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装机构及安装系统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7450560发布日期:2019-04-20 02:35阅读:138来源:国知局
安装机构及安装系统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光伏发电技术领域,特别是涉及一种安装机构及安装系统。



背景技术:

柔性薄膜光伏发电作为一种新型的应用型技术,被越来越多的使用在建筑物上。例如,其可以利用太阳能这种可再生能源来转化为电能,很好的将传统的曲面瓦结构与太阳能薄膜发电集成起来,使得建筑物自身能够利用绿色、环保的太阳能资源产生电力。

目前,进行屋面处柔性光伏组件的安装施工时,首先是将柔性光伏组件通过粘接方式固定到铝制方通上,之后再使用长型自攻螺钉将铝制方通固定到波浪形彩钢瓦下方的钢制檩条上。然而该传统安装方式存在如下缺陷:由于自攻螺钉的钉帽嵌在铝制方通的腔体内部,因而安装之后不方便进行打胶作业,存在较大的漏水隐患;并且当某些檩条距离彩钢瓦距离较大时,继续采用长型自攻螺钉进行紧固则较难容易实现,导致安装难度与成本增高。



技术实现要素:

基于此,有必要提供一种安装机构,能够快速且便捷的安装固定柔性光伏组件,操作难度小且成本低,同时能够有效进行打胶作业,提高防水密封性能;安装系统通过采用该安装机构,使得柔性光伏组件的安装操作便捷、简单,并且安装后的系统密封性能好,防水性能佳。

其技术方案如下:

一方面,本申请提供一种安装机构,包括:

固定板组,所述固定板组用于安装相邻的两个柔性光伏组件;及

固定卡具,所述固定卡具包括第一紧固组件、第二紧固组件、第一卡体和第二卡体,所述第一卡体通过所述第一紧固组件装设在屋面瓦上,所述固定板组通过所述第二紧固组件装设在所述第二卡体上,所述第一卡体与所述第二卡体可拆卸连接。

上述的安装机构主要用于将柔性光伏组件安装到屋面瓦上。具体到操作时,可首先将柔性光伏组件预先装设到固定板组上,从而形成一个整体组件;紧接着将第一卡体通过第一紧固组件安装到屋面瓦上,之后将第二卡体与固定板组通过第二紧固组件连接,最后使第一卡体与第二卡体连接即可。由于是通过第一卡体和第一紧固组件将柔性光伏组件直接装设到屋面瓦上,使得即便是某些檩条距离外层距离较大时,也无需采用较长尺寸的第一紧固组件,就能够快速、牢固且便捷的进行固定卡具连同柔性光伏组件一起安装;并且,通过第一卡体与第二卡体的可拆卸连接,使得安装后的第一紧固组件能够先暴露在安装人员面前的,因而便于进行打胶作业,利于提升密封防水性能,最后再将第一卡体与第二卡体连接,完成整个组装作业,操作简单、便捷。

下面对本申请的技术方案作进一步地说明: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第一卡体的一端设有第一卡钩,所述第二卡体的一端设有第二卡钩,所述第一卡钩与所述第二卡钩钩扣配合。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第一卡钩朝背离所述第一紧固组件的方向倾斜设置,所述第二卡钩与所述第一卡钩的倾斜角度适配。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还包括锁紧连接件,所述第一卡体的另一端设置有固定板,所述固定板和所述第二卡体的另一端的对应位置分别开设有第一装配孔,所述锁紧连接件穿设固定于两个所述第一装配孔内。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第一紧固组件包括第一紧固件和固定套,所述第一卡体与所述屋面瓦的对应位置分别开设有第一安装孔,所述第一紧固件穿设于两个所述第一安装孔、并与所述固定套连接。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还包括柔性垫层,所述柔性垫层夹设于所述第一卡体与所述屋面瓦之间。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固定板组包括对称布置的第一板组和第二板组,所述第一板组和所述第二板组分别用于安装相邻的两个所述柔性光伏组件;所述第二紧固组件包括至少一个第二紧固件和至少一个第三紧固件,所述第一板组通过所述第二紧固件装设在所述第二卡体上,所述第二板组通过所述第三紧固件装设在所述第二卡体上。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第二卡体面向所述第一卡体的侧面上还设置有密封体,所述密封体与所述第二卡体配合形成密封腔,所述第二紧固件和所述第三紧固件均伸入所述密封腔内。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第一板组和所述第二板组均包括底板、及设置于所述底板上的粘接层,所述粘接层用于与所述柔性光伏组件粘接固定。

