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用于与Lightning插头配合的移动电源电路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7303991发布日期:2019-04-05 19:14阅读:676来源:国知局
一种用于与Lightning插头配合的移动电源电路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移动电源电路技术领域,尤其是指一种用于与Lightning插头配合的移动电源电路。



背景技术:

为了实现当输出端接有常规的USB A型插头,插入负载时自动开机这一功能,移动电源使用的移动电源芯片在休眠时输出端仍会有3v左右的电压存在。但Lightning插头的内部集成有芯片,一旦移动电源芯片的输出端在休眠时有输出电压,与其连接的Lightning插头输出的休眠电流就会达到400uA以上,远超移动电源行业标准100uA。因此现有的移动电源电路会在输出主回路中串联由电池的输出来控制通断的开关管。同时,移动电源芯片都具有直通功能,即能够在充电的同时进行放电。为了保证移动电源的使用安全,往往需要限制移动电源芯片的直通功能,因此现有的移动电源电路会在输出主回路中再串联一个由移动电源芯片的输入端来控制通断的开关管。因此现有的移动电源的输出主回路上往往会有两个开关管,这导致移动电源的输出主回路耗能较高,输出效率低下。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针对现有技术的问题提供一种用于与Lightning插头配合的、输出主回路耗能较低且输出效率较高的移动电源电路。

本实用新型采用如下技术方案:一种用于与Lightning插头配合的移动电源电路,包括移动电源芯片、电池、场效应管Q1、场效应管Q2、三极管Q3以及Lightning插头,所述移动电源芯片设有VCC引脚和VOUT引脚,所述移动电源芯片的VOUT引脚与所述Lightning插头的VBUS端电连接,所述三极管Q3的发射极与所述Lightning插头的VBUS端电连接,所述三极管Q3的基极与所述电池的输出端电连接,所述三极管Q3的集电极与所述场效应管Q1的源极电连接,所述场效应管Q1的栅极与所述移动电源芯片的VCC引脚电连接,所述场效应管Q1的漏极与所述场效应管Q2的栅极电连接,所述场效应管Q2的源极接地,所述场效应管Q2的漏极与所述Lightning插头的GND端电连接。

作为优选,所述移动电源电路还包括电阻R2,所述电池的输出端通过R2后与所述三极管Q3的基极电连接。

作为优选,所述移动电源电路还包括电容C1,移动电源芯片的VOUT引脚通过电容C1后接地。

作为优选,所述移动电源电路还包括电阻R1,所述电阻R1的一端与所述场效应管Q2的栅极电连接,所述电阻R1的另一端接地。

作为优选,所述移动电源电路还包括电阻R3,所述电阻R3的一端与场效应管Q1的栅极电连接,所述电阻R3的另一端接地。

作为优选,所述移动电源电路还包括二极管D1,所述二极管D1的阳极与所述场效应管Q1的漏极电连接,所述二极管D1的阴极与所述场效应管Q1的源极电连接。

作为优选,所述移动电源电路还包括二极管D2,所述二极管D2的阳极与所述场效应管Q2的源极电连接,所述三极管D2的阴极与所述场效应管Q2的漏极电连接。

作为优选,所述移动电源芯片的型号为MP5037。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通过设置由电池的输出端控制通断的三极管Q3以及由移动电源芯片的VCC引脚控制通断的场效应管Q1,并在移动电源的输出主回路上设置场效应管Q2,随后利用由三极管Q3和场效应管Q1串联而成的旁路来控制场效应管Q2的通断,从而使得输出主回路在只有一个开关管的情况下亦能实现限制直通以及限制休眠电压,从而保证输出主回路耗能较低且输出效率较高。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电路原理图。

附图标记为:1—移动电源芯片,2—电池,3—Lightning插头。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便于本领域技术人员的理解,下面结合实施例与附图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的说明,实施方式提及的内容并非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定。以下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进行详细的描述。

