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上侧供电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7900012发布日期:2019-06-13 16:19阅读:158来源:国知局
地上侧供电装置的制作方法

本公开涉及地上侧供电装置。



背景技术:

存在一种例如在搭载于车辆的车辆侧受电装置的受电线圈、与设置在车辆行驶的行驶路面的地上侧送电装置的送电线圈之间,经由磁场非接触地进行供电的系统。这样的系统例如记载在专利文献1中。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14-236539号公报

在此,在地上侧送电装置设置有表示送电线圈的设置位置的标记,以使车辆的驾驶员等能够把握送电线圈的设置位置。另外,作为该标记,例如有时使用具备led等发光体的发光型的标记,以使即便在夜间也容易辨认。在该情况下,在发光体发生故障等时,需要能够容易地更换标记。



技术实现要素:

因此,本公开说明具备能够容易地更换的发光部的地上侧供电装置。

本公开的一个方式是一种地上侧供电装置,设置在车辆行驶的行驶路面,在与车辆之间非接触地进行送电或者受电,其中,具备:地上侧供电线圈,其经由第一频率的磁场而在与搭载于车辆的车辆侧供电线圈之间非接触地进行送电或者受电;发光部,其配置在从上方观察地上侧供电线圈时的地上侧供电线圈的周围以及地上侧供电线圈的上部的至少任一位置;和发光用送电线圈,其非接触地对发光部送电,发光部具有:发光用受电线圈,其经由与第一频率不同的第二频率的磁场而非接触地从发光用送电线圈受电;和发光体,其借助利用发光用受电线圈接收的电力进行发光。

根据本公开,能够容易地更换地上侧供电装置所具备的发光部。

附图说明

图1的(a)是从上方观察实施方式的地上侧供电装置的图。图1的(b)是沿着图1的(a)的ib-ib线的剖视图。

图2是表示地上侧供电装置和车辆侧供电装置的功能结构的框图。

图3的(a)是从上方观察标记的图。图3的(b)是沿着图3的(a)的iiib-iiib线的剖视图。

图4是表示在驾驶员通过目视确认标记并通过手动驾驶使车辆移动的情况下标记的点亮处理的流程的流程图。

图5是表示在基于照相机的拍摄图像识别标记并且通过自动驾驶使车辆移动的情况下标记的点亮处理的流程的流程图。

图6的(a)是从上方观察第一变形例的地上侧供电装置的图。图6的(b)是沿着图6的(a)的vib-vib线的剖视图。

图7的(a)是从上方观察第二变形例的地上侧供电装置的图。图7的(b)是沿着图7的(a)的viib-viib线的剖视图。

图8的(a)是从上方观察第三变形例的地上侧供电装置的图。图8的(b)是沿着图8的(a)的viiib-viiib线的剖视图。

图9是表示在从侧方观察标记的情况下设置于标记的led的布线的配置的图。

图10是表示第四变形例的非接触供电系统的图。

具体实施方式

本公开的一个方式是一种地上侧供电装置,设置在车辆行驶的行驶路面,在与车辆之间非接触地进行送电或者受电,其中,具备:地上侧供电线圈,其经由第一频率的磁场而在与搭载于车辆的车辆侧供电线圈之间非接触地进行送电或者受电;发光部,其配置在从上方观察地上侧供电线圈时地上侧供电线圈的周围以及地上侧供电线圈的上部的至少任一位置;和发光用送电线圈,其非接触地对发光部送电,发光部具有:发光用受电线圈,其经由与第一频率不同的第二频率的磁场而非接触地从发光用送电线圈受电;和发光体,其借助利用发光用受电线圈接收的电力进行发光。

