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智能配电箱多功能柜门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8207030发布日期:2019-07-19 21:50阅读:267来源:国知局
一种智能配电箱多功能柜门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电力设备技术领域,具体为一种智能配电箱多功能柜门。



背景技术:

配电箱是按电气接线要求将开关设备、测量仪表、保护电器和辅助设备组装在封闭或半封闭金属柜中或屏幅上,构成低压配电箱,现有的配电箱大多为办封闭结构,需要将配电箱柜门打开后才能观察内部结构,同时现有的配电箱其防尘和散热存在不足,在利用风力进行散热时,可能会将外界空气中的灰尘带入,造成配电箱内部的集尘,同时现有的配电箱打开较为麻烦,不方便使用者进行使用,所以急需一种智能配电箱多功能柜门来解决上述问题。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智能配电箱多功能柜门,以解决上述背景技术中提出的问题。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如下技术方案:一种智能配电箱多功能柜门,包括配电箱壳体、转动连接在配电箱壳体侧端面的转动轴、通过转动轴与配电箱壳体进行转动连接的固定门板以及固定连接在固定门板内部的弹性把手,所述固定门板的内端面上部均匀等距固定连接有四组支撑板,能方便使用者将配电箱壳体内部的其他元器件放置在支撑板,提高了装置内部对元器件容纳体积,且位于所述支撑板的正下方固定嵌接有用于观察的钢化玻璃板,能方便使用者在不打开固定门板的情况下,直接观察配电箱壳体内部的情况,提高装置的便捷性能,所述钢化玻璃板的正下方均匀等距固定连接有三组用于散热的TX9984-过滤风扇,TX9984-过滤风扇其内部具有过滤棉,能将空气中的灰尘进行快速的过滤,同时也能单向的进行散热,提高了装置的除灰和散热功能,所述固定门板包括门板壳体、玻璃卡槽、风扇卡槽和把手卡槽,所述门板壳体的内端面中部开设有用于固定所述钢化玻璃板的玻璃卡槽,能方便使用者对钢化玻璃板进行快捷的安装和更换,提高了装置的便捷性能,且位于所述玻璃卡槽的正下方开设有三组风扇卡槽,所述玻璃卡槽的侧部开设有把手卡槽,所述配电箱壳体包括配电箱外壳、连接内腔、限位卡板和防尘罩,所述配电箱外壳的侧端面开设有连接内腔,且所述连接内腔的内端一侧固定连接有限位卡板,所述配电箱外壳背离所述限位卡板的一侧均匀等距固定连接有四组防尘罩,能提高配电箱壳体外部的防尘性能,防止外部尘土进入配电箱壳体内部。

上述方案的优选方案为:所述弹性把手包括固定把手、连接轴、弹簧和卡接板,所述固定把手的下端面中心处固定连接有连接轴,且所述连接轴的外部固定套接有弹簧,能为固定把手在将门板壳体封闭后提供自动复位的弹力,方便使用者的封闭,所述弹簧的上端面固定连接有用于连接的垫片,方便将弹性把手与门板壳体相连接,提高了装置的稳定性,所述连接轴的底部固定连接有卡接板,方便了后续的卡接。

上述方案的优选方案为:所述门板壳体的外端面向内凹形成外框,且所述外框的厚度与配电箱壳体的厚度相等,能方便使用者进行闭合,同时也能提高装置闭合后的封闭性。

上述方案的优选方案为:所述玻璃卡槽与钢化玻璃板相适配卡接,所述风扇卡槽与TX9984-过滤风扇相适配卡接,方便了使用者进行快捷的安装,提高了装置的便捷性能。

上述方案的优选方案为:所述限位卡板的厚度为卡接板长度的两倍,能防止卡接板长度过长,造成固定门板封闭的稳定性降低,所述弹性把手通过垫片固定在把手卡槽的内侧面与固定门板进行弹性连接,能方便后续将固定门板闭合后,弹性把手内部的卡接板自动复位进行封闭。

上述方案的优选方案为:所述配电箱外壳的侧端面均匀等距开设有四组通风口,且所述通风口与防尘罩正对,提高了装置内部的除尘性和散热性。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如下:

固定门板的内端面上部均匀等距固定连接有四组支撑板,能方便使用者将配电箱壳体内部的其他元器件放置在支撑板,提高了装置内部对元器件容纳体积,且位于所述支撑板的正下方固定嵌接有用于观察的钢化玻璃板,能方便使用者在不打开固定门板的情况下,直接观察配电箱壳体内部的情况,提高装置的便捷性能,所述钢化玻璃板的正下方均匀等距固定连接有三组用于散热的TX9984-过滤风扇,TX9984-过滤风扇其内部具有过滤棉,能将空气中的灰尘进行快速的过滤,同时也能单向的进行散热,提高了装置的除灰和散热功能。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主体爆炸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的主体组装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的固定门板结构示意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的配电箱壳体结构示意图;