另一方面,本申请还提供一种安装系统,其包括柔性光伏组件、檩条、屋面瓦和如上所述的安装机构,所述屋面瓦装设在所述檩条上,所述安装机构装设在所述屋面瓦的梯形波峰上,所述柔性光伏组件装设在所述安装机构上。安装系统通过采用该安装机构,使得柔性光伏组件的安装操作便捷、简单,并且安装后的系统密封性能好,防水性能佳。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所述的安装机构的安装结构示意图;

图2为图1所示安装结构的A-A处的剖面图。

附图标记说明:

100、固定板组,110、底板,120、粘接层,200、柔性光伏组件,300、固定卡具,310、第一紧固组件,311、第一紧固件,312、固定套,320、第二紧固组件,321、第二紧固件,322、第三紧固件,330、第一卡体,331、第一卡钩,332、固定板,340、第二卡体,341、第二卡钩,400、第一防水体,500、第二防水体,600、柔性垫层,700、屋面瓦,800、密封体,900、密封腔,1000、锁紧连接件。

具体实施方式

为使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技术方案及优点更加清楚明白,以下结合附图及具体实施方式,对本实用新型进行进一步的详细说明。应当理解的是,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方式仅用以解释本实用新型,并不限定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

需要说明的是,当元件被称为“固设于”、“设置于”或“安设于”另一个元件,它可以直接在另一个元件上或者也可以存在居中的元件。当一个元件被认为是“连接”另一个元件,它可以是直接连接到另一个元件或者可能同时存在居中元件;一个元件与另一个元件固定连接的具体方式可以通过现有技术实现,在此不再赘述,优选采用螺纹连接的固定方式。

除非另有定义,本文所使用的所有的技术和科学术语与属于本实用新型的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通常理解的含义相同。本文中在本实用新型的说明书中所使用的术语只是为了描述具体的实施方式的目的,不是旨在于限制本实用新型。本文所使用的术语“及/或”包括一个或多个相关的所列项目的任意的和所有的组合。

本实用新型中所述“第一”、“第二”不代表具体的数量及顺序,仅仅是用于名称的区分。

如图1和图2所示,为本申请展示的一种实施例的安装机构,包括:固定板组100,所述固定板组100用于安装相邻的两个柔性光伏组件200;及固定卡具300,所述固定卡具300包括第一紧固组件310、第二紧固组件320、第一卡体330和第二卡体340,所述第一卡体330通过所述第一紧固组件310装设在屋面瓦700上,所述固定板组100通过所述第二紧固组件320装设在所述第二卡体340上,所述第一卡体330与所述第二卡体340可拆卸连接。

上述的安装机构主要用于将柔性光伏组件200安装到屋面瓦700上。具体到操作时,可首先将柔性光伏组件200预先装设到固定板组100上,从而形成一个整体组件;紧接着将第一卡体330通过第一紧固组件310安装到屋面瓦700上,之后将第二卡体340与固定板组100通过第二紧固组件320连接,最后使第一卡体330与第二卡体340连接即可。由于是通过第一卡体330和第一紧固组件310将柔性光伏组件200直接装设到屋面瓦700上,使得即便是某些檩条距离外层距离较大时,也无需采用较长尺寸的第一紧固组件310,就能够快速、牢固且便捷的进行固定卡具300连同柔性光伏组件200一起安装;并且,通过第一卡体330与第二卡体340的可拆卸连接,使得安装后的第一紧固组件310能够先暴露在安装人员面前的,因而便于进行打胶作业,利于提升密封防水性能,最后再将第一卡体330与第二卡体340连接,完成整个组装作业,操作简单、便捷。

