盖部8,从而能够抑制覆盖部8沿轴向以及径向的移动。此时,插通部23也可以仅配置在底壁部22a的周向(短边方向)的一部分。

<第五变形例>

图26是表示本实施方式的第五变形例的基座单元1的电缆设置部13的立体图。图27是第五变形例的基座单元1的沿周向通过插通部23的剖视图。也可以是,插通部23仅配置在槽部22的侧壁部22b,覆盖部8的一部分从槽部22内通过插通部23而位于平坦部24的上表面。覆盖部8的至少一部分经由插通部23而位于平坦部24的上表面和底壁部22a的下表面。由此,能够将覆盖部8容易地固定于槽部22。通过在插通部23具备覆盖部8,从而能够抑制覆盖部8沿轴向以及径向的移动。此外,在通过使基座板2的上表面向下方凹陷而设置槽部22的情况下,覆盖部8的一部分也可以从槽部22内通过插通部23而位于平坦部24的下表面。

<第六变形例>

图28是表示本实施方式的第六变形例的基座单元1的电缆设置部13的立体图。图29是第六变形例的基座单元1的沿周向通过插通部23的剖视图。也可以是,插通部23仅配置在侧壁部22b,覆盖部8的一部分从槽部22内通过插通部23而跨越底壁部22a的上表面和下表面。由此,能够将覆盖部8容易地固定于槽部22。通过在插通部23具备覆盖部8,从而能够抑制覆盖部8沿轴向以及径向的移动。

<第七变形例>

图30是表示本实施方式的第七变形例的基座单元1的电缆设置部13的立体图。图31是第七变形例的基座单元1的沿周向通过插通部23的剖视图。插通部23也可以是在周向上横穿槽部22的底壁部22a以及侧壁部22b的贯通孔。由此,能够将覆盖部8容易地固定于槽部22。通过在插通部23具备覆盖部8,从而能够抑制覆盖部8沿轴向以及径向的移动。

<本实施方式的作用效果>

根据本实施方式,基座单元1具备:在上下延伸的中心轴C上沿轴向延伸的筒状的轴承壳体5;与轴承壳体5连接并在径向上扩展的基座板2;以及在基座板2的上表面上设于轴承壳体5的径向外侧的定子3。基座板2的至少一部分以及定子3的至少一部分被由模制树脂MR(树脂)构成的模制部7覆盖。定子3和基座板2经由模制部7而连结。基座板2具有向上方突出而至少在轴向上勾挂于模制部7的勾挂部20。勾挂部20配置于比轴承壳体5靠径向外方。

由此,勾挂部20能够容易地对抗从轴向施加于模制部7的力,能够防止模制部7从基座板2剥离。因此,能够将定子3牢固地固定于基座板2,能够提高基座单元1的可靠性。另外,通过连结定子3、基座板2、以及模制部7,从而即使是板状的基座板2也能够提高马达200的刚性,从而能够降低马达200的振动或者噪音。

此外,也可以在基座板2的上表面形成模制部7之后,如图32所示,经由设置在基座板2的螺钉用贯通孔2g从基座板2的下表面插通螺钉70来与模制部7螺纹结合。该情况下,由于利用螺钉70来构成勾挂部20,因此不需要在基座板2形成由与基座板2相同的部件构成的勾挂部20。另外,能够利用螺钉70牢固地固定基座板2和模制部7,能够提高基座单元1的可靠性。

勾挂部20具有埋在模制部7内的埋设部20a,埋设部20a在模制部7内被模制树脂MR从上下夹住。由此,能够进一步防止模制部7从基座板2剥离。

埋设部20a也可以在与周向交叉的方向上延伸。由此,勾挂部20能够容易地对抗从周向施加于模制部7的力。因此,能够进一步防止模制部7从基座板2剥离。

勾挂部20设有多个,多个勾挂部20以中心轴C为中心沿周向排列地配置。由此,勾挂部20能够容易地对抗从周向施加于模制部7的力,能够进一步防止模制部7从基座板2剥离。

勾挂部20是从基座板2切起的状态。由此,能够容易地实现勾挂部20,并且能够抑制基座单元1的部件件数的增加。另外,通过勾挂部20由与基座板2相同的部件形成,从而与利用其它部件将勾挂部20组装到基座板2的情况相比,能够牢固地固定基座板2和模制部7。也就是,不必考虑其它部件与基座板2的组装强度。