在该地上侧供电装置中,从发光用送电线圈非接触地对在发光部设置的发光用受电线圈送电。即,无需通过布线将发光部与设置在行驶路面侧的电源直接连接。此外由于无需布线,因此能够将发光部收纳于独立的壳体。因此地上侧供电装置能够容易地仅更换发光部。另外,地上侧供电线圈或者车辆侧供电线圈受电时的频率(第一频率)与发光用受电线圈受电时的频率(第二频率)彼此不同。因此,能够独立地控制地上侧供电线圈与车辆侧供电线圈之间的送电和受电、和发光部的发光。

发光用送电线圈和发光用受电线圈也可以配置在从上方观察地上侧供电线圈时的地上侧供电线圈的周围。在该情况下,能够抑制发光用送电线圈和发光用受电线圈对上侧供电线圈与车辆侧供电线圈之间的送电和受电造成影响。此外能够抑制在地上侧供电线圈与车辆侧供电线圈之间的送电和受电对发光用送电线圈和发光用受电线圈造成影响。

地上侧供电装置还可以具备:发光控制部,其控制从发光用送电线圈向发光用受电线圈送电的状态;和地上侧通信部,其与车辆进行通信,在由地上侧通信部接收到发光开始信号时,发光控制部开始从发光用送电线圈向发光用受电线圈送电,在从发光用送电线圈向发光用受电线圈的送电开始后,且在地上侧供电线圈与车辆侧供电线圈之间地上侧供电线圈开始送电或者受电之前,停止从发光用送电线圈向发光用受电线圈送电。在此,需要发光部对接近地上侧供电装置的车辆显示地上侧供电线圈的设置位置。另外,当在车辆侧供电线圈与地上侧供电线圈之间进行送电和受电时,车辆已经停在地上侧供电线圈与车辆侧供电线圈之间能够非接触地送电或者受电的位置。即,无需对车辆显示地上侧供电线圈的设置位置,发光部可以不发光。因此,发光控制部在接收到发光开始信号的情况下,开始从发光用送电线圈向发光用受电线圈送电,使发光部发光。然而,发光控制部在地上侧供电线圈与车辆侧供电线圈之间开始送电和受电之前,停止向发光用受电线圈送电,停止发光部的发光。由此,地上侧供电装置能够根据对发光部有要求的时机,适宜地使发光部发光。另外,由于发光部仅在需要时发光,因此不会损害设置有地上侧供电装置的区域的美观。

以下,一边参照附图、一边对本公开的实施方式进行说明。另外在附图的说明中,对相同要素标注相同的附图标记,并省略重复的说明。

如图1的(a)、(b)以及图2所示,地上侧供电装置1非接触地对车辆侧供电装置30送电。车辆侧供电装置30例如搭载于作为电动汽车的车辆v。地上侧供电装置1利用磁场共振方式或者电磁感应方式等线圈间的磁性耦合,对到达停车场等的车辆v的车辆侧供电装置30供电。另外,非接触供电方式不限定于利用了磁性耦合的方式,例如也可以是电场共振方式。

地上侧供电装置1具备:非接触供电垫10、标记(发光部)m11以及标记(发光部)m12。非接触供电垫10设置在(埋入)停车场等的行驶路面r内。非接触供电垫10经由磁场非接触地对车辆v的车辆侧供电装置30送电。另外,非接触供电垫10经由磁场非接触地对标记m11和m12送电。标记m11和m12借助从非接触供电垫10送来的电力进行发光。

更详细而言,非接触供电垫10具备:垫侧通信部(地上侧通信部)11、垫侧控制部(发光控制部)12、车辆用送电电路13、标记用送电电路14、垫壳体15、地上侧供电线圈c1、发光用送电线圈c11以及发光用送电线圈c12。另外,在图1的(b)等中省略垫侧通信部11、垫侧控制部12、车辆用送电电路13以及标记用送电电路14的图示,上述垫侧通信部11等配置在垫壳体15内的规定的位置。

垫侧通信部11具有与车辆v(车辆侧通信部31)进行无线通信的功能。垫侧控制部12基于垫侧通信部11的通信结果,对车辆用送电电路13输出车辆供电信号。另外,垫侧控制部12基于垫侧通信部11的通信结果,对标记用送电电路14输出标记供电信号。如后述那样,由于垫壳体15的上表面由对磁场没有影响的材料构成,因此无线通信的电波透过垫壳体15的上表面而到达车辆v(车辆侧通信部31)。

