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电网配电自动化系统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8646151发布日期:2019-09-12 08:55阅读:108来源:国知局
一种电网配电自动化系统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电网配电技术领域,更为具体地,涉及一种电网配电自动化系统。



背景技术:

随着电网配网的发展,地县级电网配网调度控制业务的需求不断提高,通过建设省级配电自动化主站系统可有效增加海南电网配网调度的数据处理、电网分析、调度业务安排等能力,对确保电网配网安全稳定运行和可靠供电具有重要意义。省级电网建设A主站和B备站两套配电主站系统,要求互为备用模式工作以提高配电系统的可靠性。当任一主站系统无法工作时,要求另一主站系统可接管无法工作的配电主站的功能,当延伸到地县调采用物理工作站方式时,每个调度席位需要2台专用图形工作站,4个显示器。该方式占用调度台工作空间,且设备多,人力运维成本增加。

现有技术中,主要有采用KVM系统进行人机分离方式和采用传统的无盘工作站的解决方案,但是存在如下问题:

(1)采用KVM系统设备延长的方式也能实现远程调度,但对网络线路要求高,每台远程KVM工作站占用的网络线路超过百兆/秒,大大增加了线路通讯费用,使企业承担负担过重。

(2)采用传统的无盘工作站的方式也能实现远程调度,但对网络线路的要求更高,每台远程无盘工作站占用的网络线路将近千兆/秒,极大增加了线路通讯费用,使企业建设该方案变得无意义。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克服现有技术的不足,提供一种电网配电自动化系统,安全可靠性高,降低了线路通讯费用,降低了人力运维成本,减轻了企业负担,能够快速推广普及,具有较好的经济效益。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来实现的:一种电网配电自动化系统,包括第一远程终端设备、第二远程终端设备、第一交换机、配电主站A和配电备站B;所述第一远程终端设备为地调侧终端设备,且设置有第一双网切换端口,通过所述第一双网切换端口与第一交换机连接,通过第一交换机与配电主站A和配电备站B连接;所述第二远程终端设备为县调侧终端设备,且设置有第二双网切换端口,通过所述第二双网切换端口与第一交换机连接,通过第一交换机与配电主站A和配电备站B连接;所述配电主站A与配电备站B连接,且互为备用;在所述配电主站A和配电备站B中分别均设置有虚拟化服务器、第二交换机和人机工作站联网设备,所述虚拟化服务器通过网络通道与第一交换机连接,所述第二交换机与虚拟化服务器连接,所述人机工作站联网设备与第二交换机连接。

进一步的,包括网络物理隔离设备,所述网络物理隔离设备设置在配电主站A和配电备站B之间。

进一步的,包括配电SCADA服务器,所述配电SCADA服务器与第二交换机连接。

进一步的,包括通讯联网设备,所述通讯联网设备部署在配电主站A和配电备站B,分别与第一交换机和第二交换机连接。

进一步的,包括配电SCADA服务器,所述配电SCADA服务器部署在配电主站A和配电备站B,作为配电自动化业务系统服务器。

进一步的,包括配电应用服务器,所述配电应用服务器部署在配电主站A和配电备站B,作为配电自动化业务系统服务器。

进一步的,包括数据库服务器,所述数据库服务器部署在配电主站A和配电备站B,作为配电自动化业务系统服务器。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

(1)本实用新型提出的电网配电自动化系统,可以替代传统调度物理电脑工作站的方案,通过运行本系统,能将指定的运行调度业务系统的调度桌面交付给指定的调度工作人员使用,并提供了使用性能、数据安全与传统工作站一样,甚至更好的效果和更灵活的系统保障。

(2)本实用新型连接有虚拟服务器,可以通过思杰虚拟交付门户作为调度业务中心总入口,供地、县调的调度人员访问。各地、县调的调度人员使用带有双网切换的远程终端分别接入到配电主站A与配电备站B专线网络,思杰虚拟服务器可提供针对当前网络连接和设备功能进行了微调优化的出色用户体验,前端任意一个地、县调的调度工作人员可以获得一致的体验;由于调度桌面运行在数据中心的特点,数据始终不落地到远端的地、县调的远程终端上,有效地保证业务系统的数据访问的安全性。

(3)本实用新型相比KVM系统、无盘工作站等方案,降低了线路通讯费用,降低了人力运维成本,减轻了企业负担,能够快速推广普及,具有较好的经济效益。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性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硬件架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的远程终端设备与主站的连接示意图。

图3为思杰虚拟化服务器ICA协议原理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进一步详细描述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但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不局限于以下所述。本说明书(包括任何附加权利要求、摘要和附图)中公开的任一特征,除非特别叙述,均可被其他等效或具有类似目的的替代特征加以替换。即,除非特别叙述,每个特征只是一系列等效或类似特征中的一个例子而已。

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在对实施例进行描述之前,需要对一些必要的术语进行解释。例如:

