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人值守电源控制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6157871发布日期:2018-12-05 19:08阅读:141来源:国知局

本实用新型属于特种车辆改装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无人值守电源控制装置。



背景技术:

近年来随着我国特种车行业的发展,特种车辆的种类由传统的电视转播车、广播通信车,逐步拓展为广播通信、应急通信、应急指挥、应急救援等多个类型。为加强大型地质灾害、交通事故、群体事件发生时的应急指挥与调度能力,提高应急处置水平,国家为相关部门均配备了应急通信特种车。为减少人员的配备,在条件艰苦的地区,通信保障以及通信监测采用无动力方舱的形式,通过汽车拖头将无动力方舱送到目的地,展开通信测试工作,为方舱提供无人值守供电控制成为了通信设备工作的保障。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无人值守电源控制装置,具备不间断供电功能、具备太阳能电源接口、兼容市电输入、发电输入、大电流充电功能,兼容锂电池接入,以达到不间断供电的目的,同时具备远程网络监测、远程操作功能。

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无人值守电源控制装置,包括ATS切换模块、转接模块、自动切换模块、充电模块、直流自动切换模块、锂电池储能电池组、太阳能充电控制模块及逆变充电一体机模块;

单相交流电输入与ATS切换模块连接,ATS切换模块通过转接模块与自动切换模块及充电模块连接;

自动切换模块连接多个交流供电分路,充电模块通过直流自动切换模块与锂电池储能电池组连接;

锂电池储能电池组与逆变充电一体机模块连接,逆变充电一体机模块与自动切换模块连接;

太阳能充电控制模块与直流自动切换模块连接;

ATS切换模块、自动切换模块及直流自动切换模块通过网络与远程监控终端连接。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能够为无人值守方舱内的负载提供供电控制,提供了太阳能电源接口,外电接口,供电自动切换,以及网络远程监控功能,可达到为舱内负载功能的目的。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无人值守电源控制装置的结构框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所示的各实施方式对本实用新型进行详细说明,但应当说明的是,这些实施方式并非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根据这些实施方式所作的功能、方法、或者结构上的等效变换或替代,均属于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参图1所示,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无人值守电源控制装置,包括ATS切换模块、转接模块、自动切换模块、充电模块、直流自动切换模块、锂电池储能电池组、太阳能充电控制模块及逆变充电一体机模块;单相交流电输入与ATS切换模块连接,ATS切换模块通过转接模块与自动切换模块及充电模块连接;自动切换模块连接多个交流供电分路,充电模块通过直流自动切换模块与锂电池储能电池组连接;锂电池储能电池组与逆变充电一体机模块连接,逆变充电一体机模块与自动切换模块连接;太阳能充电控制模块与直流自动切换模块连接;ATS切换模块、自动切换模块及直流自动切换模块通过网络与远程监控终端连接。

本实施例提供的无人值守电源控制装置,能够为无人值守方舱内的负载提供供电控制,提供了太阳能电源接口,外电接口,供电自动切换,以及网络远程监控功能,可达到为舱内负载功能的目的。

该工作站的工作方式如下:

交流主供:兼容两路交流输入,市电或发电,网络型ATS本地远程控制功能。

直流主供:提供了两个直流控制接口,太阳能直流接口和逆变直流接口。

电源变换:设置逆变充电一体机模块交流接口,为不间断供电提供方便。

内部自动直流切换:用于内部充电单元(锂电池储能电池组)与太阳能充电控制模块的切换。

分本地手动操作和远程网络操作相结合的方式,本地优先。

不间断供电功能自动切换:

当有市电时,市电经过稳压后直接输出,并且同时为锂电池储能电池组充电;

市电切断后,系统设备由逆变充电一体机模块供电,同时发出信号给发电机,发电机5秒内自启动;

具备太阳能充电条件时,处于等待供电状态,当交流充电模块切断,太阳能充电模式自动接入;

供电状态,以及参数通过网络传到远程用户手机上,通过APP进行监控和操作。

常规供电接入:接入外接单相交流电源(发电),模块启动后,为负载供电,同时利用逆变充电一体机模块为锂电池储能电池组进行大电流充电。

非常规供电接入:具备太阳能接入条件时,发电切断,自动切换到太阳能充电模式(提供120A直流切换),为锂电池储能电池组充电,同时为负载供电。

操作模式:分本地操作和远程网络操作两个模式。总开关采用网络型ATS,供电分路采用CT手自动一体接触器。

对于本领域技术人员而言,显然本实用新型不限于上述示范性实施例的细节,而且在不背离本实用新型的精神或基本特征的情况下,能够以其他的具体形式实现本实用新型。因此,无论从哪一点来看,均应将实施例看作是示范性的,而且是非限制性的,本实用新型的范围由所附权利要求而不是上述说明限定,因此旨在将落在权利要求的等同要件的含义和范围内的所有变化囊括在本实用新型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