如图1所示,一种用于与Lightning插头配合的移动电源电路,包括移动电源芯片1、电池2、场效应管Q1、场效应管Q2、三极管Q3以及Lightning插头3,所述移动电源芯片1设有VCC引脚和VOUT引脚,所述移动电源芯片1的VOUT引脚与所述Lightning插头3的VBUS端电连接,所述三极管Q3的发射极与所述Lightning插头3的VBUS端电连接,所述三极管Q3的基极与所述电池2的输出端电连接,所述三极管Q3的集电极与所述场效应管Q1的源极电连接,所述场效应管Q1的栅极与所述移动电源芯片1的VCC引脚电连接,所述场效应管Q1的漏极与所述场效应管Q2的栅极电连接,所述场效应管Q2的源极接地,所述场效应管Q2的漏极与所述Lightning插头3的GND端电连接。

移动电源芯片的型号为MP5037。场效应管Q1用于实现限制直通的功能。当移动电源芯片1有输入时,即正在对电池进行充电时,场效应管Q1不导通,场效应管Q2也不导通,Lightning插头3无法放电;当移动电源芯片1没有输入时,即没有在对电池进行充电时,场效应管Q1导通。休眠状态指移动电源芯片1限制电池2放电的状态,非休眠状态指移动电源芯片1不对电池2进行限制,电池2能够正常放电的状态。三极管Q3用于实现在移动电源芯片1处于休眠状态时将Lightning插头3从主回路中断开的功能。在休眠状态下,电池2无输出,三极管Q3不导通,场效应管Q2也不导通,Lightning插头3无法放电;在非休眠状态下,电池2有输出,三极管Q3导通。场效应管Q1和三极管Q3串联,因此只有在场效应管Q1和三极管Q3均导通的情况下,场效应管Q2才导通,Lightning插头3才能够放电。本实用新型通过设置由电池2的输出端控制通断的三极管Q3以及由移动电源芯片1的输入端控制通断的场效应管Q1,并在移动电源的输出主回路上设置场效应管Q2,随后利用由三极管Q3和场效应管Q1串联而成的旁路来控制场效应管Q2的通断,从而使得输出主回路在只有一个开关管的情况下亦能实现限制直通以及限制休眠电压,从而保证输出主回路耗能较低且输出效率较高。

如图1所示,所述移动电源电路还包括电阻R2,所述电池2的输出端通过R2后与所述三极管Q3的基极电连接。通过电阻R2进行限流,防止大电流流过三极管Q3的基极而导致三极管Q3被烧坏。

如图1所示,所述移动电源电路还包括电容C1,移动电源芯片1的VOUT引脚通过电容C1后接地。通过电容C1对移动电源芯片1的输出信号进行滤波,从而减少Lightning插头3输出信号中的噪声。

如图1所示,所述移动电源电路还包括电阻R1,所述电阻R1的一端与所述场效应管Q2的栅极电连接,所述电阻R1的另一端接地。利用电阻R1为场效应管Q2提供偏置电压,使得场效应管Q2能够正常工作。

如图所示,所述移动电源电路还包括电阻R3,所述电阻R3的一端与场效应管Q1的栅极电连接,所述电阻R3的另一端接地。通过电阻R3为场效应管Q1提供偏置电压,使得场效应管Q1能够正常工作。

如图1所示,所述移动电源电路还包括二极管D1,所述二极管D1的阳极与所述场效应管Q1的漏极电连接,所述二极管D1的阴极与所述场效应管Q1的源极电连接。利用二极管D1保护场效应管Q1,防止场效应管Q1的漏极和场效应管Q1的源极之间的电压过高而导致场效应管Q1被击穿。

如图1所示,所述移动电源电路还包括二极管D2,所述二极管D2的阳极与所述场效应管Q2的源极电连接,所述三极管D2的阴极与所述场效应管Q2的漏极电连接。利用二极管D2保护场效应管Q2,防止场效应管Q2的漏极和场效应管Q2的源极之间的电压过高而导致场效应管Q2被击穿。

以上所述,仅是本实用新型较佳实施例而已,并非对本实用新型作任何形式上的限制,虽然本实用新型以较佳实施例公开如上,然而并非用以限定本实用新型,任何熟悉本专业的技术人员,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范围内,当利用上述揭示的技术内容作出些许变更或修饰为等同变化的等效实施例,但凡是未脱离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内容,依据本实用新型技术是指对以上实施例所作的任何简单修改、等同变化与修饰,均属于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的范围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