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迁改后电力管沟的布置结构及电力管沟迁改方法与流程

文档序号:17624342发布日期:2019-05-10 23:29阅读:438来源:国知局
一种迁改后电力管沟的布置结构及电力管沟迁改方法与流程

本发明涉及土木工程施工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迁改后电力管沟的布置结构及电力管沟迁改方法。



背景技术:

城市轨道交通的车站施工多采用明挖法施工,在车站施工过程中,难免存在着车站与电缆管沟相互干涉的问题,因此需对电缆管沟进行迁移,电力管线的迁移有原地保护、局部迁移、大面积迁移等施工方法,具体施工方案的确定需根据电力管线的供电情况、地理位置、与地铁车站(区间)的相对位置等确认,但发明人发现如果将现有的电缆管沟按照原结构进行迁移,往往受到迁移空间的限制,使电缆沟的迁改无法进行。



技术实现要素:

本发明的目的是为克服上述现有技术的不足,提供一种迁改后电力管沟的布置结构,该布置结构方便施工,施工周期短,电力管沟的迁移满足了迁移空间的要求,而且与地铁车站不相互干涉。

本发明的另一个目的是提供电力管沟的迁改方法,施工方便,施工周期短,在满足迁改空间要求的前提下,最大程度的减少了断电时间。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采用下述技术方案:

一种迁改后电力管沟的布置结构,包括埋入地面以下的多个小断面电力管沟,所述小断面电力管沟的截面尺寸小于迁改前原电力管沟的尺寸,多个小断面电力管沟布置在地铁车站的车站顶板设计位置上方,且位于原电力管沟两侧上方位置处。

所述布置结构采用多个位于原电力管沟两侧上方位置处的小断面电力管沟作为迁改后电力管沟,能够有效减小迁改后电力管沟的埋深,解决了电力管沟迁改时受迁改空间限制的问题。

进一步的,所述小断面电力管沟内通过多个固定机构铺设有电缆,所述电缆接入外部电力系统,维持外部正常供电。

进一步的,所述固定机构包括固定板,所述固定板与支撑板的一端垂直连接,所述支撑板的另一端设有第一夹紧板,所述支撑板上设有腰孔,所述支撑板通过腰孔及螺栓连接有第二夹紧板,所述第二夹紧板可通过腰孔调节在支撑板上的位置,第一夹紧板及第二夹紧板用于夹紧待固定的电缆。

进一步的,所述小断面电力管沟的埋深深度大于现有市政管线的埋深深度,防止小断面电力管沟施工时对现有市政管线造成破坏。

进一步的,所述小断面电力管沟截面形状为长方形或正方形,取消了原有电力管沟截面设计的拱形结构的设置,既满足了调整电力管沟埋深的需要,也满足了电力管沟的受力要求。

进一步的,小断面电力管沟与地铁车站交叉位置处的地铁车站顶板为交叉位置处小断面电力管沟的底部基础。

本发明还公开了一种电力管沟的迁改方法,拆除原电力管沟与地铁车站交叉的部分,在原电力管沟两侧上方位置处铺设多个截面尺寸小于原电力管沟的小断面电力管沟,小断面电力管沟位于地铁车站的车站顶板设计位置上方,将小断面电力管沟并入原电力管沟未拆除的与地铁车站的非交叉部分,将电缆分组铺设入小断面电力管沟中,并接入电力系统。

采用此迁改方法,使电力管沟的迁改满足了迁改空间的需求,方便电力管沟迁改的施工。

进一步的,所述电力管沟迁改方法包括以下具体步骤:

步骤1:对小断面电力管沟与地铁车站非交叉部分进行施工。

步骤2:对位于原电力管沟两侧位置、地铁车站与原电力管沟非交叉部分的车站顶板进行施工,施工完成后以完成的车站顶板为底板基础,对小断面电力管沟与地铁车站的交叉部分进行施工。

步骤3:在小断面电力管沟中铺设电缆,将小断面电力管沟中的电缆与原电力管沟未拆除部分中的电缆进行对接,将小断面电力管沟中的电缆接入电力系统。

步骤4:破除原电力管沟与地铁车站的交叉部分,对地铁车站与原电力管沟交叉部分的车站顶板进行施工。

采用此施工步骤,能够最大程度的减少电力管沟迁改造成的停电时间,降低施工对周围生活用电的影响。

进一步的,所述小断面电力管沟的施工方法为明挖施工或暗挖施工,施工时可根据施工环境进行确定。

进一步的,采用明挖施工时,需要对开挖的基坑加设支护结构,防止基坑的坍塌。

本发明的有益效果:

