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线充电接收端、终端及无线充电方法与流程

文档序号:21775623发布日期:2020-08-07 19:34阅读:443来源:国知局
无线充电接收端、终端及无线充电方法与流程

本公开涉及充电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无线充电接收端、终端及无线充电方法。



背景技术:

随着无线充电技术的发展,越来越多的终端,包括很多可穿戴设备和智能终端开始应用无线充电技术。具体来说,被充电的终端作为无线充电接收端,将无线充电的发送端发出的无线信号进行转换处理获得相应的充电信号,该充电信号用于提供电源管理芯片的输入信号,来使电源管理芯片对终端的电池进行充电。在无线充电技术中,为了提高充电的功率和效率,需要采用两种方案:一种是在保持电压不变的情况下,增加无线充电信号的电流,从而提高功率;另一种是在保持电流不变的情况下,增加输入电压来实现功率的提高。

但是在上述两种方案中,对于第一种方案,由于终端的接收线圈的直流阻抗和交流阻抗的存在,线圈在电流超过一定阈值时会导致发热严重,因此通过不断增加电流来提升功力的效果比较有限,而对于第二种方案,由于终端中负责充电的电源管理芯片对输入电压有限制(一般不超过12v),因此通过提升电压来提高功率也会受到限制。可见,由于受到终端接收线圈和电源管理芯片的限制,相关的无线充电方案无法有效实现功率的提升,充电效率偏低。



技术实现要素:

为克服相关技术中存在的问题,本公开提供一种无线充电接收端、终端及无线充电方法。

根据本公开实施例的第一方面,提供一种无线充电接收端,包括:

能量接收器、接收处理器、无线充电管理芯片;

所述接收处理器,分别与所述能量接收器及所述无线充电管理芯片相连,将交流电转换为直流电以及无线信号的调制和解调;

所述无线充电管理芯片,与电池连接,控制所述电池充电。

可选地,所述无线充电管理芯片包括多个金氧半场效晶体管。

可选地,所述能量接收器包括接收端线圈和接收端电容;

其中,所述接收端线圈,通过所述接收端电容与所述接收处理器连接,用于与无线充电发送端的能量发送器发生磁感应,发送和接收无线信号。

可选地,所述接收处理器、所述无线充电管理芯片分别与终端处理器连接;

其中,所述接收处理器,用于将交流电转换为直流电,对从所述能量接收器接收到的无线信号进行解调,以及对所述无线充电管理芯片经所述终端处理器发送的无线信号进行调制。

可选地,所述无线充电接收端还包括:

温度采集元件,用于采集终端温度;

所述无线充电管理芯片,与所述温度采集元件连接,用于在所述温度采集元件采集到的所述终端温度大于预设温度阈值时,降低当前充电电流,并按照降低后的电流为所述电池充电。

可选地,所述无线充电接收端还包括充电控制开关和有线充电管理芯片;

所述充电控制开关,一端分别与所述接收处理器、所述无线充电管理芯片连接,另一端与所述有线充电管理芯片连接;

所述有线充电管理芯片,一端与所述无线充电管理芯片连接,另一端与所述电池连接,且所述有线充电管理芯片上设置有有线充电接口。

可选地,所述接收处理器包括:

整流电路,用于将交流电转换为直流电;

调制解调电路,用于无线信号的调制和解调;以及

控制电路,用于控制所述整流电路和所述调制解调电路工作。

根据本公开实施例的第二方面,提供一种终端,包括:

电池;

终端处理器;以及

本公开第一方面提供的所述无线充电接收端;

其中,所述无线充电接收端分别与所述电池、所述终端处理器连接。

根据本公开实施例第三方面,提供一种无线充电方法,所述方法包括:

接收无线充电发送端发送的交流功率信号;

将所述交流功率信号转换为直流电;

利用所述直流电,控制电池进行充电;

可选地,所述控制电池进行充电,包括:

获取充电器的电压电流能力信息;

获取终端的当前电池电压;

根据所述电压电流能力信息,确定无线充电管理芯片的输入电压阈值;