勾挂部20也可以相对于基座板2倾斜。由此,勾挂部20在模制部7内容易被模制树脂MR从上下夹住。因此,能够以简单的结构进一步防止模制部7从基座板2剥离。通过勾挂部20埋在模制部7,从而能够防止模制部7在轴向上脱落。另外,通过模制部7对勾挂部20的周向或者径向的面进行埋设,从而能够抑制模制部7的周向或者径向的移动。

勾挂部20也可以具有:从基座板2向上方突出的勾挂部突出部20p;以及从勾挂部突出部20p的上端向与轴向垂直的方向延伸的延伸部20n。由此,能够以简单的结构容易地实现强力地勾挂于模制部7的勾挂部20能够进一步防止模制部7从基座板2剥离。通过勾挂部20埋在模制部7,从而能够防止模制部7在轴向上脱落。另外,通过模制部7对勾挂部20的周向或者径向的面进行埋设,从而能够抑制模制部7的周向或者径向的移动。

也可以是,勾挂部20具有两个延伸部20n,两个延伸部20n向彼此相反的方向延伸。由此,能够以简单的结构容易地实现强力地勾挂于模制部7的勾挂部20,能够进一步防止模制部7从基座板2剥离。通过勾挂部20埋在模制部7,从而能够防止模制部7在轴向上脱落。另外,通过模制部7对勾挂部20的周向或者径向的面进行埋设,从而能够抑制模制部7的周向或者径向的移动。

勾挂部20具有沿径向或者周向贯通的勾挂部贯通孔20b,在勾挂部贯通孔20b内配置有模制部7的一部分。由此,能够使模制树脂MR容易地流入勾挂部20的勾挂部贯通孔20b内而固化,能够进一步防止模制部7从基座板2剥离。

定子3具有多个线圈33,在定子3与基座板2之间,设有与从线圈33引出的引出线电连接的端子部6。定子3以及端子部6被模制部7覆盖。由此,能够经由模制部7将端子部6牢固地固定于基座板2。另外,能够实现端子部6的防水性。

模制部7的外周端以及勾挂部20配置在比定子3靠径向外方,勾挂部20位于模制部7的外周端部。由此,比定子3靠径向外方的基座板2由模制部7覆盖,因此能够加强基座板2而提高刚性。另外,勾挂部20勾挂于模制部7的外周端部,因此能够容易地抑制基座板2的歪斜等引起的应力导致的模制部7从基座板2剥离。

马达200具备:基座单元1;以及在比定子3靠径向外方具有与定子3对置的磁体42并绕中心轴C旋转的转子4。转子4具有沿中心轴C延伸的轴41、轴41经由轴承部50配置于轴承壳体5内。由此,利用模制部7将定子3牢固地固定于基座板2,从而能够容易地实现能降低振动而实现静音化的马达200。

送风装置100具备:马达200;以及设置在转子4并通过马达200的驱动而绕中心轴C旋转的叶轮102。叶轮102通过旋转而从上方吸气并向下方排气。由此,利用模制部7将定子3牢固地固定于基座板2,从而能够容易地实现能降低振动而实现静音化的送风装置100。此外,叶轮102也可以通过旋转而从上方吸气并沿周向排气。另外,叶轮102也可以通过旋转而从下方吸气并向上方或者周向排气。即、只要叶轮102通过旋转而上方以及下方的一方吸气并向另一方或者周向排气即可。

叶轮102具有:绕中心轴C旋转的叶轮基座部102a;以及沿周向排列地设置在叶轮基座部102a上的多个叶片102b。基座板2的外周端位于比叶轮基座部102a靠径向外方。基座板2在比叶轮基座部102a靠径向外方具有沿轴向贯通的空气流通口104。由此,能够将定子3牢固地固定于基座板2,并且能够有效地利用基座板2使气流容易地从轴向上方以及轴向下方的一方向另一方流通。

优选空气流通口104的宽度在12mm以下。由此,除了基座板2外,不必另行设置护指板105,能够抑制能将定子3牢固地固定于基座板2上的送风装置100的部件件数的增加。