本发明的布置结构及电力管沟迁改方法,施工方便,施工周期短,在避免与轨道交通车站相互干涉的同时,有效解决了现有电力管沟迁改时受迁改空间限制无法迁改的问题,具有良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附图说明

构成本申请的一部分的说明书附图用来提供对本申请的进一步理解,本申请的示意性实施例及其说明用于解释本申请,并不构成对本申请的限定。

图1为本发明实施例布置结构俯视示意图;

图2为本发明实施例布置结构截面示意图;

图3为本发明实施例固定机构主视示意图;

图4为本发明实施例固定机构俯视示意图;

图5为本发明实施例放坡开挖示意图;

图6为本发明实施例垂直开挖示意图;

其中,1.原电力管沟,2.小断面电力管沟,3.轨道交通车站,3-1.车站顶板,4.现有市政管线,5.固定机构,5-1.固定板,5-2.支撑板,5-3.第一夹紧板,5-4.腰孔,5-5.螺栓,5-6.底座,5-7.夹紧部,6.边坡支护,7.维护桩。

具体实施方式

应该指出,以下详细说明都是例示性的,旨在对本申请提供进一步的说明。除非另有指明,本文使用的所有技术和科学术语具有与本申请所属技术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通常理解的相同含义。

需要注意的是,这里所使用的术语仅是为了描述具体实施方式,而非意图限制根据本申请的示例性实施方式。如在这里所使用的,除非上下文另外明确指出,否则单数形式也意图包括复数形式,此外,还应当理解的是,当在本说明书中使用术语“包含”和/或“包括”时,其指明存在特征、步骤、操作、器件、组件和/或它们的组合。

正如背景技术所介绍的,现有电力管沟因与轨道交通车站产生相互干涉而需要迁改时,往往受到迁改空间限制而导致无法迁改,针对上述问题,本申请提出了一种迁改后电力管沟的布置结构。

本申请的一种典型实施方式中,如图1-4所示,一种迁改后电力管沟的布置结构,包括埋入地面以下的两个小断面电力管沟2,所述小断面电力管沟的截面尺寸小于迁改前原电力管沟1的截面尺寸,小断面电力管沟用作迁改后的电力管沟,所述小断面电力管沟位于地铁车站3的车站顶板3-1上方,两个小断面电力管沟分别位于迁改前原电力管沟两侧上方位置处,且与原电力管沟的净距满足施工安全及地铁的车站顶板分段施工的要求,小断面电力管沟设置在迁改前原电力管沟两侧上方位置处,其施工时不会受原电力管沟的影响,在保留原电力管沟的情况下可进行施工,减少电力管沟迁改造成的断电时间,小断面电力管沟的埋深深度大于现有市政管线4(自来水管道、污水管道、天然气管道等)的埋深深度,其施工时,可避免对现有市政管线的破坏,并且小断面电力管沟的埋深深度应满足高压电力管线的最小埋深要求。

所述小断面电力管沟的截面采用正方形,与迁改前的原电力管沟相比,去掉了原电力管沟截面设计的拱形结构,既满足了调整电力管沟埋深的需要,也满足了电力管沟的受力要求。

小断面电力管沟与轨道交通车站交叉位置处,轨道交通车站的车站顶板作为小断面电力管沟与轨道交通车站交叉位置处的底部基础,施工时,交叉位置小断面电力管沟在地铁车站与原电力管沟非交叉位置处的车站顶板施工完成后进行施工。

迁改前的原电力管沟内的电缆可分组装入两个小断面电力管沟中,电缆通过设置在小断面电力管沟内的多个固定机构5铺设在小断面电力管沟内,小断面电力管沟内装入的电缆与外部电力系统连接,可维持外部的正常供电。

所述固定机构可根据设计要求间隔一定距离固定在小断面电力管沟的侧墙壁上,所述固定机构包括固定板5-1,所述固定板通过螺栓固定在小断面电力管沟的管沟壁上,所述固定板与支撑板5-2的一端垂直焊接固定连接,所述支撑板的另一端垂直焊接固定有第一夹紧板5-3,所述支撑板上设置有腰孔5-4,支撑板通过腰孔和螺栓5-5连接有第二夹紧板,所述第二夹紧板包括底座5-6和夹紧部5-7,所述底座的宽度大于腰孔的宽度,用于与螺栓螺纹连接,并可以防止第二夹紧板从支撑板上脱落,所述夹紧部与底座垂直焊接固定,用于与第一夹紧板共同夹紧电缆,松开螺栓,可调整第一夹紧板和第二夹紧板之间的距离,满足不同直径电缆的铺设需要。