将与所述输入电压阈值所属的电压范围对应的电压值确定为电池的目标充电电压,其中,所述电压范围的下限值越高,与所述电压范围对应的电压值越小;

根据所述当前电池电压,确定所述电池的目标充电电流,并按照所述目标充电电压和所述目标充电电流为所述电池进行充电。

可选地,所述根据所述当前电池电压,确定所述电池的目标充电电流,并按照所述目标充电电压和所述目标充电电流为所述电池进行充电,包括:

在所述当前电池电压大于或等于第一预设电压阈值、且小于第二预设电压阈值时,根据所述当前电池电压,确定所述电池的目标充电电流,并按照所述目标充电电压和所述目标充电电流为所述电池进行恒流充电;

重复执行在所述恒流充电过程中,若所述当前电池电压升到所述第二预设电压阈值,降低当前充电电流以得到新的目标充电电流,当所述新的目标充电电流大于或等于预设的充电电流阈值时,按照所述目标充电电压和所述新的目标充电电流为所述电池进行恒流充电的步骤,直到所述新的目标充电电流小于所述充电电流阈值为止;

当所述新的目标充电电流小于所述充电电流阈值时,按照所述目标充电电压和所述新的目标充电电流为所述电池进行恒压充电。

可选地,所述方法还包括:

当检测到充电控制开关断开、且有线充电接口被占用时,通过有线充电管理芯片控制所述电池进行有线充电;

当检测到所述充电控制开关断开、且所述有线充电接口未被占用时,通过无线充电管理芯片控制所述电池进行无线充电;

当检测到所述充电控制开关闭合时,通过所述无线充电管理芯片和所述有线充电管理芯片控制所述电池进行无线充电。

本公开的实施例提供的技术方案可以包括以下有益效果:无线充电接收端中的无线充电管理芯片允许的最大输入电压比相关技术中的电源管理芯片允许的最大输入电压大,因此,可以通过提升无线充电管理芯片的输入电压来提高充电功率和充电效率,从而提升用户体验。此外,无需额外设定有线充电接口即可实现终端的快速充电,从而使得终端的防水性能更好、更加安全。

应当理解的是,以上的一般描述和后文的细节描述仅是示例性和解释性的,并不能限制本公开。

附图说明

此处的附图被并入说明书中并构成本说明书的一部分,示出了符合本公开的实施例,并与说明书一起用于解释本公开的原理。

图1是根据一示例性实施例示出的一种无线充电系统的框图。

图2是根据另一示例性实施例示出的一种无线充电系统的框图。

图3是根据一示例性实施例示出的一种接收处理器的框图。

图4是根据一示例性实施例示出的一种无线充电管理芯片的结构示意图。

图5是根据另一示例性实施例示出的一种无线充电系统的框图。

图6是根据另一示例性实施例示出的一种无线充电系统的框图。

图7是根据另一示例性实施例示出的一种无线充电系统的框图。

图8是根据另一示例性实施例示出的一种无线充电系统的框图。

图9是根据一示例性实施例示出的一种无线充电方法的流程图。

图10是根据一示例性实施例示出的一种控制电池进行充电的方法的流程图。

图11为根据一示例性实施例示出的一种确定电池的目标充电电流的方法的流程图。

图12是根据另一示例性实施例示出的一种控制电池进行充电的方法的流程图。

附图标记说明

1无线充电接收端2无线充电发送端

3电池4终端处理器

5电源6微动开关

11能量接收器12接收处理器

13无线充电管理芯片14温度采集元件

15充电控制开关16有线充电管理芯片

21能量发送器22充电器

23发送处理器24控制器

111接收端线圈112接收端电容

121整流电路122调制解调电路

123控制电路131金氧半场效晶体管

161有线充电接口211发送端线圈

212发送端电容

具体实施方式

这里将详细地对示例性实施例进行说明,其示例表示在附图中。下面的描述涉及附图时,除非另有表示,不同附图中的相同数字表示相同或相似的要素。以下示例性实施例中所描述的实施方式并不代表与本公开相一致的所有实施方式。相反,它们仅是与如所附权利要求书中所详述的、本公开的一些方面相一致的装置和方法的例子。

