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缆转角保护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9109294发布日期:2019-11-12 23:07阅读:393来源:国知局
电缆转角保护装置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电缆施工技术领域,特别是涉及一种电缆转角保护装置。



背景技术:

目前,在变电站施工铺设电缆的过程中,部分电缆需要埋入地下铺设,为防止电缆受到外部填土、建筑材料的挤压和腐蚀,以及有效的防止下次开挖导致的外力对电缆的伤害,现有技术是将电缆穿过保护钢管进行铺设。

但是,在铺设电缆的过程中常有需要电缆转角的位置,现有技术是将电缆穿设在煨弯的转角钢管中,但是当转角的角度较小时常出现穿设电缆困难甚至无法穿过的情况,以及当多根电缆或单根粗电缆需要穿过转角钢管时,也是非常困难甚至无法穿过,进而导致电缆敷设转角处易发生无法铺设保护钢管的情况,无法对电缆进行有效的保护。

因此,上述的技术问题急需解决。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主要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电缆转角保护装置,使其能够解决现有技术中使用钢管对电缆转角保护施工困难甚至无法实现的技术问题。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及解决其技术问题是采用以下技术方案来实现的。依据本实用新型提出的一种电缆转角保护装置,其包括:

第一管体和第二管体;

柔性连接管体,所述柔性连接管体包括第一柔性管和第二柔性管,所述第一柔性管套在所述第二柔性管的外表面,所述第一柔性管的管壁中设置有可变形金属支撑层;

其中,所述柔性连接管体的两端分别与所述第一管体和所述第二管体连接,所述柔性连接管体能够弯折以使所述第一管体、所述柔性连接管体以及第二管体形成弯管结构,用于套接在电缆转角处对电缆进行保护。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及解决其技术问题还可采用以下技术措施进一步实现。

可选的,前述的电缆转角保护装置,其中所述第一柔性管的管壁还包括第一柔性层和第二柔性层,所述第一柔性层、所述可变形金属支撑层以及第二柔性层依次层叠设置,所述第二柔性层形成所述第一柔性管的内壁,所述第一柔性成形成所述第一柔性管的外壁。

可选的,前述的电缆转角保护装置,其中所述可变形金属支撑层为以所述第一柔性管的中心线为轴的螺旋设置的金属丝层;

或,所述可变形金属支撑层为金属编织网层。

可选的,前述的电缆转角保护装置,其还包括:

密封管套,所述密封管套为热缩管套,所述密封管套包裹在所述第一管体和所述柔性连接管体的连接处,以及所述密封管套包裹在所述第二管体和所述柔性连接管体的连接处。

可选的,前述的电缆转角保护装置,其中所述柔性连接管体的两端分别套接在所述第一管体的一端和所述第二管体的一端;

其中,所述密封管套包裹在所述柔性连接管体的一端的外表面和所述第一管体的外表面以将二者连接处密封;以及所述密封管套包裹在所述柔性连接管体的另一端的外表面和所述第二管体的外表面以将二者连接处密封。

可选的,前述的电缆转角保护装置,其还包括:

紧固件,所述紧固件环绕在所述密封管套的外表面,对应于所述密封管套包裹的所述柔性连接管体的位置,用于紧固连接所述柔性连接管体和所述第一管体,以及用于紧固连接所述柔性连接管体和所述第二管体。

可选的,前述的电缆转角保护装置,其中所述柔性连接管体中第二柔性管较第一柔性管短;

所述柔性连接管体套接在第一管体一端的位置处,所述第一柔性管的内壁与所述第一管体的外壁贴合;所述柔性连接管体套接在第二管体一端的位置处,所述第一柔性管的内壁与所述第二管体的外壁贴合,

