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单双节电池自适应且防反接供电电路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7058708发布日期:2019-03-08 17:46阅读:757来源:国知局
一种单双节电池自适应且防反接供电电路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供电电源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单双节电池自适应且防反接供电电路。



背景技术:

现有技术中的电池供电产品中,全部都是固定节数的电池供电,要么固定为单节电池供电,要么固定为双节或三节等供电。这种固定节数的电池供电方式限制了用户的灵活性。尤其是在大功率锂电池的电子烟应用领域,为单双节锂电池的灵活切换需求比较迫切。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单双节电池自适应且防反接供电电路,本实用新型方法简单,可靠性高,能够很好地被设计者掌握并应用到电池供电的各类产品设计中。

本实用新型提呈了以下解决方案:

一种单双节电池自适应且防反接供电电路,包括第一待装电池接口、第二待装电池接口以及电压输出端,还包括:微控制单元、第一采样电路、第二采样电路、第一控制电路、第二控制电路、第一开关电路、第二开关电路;

第一待装电池正极接口与第二待装电池负极接口连接,第一待装电池正极接口与所述第一开关电路的一端连接,第二待装电池正极接口与所述第二开关电路的一端连接,所述第一开关电路和第二开关电路的另一端均与所述电压输出端的一端连接;

所述微控制单元通过第一采样电路与所述第一待装电池接口连接,通过第二采样电路与所述第二待装电池接口连接;

所述微控制单元通过第一控制电路与所述第一开关电路连接,通过所述第二控制电路与所述第二开关电路连接;

所述微控制单元还与所述电压输出端的另一端连接;

所述第一开关电路包括PMOS管Q1和电阻R1,所述PMOS管Q1的栅极与所述第一控制电路连接,所述PMOS管Q1的漏极与所述第一待装电池的正极接口连接,所述PMOS管Q1的源极与所述电压输出端的一端连接,所述电阻R1的两端分别连接所述PMOS管Q1的栅极和源极;

所述第二开关电路包括PMOS管Q2、PMOS管Q5以及电阻R2,所述PMOS管Q2的栅极与所述第二控制电路连接,所述PMOS管Q2的漏极与所述第二待装电池的正极接口连接,所述PMOS管Q2的源极与所述PMOS管Q5的源极连接,所述PMOS管Q5的栅极与所述PMOS管Q2的栅极连接,所述PMOS管Q5的漏极与所述PMOS管Q1的源极连接,所述电阻R2的两端分别连接所述PMOS管Q2的栅极和源极。

其中,所述第一控制电路包括三极管Q3和电阻R3,所述三极管Q3的基极通过电阻R3与所述微控制单元连接,所述三极管Q3的集电极与所述PMOS管Q1的栅极连接,所述三极管Q3的发射极接地;

所述第二控制电路包括三极管Q4和电阻R4,所述三极管Q4的基极通过电阻R4与所述微控制单元连接,所述三极管Q4的集电极与所述PMOS管Q2的栅极连接,所述三极管Q4的发射极接地。

其中,所述第一采样电路包括电阻R5和电阻R7,所述电阻R5和电阻R7串联后,再串联在所述第一待装电池正极接口和第一待装电池负极接口两端,所述第一待装电池负极接口接地,所述电阻R5和电阻R7的公共端与所述微控制单元连接;

其中,所述第二采样电路包括电阻R6和电阻R8,所述电阻R6和电阻R8串联后,一端与所述第二待装电池正极接口连接,另一端接地,所述电阻R6和电阻R8的公共端与所述微控制单元连接。

作为优选,所述的一种单双节电池自适应且防反接供电电路包括稳压单元,所述第一开关电路和第二开关电路均通过所述稳压单元与所述电压输出端的一端连接,所述电压输出端的另一端与所述微控制单元连接。

作为优选,所述电阻R1为100千欧姆,电阻R2为100千欧姆。

作为优选,所述电阻R3为10千欧姆,电阻R4为10千欧姆。

作为优选,所述电阻R5为220千欧姆,电阻R6为470千欧姆,电阻R7为220千欧姆,电阻R8为220千欧姆。

本实用新型的一种单双节电池自适应且防反接供电电路的有益效果: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的一种单双节电池自适应且防反接供电电路,实现了单双节电池自适应供电电路,通过检测电池端各正极电压,确定电池节数后,打开相应开关,从而完成单双节电池供电的自动切换,极大地方便了用户,提高了用户对产品的体验满意度。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一种单双节电池自适应且防反接供电电路当只有一节电池反接时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一种单双节电池自适应且防反接供电电路当只有一节电池正接时的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一种单双节电池自适应且防反接供电电路当第一节电池正接、第二节电池反接时的结构示意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一种单双节电池自适应且防反接供电电路当第一节电池正接、第二节电池正接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使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技术方案及优点更加清楚明白,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方式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详细说明。