需要说明的是,上述屋面瓦700可以是彩钢瓦、玻璃瓦、石棉瓦、玻纤瓦、铝合金瓦等其中的任意一种,上述类型的瓦片均为波浪形结构,即瓦片由多个条形凸体和多个条形凹体一一间隔衔接构成,凸体和凹体的截面形状可以是矩形、梯形、半圆形等。具体到本实施例中,屋面瓦700选用彩钢瓦,且截面形状为梯形。

本技术方案通过结构优化设计的固定卡具300取代传统的铝制方通,且固定方式由铝制方通通过长型螺钉与檩条连接,更改为常规尺寸的第一紧固组件310将固定卡具300与彩钢瓦的波峰连接,使得安装易于实施,降低安装要求,同时安装在第一卡体330后的第一紧固组件310是暴露于环境中的,使得安装人员能够在可视情况下进行打胶作业。

为了保证足够的结构强度,同时降低重量,第一卡体330和第二卡体340均可选采用铝合金制作。

请继续参阅图2,在一可选实施例中,所述第一卡体330的一端设有第一卡钩331,所述第二卡体340的一端设有第二卡钩341,所述第一卡钩331与所述第二卡钩341钩扣配合。因此不仅可以快速完成第一卡体330与第二卡体340的装配连接,并且该钩扣连接方式的装联强度高,且装拆方便,易于实施。

为了防止外部雨水从第一钩体与第二钩体的装配缝隙渗入而影响密封性能,进一步地,所述第一卡钩331朝背离所述第一紧固组件310的方向倾斜设置,所述第二卡钩341与所述第一卡钩331的倾斜角度适配。此时,第一钩体与第二钩体配合形成了斜向下方向的配合缝,该配合缝能够有效阻挡雨水灌入。

或者,作为可替代实施方式,也可以将第一钩体与第二钩体的形状制作成波浪形等,使得配合形成的缝隙为波浪型或迂回型,这样采用变路径的方式也能够有效阻挡雨水进入。

为了进一步提高第一卡体330与第二卡体340的装配强度,在上述实施例的基础上,安装机构还包括锁紧连接件1000,所述第一卡体330的另一端设置有固定板332,所述固定板332和所述第二卡体340的另一端的对应位置分别开设有第一装配孔,所述锁紧连接件1000穿设固定于两个所述第一装配孔内。具体到本实施例中,锁紧连接件为螺钉、螺栓等螺纹件,两个第一装配孔为螺纹孔。此时,通过一侧的第一钩体与第二钩体钩扣连接,另一侧的螺纹件与螺孔螺接,能够限制第一卡体330与第二卡体340两个侧部的所有移动自由度,且两侧的连接结构能够彼此限制,进而使得第一卡体330与第二卡体340的装联强度高,连接稳定性好。

锁紧连接件的钉帽上涂装有第二防水体500,能够方式外部雨水渗入第一卡体330内,提高固定卡具的防水性能。

请继续参阅图2,此外,所述第一紧固组件310包括第一紧固件311和固定套312,所述第一卡体330与所述屋面瓦700的对应位置分别开设有第一安装孔,所述第一紧固件311穿设于两个所述第一安装孔、并与所述固定套312连接。具体地,第一紧固件311为螺栓,固定套312为铆螺母,当螺栓穿过两个第一安装孔后,与铆螺母铆接固定。该连接方式结构简单,连接强度大,使固定卡具300与屋面瓦700的装联强度大。