基座单元1具备:在上下延伸的中心轴C上沿轴向延伸的筒状的轴承壳体5;与轴承壳体5连接并在径向上扩展的基座板2;在基座板2的上表面上设于轴承壳体5的径向外侧的定子3;以及与定子3电连接并向基座板2的径向外方引出的电缆9(导通部件)。在基座板2的上表面以及下表面的至少一方,设有将电缆9的至少一部分保持为朝向基座板2的导通部件保持部21。导通部件保持部21是从基座板2切起的状态。

由此,能够防止电缆9从基座板2浮起而脱离保持电缆9的预定的位置(浮起脱离)。因此,能够提高基座单元1的可靠性。另外,导通部件保持部21从基座板2切起,因此能够抑制基座单元1的部件件数的增加。另外,通过导通部件保持部21由与基座板2相同的部件形成,从而与利用其它部件来将导通部件保持部21组装到基座板2的情况相比,能够进一步防止电缆9浮起而脱离。也就是,不必考虑作为其它部件的导通部件保持部与基座板的组装强度。

也可以是,导通部件保持部21具有:从基座板2向上方或者下方突出的突出部21b;以及从突出部21b的前端向与轴向垂直的方向屈曲的屈曲部21c,电缆9的至少一部分收纳在屈曲部21c与基座板2之间。由此,能够容易地限制电缆9的上下方向(轴向)的移动。另外,通过在基座板2与屈曲部21c之间设置在周向上开口的部位,从而能够将电缆9从在周向上开口的部位容易地插入导通部件保持部21。

导通部件保持部21具有在径向上贯通的保持部贯通孔21a,电缆9的一部分收纳在保持部贯通孔21a内。由此,能够容易地限制电缆9的上下方向(轴向)以及水平方向(周向)的移动。

导通部件保持部21的至少一部分和电缆9的至少一部分被由模制树脂MR(树脂)构成的模制部7覆盖。导通部件保持部21和电缆9经由模制部7而连结。由此,导通部件保持部21和电缆9经由模制部7而固定,能够进一步限制电缆9的移动。

马达200具备:基座单元1;以及在比定子3靠径向外方具有与定子3对置的磁体42并绕中心轴C旋转的转子。转子4具有沿中心轴C延伸的轴41,轴41经由轴承部50配置于轴承壳体5内。由此,能够容易地实现能防止电缆9从基座板2浮起脱离而提高可靠性的马达200。

导通部件保持部21也可以在基座板2的上表面位于在轴向上与转子4的下端部重叠的位置。由此,能够防止电缆9与转子4的接触。

送风装置100具备:马达200;以及设置在转子4并通过马达200的驱动而绕中心轴C旋转的叶轮102。叶轮102通过旋转而从上方以及下方的一方吸气并向另一方或者周向排气。由此,能够容易地实现能防止电缆9从基座板2浮起脱离的送风装置100。

叶轮102具有:绕中心轴C旋转的叶轮基座部102a;以及沿周向排列地设置在叶轮基座部102a上的多个叶片102b。导通部件保持部21在基座板2的上表面与叶轮102在轴向上对置。由此,能够防止电缆9与叶轮102的接触。

叶轮102具有:绕中心轴C旋转的叶轮基座部102a;以及沿周向排列地设置在叶轮基座部102a上的多个叶片102b。基座板2的外周端位于比叶轮基座部102a靠径向外方。基座板2在比叶轮基座部102a靠径向外方具有沿轴向贯通的空气流通口104。由此,能够防止电缆9从基座板2浮起脱离,并且能够有效利用基座板2来使气流容易地从轴向上方以及轴向下方的一方向另一方流通。

优选空气流通口104的宽度在12mm以下。由此,除了基座板2外,不必另行设置护指板105,能够抑制能防止电缆9的浮起脱离的送风装置100的部件件数的增加。

基座单元1具备:在上下延伸的中心轴C上沿轴向延伸的筒状的轴承壳体5;与轴承壳体5连接并在径向上扩展的基座板2;在基座板2的上表面上设于轴承壳体5的径向外侧的定子3;以及与定子3电连接并向基座板2的径向外方引出的电缆9(导通部件)。在基座板2的上表面或者下表面设有覆盖电缆9的至少一部分的树脂性的覆盖部8。在基座板2设置从基座板2的上表面向下表面贯通的作为贯通孔或者切口的插通部23。于是,覆盖部8的一部分通过插通部23而跨越基座板2的上表面和基座板2的下表面。