参考图1、2、3、4所示,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单双节电池自适应且防反接供电电路包括第一待装电池接口、第二待装电池接口以及电压输出端,还包括:微控制单元、第一采样电路、第二采样电路、第一控制电路、第二控制电路、第一开关电路、第二开关电路;

第一待装电池正极接口与第二待装电池负极接口连接,第一待装电池正极接口与所述第一开关电路的一端连接,第二待装电池正极接口与所述第二开关电路的一端连接,所述第一开关电路和第二开关电路的另一端均与所述电压输出端的一端连接;

所述微控制单元通过第一采样电路与所述第一待装电池接口连接,通过第二采样电路与所述第二待装电池接口连接;

所述微控制单元通过第一控制电路与所述第一开关电路连接,通过所述第二控制电路与所述第二开关电路连接;

所述微控制单元还与所述电压输出端的另一端连接;

所述第一开关电路包括PMOS管Q1和电阻R1,所述PMOS管Q1的栅极与所述第一控制电路连接,所述PMOS管Q1的漏极与所述第一待装电池的正极接口连接,所述PMOS管Q1的源极与所述电压输出端的一端连接,所述电阻R1的两端分别连接所述PMOS管Q1的栅极和源极;

所述第二开关电路包括PMOS管Q2、PMOS管Q5以及电阻R2,所述PMOS管Q2的栅极与所述第二控制电路连接,所述PMOS管Q2的漏极与所述第二待装电池的正极接口连接,所述PMOS管Q2的源极与所述PMOS管Q5的源极连接,所述PMOS管Q5的栅极与所述PMOS管Q2的栅极连接,所述PMOS管Q5的漏极与所述PMOS管Q1的源极连接,所述电阻R2的两端分别连接所述PMOS管Q2的栅极和源极。

其中,所述第一控制电路包括三极管Q3和电阻R3,所述三极管Q3的基极通过电阻R3与所述微控制单元的I/01端口连接,所述三极管Q3的集电极与所述PMOS管Q1的栅极连接,所述三极管Q3的发射极接地;

所述第二控制电路包括三极管Q4和电阻R4,所述三极管Q4的基极通过电阻R4与所述微控制单元的I/02端口连接,所述三极管Q4的集电极与所述PMOS管Q2的栅极连接,所述三极管Q4的发射极接地。

其中,所述第一采样电路包括电阻R5和电阻R7,所述电阻R5和电阻R7串联后,再串联在所述第一待装电池正极接口和第一待装电池负极接口两端,所述第一待装电池负极接口接地,所述电阻R5和电阻R7的公共端与所述微控制单元的ADC1端口连接;

其中,所述第二采样电路包括电阻R6和电阻R8,所述电阻R6和电阻R8串联后,一端与所述第二待装电池正极接口连接,另一端接地,所述电阻R6和电阻R8的公共端与所述微控制单元的ADC2端口连接。

作为优选,所述的一种单双节电池自适应且防反接供电电路包括稳压单元LDO,所述第一开关电路和第二开关电路均通过所述稳压单元LDO与所述电压输出端VCC的一端连接,所述电压输出端VCC的另一端与所述微控制单元VDD连接。

作为优选,所述电阻R1为100千欧姆,电阻R2为100千欧姆。

作为优选,所述电阻R3为10千欧姆,电阻R4为10千欧姆。

作为优选,所述电阻R5为220千欧姆,电阻R6为470千欧姆,电阻R7为220千欧姆,电阻R8为220千欧姆。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单双节电池自适应且防反接供电电路

防反接以及工作原理:

1、只接一节电池时:

参考图1,当第一电池BAT1反接后,此时PMOS管Q1不导通,所以能防止反向工作;

参考图2,当第一电池BAT1正接后,此时PMOS管Q1导通,微控制单元MCU通过第二采样电路判断出第二电池BAT2没有装,通过控制PMOS管Q1导通,PMOS管Q2关闭,切换到一节电池供电的模式;

2、两节电池都连接时:

参考图3,当第一电池BAT1正接后,再接第二节电池BAT2,当第二节电池BAT2反接时,此时PMOS管Q1导通,PMOS管Q5能够防止第一电池BAT1和第二节电池BAT2短路,微控制单元MCU通过第一采样电路和第二采样电路判断出第二电池BAT2反接,通过控制PMOS管Q1导通,PMOS管Q2不导通,切换到一节电池供电的模式;

参考图4,再重新把第二节电池BAT2正接时,微控制单元MCU通过第一采样电路和第二采样电路判断出第二电池BAT2正接,通过控制PMOS管Q1不导通,PMOS管Q2导通,切换到两节电池供电的模式;

通过此种方式就能对单双节电池供电进行自适应调整,极大地方便了用户的使用。

对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来说,可根据以上描述的技术方案以及构思,做出其它各种相应的改变以及形变,而所有的这些改变以及形变都应该属于本实用新型权利要求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