即,垫侧控制部12控制从地上侧供电线圈c1向车辆侧供电装置30的车辆侧供电线圈c2送电的状态(送电的接通/断开)。同样,垫侧控制部12控制从发光用送电线圈c11向标记m11送电的状态(送电的接通/断开)和从发光用送电线圈c12向标记m12送电的状态(送电的接通/断开)。

另外,垫侧控制部12基于经由垫侧通信部11来自车辆侧供电装置30的指示,进行标记m11和m12的点亮和熄灭的指示等。垫侧控制部12例如由ecu(electroniccontrolunit:电子控制单元)构成,该ecu具备:cpu(centralprocessingunit:中央处理器)、rom(readonlymemory:只读存储器)以及ram(randomaccessmemory:随机存储器)。

若从垫侧控制部12接收车辆供电信号,则车辆用送电电路13从由未图示的电源等供给的电力,生成适于非接触供电的高频(以下称为第一频率。例如第一频率是100khz)的交流电。生成交流电的手段例如是对功率mosfet进行开关的变频器电路。车辆用送电电路13将生成的交流电供给至地上侧供电线圈c1。

地上侧供电线圈c1借助从车辆用送电电路13供给的交流电而产生磁场。该磁场是在时间上以正弦波状变化的交流磁场。另外,在地上侧供电线圈c1例如设置有共振电容器,通过将共振频率设定为第一频率,由此能够高效率地非接触供电。即,在车辆v停止在预先设定的供电位置的状态下,地上侧供电线圈c1经由第一频率的磁场而非接触地对搭载于车辆v的车辆侧供电线圈c2送电。

若从垫侧控制部12接收标记供电信号,则标记用送电电路14从由未图示的电源等供给的电力生成适于非接触供电的高频(以下称为第二频率。例如第二频率是10mhz)的交流电。生成交流电的手段例如是对mosfet进行开关的变频器电路。标记用送电电路14将生成的交流电供给至发光用送电线圈c11和c12。

发光用送电线圈c11和c12配置在从上方观察地上侧供电线圈c1时的地上侧供电线圈c1的周围。在此,从上方观察是指从行驶路面r之上(相对于行驶路面r而与地下相反的一侧)观察行驶路面r侧。发光用送电线圈c11和c12借助从标记用送电电路14供给的交流电产生磁场。该磁场是在时间上以正弦波状变化的交流磁场。另外,在发光用送电线圈c11和c12例如分别设置有共振电容器,通过将共振频率设定为第二频率,由此能够高效率地非接触供电。即,发光用送电线圈c11经由第二频率的磁场而非接触地对标记m11(详细而言,图3所示的发光用受电线圈c21)送电。同样,发光用送电线圈c12经由第二频率的磁场而非接触地对标记m12送电。

垫壳体15收容上述垫侧通信部11、垫侧控制部12、车辆用送电电路13、标记用送电电路14、地上侧供电线圈c1、发光用送电线圈c11以及发光用送电线圈c12。至少垫壳体15的上表面由对磁场没有影响的材料(例如树脂等)构成。

标记m11和m12以上表面露出于行驶路面r上的方式埋入行驶路面r内。在从上方观察时,标记m11和m12呈带状且相互平行地延伸。在本实施方式中,在从上方观察地上侧供电线圈c1时,标记m11和m12配置在地上侧供电线圈c1的周围。具体而言,标记m11和m12配置为当从上方观察时隔着地上侧供电线圈c1。标记m11和m12通过发光来显示地上侧供电线圈c1的设置位置。作为一个例子,标记m11和m12沿着为了供电而进入非接触供电垫10上的车辆v的进入方向延伸。