由此,能够防止覆盖部8从基座板2剥离。另外,能够防止电缆9在基座板2上浮起。因此,能够提高基座单元1的可靠性。另外,电缆9由覆盖部8覆盖,因此能够实现电缆9的防水性以及防尘性。另外,通过在插通部23具备覆盖部8,从而能够抑制覆盖部8的轴向以及径向的移动。

也可以是,基座板2在配置电缆9的区域具有平坦部24,覆盖部8以及插通部23配置在平坦部24。由此,能够削减基座板2的制造工时,并且防止覆盖部8从基座板2剥离。另外,通过在插通部23具备覆盖部8,从而能够抑制覆盖部8的轴向以及径向的移动。

此时,插通部23也可以配置在从轴向观察时与覆盖部8内的电缆9的至少一部分在轴向上重叠的位置。由此,能够使覆盖部8内的电缆9和插通部23靠近,从而能够节约覆盖部8所使用的树脂的量。

也可以是,插通部23设有多个,从轴向观察时,在周向上相邻的多个插通部23配置在周向上夹住覆盖部8内的电缆9的位置。由此,能够进一步防止覆盖部8从基座板2剥离。另外,通过在插通部23具备覆盖部8,从而能够抑制覆盖部8的轴向以及径向的移动。

也可以是,插通部23是在径向上切割基座板2而成的径向切口2k,覆盖部8内的电缆9的至少一部分配置在径向切口2k内。由此,能够抑制覆盖部8从基座板2(平坦部24)的突出量,从而在将基座板2安装于通信设备等其它设备等时能够降低覆盖部8与其它设备内的部件等的干涉。

基座板2具有在轴向上凹陷并在径向上延伸的槽部22,槽部22具有:底壁部22a;以及连结基座板2的平坦部24和底壁部22a的侧壁部22b。覆盖部8内的电缆9收纳在槽部22内。由此,在基座板2上能够保护被引出至定子3的外部的电缆9。

此时,插通部23也可以仅配置在底壁部22a。由此,能够利用槽部22保护电缆9,并且将覆盖部8容易地固定于槽部22。

也可以是,插通部23仅配置在侧壁部22b,覆盖部8的一部分从槽部22内通过插通部23而位于平坦部24的上表面或者下表面。由此,能够利用槽部22保护电缆9,并且将覆盖部8容易地固定于槽部22。另外,通过在插通部23具备覆盖部8,从而能够抑制覆盖部8的轴向以及径向的移动。

也可以是,插通部23仅配置在侧壁部22b,覆盖部8的一部分从槽部22内通过插通部23而跨越底壁部22a的上表面和下表面。由此,能够利用槽部22保护电缆9,并且将覆盖部8容易地固定于槽部22。另外,通过在插通部23具备覆盖部8,从而能够抑制覆盖部8的轴向以及径向的移动。

插通部23也可以是在周向上横穿底壁部22a以及侧壁部22b的贯通孔。由此,能够利用槽部22保护电缆9,并且将覆盖部8容易地固定于槽部22。

优选覆盖部8的一部分在上下方向上夹住插通部23的周缘部。由此,覆盖部8更加牢固地固定于基座板2,从而能够防止覆盖部8从基座板2剥离。另外,通过在插通部23具备覆盖部8,从而能够抑制覆盖部8的轴向以及径向的移动。

马达200具备基座单元1,该基座单元1的覆盖部8的一部分通过插通部23而跨越基座板2的上表面和基座板2的下表面。由此,能够容易地实现能防止覆盖部8从基座板2剥离而提高可靠性的马达200。

送风装置100具备基座单元1,该基座单元1的覆盖部8的一部分通过插通部23而跨越基座板2的上表面和基座板2的下表面。由此,能够容易地实现能防止覆盖部8从基座板2剥离而提高可靠性的送风装置100。