图1是根据一示例性实施例示出的一种无线充电系统的框图。参照图1,该系统可以包括无线充电发送端2、电源5以及无线充电接收端1,其中,电源5与无线充电发送端2连接。

如图1所示,上述无线充电发送端2可以包括能量发送器21、充电器22、发送处理器23和控制器24,其中,发送处理器23分别与能量发送器21、充电器22、控制器24连接。

具体来说,如图2所示,上述能量发送器21可以包括发送端线圈211和发送端电容212,其中,上述发送处理器23通过发送端电容212与发送端线圈211连接。发送处理器23可以包括全桥逆变电路或半桥逆变电路,全桥逆变电路或半桥逆变电路可以用于将直流电转换为交流电。控制器24可以用于控制全桥逆变电路或半桥逆变电路,还可以用于对无线发送信号进行调制、以及对发送端线圈211耦合进来的幅移键控(amplitudeshiftkeying,ask)信号进行解调。发送端线圈211可以用于与无线充电接收端1中的接收端线圈111发生磁感性,发送和接收无线信号。

返回图1,无线充电接收端1可以包括能量接收器11、接收处理器12和无线充电管理芯片13。

在本公开中,如图2所示,上述能量接收器11可以包括接收端线圈111和接收端电容112。其中,上述接收端线圈111,可以通过接收端电容112与接收处理器12连接,它可以用于与无线充电发送端2的能量发送器21(具体的为发送端线圈211)发生磁感应,发送和接收无线信号。

如图1所示,接收处理器12,分别与能量接收器11、无线充电管理芯片13相连,它可以用于将交流电转换为直流电以及无线信号的调制和解调。

具体来说,如图3所示,上述接收处理器12可以包括:整流电路121、调制解调电路122和控制电路123。其中,整流电路121可以用于将交流电转换为直流电;调制解调电路122,可以用于无线信号的调制和解调;控制电路123,分别与上述整流电路121和调制解调电路122连接,它可以用于控制整流电路121和调制解调电路122工作。

返回图1,无线充电管理芯片13可以与电池3连接,它可以用于控制所电池3充电。

在一种实施方式中,该无线充电管理芯片13可以包括多个金氧半场效晶体管(metal-oxide-semiconductorfield-effecttransistor,mosfe,缩写为mos管)131。示例地,如图4所示,该无线充电管理芯片13为3-levelcharger,其中,该3-levelcharger包括五个mos管131。

另外,如图1所示,上述无线充电管理芯片13还可以与终端系统电连接,以为该系统供电。

本公开的实施例提供的技术方案可以包括以下有益效果:无线充电接收端中的无线充电管理芯片允许的最大输入电压比相关技术中的电源管理芯片允许的最大输入电压大,因此,可以通过提升无线充电管理芯片的输入电压来提高充电功率和充电效率,从而提升用户体验。此外,无需额外设定有线充电接口即可实现终端的快速充电,从而使得终端的防水性能更好、更加安全。

图5是根据另一示例性实施例示出的一种无线充电系统的框图。参照图5,上述接收处理器12、无线充电管理芯片13可以分别与终端处理器4连接;其中,接收处理器12,可以用于将交流电转换为直流电,对从上述能量接收器11接收到的无线信号进行解调,以及对无线充电管理芯片13经终端处理器4发送的无线信号进行调制。

图6是根据另一示例性实施例示出的一种无线充电系统的框图。参照图6,上述无线充电接收端1还可以包括温度采集元件14(例如,贴片式热敏电阻、红外温度传感器等),以用于采集终端温度,其中,该终端温度可以为电池3的温度,也可以为终端本身的温度;并且,上述无线充电管理芯片13,与温度采集元件14连接,它可以用于在温度采集元件14采集到的终端温度大于预设温度阈值时,降低当前充电电流,并按照降低后的电流为电池3充电。这样,可以实现电池的过热保护,保证电池以及终端后壳的温度不至于过高,避免了损害电池寿命,也降低终端整体的温度,均衡保证了充电效率、充电自由度和充电速度,提升了用户体验。