其中,所述第一柔性管与所述第一管体贴合的位置对应为所述紧固件紧固的位置,所述第一柔性管与所述第二管体贴合的位置对应为所述紧固件紧固的位置。

可选的,前述的电缆转角保护装置,其中所述第一柔性管与所述第一管体外壁贴合的内壁处设置有一周第一弹性凸起,以及所述第一柔性管与所述第二管体外壁贴合的内壁处设置有一周第二弹性凸起。

可选的,前述的电缆转角保护装置,其中所述第一管体与所述柔性连接管体连接处的外表面设置有一周第一凹槽,所述第一凹槽与所述第一弹性凸起相适配,且所述第一凹槽的深度小于所述第一弹性凸起的高度,用于容纳部分所述第一弹性凸起;

所述第二管体与所述柔性连接管体连接处的外表面设置有一周第二凹槽,所述第二凹槽与所述第二弹性凸起相适配,且所述第二凹槽的深度小于所述第二弹性凸起的高度,用于容纳部分所述第二弹性凸起。

可选的,前述的电缆转角保护装置,其中所述第一管体和第二管体均为钢管;

所述第二柔性管为塑胶管,所述第一柔性管为带有可变形金属支撑层的塑胶管。

借由上述技术方案,本实用新型电缆转角保护装置至少具有下列优点: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电缆转角保护装置,其包括第一管体、第二条管体以及柔性连接管体,并通过柔性连接管体将第一管体和第二管体连接,形成供电缆穿过的保护套,且柔性连接管体能够弯折变形,能够用作电缆转角处的保护,柔性连接管体的第一柔性管中设置有金属支撑层,则柔性连接管体不仅能够弯折变形还具有一定的强度,进而能够有效的对电缆转角处进行保护。此外,由于柔性连接管体能够弯折,则在向电缆转角保护装置中穿设电缆时,可以先穿电缆后对柔性连接管体弯折处理,起到了便于穿设电缆的作用,尤其对于较粗的电缆以及多束并在一起的电缆更加方便其穿设,且弯折的角度可不受限制,可以根据施工需要进行选择,解决了现有技术中使用钢管作为电缆的保护体,弯折角度受限,以及弯折后穿设电缆困难的问题。

上述说明仅是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的概述,为了能够更清楚了解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手段,并可依照说明书的内容予以实施,以下以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并配合附图详细说明如后。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提供的一种电缆转角保护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提供的一种电缆转角保护装置的紧固件的结构示意图;

图3是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提供的另一种电缆转角保护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为更进一步阐述本实用新型为达成预定实用新型目的所采取的技术手段及功效,以下结合附图及较佳实施例,对依据本实用新型提出的电缆转角保护装置,其具体实施方式、结构、特征及其功效,详细说明如后。在下述说明中,不同的“一实施例”或“实施例”指的不一定是同一实施例。此外,一或多个实施例中的特定特征、结构、或特点可由任何合适形式组合。

实施例一

如图1所示,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一提出的一种电缆转角保护装置,包括:第一管体1、第二管体2以及柔性连接管体3;所述柔性连接管体3 包括第一柔性管31和第二柔性管32,所述第一柔性管31套在所述第二柔性管32的外表面,所述第一柔性管31的管壁中设置有可变形金属支撑层;其中,所述柔性连接管体3的两端分别与所述第一管体1和所述第二管体2 连接,所述柔性连接管体3能够弯折以使所述第一管体1、所述柔性连接管体3以及第二管体2形成弯管结构,用于套接在电缆转角处对电缆进行保护。

具体的,第一管体1和第二管体2可以是等直径的圆形管体,二者均需要具有一定的强度,可以选用金属管体,例如钢管、铝管或者其他合金管材,也可以选用其他具有一定强度的管体,例如碳纤维管体、塑胶材料管体等,第一管体1和第二管体2的长度可以根据具体的使用需要进行选择,第一管体1和第二管体2的直径尺寸也可以根据使用需要进行选择,例如根据所要保护的电缆的截面积进行选用。

