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输电线路的防雷设备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5871483发布日期:2018-11-07 21:29阅读:277来源:国知局
一种输电线路的防雷设备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输电线路防雷保护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输电线路的防雷设备。



背景技术:

输电线路的防雷设备主要有两部分组成,避雷器本体和其支撑组件,其中,支撑组件用于支撑避雷器,使避雷器稳定,避雷器在运行过程当中经常会发生由于大风震动所造成的断开缺陷,此类缺陷会造成设备隐患,如:线路跳闸、避雷器爆炸等设备隐患。

但现有技术中的支撑组件仅是通过连接于避雷器下端和导线之间的支撑绝缘子对避雷器进行支撑,而避雷器在风大的情况下会发生摆动,并带动支撑绝缘子跟随其摆动,而长期摆动使得该支撑绝缘子与避雷器之间的连接处及该支撑绝缘子与导线之间的连接处容易断开,使得支撑组件不再起支撑作用,并且长期摆动还容易使得避雷器计数器引线发生断裂。

因此,如何减小使避雷器在使用过程中所受的大风影响,以保证其工作状态稳定,避免由于避雷器受大风影响而断开造成设备隐患是本领域技术人员亟待解决的技术问题。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一种输电线路的防雷设备,可有效减小避雷器在使用过程中所受的大风影响,以保证其工作状态稳定,避免发生由于避雷器受大风影响而造成的设备隐患。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输电线路的防雷设备,包括避雷器和支撑组件,所述避雷器的顶端与横担连接,其特征在于,所述支撑组件包括第一支撑绝缘子和第二支撑绝缘子;所述第一支撑绝缘子的一端与导线连接,另一端与所述避雷器的底端及所述第二支撑绝缘子的底端在连接处相对固定;所述第二支撑绝缘子的顶端与所述横担连接,且所述避雷器和所述第二支撑绝缘子之间的夹角大于0°。

该输电线路的防雷设备中的避雷器和两个支撑绝缘子中,三者各有一个端部(以下简称“内端”)朝向连接处设置,并且这三个端部在此处相对固定,该连接处是指三个内端的连接的位置,对其具体结构及设置位置不做限定。可将该防雷设备看做一个整体,其向外伸出三个连接端(以下简称“外端”),三个外端中,一个与导线连接,另外两个分别连接于横担的不同位置,此时,该防雷设备近似一个三脚架的结构,稳定性较好。即便是在风较大的情况下,该防雷设备也相对较为稳定,避免防雷器和支撑绝缘子在连接处断开,同时,由于稳定性好,随风摆动的幅度将大大减小,可避免第一支撑绝缘子与导线连接处发生断开、避雷器引线由于风摆造成的断裂的情况。避雷器的位置稳定,可保证其工作状态稳定,即输电线路安稳运行,可大面积减少架空输电线路间隙式避雷器由于风偏造成的设备损坏,避免发生安全隐患。

可选地,所述第二支撑绝缘子依次设有绝缘子本体和弹性连接件。

可选地,所述弹性连接件为阻尼器。

可选地,所述阻尼器为弹簧阻尼器。

可选地,所述绝缘子本体的轴线和所述阻尼器的轴线共线。

可选地,所述绝缘子本体和所述阻尼器之间通过螺纹连接。

可选地,还包括设于连接处的连接件,所述避雷器、所述第一支撑绝缘子及所述第二支撑绝缘子分别与所述连接件连接。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所提供的输电线路的防雷设备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图1中第二支撑绝缘子的结构示意图。

附图1-2中,附图标记说明如下:

1-避雷器;2-横担;3-导线;4-第一支撑绝缘子;5-第二支撑绝缘子,51-绝缘子本体;52-阻尼器;53-连接座。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使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更好地理解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的详细说明。

请参考图1-2,图1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所提供的输电线路的防雷设备的结构示意图;图2是图1中第二支撑绝缘子的结构示意图。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了一种输电线路的防雷设备,如图1所示,该防雷设备包括避雷器1和支撑组件,其中,支撑组件包括第一支撑绝缘子4和第二支撑绝缘子5,避雷器1的顶端和第二支撑绝缘子5的顶端均与横担2连接,第一支撑绝缘子4的一端与导线3连接,另一端与避雷器1的底端及第二支撑绝缘子5的底端在连接处相对固定。同时,避雷器1和第二支撑绝缘子5之间的夹角大于0°,也就是说,该第二支撑绝缘子5和避雷器1非平行设置,二者与横担2的连接位置不同。

该输电线路的防雷设备中的避雷器1和两个支撑绝缘子中,三者各有一个端部(以下简称“内端”)朝向连接处设置,并且这三个端部在此处相对固定,该连接处是指三个内端的连接的位置,对其具体结构及设置位置不做限定。可将该防雷设备看做一个整体,其向外伸出三个连接端(以下简称“外端”),三个外端中,一个与导线3连接,另外两个分别连接于横担2的不同位置,此时,该防雷设备近似一个三脚架的结构,稳定性较好。即便是在风较大的情况下,该防雷设备也相对较为稳定,避免防雷器和支撑绝缘子在连接处断开,同时,由于稳定性好,随风摆动的幅度将大大减小,可避免第一支撑绝缘子4与导线3连接处发生断开、避雷器引线由于风摆造成的断裂的情况。避雷器1的位置稳定,可保证其工作状态稳定,即输电线路安稳运行,可大面积减少架空输电线路间隙式避雷器1由于风偏造成的设备损坏,避免发生安全隐患。