如图3的(a)和(b)所示,标记m11具备发光用受电线圈c21、整流电路21、多个led(发光体)22以及标记壳体25。在发光用受电线圈c21例如设置有共振电容器等,发光用受电线圈c21以第二频率作为共振频率受电。即,发光用受电线圈c21经由第二频率的磁场而非接触地从发光用送电线圈c11受电。

具体而言,通过在由发光用送电线圈c11产生的交流磁场中存在发光用受电线圈c21,从而在发光用受电线圈c21产生感应电流。由此,发光用受电线圈c21非接触(无线)地从发光用送电线圈c11接收交流电。即,以使标记m11的发光用受电线圈c21位于由发光用送电线圈c11产生的交流磁场中的方式配置标记m11。

发光用受电线圈c21接收到的电力经由整流电路21而分别供给至多个led22。led22沿着标记m11的延伸方向并排配置。led22借助发光用受电线圈c21接收的电力进行发光。

标记壳体25收容:上述发光用受电线圈c21、整流电路21以及多个led22。至少标记壳体25的下表面由对磁场没有影响的材料(例如树脂等)构成。另外,至少标记壳体25的上表面由透明材料(例如树脂、玻璃等)构成,以使从led22照射出的光能够透过。

标记m12具备与标记m11相同的结构。即,标记m12的发光用受电线圈经由第二频率的磁场而非接触地从发光用送电线圈c12受电。由此,标记m12的led发光。

标记m11的发光用受电线圈c21和标记m12的发光用受电线圈配置在从上方观察地上侧供电线圈c1时的地上侧供电线圈c1的周围。

标记m11和m12分别嵌入定位于在垫壳体15的上表面设置的槽15a。在本实施方式中,地上侧供电线圈c1从上方观察时为四边形。标记m11和m12沿着四边形的地上侧供电线圈c1的对置的边配置。在本实施方式中,标记m11和m12的长度比四边形的地上侧供电线圈c1的一边的长度长出规定长度。

如图2所示,搭载于车辆v的车辆侧供电装置30具备:车辆侧通信部31、车辆侧控制部32以及车辆侧供电线圈c2。车辆侧通信部31具有与非接触供电垫10的垫侧通信部11进行无线通信的功能。车辆侧控制部32基于驾驶员的操作等,经由车辆侧通信部31向非接触供电垫10进行标记m11和m12的点亮和熄灭的指示、和向使用了地上侧供电线圈c1的车辆v开始供电的指示等。车辆侧控制部32例如由ecu(electroniccontrolunit:电子控制单元)构成,该ecu具备cpu(centralprocessingunit:中央处理器)、rom(readonlymemory:只读存储器)以及ram(randomaccessmemory:随机存储器)。

在车辆侧供电线圈c2例如设置有共振电容器等,车辆侧供电线圈c2以第一频率作为共振频率受电。即,车辆侧供电线圈c2经由第一频率的磁场而非接触地从地上侧供电线圈c1受电。具体而言,在利用地上侧供电线圈c1产生的交流磁场中存在车辆侧供电线圈c2,从而在车辆侧供电线圈c2产生感应电流。由此,车辆侧供电线圈c2非接触(无线)地从地上侧供电线圈c1接收交流电。车辆侧供电线圈c2接收到的电力经由整流电路、充电电路等被车辆v的电池的充电等利用。

如上述那样,从地上侧供电线圈c1向车辆侧供电线圈c2的送电、与从发光用送电线圈c11向标记m11的送电以及从发光用送电线圈c12向标记m12的送电使用相互不同的频率(第一频率、第二频率)进行。此外,在车辆侧供电线圈c2和发光用受电线圈c21分别设置有共振电容器,各自的共振频率是第一频率和第二频率。即,车辆侧供电线圈c2选择性地接收第一频率的送电,发光用受电线圈c21选择性地接收第二频率的送电。由此标记m11和m12不通过地上侧供电线圈c1产生的磁场发光。同样,车辆侧供电线圈c2不通过发光用送电线圈c11和c12产生的磁场受电。