所述小断面电力管沟可采用成熟的明挖施工或暗挖施工的方法进行施工,施工方法简单,施工周期短。

本实施例还公开了一种电力管沟的迁改方法,拆除原电力管沟与地铁车站交叉的部分,在原电力管沟两侧上方位置处铺设两个截面尺寸小于原电力管沟的小断面电力管沟,小断面电力管沟位于地铁车站的车站顶板设计位置上方,形成所述的迁改后电力管沟与地铁车站的布置结构,小断面电力管沟的端部并入原电力管沟未拆除的与地铁车站的非交叉部分(地铁车站两侧的原电力管沟位置处),将电缆分组铺设入小断面电力管沟中,并接入电力系统。

本实施例中的施工迁改方法具体包括以下步骤:

步骤1:对小断面电力管沟与轨道交通车站非交叉位置处进行施工,并将小断面电力管沟的端部并入原电力管沟与地铁车站的非交叉部分,采用的施工方法为明挖施工,首先开挖基坑,根据工程环境及水文地质条件可采用放坡开挖、垂直开挖工法。预开挖基坑周边满足放坡开挖要求时,采取放坡开挖,根据地质条件设置喷锚支护结构;若周边环境不满足放坡条件,需要先施工开挖基坑的围护桩及桩顶冠梁结构作为支护结构,再进行开挖施工,根据开挖深度设置水平支撑结构。基坑开挖完毕后清理基底、浇筑垫层,然后对电力管沟的钢筋混凝土结构进行施工,施工管沟的钢筋混凝土结构后进行防水施工,管沟主体结构验收合格后按设计要求回填。

采用放坡开挖时,如图5所示,需要进行逐层开挖,然后逐层进行边坡支护6,直至坑底,施工时在基坑开挖坡面,人工或机械成孔,孔内放插筋并注入水泥浆,在坡面安装钢筋网,喷射混凝土,使插筋及喷射混凝土面层结合,利用岩土介质的自承能力,借助插筋与周围土体的摩擦力和粘聚力,将不稳定土体和深部稳定土层连在一起形成稳定的组合体,插筋端与钢筋网按技术要求焊接连接后喷射混凝土,插筋、混凝土与土体形成复合体,提高了边坡整体稳定和承受坡顶超载能力。采用垂直开挖时,如图6所示,采用围护桩7及桩顶冠梁结构作为支护结构。

步骤2:轨道交通车站的车站顶板分段施工,原电力管沟与地铁车站交叉区段的车站顶板及部分侧墙后施工,先对地铁车站位于原电力管沟两侧与原电力管沟两侧非交叉部分的车站顶板进行施工,作为小断面电力管沟与地铁车站交叉部分的底部基础,该部分车站顶板施工完毕后按设计要求对小断面电力管沟与地铁车站的交叉部分进行施工。

小断面电力管沟施工过程中,对小断面电力管沟与地铁车站的交叉部分及与地铁车站非交叉但又不易迁改管线部分进行施工时采用暗挖施工的方法,按设计要求,根据施工区段的地质情况,采用进洞超前大管棚、台阶法开挖土方、格栅钢架及初喷混凝土作为初期支护,初期支护完成后施工防水结构、管沟混凝土主体结构,做好暗挖段与明挖段管沟接头的防水处理。

步骤3:在小断面电力管沟中铺设电缆,将原电力管沟中的电缆进行分组,铺设至两个小断面电力管沟中,利用固定机构对电缆进行固定,将小断面电力管沟中的电缆与原电力管沟未拆除部分中的电缆进行对接,将小断面电力管沟中的电缆接入电力系统,拆除原有电力管沟中与地铁车站交叉的部分。

步骤4:破除原电力管沟与地铁车站的交叉部分,对地铁车站与原电力管沟交叉部分的车站顶板进行施工。

本实施例的布置结构,有效避免了车站施工时与电力管沟的相互干涉,同时解决了电力管沟迁改时受迁改空间限制的问题,施工方法简单,施工周期短,最大程度的降低了电力管沟迁改工作的断电时间,降低了电力管线的改迁成本具有良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上述虽然结合附图对本发明的具体实施方式进行了描述,但并非对本发明保护范围的限制,所属领域技术人员应该明白,在本发明的技术方案的基础上,本领域技术人员不需要付出创造性劳动即可做出的各种修改或变形仍在本发明的保护范围以内。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