另外,需要说明的是,上述预设温度阈值可以是用户设定的值,也可以是默认的经验值(例如,40度),在本公开中不作具体限定。

此外,为了提升上述无线充电接收端1的充电效率和充电灵活性,如图7所示,上述无线充电接收端1还可以包括:充电控制开关15和有线充电管理芯片16。

在本公开中,充电控制开关15,一端分别与上述接收处理器12、上述无线充电管理芯片13连接,另一端与有线充电管理芯片16连接。并且,该充电控制开关15可以为单刀单掷开关、继电器、金氧半场效晶体管(其中,图7中以充电控制开关15为金氧半场效晶体管进行示意)等。

有线充电管理芯片16,一端与上述无线充电管理芯片13连接,另一端用于与电池3连接,且有线充电管理芯片16上设置有有线充电接口161。并且,该有线充电管理芯片16可以用于在上述充电控制开关15闭合,或者充电控制开关15断开、且有线充电接口161被占用时,控制电池3充电。

另外,上述无线充电管理芯片13,可以用于在上述充电控制开关15闭合,或者充电控制开关15断开、且有线充电接口161未被占用时,控制电池3进行无线充电。即,当上述充电控制开关15闭合时,无线充电管理芯片13和有线充电管理芯片16同时控制电池3进行无线充电;当上述充电控制开关15断开、且有线充电接口161被占用时,有线充电管理芯片16控制电池3进行有线充电,无线充电管理芯片13不工作;当上述充电控制开关15断开、且有线充电接口161未被占用时,无线充电管理芯片13控制电池3进行无线充电,有线充电管理芯片16不工作。

示例地,上述有线充电接口161可以为通用串行总线(universalserialbus,usb)接口、type-c接口等。

另外,在本公开中,上述无线充电接收端1可以设置在终端外,这样,当需要进行充电时,可以将该终端安装在无线充电接收端1上后,放置在无线充电发送端2上进行充电,这无疑增加了终端充电的繁琐度。

为了简化终端充电的繁琐度,在另一种实施方式中,可以将无线充电接收端1设置在终端内。这样,当需要进行充电时,直接将终端放置在无线充电发送端2上即可进行充电,方便快捷。

此外,为了提升充电的安全性,如图8所示,上述无线充电系统还可以包括微动开关6。

在本公开中,该微动开关6,可以设置在无线充电接收端1上、与终端进行充电接触的位置,并且,无线充电发送端2通过该微动开关6与电源5连接。这样,当终端放置在无线充电接收端1上时,与微动开关6接触,触发微动开关6闭合,接通电源5,开始充电,当终端离开无线充电发送端2时,微动开关6断开,断开电源5,停止充电。

本公开还提供一种终端,其中,该终端可以包括电池3、终端处理器4以及上述无线充电接收端1。

图9是根据一示例性实施例示出的一种无线充电方法的流程图。如图9所示,该无线充电方法可以包括以下步骤。

在步骤901中,接收无线充电发送端发送的交流功率信号。

在步骤902中,将交流功率信号转换为直流电。

在步骤903中,利用直流电,控制电池进行充电。

具体来说,如图10所示,该步骤903可以包括以下步骤9031~步骤9035。

在步骤9031中,获取充电器的电压电流能力信息。

在本公开中,该电压电流能力信息可以包括固定供电数据对象(powerdataobject,pdo)信息和增广供电数据对象(augmentedpowerdataobject,apdo)信息。示例地,固定pdo信息可以为5v/3a、9v/2a、12v/1.5a等。apdo信息可以代表可编程的电压电流信息,例如3-5.9v/3a等。无线充电管理芯片可以通过无线充电发送端中的充电器来获取上述电压电流能力信息。具体来说,在一种实施方式中,当无线充电发送端和无线充电接收端建立连接后,充电器可以向无线充电接收端发送自身的电压电流能力信息,无线充电接收端接收该充电器的电压电流能力信息,这样,无线充电管理芯片即获取到充电器的电压电流能力信息。