接下来,对在开始从非接触供电垫10向车辆v送电之前进行的标记m11和m12的点亮处理的流程进行说明。首先,对车辆v的驾驶员通过目视确认标记m11等,使车辆v朝向非接触供电垫10移动的情况进行说明。

如图4所示,车辆v的驾驶员操作搭载于车辆v的操作按钮等(未图示),对车辆侧控制部32通知车辆v已接近非接触供电垫10(s101)。车辆侧控制部32经由车辆侧通信部31向非接触供电垫10进行标记点亮的指示(s102)。若垫侧通信部11接收标记点亮的指示,则垫侧控制部12对标记用送电电路14输出标记供电信号。由此标记m11和m12发光,标记m11和m12从熄灭状态切换为点亮状态(s103)。

驾驶员一边观察发光的标记m11和m12、一边通过手动驾驶使车辆v移动至非接触供电垫10上(能够进行非接触供电的位置)(s104)。在车辆v到达非接触供电垫10上之后,驾驶员停止车辆v。然后,驾驶员操作搭载于车辆v的操作按钮等(未图示),对车辆侧控制部32通知车辆v已到达非接触供电垫10上(s105)。车辆侧控制部32经由车辆侧通信部31向非接触供电垫10进行标记熄灭的指示(s106)。

若垫侧通信部11接收标记熄灭的指示,则垫侧控制部12对标记用送电电路14停止标记供电信号的输出。由此标记用送电电路14停止向发光用送电线圈c11和c12供给交流电。由于停止向发光用送电线圈c11和c12供给交流电,由此标记m11和m12熄灭(s107)。之后,垫侧控制部12向车辆用送电电路13输出车辆供电信号。由此开始从非接触供电垫10向车辆v送电(s108)。

接下来,对车辆v是能够自动驾驶的车辆,并且通过车辆侧控制部32执行自动驾驶控制,利用自动驾驶使车辆v移动至非接触供电垫10上的情况进行说明。在此,搭载于车辆v的照相机拍摄标记m11和m12。车辆侧控制部32基于拍摄图像来识别标记m11和m12的位置,并使车辆v移动。

图5所示的s201~s203的处理与使用图4说明的s101~s103的处理相同,因此省略说明。若标记m11和m12发光,则垫侧控制部12经由垫侧通信部11向车辆v侧通知标记m11和m12已发光的主旨(s204)。若车辆侧通信部31接收标记m11和m12已发光的主旨,则车辆侧控制部32控制搭载于车辆v的照相机(未图示),通过照相机拍摄包括标记m11和m12的区域(s205)。另外,在驾驶员辨认标记m11和m12的情况下,需要标记m11和m12以可见光发光。另一方面,在通过照相机拍摄标记m11和m12等的情况下,如果能够通过照相机拍摄,则标记m11和m12也可以以除可见光以外的光(例如红外光)发光。在拍摄标记m11和m12之后,车辆侧控制部32经由车辆侧通信部31向非接触供电垫10进行标记熄灭的指示(s206)。

若垫侧通信部11接收标记熄灭的指示,则垫侧控制部12对标记用送电电路14停止标记供电信号的输出。由此,标记m11和m12熄灭(s207)。车辆侧控制部32基于照相机的拍摄图像来识别标记m11和m12的位置。车辆侧控制部32基于识别出的标记m11和m12的位置,通过自动驾驶使车辆v移动至非接触供电垫10上(能够进行非接触供电的位置)(s208)。另外,车辆侧控制部32基于公知的图像处理技术,从照相机的拍摄图像中检测出标记m11和m12,从而能够识别标记m11和m12相对于车辆v的位置。

若车辆v到达非接触供电垫10上,则车辆侧控制部32使车辆v停止。而且,车辆侧控制部32经由车辆侧通信部31向非接触供电垫10通知车辆v已到达非接触供电垫10上的主旨(s209)。若垫侧通信部11接收车辆v已到达非接触供电垫10上的主旨,则垫侧控制部12向车辆用送电电路13输出车辆供电信号。由此开始从非接触供电垫10向车辆v送电(s210)。

