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感应位置可调式无线充电手机支架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7880017发布日期:2019-06-13 10:24阅读:334来源:国知局
一种感应位置可调式无线充电手机支架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电子产品技术领域,尤其是一种感应位置可调式无线充电手机支架。



背景技术:

无线充电技术是一种利用电磁波感应原理进行电能传输的技术,即:利用发射端感应线圈与接收端感应线圈之间的磁场感应来实现充电的目的。由于,此技术充电方便快捷、通用性强,且无需利用电源连接线即可完成充电作业,可以大大减少不同规格接口的电源线的使用数量等突出的特点,使其得到了迅速的发展及广泛的应用。

随着智能手机、平板电脑、电子阅读器等便携式移动电子产品的普及使用,诸如手机支架等配套产品也应运而生。目前,市面上的一些手机支架虽然配置了无线充电功能,但仍然存在如下问题:

1、支架内的感应线圈的位置相对固定且大多为单个发射线圈,为能够有效地将电磁信号转换为电能,通常需要保证待充对象(如智能手机)内的接收线圈与支架内的发射线圈保持对中;然而,由于各类电子产品的尺寸有所差异,使得通过支架往往无法兼顾多种不同尺寸的电子产品;由此,不但会导致支架的适用范围受限,而且会影响到对待充对象的充电效果,造成充电效率低下或者无法充电。为规避前述缺陷,个别手机支架上也会采用双发射线圈或三发射线圈,以期扩大电磁感应的区域或面积,但这种方式不但会增加支架的制造及使用成本,也会增加支架的结构复杂性。

2、以能够与无线充电技术进行结合使用的卡夹式手机支架为例,其主要是利用多个夹臂以机械的方式来夹取固定待充对象,用户每次放置或者提取待充对象时均需要拉动或调整夹臂,无形中降低了用户的体验效果。



技术实现要素:

针对上述现有技术存在的不足,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感应位置可调式无线充电手机支架。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如下技术方案:

一种感应位置可调式无线充电手机支架,它包括夹持座、电控模块和线圈模块;所述夹持座的表面壁上开设有限位条口,所述线圈模块包括封装于夹持座内并邻近夹持座的表面壁分布的发射线圈以及内端与发射线圈相连且外端贯穿于限位条口分布的调节滑钮,所述调节滑钮沿限位条口的开设方向带动发射线圈在夹持座内作位置移动,且所述发射线圈通过挠性连接线与电控模块作电连接。

优选地,所述夹持座的表面壁的外侧设置有第一沉槽,所述限位条口位于第一沉槽的槽面上,所述调节滑钮的顶端面与第一沉槽的槽壁的顶端面相平齐。

优选地,所述第一沉槽的槽面且位于限位条口的边侧设置有沿调节滑钮的移动方向分布的行程刻度。

优选地,所述夹持座的表面壁的外侧开设有环绕第一沉槽分布的第二沉槽,所述第二沉槽内填充有防滑垫,所述防滑垫的表面与第一沉槽的槽壁的顶端面相平齐或凸出于第一沉槽的槽壁的顶端面。

优选地,所述调节滑钮包括一嵌装于发射线圈内的联动盘、夹持于发射线圈与夹持座的表面壁支架的抵压盘以及与联动盘连为一体并同时贯穿于抵压盘和限位条口分布的滑动钮柱。

优选地,所述滑动钮柱朝联动盘的底面侧作轴向延伸后还形成有导向柱,所述夹持座内开设有用于供导向柱对位嵌合并与限位条口呈平行分布的导向滑槽。

优选地,所述夹持座包括:

支撑座,所述支撑座内设置有一用于将支撑座的内部空间分隔为前腔室和后腔室的中隔板,且所述支撑座的左右两侧分别开设有一与后腔室相贯通的导向滑口,所述发射线圈封装于前腔室内;

左夹臂,所述左夹臂的内端由位于支撑座的左侧的导向滑口插套于后腔室内;