在另一种实施方式中,当无线充电发送端和无线充电接收端建立连接后,无线充电接收端向无线充电发送端中的充电器发送用于获取该充电器的电压电流能力信息的请求消息,充电器接收到该请求消息后,将自身的电压电流能力信息发送至无线充电接收端,该无线充电接收端接收该充电器的电压电流能力信息,这样,无线充电管理芯片即获取到充电器的电压电流能力信息。

在步骤9032中,获取终端的当前电池电压。

在步骤9033中,根据充电器的电压电流能力信息,确定无线充电管理芯片的输入电压阈值。

在步骤9034中,将与输入电压阈值所属的电压范围对应的电压值确定为电池的目标充电电压。

在本公开中,在通过上述步骤9031获取到充电器的电压电流能力信息后,可以根据它先确定无线充电管理芯片的输入电压阈值vrect;之后,可以将与该输入电压阈值所属的电压范围对应的电压值确定为电池的目标充电电压,并且,上述电压范围的下限值越高,与该电压范围对应的电压值越小。

在一种实施方式中,可以通过预存的电压范围与电压值的对应关系来确定上述目标充电电压。这样,在获取到无线充电管理芯片的输入电压阈值vrect后,可以先确定该输入电压阈值vrect所属的电压范围,之后,通过预存的电压范围与电压值的对应关系来确定上述输入电压阈值vrect所属的电压范围对应的电压值,并将该对应的电压值确定为电池的目标充电电压。

在另一种实施方式中,可以通过以下方式来确定上述目标充电电压:

当5v≤vrect<10v时,相应的电压值为输入电压阈值vrect与预设电压值之差;当10v≤vrect<15v,相应的电压值为vrect/2与上述预设电压值之差;当15v≤vrect<20v时,相应的电压值为vrect/3与上述预设电压值之差;当vrect≥20v时,相应的电压值为vrect/n与上述预设电压值之差;其中,上述预设电压值大于零、小于vrect/n,且n为大于或等于4的整数。

另外,需要说明的是,上述预设电压值可以是用户设定的值,也可以是默认的经验值,在本公开中不作具体限定。

在步骤9035中,根据当前电池电压,确定电池的目标充电电流,并按照目标充电电压和目标充电电流为电池进行充电。

在本公开中,可以根据不同的当前电池电压vbat,设定不同的目标充电电流ibat。在一种实施方式中,如图11所示,上述步骤9035可以包括以下步骤90351~步骤90359。

在步骤90351中,判断当前电池电压是否大于或等于第一预设电压阈值。

在本公开中,在通过上述步骤9032获取到终端的当前电池电压后,可以先判定其是否大于或等于上述第一预设电压阈值(例如,2.5v)。在当前电池电压大于或等于上述第一预设电压阈值时,可以再判定该当前电池电压是否小于第二预设电压阈值(例如,4.4v),即执行以下步骤90352;在当前电池电压小于上述第一预设电压阈值时,可以进入涓流充电阶段,此时,可以将与涓流充电阶段对应的充电电流值(例如,45ma)确定为电池的目标充电电流,之后,按照该目标充电电流和上述步骤9034确定出的目标充电电压为电池进行涓流充电,即执行以下步骤90359。

另外,需要说明的是,上述第一预设电压阈值小于上述第二预设电压阈值,并且,上述第一预设电压阈值、第二预设电压阈值以及上述与涓流充电阶段对应的充电电流值均可以是用户设定的值,也可以是默认的经验值,在本公开中均不作具体限定。

在步骤90352中,判断当前电池电压是否小于第二预设电压阈值。

在本公开中,在当前电池电压大于或等于上述第一预设电压阈值、且小于上述第二预设电压阈值时,可以进入恒流充电阶段,此时,可以根据当前电池电压,确定电池的目标充电电流,并按照该目标充电电流和上述步骤904确定出的目标充电电压为电池进行恒流充电,即执行以下步骤90353;而在当前电池电压大于或等于上述第二预设电压阈值时,可以降低当前充电电流以得到新的目标充电电流,并在该新的目标充电电流大于或等于预设的充电电流阈值时,按照该新的目标充电电流和上述步骤9034确定出的目标充电电压为电池进行恒流充电,即执行以下步骤90355~步骤90357。