这样,即使在车辆v的驾驶员通过目视确认标记m11等的情况下、以及通过照相机拍摄标记m11等的情况下的任一情况下,当通过垫侧通信部11接收到标记点亮的指示(发光开始信号)时,垫侧控制部12均使标记m11和m12发光(s103、s203)。然而,在使标记m11和m12发光之后,且在开始从非接触供电垫10向车辆v送电之前,垫侧控制部12使标记m11和m12熄灭(s107、s207)。

本实施方式如以上那样构成,该地上侧供电装置1从发光用送电线圈c11和c12非接触地对设置于标记m11的发光用受电线圈c21和设置于标记m12的发光用受电线圈送电。即,无需通过布线将标记m11和m12与设置在行驶路面r侧的电源直接连接。此外,由于标记壳体25(标记m11和m12)和垫壳体15是独立的壳体,标记壳体25(标记m11和m12)被嵌入定位于垫壳体15,因此能够容易地使两者分离。因此地上侧供电装置1能够容易地仅更换标记m11和m12。另外,用于在地上侧供电线圈c1与车辆侧供电线圈c2之间送电和受电的频率(第一频率)、和用于在发光用送电线圈c11与发光用受电线圈c21之间等送电和受电的频率(第二频率)彼此不同。因此,能够独立控制从非接触供电垫10向车辆v的送电、和标记m11和m12的发光。

标记m11的发光用受电线圈c21和标记m12的发光用受电线圈配置在从上方观察地上侧供电线圈c1时的地上侧供电线圈c1的周围。为了在地上侧供电线圈c1与车辆侧供电线圈c2之间进行非接触供电而产生的磁场,大体上在地上侧供电线圈c1与车辆侧供电线圈c2之间产生,在其周围较弱。因此,能够抑制标记m11的发光用受电线圈c21等对从地上侧供电线圈c1向车辆侧供电线圈c2的送电造成影响。

需要标记m11和m12对与非接触供电垫10接近的车辆v显示地上侧供电线圈c1的设置位置。另外,在从非接触供电垫10向车辆v进行送电时,标记m11和m12可以不发光。因此,在接收到标记点亮的指示时,垫侧控制部12使标记m11和m12发光。然后,在标记m11和m12发光之后,且在从非接触供电垫10向车辆v的送电开始之前,垫侧控制部12停止标记m11和m12的发光。由此,地上侧供电装置1能够根据对标记m11和m12有要求的时机,适宜地使标记m11和m12发光。另外,由于仅在车辆v向非接触供电垫10接近时等必要时,标记m11和m12发光,因此不会损害设置有地上侧供电装置1的区域的美观。

(第一变形例)

接下来,说明上述实施方式的第一变形例。在上述实施方式中,标记m11和m12以上表面露出的方式埋入行驶路面r内。也可以代替该方式,如图6的(a)和(b)所示,将标记m11和m12设置在行驶路面r上。另外,标记m11和m12的设置位置也可以基于外部的基准点等来测量埋入有非接触供电垫10的位置,从而基于测量出的非接触供电垫10的位置来决定。由于标记m11和m12设置在行驶路面r上,因此第一变形例的地上侧供电装置1更容易地进行标记m11和m12更换。

(第二变形例)

说明上述实施方式的第二变形例。如图7的(a)和(b)所示,代替实施方式中的地上侧供电装置1的标记m11和m12,第二变形例的地上侧供电装置1a具备标记(发光部)m31、m32、m33、m34、m35和m36。标记m31~m36分别具有与实施方式的标记m11相同的结构。另外,代替实施方式中的非接触供电垫10的发光用送电线圈c11和c12,第二变形例的地上侧供电装置1a的非接触供电垫10a具备发光用送电线圈c31、c32、c33、c34、c35和c36。