若本申请中出现使用“第一”、“第二”等术语来描述各种元件,但是这些元件不应当由这些术语所限制。这些术语仅用来区分一个元件和另一个元件。因此,下文所讨论的“第一”元件也可以被称为“第二”元件而不偏离本实用新型的教导。应当理解的是,若提及一元件“连接”或者“联接”到另一元件时,其可以直接地连接或直接地联接到另一元件或者也可以存在中间元件。相反地,当提及一元件“直接地连接”或“直接地联接”到另一元件时,则不存在中间元件。

在本申请中出现的各种术语仅仅用于描述具体的实施方式的目的而无意作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定,除非上下文另外清楚地指出,否则单数形式意图也包括复数形式。

当在本说明书中使用术语“包括”和/或“包括有”时,这些术语指明了所述特征、整体、步骤、操作、元件和/或部件的存在,但是也不排除一个以上其他特征、整体、步骤、操作、元件、部件和/或其群组的存在和/或附加。

如图1~3所示,一种电网配电自动化系统,包括第一远程终端设备、第二远程终端设备、第一交换机、配电主站A和配电备站B;所述第一远程终端设备为地调侧终端设备,且设置有第一双网切换端口,通过所述第一双网切换端口与第一交换机连接,通过第一交换机与配电主站A和配电备站B连接;所述第二远程终端设备为县调侧终端设备,且设置有第二双网切换端口,通过所述第二双网切换端口与第一交换机连接,通过第一交换机与配电主站A和配电备站B连接;所述配电主站A与配电备站B连接,且互为备用;在所述配电主站A和配电备站B中分别均设置有虚拟化服务器、第二交换机和人机工作站联网设备,所述虚拟化服务器通过网络通道与第一交换机连接,所述第二交换机与虚拟化服务器连接,所述人机工作站联网设备与第二交换机连接。

进一步的,包括网络物理隔离设备,所述网络物理隔离设备设置在配电主站A和配电备站B之间。

进一步的,包括配电SCADA服务器,所述配电SCADA服务器与第二交换机连接。

进一步的,包括通讯联网设备,所述通讯联网设备部署在配电主站A和配电备站B,分别与第一交换机和第二交换机连接。

进一步的,包括配电SCADA服务器,所述配电SCADA服务器部署在配电主站A和配电备站B,作为配电自动化业务系统服务器。

进一步的,包括配电应用服务器,所述配电应用服务器部署在配电主站A和配电备站B,作为配电自动化业务系统服务器。

进一步的,包括数据库服务器,所述数据库服务器部署在配电主站A和配电备站B,作为配电自动化业务系统服务器。

实施例1

如图1~3所示,本领域技术人员可将本实用新型作为一种电网配电自动化系统进行实施,在该实施例中,可以设置包括第一远程终端设备、第二远程终端设备、第一交换机、配电主站A和配电备站B;第一远程终端设备为地调侧终端设备,且设置有第一双网切换端口,通过第一双网切换端口与第一交换机连接,通过第一交换机与配电主站A和配电备站B连接;第二远程终端设备为县调侧终端设备,且设置有第二双网切换端口,通过第二双网切换端口与第一交换机连接,通过第一交换机与配电主站A和配电备站B连接;配电主站A与配电备站B连接,且互为备用;在配电主站A和配电备站B中分别均设置有虚拟化服务器、第二交换机和人机工作站联网设备,虚拟化服务器通过网络通道与第一交换机连接,第二交换机与虚拟化服务器连接,人机工作站联网设备与第二交换机连接。本实施例中,配电主站A与配电备站B互为连接,为各自独立系统,但对地县调侧远程终端设备互为备用。

在本实施例中的其余技术特征,本领域技术人员均可以根据实际情况进行灵活选用以满足不同的具体实际需求。然而,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显而易见的是:不必采用这些特定细节来实行本实用新型。在其他实例中,为了避免混淆本实用新型,未具体描述公知的组成,结构或部件,均在本实用新型的权利要求书请求保护的技术方案限定技术保护范围之内。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设置”、“安装”、“相连”、“连接”均是广义含义,本领域技术人员应作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活动连接,或整体地连接,或局部地连接,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性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是通过中间媒介间接连接,还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等,对于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来说,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实用新型中的具体含义,即,文字语言的表达与实际技术的实施可以灵活对应,本实用新型的说明书的文字语言(包括附图)的表达不构成对权利要求的任何单一的限制性解释。

本领域人员所进行的改动和变化不脱离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范围,则都应在本实用新型所附权利要求的保护范围内。在以上描述中,为了提供对本实用新型的透彻理解,阐述了大量特定细节。然而,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显而易见的是:不必采用这些特定细节来实行本实用新型。在其他实例中,为了避免混淆本实用新型,未具体描述公知的技术,例如具体的施工细节,作业条件和其他的技术条件等。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