柔性连接管体3是连接第一管体1和第二管体2,使三者构成一个管状体,能够供电缆穿过并容纳电缆的保护装置,柔性连接管体3需要具有一定的柔性,即能够进行弯折,例如弯折90度,以适用作为电缆转角处的保护体。柔性连接管体3在工作时主要是埋在地下,需要能够抵抗外部填土及建筑材料的挤压、腐蚀,以及防止下次开挖对电缆外力的伤害,所以柔性连接管体3需要具有一定的抗压强度、抗拉强度、耐腐蚀性以及绝缘等性能。所以组成柔性连接管体3的第一柔性管31优选带有可变形金属支撑层的塑胶管,以达到抗压、抗拉以及耐腐蚀的作用,而第二柔性管32优选塑胶管,例如高密度聚乙烯管,以使第二柔性管32能够起到耐腐蚀、绝缘以及良好的密封性。第一柔性管31和第二柔性管32之间的套接可以是具有一定间隙的间隙配合,以保证两个管体能够顺利的套接在一起,或者第一柔性管31和第二柔性管32可以是一体成型的,例如带有可变形金属支撑层的塑胶管的内壁设置较厚的塑胶层。柔性连接管体3与第一管体1和第二管体2之间的连接可以采用热封的方式连接,例如在连接处通过加热的方式,使柔性连接管体3的端部热熔后包裹在第一管体1的端部,以及使柔性连接管体3的端部热熔后包裹在第二管体2的端部;或者,可以通过胶水进行连接处的密封,例如可以将柔性连接管体3与第一管体1套接,可以是柔性连接管体3套在第一管体1的外表面,也可以是第一管体1套在柔性连接管体3的外表面,柔性连接管体3第二管体2的套接与上述同理,当套接之后就可以使用胶水将连接处密封,可防止水、虫子等的进入;或者,可以在柔性连接管体3与第一管体1和第二管体2套接之后,可以在连接处设置密封连接件,或者在连接处设置紧固件5,以使二者的连接紧密和稳固。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电缆转角保护装置,其包括第一管体1、第二条管体以及柔性连接管体3,并通过柔性连接管体3将第一管体1和第二管体2连接,形成供电缆穿过的保护套,且柔性连接管体3能够弯折变形,能够用作电缆转角处的保护,柔性连接管体3的第一柔性管31中设置有金属支撑层,则柔性连接管体3不仅能够弯折变形还具有一定的强度,进而能够有效的对电缆转角处进行保护。此外,由于柔性连接管体3能够弯折,则在向电缆转角保护装置中穿设电缆时,可以先穿电缆后对柔性连接管体3 弯折处理,起到了便于穿设电缆的作用,尤其对于较粗的电缆以及多束并在一起的电缆更加方便其穿设,且弯折的角度可不受限制,可以根据施工需要进行选择,解决了现有技术中使用钢管作为电缆的保护体,弯折角度受限,以及弯折后穿设电缆困难的问题。

在具体实施中,其中所述第一柔性管31的管壁还包括第一柔性层和第二柔性层,所述第一柔性层、所述可变形金属支撑层以及第二柔性层依次层叠设置,所述第二柔性层形成所述第一柔性管31的内壁,所述第一柔性成形成所述第一柔性管31的外壁。

具体的,如上所述第一柔性管31需要具有一定的抗压强度和抗拉强度,所以设置在第一柔性管31的管壁中设置的可变形金属支撑层,使其起到提高第一柔性管31强度的作用,以及提高抗拉强度的作用。同时第一柔性管 31需要具有耐腐蚀性以及绝缘等性能,所以采用夹层的设置方式将容易腐蚀、不绝缘的可变形金属支撑层设置在中间层,在可变形金属支撑层的两侧设置第一柔性层和第二柔性层,且优选第一柔性层和第二柔性层为塑胶材料制造。