在步骤90353,根据当前电池电压,确定电池的目标充电电流,并按照目标充电电压和目标充电电流为电池进行恒流充电。

在本公开中,该恒流充电过程可以包括预充阶段、第一阶段恒流充电和第二阶段恒流充电。具体来说:

(1)在当前电池电压大于或等于上述第一预设电压阈值、且小于第三预设电压(例如,3.0v)时,可以进入预充阶段,此时,将预设的第一电流(例如,150ma)确定为电池的目标充电电流,并按照上述步骤9034确定出的目标充电电压和该目标充电电流为电池进行恒流充电(即进行预充);

(2)在当前电池电压大于或等于上述第三预设电压阈值、且小于第四预设电压阈值(例如,3.6v)时,可以进入第一阶段恒流充电,此时,可以将预设的第二电流(例如,1a)确定为电池的目标充电电流,并按照上述步骤9034确定出的目标充电电压和该目标充电电流为电池进行恒流充电(即进行第一阶段恒流充电);

(3)在当前电池电压大于或等于上述第四预设电压阈值、且小于上述第二预设电压阈值时,可以进入第二阶段恒流充电,此时,可以将预设的第三电流确定为电池的目标充电电流,并按照上述步骤9034确定出的目标充电电压和该目标充电电流为电池进行恒流充电(即进行第二阶段恒流充电)。

在本公开中,上述第三电流可以是根据电池电芯规范进行设定的,示例地,该第三电流可以为1c、1.5c(例如,电池容量为1800ma,则1c=1800ma、1.5c=2700ma)。

另外,需要说明的是,上述第二电流大于第一电流,第三电流大于第二电流,并且,上述第一电流、第二电流可以是用户设定的值,也可以是默认的经验值,在本公开中不作具体限定。

在步骤90354中,判断当前电池电压是否升到第二预设电压阈值。

在恒流充电的过程中,若当前电池电压升到上述第二预设电压阈值,则可以降低当前充电电流以得到新的目标充电电流,并在该新的目标充电电流大于或等于预设的充电电流阈值(例如,1a)时,按照该新的目标充电电流和上述步骤9034确定出的目标充电电压为电池进行恒流充电,即执行以下步骤90355~步骤90357;之后,返回上述步骤90354继续执行,直到上述新的目标充电电流小于上述预设的充电电流阈值时为止。

若当前电池电压未升到第二预设电压阈值,则继续按照上述步骤90353确定出的目标充电电流和上述步骤9034确定出的目标充电电压为电池进行恒流充电,并同时判定当前电池电压是否升到第二预设电压阈值。

另外,需要说明的是,上述预设的充电电流阈值可以是用户设定的值,也可以是默认的经验值,在本公开中不作具体限定。

在步骤90355中,降低当前充电电流以得到新的目标充电电流。

在一种实施方式中,可以将当前充电电流降低一预设电流阈值,其中,该预设电流阈值可以是用户设定的值,也可以是默认的经验值,在本公开中不作具体限定。

在另一种实施方式中,可以将当前充电电流降低一预设比例(例如,25%),其中,该预设比例可以是用户设定的值,也可以是默认的经验值,在本公开中不作具体限定。

在步骤90356中,判断新的目标充电电流是否大于或等于预设的充电电流阈值。

在本公开中,在新的目标充电电流大于或等于上述预设的充电电流阈值时,可以按照该新的目标充电电流和上述步骤9034确定出的目标充电电压为电池进行恒流充电,即执行以下步骤90357;在新的目标充电电流大于或等于上述预设的充电电流阈值时,为了防止过充电,可以停止恒流充电,进入恒压充电阶段,此时,可以按照该新的目标充电电流和上述步骤9034确定出的目标充电电压为电池进行恒压充电,即执行以下步骤90358。

