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室外防潮除湿配电柜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8761462发布日期:2019-09-24 23:46阅读:157来源:国知局
一种室外防潮除湿配电柜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属于配电柜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室外防潮除湿配电柜。



背景技术:

配电柜是用于电能分配、控制、计量以及连接线缆的配电设备,广泛应用于变电站、发电厂、厂矿企业等电力用户的配电系统。配电柜在工作的过程中,其内的空气必须保持干燥,若配电柜内空气潮湿,会影响其内电器元件的正常运行,使得电器元件的使用寿命降低。特别是位于室外的配电柜,受外界天气环境的影响,其内部经常会出现湿气过大的情况。现有的配电柜除湿效率低,安全实用性差。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为了解决现有技术中的不足之处,提供一种结构紧凑、工作稳定、安全可靠性强、除湿效率高的室外防潮除湿配电柜。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采用如下技术方案:一种室外防潮除湿配电柜,包括柜体,柜体两侧外壁分别固定连接有第一通风箱,柜体侧壁阵列开设有若干与第一通风箱相连通的第一通风孔,第一通风箱侧壁固定连接有与第一通风箱相连通的通风斗,通风斗的开口朝下设置,通风斗内设置有第一排气扇,柜体底部固定连接有第二通风箱,第二通风箱顶部与柜体内部之间通过通风道相连通,第二通风箱底面阵列开设有若干第二通风孔,通风道内设置有第二排气扇,柜体顶部设置有布风箱,布风箱底部分布有若干条形通风孔,柜体顶部设置有位于布风箱上方的进气扇,进气扇下部与布风箱顶部之间通过出风道相连通,进气扇顶部通过进风道固定连接有第三通风箱,进风道内设置有若干加热管,第三通风箱的四个侧面分别间隔设置有若干风门,各个风门分别与第三通风箱相连通。

所述柜体内壁上部设置有湿度传感器,湿度传感器分别与第一排气扇、第二排气扇、进气扇及加热管电连接。

各个风门内分别设置有干燥剂层。

所述通风斗内设置有防尘网。

采用上述技术方案,本实用新型具有如下优点:

1、柜体内的空气可通过柜体两侧的第一通风箱及柜体底部的第二通风箱进行换气,通风斗的设置可避免外界杂质等进入第一通风箱内。

2、当湿度传感器检测到柜体内的湿度超出设定值时,进气扇运转,外界气体通过各个风门进入到第三通风箱内,在进气扇的作用下进入到进风道内,并在加热管的作用下进行干燥,干燥后的气体通过进气扇经出风道由布风箱的条形通风孔喷出,同时第一排气扇及第二排气扇运转,将柜体内的气体通过第一通风箱及第二通风箱排出,形成换气,确保柜体内的气体处于干燥状态。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主视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中布风箱的仰视结构示意图;

图3是本实用新型中第三通风箱的俯视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如图1-3所示,本实用新型的一种室外防潮除湿配电柜,包括柜体1,柜体1两侧外壁分别固定连接有第一通风箱2,柜体1侧壁阵列开设有若干与第一通风箱2相连通的第一通风孔3,第一通风箱2侧壁固定连接有与第一通风箱2相连通的通风斗4,通风斗4的开口朝下设置,通风斗4内设置有第一排气扇5,柜体1底部固定连接有第二通风箱6,第二通风箱6顶部与柜体1内部之间通过通风道7相连通,第二通风箱6底面阵列开设有若干第二通风孔8,通风道7内设置有第二排气扇9,柜体1顶部设置有布风箱10,布风箱10底部分布有若干条形通风孔11,柜体1顶部设置有位于布风箱10上方的进气扇12,进气扇12下部与布风箱10顶部之间通过出风道13相连通,进气扇12顶部通过进风道14固定连接有第三通风箱15,进风道14内设置有若干加热管16,第三通风箱15的四个侧面分别间隔设置有若干风门17,各个风门17分别与第三通风箱15相连通。加热管16为本领域现有常规技术,其具体结构不再详述。

所述柜体1内壁上部设置有湿度传感器18,湿度传感器18分别与第一排气扇5、第二排气扇9、进气扇12及加热管16电连接。湿度传感器18为本领域现有常规技术,其具体结构不再详述。

各个风门17内分别设置有干燥剂层。图中未示出干燥剂层。

所述通风斗4内设置有防尘网。图中未示出防尘网。

本实用新型在工作使用时,柜体1内的空气可通过柜体1两侧的第一通风箱2及柜体1底部的第二通风箱6进行换气,通风斗4的设置可避免外界杂质等进入第一通风箱2内,当湿度传感器18检测到柜体1内的湿度超出设定值时,进气扇12运转,外界气体通过各个风门17进入到第三通风箱15内,在进气扇12的作用下进入到进风道14内,并在加热管16的作用下进行干燥,干燥后的气体通过进气扇12经出风道13由布风箱10的条形通风孔11喷出,同时第一排气扇5及第二排气扇9运转,将柜体1内的气体通过第一通风箱2及第二通风箱6排出,形成换气,确保柜体1内的气体处于干燥状态。

本实施例并非对本实用新型的形状、材料、结构等作任何形式上的限制,凡是依据本实用新型的技术实质对以上实施例所作的任何简单修改、等同变化与修饰,均属于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的保护范围。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