右夹臂,所述右夹臂的内端由位于支撑座的右侧的导向滑口插套于后腔室内并与左夹臂的内端作传动连接或弹性连接。

优选地,所述夹持座还包括装设于后腔室内并与电控模块作电连接的动力马达、套装于动力马达的输出轴上的动力螺杆以及与动力螺杆直接或间接啮合的动力齿轮,所述左夹臂的内端形成有一左齿条臂,所述右夹臂的内端形成有一与左齿条臂呈并行分布的右齿条臂,所述动力齿轮夹持于左齿条臂与右齿条臂之间并同时与左齿条臂和右齿条臂相啮合。

优选地,所述左夹臂的内端还形成有一与左齿条臂并行分布的导向臂,所述右齿条臂具为一内端侧开设有一类“U”形缺口的板状结构物,所述右齿条臂的啮齿结构位于类“U”形缺口的其中一个纵向侧壁上并与左齿条臂的啮齿结构相对分布,所述右齿条臂的表面上且位于右齿条臂的啮齿结构的所在侧设置有供导向臂对位嵌合的导向槽,所述动力齿轮位于类“U”形缺口内并通过至少一个传动齿轮与动力螺杆作啮合连接。

优选地,所述电控模块包括分别与发射线圈和动力马达作电连接的驱动板、嵌装于支撑座的表面壁上并与驱动板作电连接的感应器以及嵌装于支撑座的侧壁上并与驱动板作电连接的电源接口。

优选地,所述夹持座还包括装设于支撑座的底边侧的承重夹臂。

由于采用了上述方案,本实用新型利用调节滑钮可实现一键式的线圈位置调节,即:根据待充对象的尺寸规格或者其本体内的接收线圈的布置位置,通过推拉调节滑钮来调整发射线圈的位置,以确保发射线圈能够与待充对象内的接收线圈相对中,从而实现最佳的充电效率;其结构简单紧凑、线圈位置调节方便快捷,而且可避免因采用多线圈而导致支架成本过高的问题,具有很强的实用价值和市场推广价值。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结构装配示意图(一);

图2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结构装配示意图(二);

图3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截面结构示意图;

图4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结构分解示意图;

图5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夹臂在收纳状态下的结构关系示意图;

图6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夹臂在拉伸状态下的结构关系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进行详细说明,但是本实用新型可以由权利要求限定和覆盖的多种不同方式实施。

如图1至图6所示,本实施例提供的一种感应位置可调式无线充电手机支架,它包括用于对诸如手机等待充对象进行夹持固定放置的夹持座a、用于与外部电源进行连接的电控模块b以及用于对待充对象进行无线感应充电的线圈模块c;其中,在夹持座a的表面壁上开设有限位条口d,而线圈模块c则包括封装于夹持座a内并邻近夹持座a的表面壁分布的发射线圈11以及内端与发射线圈11相连且外端贯穿于限位条口d分布的调节滑钮12,发射线圈11通过挠性连接线(图中未示出)与电控模块作电连接,调节滑钮12沿限位条口d的开设方向带动发射线圈11在夹持座a内作位置移动。

由此,利用开设于夹持座a上的限位条口d为调节滑钮12的移动提供空间位置,通过调节滑钮12与发射线圈11的连接关系来带动发射线圈11在夹持座a内进行位置移动,而利用挠性连接线则可保证发射线圈11与电控模块b进行电连接,从而使得用户在将诸如手机等待充对象置于夹持座a之前,可根据待充对象的尺寸规格或者其本体内的接收线圈的布置位置,通过推拉调节滑钮12来调整发射线圈11的位置,以确保发射线圈11能够与待充对象内的接收线圈相对中,进而保证实现最佳的充电效率;同时,利用调节滑钮12可实现一键式的线圈位置调节,不但极大地增强了无线充电的便捷性,而且可避免因采用双线圈或三线圈而导致支架成本过高的问题。另外,需要指出的是,本实施例的支架仅以手机支架为例进行说明,其适用范围包括但不限于智能手机、平板电脑、电子阅读器等具有无线待充功能的电子产品;同时,本实施例的限位条口d的开设方向可根据实际需求沿夹持座a的长度方向和/或宽度方向进行直线布置;当然,也可以非直线(如曲线、波浪线或环线)等走向形式进行布置。