在上述实施例中,如图2所示,第二支撑绝缘子5的两个端部之间依次设有绝缘子本体51和弹性连接件,其相对于仅包括绝缘子本体51的结构来说,弹性连接件的设置使得该第二支撑绝缘子5的长度具有一定的可调性,即连接处并非一个死点,在保证稳定性的同时,该连接处可随风发生轻微的晃动,也就是说,该第二支撑绝缘子5用于减弱连接处随风摆动的幅度,而非限制连接处使其不能摆动,其相对于将连接处设置成一个死点的结构来说,可避免在大风的情况下,由于连接处不能摆动,发生避雷器1与横担2之间的连接、第二支撑绝缘子5与横担2之间的连接以及第一支撑绝缘子4和导线3之间的连接断开的情况。

本实施例中,第二支撑绝缘子5的外端与横担2连接,内端与连接处连接,而绝缘子本体51和弹性连接件的具体设置位置不做要求,如弹性连接件可以与内端连接也可以与外端连接均可。

在上述实施例中,将弹性连接件设为阻尼器52,当然,该弹性连接件也可以设置为弹簧等具有一定弹性的部件,而阻尼器52的设置使其工作状态稳定,能够使其在长期使用状态下保持良好的弹性。

在上述实施例中,该阻尼器52为弹簧阻尼器,当然此处也可以使用液压阻尼器52等,而弹簧阻尼器相对于液压阻尼器52来说,无论环境温度如何,均对其使用不造成影响,如在低温环境下,无需考虑液体冷冻等情况,适用性好。

在上述实施例中,绝缘子本体51的轴线和阻尼器52的轴线共线,也就是说,该第二支撑绝缘子5具有一定的刚性,避免在使用过程中,由于风力作用导致绝缘子本体51和阻尼器52之间发生弯折的情况,进而保证阻尼器52能够发挥其弹性调节作用。本实施例中,绝缘子本体51和阻尼器52之间通过螺纹连接,连接方便、可靠。当然,该绝缘子本体51和阻尼器52之间也可以通过卡接等其它方式连接,只要能够保证二者之间的连接处不会在使用过程中发生弯折即可。

同时,上述绝缘子本体51的轴线是指其在自然状态下的轴线,该绝缘子本体51的绝缘子芯棒具有一定的机械强度及柔韧性,使其具有良好的承受拉伸及弯曲载荷的性能。在较大风力作用下,在具有柔性的绝缘子本体51和阻尼器52的共同作用使得该第二支撑绝缘子5能够减小瞬间风偏所造成的大力矩,进而提升其防风偏性能。

另外,对于第一支撑绝缘子4的具体结构不做限制,可以将其设置为与第二支撑绝缘子5一样具有一定的刚性并具有阻尼器52的结构,使其具有良好的承受拉伸及弯曲载荷的性能,或者也可以将其选用与现有技术中的进包含绝缘子本体51的结构,无需对其进行改动适用性好。

如图2所示,本实施例中,第二支撑绝缘子5的外端设有用于与横担2连接的连接座53,该连接座53与横担2之间通过螺栓实现连接,并且连接座53和阻尼器52之间通过螺纹连接。螺纹连接的方式,使得二者之间沿轴向相对稳定。在本实施例中,也可以通过卡接等其它连接方式实现,而螺纹连接稳定且设置较为简单。当然,该连接座53也可以设置在于绝缘子本体51的一侧连接均可。

而该第二支撑绝缘子5的内端则设有用于在连接处与另外两个内端相对固定的连接结构,三个内端的具体结构可根据连接处的具体结构进行设定。本实施例中,该连接处的设置可以选用如下三种连接方式中的任一种:

第一种连接方式:第一支撑绝缘子4和避雷器1之间通过金具与现有技术中的连接方式相同,第二支撑绝缘子5的内端可与第一支撑绝缘子4、避雷器1或金具中的任一者固定;

第二种连接方式:三个内端通过金具两两相互固定;

第三种连接方式:连接处设有连接件,避雷器1的底端、第一支撑绝缘子4的第二端部和第二支撑绝缘子5的底端分别与连接件固定。

其中,前两种连接方式中,均是三个内端彼此通过金具相互连接,如第一种连接方式中,无需更改现有技术中第一支撑绝缘子4和避雷器1之间的连接方式,在此基础上连接将第二支撑绝缘子5的内端即可,适用性好。而在第三种连接方式中,另设有连接件,三个内端分别与该连接件连接,便于拆卸及更换。

另外,对连接件的具体结构不做限制,如可以将其设置为环状结构或板状结构,使得该防雷设备朝向连接处的三个端部分别与环状结构或板状结构连接即可,并且对于具体的连接方式也不做限制。

以上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方式,应当指出,对于本技术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原理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改进和润饰,这些改进和润饰也应视为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