图5为本实用新型的弹性把手结构示意图。

图中:1-固定门板、2-支撑板、3-配电箱壳体、4-TX9984-过滤风扇、5-转动轴、6-弹性把手、7-钢化玻璃板、101-门板壳体、102-玻璃卡槽、103-风扇卡槽、104-把手卡槽、301-配电箱外壳、302-连接内腔、303-限位卡板、304-防尘罩、601-固定把手、602-连接轴、603-弹簧、604-卡接板。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请参阅图1-5,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一种实施例:一种智能配电箱多功能柜门,包括配电箱壳体3、转动连接在配电箱壳体3侧端面的转动轴5、通过转动轴5与配电箱壳体3进行转动连接的固定门板1以及固定连接在固定门板1内部的弹性把手6,固定门板1的内端面上部均匀等距固定连接有四组支撑板2,能方便使用者将配电箱壳体3内部的其他元器件放置在支撑板2,提高了装置内部对元器件容纳体积,且位于支撑板2的正下方固定嵌接有用于观察的钢化玻璃板7,能方便使用者在不打开固定门板1的情况下,直接观察配电箱壳体3内部的情况,提高装置的便捷性能,钢化玻璃板7的正下方均匀等距固定连接有三组用于散热的TX9984-过滤风扇4,TX9984-过滤风扇4其内部具有过滤棉,能将空气中的灰尘进行快速的过滤,同时也能单向的进行散热,提高了装置的除灰和散热功能,固定门板1包括门板壳体101、玻璃卡槽102、风扇卡槽103和把手卡槽104,门板壳体101的内端面中部开设有用于固定钢化玻璃板7的玻璃卡槽102,能方便使用者对钢化玻璃板7进行快捷的安装和更换,提高了装置的便捷性能,且位于玻璃卡槽102的正下方开设有三组风扇卡槽103,玻璃卡槽102的侧部开设有把手卡槽104,配电箱壳体3包括配电箱外壳301、连接内腔302、限位卡板303和防尘罩304,配电箱外壳301的侧端面开设有连接内腔302,且连接内腔302的内端一侧固定连接有限位卡板303,配电箱外壳301背离限位卡板303的一侧均匀等距固定连接有四组防尘罩304,能提高配电箱壳体3外部的防尘性能,防止外部尘土进入配电箱壳体3内部。

优选的,弹性把手6包括固定把手601、连接轴602、弹簧603和卡接板604,固定把手601的下端面中心处固定连接有连接轴602,且连接轴602的外部固定套接有弹簧603,能为固定把手601在将门板壳体101封闭后提供自动复位的弹力,方便使用者的封闭,弹簧603的上端面固定连接有用于连接的垫片,方便将弹性把手6与门板壳体101相连接,提高了装置的稳定性,连接轴602的底部固定连接有卡接板604,方便了后续的卡接。

优选的,门板壳体101的外端面向内凹形成外框,且外框的厚度与配电箱壳体3的厚度相等,能方便使用者进行闭合,同时也能提高装置闭合后的封闭性。

优选的,玻璃卡槽102与钢化玻璃板7相适配卡接,风扇卡槽103与TX9984-过滤风扇4相适配卡接,方便了使用者进行快捷的安装,提高了装置的便捷性能。

优选的,限位卡板303的厚度为卡接板604长度的两倍,能防止卡接板604长度过长,造成固定门板1封闭的稳定性降低,弹性把手6通过垫片固定在把手卡槽104的内侧面与固定门板1进行弹性连接,能方便后续将固定门板1闭合后,弹性把手6内部的卡接板604自动复位进行封闭。

优选的,配电箱外壳301的侧端面均匀等距开设有四组通风口,且通风口与防尘罩304正对,提高了装置内部的除尘性和散热性。

工作原理:使用时若是需要对配电箱壳体3进行快速检修,可直接通过钢化玻璃板7观察配电箱壳体3内部的状况,固定门板1下端固定有三组TX9984-过滤风扇4,TX9984-过滤风扇4其内部具有过滤棉,能将空气中的灰尘进行快速的过滤,同时也能单向的进行散热,提高了装置的除灰和散热功能,配电箱外壳301的侧端面均匀等距开设有四组通风口,且通风口与防尘罩304正对,提高了装置内部的除尘性和散热性,同时本实用新型在装置内部还设置有多频天线,能实现数据传输。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同轴”、“底部”、“一端”、“顶部”、“中部”、“另一端”、“上”、“一侧”、“顶部”、“内”、“前部”、“中央”、“两端”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

在本实用新型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设置”、“连接”、“固定”、“旋接”等术语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成一体;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或两个元件的相互作用关系,除非另有明确的限定,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实用新型中的具体含义。

以上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作了详细说明,但本实用新型不限于所描述的实施方式。对于本领域的技术人员而言,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原理和精神的情况下,对这些实施方式进行多种变化、修改、替换和变型,仍落入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