为避免因调节滑钮12的设置影响待充对象与发射线圈11之间的对应关系,以期最大限度地减小两者之间的间距,从而增强充电效果,在夹持座a的表面壁的外侧设置有第一沉槽e,限位条口d位于第一沉槽e的槽面上,而调节滑钮12的顶端面则与第一沉槽e的槽壁的顶端面相平齐。由此,通过避免调节滑钮12突出夹持座a的表面使得待充对象能够与发射线圈11作近距离接触,同时,利用第一沉槽e所形成的凹陷结构形式,也可便于用户对调节滑钮12进行推拉操控。

为能够直观地为用户提供发射线圈11处于夹持座a内的相对位置,便于用户根据待充对象的尺寸规格对发射线圈11进行准确地位置调整,在第一沉槽e的槽面且位于限位条口d的边侧设置有沿调节滑钮12的移动方向分布的行程刻度f。

作为一个优选方案,为保证待充对象能够被稳固地夹持于夹持座a上,在夹持座a的表面壁的外侧开设有环绕第一沉槽e分布的第二沉槽g,在第二沉槽g内填充有防滑垫h,其中,防滑垫h的表面与第一沉槽e的槽壁的顶端面相平齐或凸出于第一沉槽e的槽壁的顶端面,从而使得待充对象能够与防滑垫h保持紧凑接触,进而防止在对其进行充电或者使用时出现位置偏移。

为优化调节滑钮12与发射线圈11之间的结构关系,在保证调节滑钮12带动发射线圈11进行位置移动的效果;本实施例的调节滑钮12包括一嵌装于发射线圈11内的联动盘121、夹持于发射线圈11与夹持座a的表面壁支架的抵压盘122以及与联动盘121连为一体并同时贯穿于抵压盘122和限位条口d分布的滑动钮柱123。由此,可利用夹持座a的表面壁对抵压盘122的结构挤压效应来使其能够对发射线圈11在限位条口d的垂直方向(可以理解为是夹持座a的前后方向)进行限位,防止调节滑钮12凸出于夹持座a的表面;而利用联动盘121与发射线圈11之间的嵌装固定关系,则可通过推拉滑动钮柱123则可同时带动发射线圈11、抵压盘12和联动盘121在夹持座a内进行位置移动。

当然,为了配合限位条口d使滑动钮柱123只能定向地带动发射线圈11进行位置移动,滑动钮柱123朝联动盘121的底面侧作轴向延伸后还形成有导向柱124,相对应地,在夹持座a内开设有用于供导向柱124对位嵌合并与限位条口d呈平行分布的导向滑槽(图中未示出)。

为最大限度地优化整个支架的结构,本实施例的夹持座a包括:

一由面盖21和底壳22作相对拼装并锁固为一体的支撑座,在支撑座内设置有一用于将支撑座的内部空间分隔为前腔室A和后腔室B的中隔板23,并且在支撑座的左右两侧分别开设有一与后腔室B相贯通的导向滑口k,而发射线圈11则封装于前腔室A内;

一左夹臂31,其内端由位于支撑座的左侧的导向滑口K插套于后腔室B内;

一右夹臂41,其内端由位于支撑座的右侧的导向滑口K插套于后腔室B内并与左夹臂31的内端作传动连接(如利用齿轮等传动部件作传动连接)或弹性连接(如利用拉簧等弹性部件作弹性连接)。