第一紧固件311的钉帽上涂装有第一防水体400,能够使第一卡体330具有更好的密封性能。

可以理解的,第一防水体400和第二防水体500均为采用打胶方式涂覆的一层起到密封防水作用的耐候胶水。

进一步地,安装机构还包括柔性垫层600,所述柔性垫层600夹设于所述第一卡体330与所述屋面瓦700之间。该柔性垫层600能够起到缓压、保护作用,避免第一安装板与屋面瓦700的直接硬对硬的刚性挤压而因受力过大发生形变,同时也具有一定的防水密封性能。

所述固定板组100包括对称布置的第一板组和第二板组,所述第一板组和所述第二板组分别用于安装相邻的两个所述柔性光伏组件200;所述第二紧固组件320包括至少一个第二紧固件321和至少一个第三紧固件322,所述第一板组通过所述第二紧固件321装设在所述第二卡体340上,所述第二板组通过所述第三紧固件322装设在所述第二卡体340上。所述第一板组和所述第二板组均包括底板110、及设置于所述底板110上的粘接层120,所述粘接层120用于与所述柔性光伏组件200粘接固定。

也即固定板组100由第一板组和第二板组两个组件构成,且第一板组与第二板组成对称结构布置关系。并且,第一板组和第二板组可以实现多个柔性光伏组件200中的相邻两个的续拼连接,且可以保证处于近似同一水平面内,确保柔性光伏组件200的安装质量。具体到本实施例中,第二紧固件321和第三紧固件322可选是自攻自钻螺钉,第二卡体340和底板110的相应位置上分别开设有至少一组两个通孔或螺纹孔,分别与两个自攻自钻螺钉螺接。该安装方式操作简单、易于实施,利于提高安装效率。柔性光伏组件200通过该粘接层120便可以快速且牢固的安装到底板110上,该安装方式不会对柔性光伏组件200造成损伤,利于提升使用寿命。

可以理解的,上述粘接层120可以是背胶、胶水、双面胶等起到粘接作用的材料或部件,具体可根据本领域技术人员的实际需要在现有技术中进行选择使用。

请继续参阅图2,进一步地,所述第二卡体340面向所述第一卡体330的侧面上还设置有密封体800,所述密封体800与所述第二卡体340配合形成密封腔900,所述第二紧固件321和所述第三紧固件322均伸入所述密封腔900内;并且上述用于安装第二紧固件321和第三紧固件322的通孔或螺纹孔的正投影也落入到密封腔900内。如此,即便发生渗水问题,水也能够被集中并限制在该密封腔900内,并不会向第一卡体330继续渗漏而造成损害,可提升固定卡具300的密封性能与使用安全性。

第二卡体340面对密封体的侧面上设置有半封闭的弧形配件,该弧形配件开设有过孔。当安装机构组装完毕之后,最后一步就是采用封板将固定卡具300的两个开口的侧面进行封堵,封堵时采用螺钉进行拧紧固定,而该弧形配件就是用于与螺钉进行装配连接的。

另一方面,本申请还提供一种安装系统,其包括柔性光伏组件200、檩条、屋面瓦700和如上所述的安装机构,所述屋面瓦700装设在所述檩条上,所述安装机构装设在所述屋面瓦700的梯形波峰上,所述柔性光伏组件200装设在所述安装机构上。安装系统通过采用该安装机构,使得柔性光伏组件200的安装操作便捷、简单,并且安装后的系统密封性能好,防水性能佳。

且需要说明的是,为了进一步提高固定卡具300与屋面瓦700、固定卡具300与固定板组100的装联强度,上述第一紧固件311、第二紧固件321、第三紧固件322的数量优选布置两个或以上。

以上所述实施例的各技术特征可以进行任意的组合,为使描述简洁,未对上述实施例中的各个技术特征所有可能的组合都进行描述,然而,只要这些技术特征的组合不存在矛盾,都应当认为是本说明书记载的范围。

以上所述实施例仅表达了本实用新型的几种实施方式,其描述较为具体和详细,但并不能因此而理解为对实用新型专利范围的限制。应当指出的是,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构思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变形和改进,这些都属于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因此,本实用新型专利的保护范围应以所附权利要求为准。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