发光用送电线圈c31经由第二频率的磁场而非接触地对标记m31的发光用受电线圈送电。同样,发光用送电线圈c32~c36经由第二频率的磁场而非接触地对标记m32~m36彼此的发光用受电线圈送电。

标记m31~m36以上表面露出于行驶路面r上的方式埋入行驶路面r内。标记m31~m36以包围地上侧供电线圈c1的方式,在地上侧供电线圈c1的周围以四边框状排列配置。标记m31~m36的发光用受电线圈和发光用送电线圈c31~c36配置在从上方观察地上侧供电线圈c1时的地上侧供电线圈c1的周围。标记m31~m36被嵌入定位于垫壳体15的上表面设置的框状的槽15a。

第二变形例的地上侧供电装置1a也起到与实施方式的地上侧供电装置1相同的作用效果。另外,由于地上侧供电线圈c1由标记m31~m36包围,因此驾驶员等能够明确把握地上侧供电线圈c1的设置位置。

(第三变形例)

说明上述实施方式的第三变形例。如图8的(a)和(b)所示,代替实施方式中的地上侧供电装置1的标记m11和m12,第三变形例的地上侧供电装置1b具备标记(发光部)m41、m42、m43和m44。标记m41~m44具有与实施方式中的标记m11相同的结构。另外,代替实施方式中的非接触供电垫10的发光用送电线圈c11和c12,第三变形例的地上侧供电装置1b的非接触供电垫10b具备发光用送电线圈c41、c42、c43和c44。

发光用送电线圈c41经由第二频率的磁场而非接触地对标记m41的发光用受电线圈送电。同样,发光用送电线圈c42~c44经由第二频率的磁场而非接触地对标记m42~m44彼此的发光用受电线圈送电。

标记m41~m44以上表面露出于行驶路面r上的方式埋入行驶路面r内。标记m41和m42配置为从上方观察时隔着地上侧供电线圈c1。标记m43和m44以成为直线状的方式排列,并配置在标记m41与标记m44之间。标记m43和m44配置为从上方观察地上侧供电线圈c1时横穿地上侧供电线圈c1。即,标记m43和m44中的至少一部分配置在地上侧供电线圈c1的上部。标记m41、以直线状排列的标记m43和m44、与标记m42配置为延伸方向彼此相同。

标记m41~m44的发光用受电线圈和发光用送电线圈c41~c44配置在从上方观察地上侧供电线圈c1时的地上侧供电线圈c1的周围。标记m41~m44被嵌入定位于在垫壳体15的上表面设置的框状的槽15a。

在此,对标记m43进行详细地说明。如图9所示,标记m43的整流电路21a配置在从上方观察地上侧供电线圈c1时的地上侧供电线圈c1的周围。在图9中省略了发光用受电线圈的图示。即,整流电路21a位于在地上侧供电线圈c1与车辆侧供电线圈c2之间形成的磁场的区域外。另外,在图9中,将地上侧供电线圈c1设为环型的线圈,且用箭头g表示磁场的方向。即,在从上方观察时,地上侧供电线圈c1具有以漩涡状卷绕的导线。在图9中,磁场的方向成为上下方向(从下向上)。

标记m43的led22a位于从上方观察地上侧供电线圈c1时的地上侧供电线圈c1上。即,led22a位于在地上侧供电线圈c1与车辆侧供电线圈c2之间形成的磁场的区域内。将led22a和整流电路21a相连的一组布线l沿磁场的方向(箭头g的方向)在上下方向排列配置。即,当沿磁场的方向(沿上下方向)观察时,一组布线l彼此重合。标记m44也成为与标记m43相同的结构。