由此,利用中隔板23可将整个支撑座的内部空间分隔为用于供发射线圈11进行对位装配的前腔室A及用于供夹臂的内端进行结构布置或连接的后腔室B;当然,通过前文所述及的夹持座a的结构关系可知:限位条口d是开设于面盖21上的。当操控左右夹臂相对于支撑座作相向运动时(如利用弹性连接件的弹性拉动两者作相向运动或者传动部件带动两者作相向运动)即可将待充对象牢固地夹持于支撑座上,以保证待充对象放置的稳定性。

为能够实现整个夹持座a的自动化动作,增强用户体验效果,本实施例的夹持座a还包括装设于后腔室B内并与电控模块b作电连接的动力马达51、套装于动力马达51的输出轴上的动力螺杆52以及与动力螺杆52直接或间接啮合的动力齿轮53,在左夹臂31的内端形成有一左齿条臂32,在右夹臂32的内端形成有一与左齿条臂32呈上下并行分布的右齿条臂42,而动力齿轮53则夹持于左齿条臂32与右齿条臂42之间并同时与左齿条臂32和右齿条臂42相啮合。如此,利用电控模块b对动力马达51的控制关系实现对动力马达51的动力输出控制,从而利用动力螺杆52与动力齿轮53之间的结构啮合及传动关系以及动力齿轮53与齿条臂之间的结构啮合关系,在动力马达51进行动力输出时,可实现左夹臂31与右夹臂41之间的相向运动以夹紧置于支撑座上的待充对象或者相背运动以便松开待充对象。

为确保左右夹臂能够进行稳定且顺畅地相向或相背运动,在左夹臂31的内端还形成有一与左齿条臂32并行分布的导向臂33,而右齿条臂42则具为一内端侧开设有一类“U”形缺口m的板状结构物,右齿条臂42的啮齿结构位于类“U”形缺口m的其中一个纵向侧壁上并与左齿条臂32的啮齿结构相对分布,同时,在右齿条臂42的表面上且位于右齿条臂42的啮齿结构的所在侧设置有供导向臂33对位嵌合的导向槽43,而动力齿轮53则位于类“U”形缺口m内并通过至少一个传动齿轮54与动力螺杆52作啮合连接。由此,当动力齿轮53带动做右齿条臂进行相对位置移动时,可利用导向槽43与导向臂33之间以叠置嵌合的关系,保证两者能够进行定向的移动;同时,利用传动齿轮54则可实现对动力马达51的输出扭矩及转速的变换,以保证夹臂具有最为合理的移动的速度以及夹持力。

为优化整个支架的实用功能,本实施例的电控模块b包括分别与发射线圈11和动力马达51作电连接的驱动板61、嵌装于支撑座的表面壁上并与驱动板61作电连接的感应器62(其可根据实际情况采用诸如红外传感器等传感器件)以及嵌装于支撑座的侧壁上并与驱动板61作电连接的电源接口63。由此,当利用电源接口63与外部电源(如固定电源、移动电源或车载电源等)进行连接后,并且将待充对象置于支撑座上后即会对感应器62进行遮挡,而后驱动板11根据感应器62所检测到的信号控制动力马达51进行动作以利用夹臂将待充对象夹紧,最后再通过发射线圈11向待充对象发送电磁信号已进行无线充电。

为最大限度地保证待充对象被牢固地夹持于支撑座上,本实施例的夹持座a还包括装设于支撑座的底边侧的承重夹臂71,以利用承重夹臂71托住待充对象以便于左右夹臂进行动作后将待充对象夹固。当然,为便于支架的放置,在底壳22的底面壁上还设置有一支撑物连接件72,以利用支撑物连接件72与诸如球头支撑座、风口夹等配件进行装配连接后,将整个支架置于诸如桌面等支撑物上或夹持于车辆驾驶室的空调风口处。

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例,并非因此限制本实用新型的专利范围,凡是利用本实用新型说明书及附图内容所作的等效结构或等效流程变换,或直接或间接运用在其他相关的技术领域,均同理包括在本实用新型的专利保护范围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