在步骤90357中,按照目标充电电压和新的目标充电电流为电池进行恒流充电。

在步骤90358中,按照目标充电电压和新的目标充电电流为电池进行恒压充电。

在本公开中,在恒压充电过程中,将保持充电电压基本不变,充电电流逐渐减小的方式进行充电,并在充电电流小于预设充电截止电流(例如,200ma)时,可以停止充电。

另外,需要说明的是,上述预设充电截止电流可以是用户设定的值,也可以是默认的经验值,在本公开中不作具体限定。

在步骤90359中,将与涓流充电阶段对应的充电电流值确定为电池的目标充电电流,并按照目标充电电压和目标充电电流为电池进行涓流充电。

示例地,可以通过以下方式设定不同的目标充电电流ibat:

涓流充电阶段:vbat<2.5v,目标充电电流ibat设定为45ma;

预充阶段:2.5v≤vbat≤3.0v,目标充电电流ibat设定为150ma;

第一阶段恒流充电:3.0v<vbat<3.6v,目标充电电流ibat设定为1a;

第二阶段恒流充电:当3.6v≤vbat<4.4v时,目标充电电流ibat可以根据电池电芯规范进行设置(例如,1c、1.5c等)。

第三阶段阶梯充电:当vbat第一次达到4.4v时,目标充电电流ibat降低25%,继续第二阶段恒流充电;vbat第二次达到4.4v时,目标充电电流ibat继续降低25%,继续第二阶段恒流充电;当目标充电电流ibat<1a时,停止第三阶段阶梯充电,开始恒压充电。

第四阶段恒压充电:当目标充电电流ibat小于200ma时,停止充电。

另外,需要说明的是,上述步骤9032可以在上述步骤9031之前执行,也可以在上述步骤9031之后执行,还可以与上述步骤9031同时执行,在本公开中不作具体限定。

此外,为了保障充电安全性,在上述步骤9031之前,可以先进行无线充电授权认证。具体来说,如图12所示,上述方法还可以包括以下步骤9036~步骤9038。

在步骤9036中,与无线充电发送端进行无线充电授权验证。

由于无线充电授权验证的具体方式属于本领域技术人员公知的,在本公开中不再赘述。

在步骤9037中,判定无线充电授权验证是否成功。

在本公开中,当无线充电授权验证成功时,可以对电池进行快速无线充电,即执行以上步骤9031~步骤9035;当无线充电授权验证失败时,可以进行普通的无线充电,即执行以下步骤9038。

在步骤9038中,按照预设电压和预设电流为电池进行充电。

示例地,上述预设电压为5v,上述预设电流为1a。

其中,需要说明的是,上述预设电压和预设电流均可以是用户设定的值,也可以是默认的经验值,在本公开中不作具体限定。

另外,在进行无线充电授权验证前,还需要执行以下步骤:当无线充电发送端连接电源后,无线充电发送端对充电器类型进行检测,其中,充电器类型可以为普通dcp充电器、qc2.0充电器、qc3.0充电器、qc4.0充电器、pd充电器等;之后,当无线充电发送端和无线充电接收端建立连接后(例如,将内置有无线充电接收端的终端放置在无线充电发送端上后),终端和无线充电发送端使用qi规范的协议(例如,bpp协议和epp协议)进行交互。

此外,上述方法还可以包括以下步骤:当检测到充电控制开关断开、且有线充电接口被占用时,通过有线充电管理芯片控制电池进行有线充电;当检测到充电控制开关断开、且有线充电接口未被占用时,通过无线充电管理芯片控制电池进行无线充电;当检测到充电控制开关闭合时,通过无线充电管理芯片和有线充电管理芯片控制所述电池进行无线充电。

本领域技术人员在考虑说明书及实践本公开后,将容易想到本公开的其它实施方案。本申请旨在涵盖本公开的任何变型、用途或者适应性变化,这些变型、用途或者适应性变化遵循本公开的一般性原理并包括本公开未公开的本技术领域中的公知常识或惯用技术手段。说明书和实施例仅被视为示例性的,本公开的真正范围和精神由下面的权利要求指出。

应当理解的是,本公开并不局限于上面已经描述并在附图中示出的精确结构,并且可以在不脱离其范围进行各种修改和改变。本公开的范围仅由所附的权利要求来限制。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