第三变形例的地上侧供电装置1b中也起到与实施方式的地上侧供电装置1相同的作用效果。另外,由于在标记m43中,一组布线l沿磁场的方向在上下方向排列配置,因此在地上侧供电线圈c1与车辆侧供电线圈c2之间产生的磁场不与布线l交链。与标记m43同样,在标记m44中,在地上侧供电线圈c1与车辆侧供电线圈c2之间产生的磁场也不与标记m44内的布线交链。由此,在从非接触供电垫10b向车辆v送电中,能够抑制电流被布线引导从而标记m43和m44发光。

另外,在第三变形例中,将地上侧供电线圈c1设为环型的线圈,但也可以是螺线管型的线圈。在该情况下,地上侧供电线圈c1与车辆侧供电线圈c2之间的磁场的方向成为水平方向。因此,标记m43的一组布线l沿磁场的方向在水平方向排列配置。即,当沿磁场的方向(沿水平方向)观察时,一组布线l彼此重合。标记m44也成为与标记m43相同的结构。

(第四变形例)

对上述实施方式的第四变形例进行说明。如图10所示,非接触供电系统100具备实施方式中的多个地上侧供电装置1(在图10中示出地上侧供电装置1为3台的情况)和统一控制部50。另外,统一控制部50可以设置在多个地上侧供电装置1中的一个地上侧供电装置1的垫壳体15内,也可以相对于地上侧供电装置1另外设置。

统一控制部50决定多个地上侧供电装置1中的用于送电的地上侧供电装置1。例如,当在非接触供电垫10之上存在异物或者送电存在不良状况等时,统一控制部50从用于送电的对象中除去无法进行所希望的送电的地上侧供电装置1。例如,统一控制部50也可以根据车辆v的种类(小型车、大型车等)决定用于送电的地上侧供电装置1。当从车辆v接收到车辆v已接近地上侧供电装置1的设置场所的通知时,统一控制部50决定使用的地上侧供电装置1。而且,统一控制部50使所决定使用的地上侧供电装置1的标记m11和m12点亮。之后,所决定使用的地上侧供电装置1如上述那样向车辆v送电。

这样,当设置有多个地上侧供电装置1时,非接触供电系统100使规定的地上侧供电装置1的标记m11和m12发光。由此,即便在设置有多个地上侧供电装置1的情况下,非接触供电系统100也能将车辆v引导至适于送电的地上侧供电装置1。另外在第四变形例中,非接触供电系统100具备多台实施方式中的地上侧供电装置1。但不限定于此,非接触供电系统100也可以具备多台其他变形例中的地上侧供电装置。

以上,对本公开的实施方式和各变形例进行了说明,但本公开不限定于上述实施方式和各变形例。例如,标记m11等的配置不限定于上述配置。例如也可以为,当从上方观察地上侧供电线圈c1时,在地上侧供电线圈c1上以十字状配置标记。

标记m11等也可以通过除led以外的发光体发光。标记m11等的发光的颜色也可以根据标记而不同。实施方式和各变形例中的标记m11等的光量也可以根据时间段或者周围的亮度等而变更。例如,在早晨和傍晚(在从侧面照射太阳光从而有可能难以看到标记m11等的时间段),标记用送电电路14也可以通过增大输出电力来增大标记m11等的光量。另外,在夜间,标记用送电电路14也可以通过减小输出电力来减小标记m11等的光量。为了把握早晨和傍晚等的时间段,非接触供电垫10也可以具备时钟。

另外,在上述实施方式和各变形例中,说明了从非接触供电垫10、10a和10b侧向车辆v送电的情况作为例子,但也能构成为从车辆v侧向非接触供电垫10、10a和10b侧送电。

工业上的可利用性

根据本公开,能够容易地更换地上侧供电装置具备的发光部。

附图标记说明:1…地上侧供电装置;11…垫侧通信部(地上侧通信部);12…垫侧控制部(发光控制部);c1…地上侧供电线圈;c2…车辆侧供电线圈;c11、c12、c31~c36、c41~c44…发光用送电线圈;c21…发光用受电线圈;m11、m12、m31~m36、m41~m44…标记(发光部);22…led(发光体);r…行驶路面;v…车辆。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