与外部电源90连接的基座单元1具有:与外部电源90电连接并在预定的第一方向DR1上延伸的多个电缆9;以及具备设置电缆9的电缆设置部13的基座板2。多个电缆9沿与第一方向DR1垂直的第二方向DR2排列地配置。电缆设置部13具有在第一方向DR1上延伸的至少一个第一壁部11。第一壁部11配置在相邻的电缆9间的至少一部分。电缆9和第一壁部11经由模制树脂而固定。由此,能够将电缆9牢固地固定于电缆设置部13。另外,能够防止多个电缆9的交叉,能够抑制基座单元1的厚度的增加。

电缆9设有三根以上,在一方的电缆9间设有配置第一壁部11的配置区域R1,在另一方的电缆9间设有不配置第一壁部11的非配置区域R2。配置区域R1和非配置区域R2在第二方向DR2上重叠。由此,能够使熔融状态的模制树脂沿第一方向DR1顺畅地流动,从而能够利用模制树脂更加容易地固定电缆9和第一壁部11。

第一壁部11设有多个,多个第一壁部11在第一方向DR1上隔开间隙地配置。由此,因为设置有多个第一壁部11,所以能够进一步防止电缆9的交叉。另外,在熔融状态的模制树脂流动时,模制树脂容易经由间隙沿第一方向DR1流动,从而能够利用模制树脂更加容易地固定电缆9和第一壁部11。

第一壁部11设有多个,与一个电缆9相邻并相对于该电缆9设于彼此相反的一侧的两个第一壁部11配置于在第一方向DR1上相互不同的位置。由此,能够使熔融状态的模制树脂沿第一方向DR1更加顺畅地流动。

电缆设置部13还具有在第二方向DR2上延伸而完全跨越多个电缆9的第二壁部12。第一壁部11的第一方向DR1的一端部与第二壁部12连结。由此,能够提高电缆设置部13的刚性。另外,利用第二壁部12,能够进一步防止多个电缆9的交叉。

第二壁部12设有多个,多个第二壁部12沿第一方向DR1排列地配置。第一壁部11的第一方向DR1的两端部与第二壁部12连结。由此,能够进一步提高电缆设置部13的刚性。

第一壁部11具有在与第一方向DR1以及第二方向DR2垂直的第三方向DR3上凹陷的凹部11a。在凹部11a内填充有模制树脂的一部分。由此,能够利用模制树脂在第三方向DR3上夹住第一壁部11,因此能够提高第一壁部11的强度。

第一壁部11具有沿与第一方向DR1以及第二方向DR2垂直的第三方向DR3向电缆9侧凹陷的凹部11a。在凹部11a内填充有模制树脂的一部分。由此,不会增大电缆设置部13的厚度,而且能够利用模制树脂在第三方向DR3上夹住第一壁部11。因此,不会增大电缆设置部13的厚度,而且能够提高第一壁部11的强度。

第一壁部11由与基座板2相同的部件构成。在本实施方式中,第一壁部11和基座板2通过对一体的板状部件进行冲压加工而形成。由此,能够提高基座单元1的量产性。此外,第一壁部11和基座板2也可以通过其它方法来形成。

马达200具备:基座板2;多个电缆;定子3;以及转子,该转子绕上下延伸的中心轴C旋转并具有与定子3在径向上对置地配置的磁体42。电缆9与定子3电连接。由此,能够容易地实现能够在基座板2上牢固地固定电缆9的马达200。

基座板2支撑定子3,电缆设置部13配置在比转子4以及定子3靠径向外方。另外,基座板2具有沿轴向贯通的空气流通口104。由此,能够经由空气流通口104向外部散发定子3的热,对马达200进行冷却。

此时,优选空气流通口104的宽度在12mm以下。由此,除了基座板2外,不必另行设置护指板105,能够抑制马达200的部件件数的增加。

送风装置100具备:马达200;以及设置在转子4并通过马达200的驱动而绕中心轴C旋转的叶轮102。叶轮102通过旋转而从上方以及下方的一方吸气并向另一方或者周向排气。由此,能够容易地实现能将电缆9牢固地固定于电缆设置部13并且能防止多个电缆9间的交叉的送风装置100。

本实用新型能够利用于具备轴承壳体以及定子的基座单元、具备该基座单元的马达、以及具备该马达的送风装置。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