进一步的,所述可变形金属支撑层为以所述第一柔性管31的中心线为轴的螺旋设置的金属丝层;或,所述可变形金属支撑层为金属编织网层。

具体的,当选用螺旋设置的金属丝层作为可变形金属支撑层时,优选金属丝的材质为钢丝,且螺旋设置的金属丝层需要与第一柔性层和第二柔性层制成一整体,可以通过注塑的方式将金属丝层作为骨架,在其两个表面设置第一柔性层和第二柔,使第一柔性层和第二柔的材料填充在金属丝层的空隙中。当选用金属编织网层作为可变形金属支撑层时,优选钢丝编织该层。

如图1所示,在具体实施中,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电缆转角保护装置,还包括:密封管套4,所述密封管套4为热缩管套,所述密封管套4 包裹在所述第一管体1和所述柔性连接管体3的连接处,以及所述密封管套包裹在所述第二管体2和所述柔性连接管体3的连接处。

具体的,热缩管套能够在受热的情况下收缩,进而将第一管体1和柔性连接管体3的连接处密封,以及将第二管体2和柔性连接管体3的连接处密封。

如图1所示,进一步的,优选的将所述柔性连接管体3的两端分别套接在所述第一管体1的一端和所述第二管体2的一端;其中,所述密封管套4包裹在所述柔性连接管体3的一端的外表面和所述第一管体1的外表面以将二者连接处密封;以及所述密封管套4包裹在所述柔性连接管体3 的另一端的外表面和所述第二管体2的外表面以将二者连接处密封。

如图1和图2所示,在具体实施中,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电缆转角保护装置,还包括:紧固件5,所述紧固件5环绕在所述密封管套4的外表面,对应于所述密封管套4包裹的所述柔性连接管体3的位置,用于紧固连接所述柔性连接管体3和所述第一管体1,以及用于紧固连接所述柔性连接管体3和所述第二管体2。

具体的,紧固件5可以是抱箍,通过拧紧抱箍的紧固螺钉使抱箍紧固在密封管套4的外表面,紧固件5的数量可以是两个,分别用于夹紧柔性连接管体3与第一管体1连接处,以及夹紧柔性连接管体3与第二管体2 连接处。通过紧固件5的使用,将柔性连接管体3的一端夹紧在第一管体1 一端的表面,将柔性连接管体3的另一端夹紧在第二管体2一端的表面,同时将密封管套4压紧在柔性连接管体3的表面,进而能够有效的起到密封作用,以及稳固的连接作用。

如图1和图2所示,在具体实施中,所述柔性连接管体3中第二柔性管32较第一柔性管31短;所述柔性连接管体3套接在第一管体1一端的位置处,所述第一柔性管31的内壁与所述第一管体1的外壁贴合;所述柔性连接管体3套接在第二管体2一端的位置处,所述第一柔性管31的内壁与所述第二管体2的外壁贴合;其中,所述第一柔性管31与所述第一管体 1贴合的位置对应为所述紧固件5紧固的位置,所述第一柔性管31与所述第二管体2贴合的位置对应为所述紧固件5紧固的位置。

具体的,由于第一柔性管31的管壁中设置有可变形金属支撑层,所以第一柔性管31的强度以及抗拉强度均较第二柔性管32好,所以将第一柔性管31设置的较第二柔性管32长,并使用该长出的部分作为紧固连接的位置,能够避免在紧固连接处使用第二柔性管32时,因拉力作用导致第二柔性管32损坏的情况发生;同时能够降低连接处柔性连接管体3的整体壁厚,使柔性连接管体3套在第一管体1或第二管体2上的总直径较小,可以使用直径较小的紧固件5,例如直径较小的抱箍,节省成本。

如图3所示,在具体实施中,其中所述第一柔性管31与所述第一管体 1外壁贴合的内壁处设置有一周第一弹性凸311起,以及所述第一柔性管 31与所述第二管体2外壁贴合的内壁处设置有一周第二弹性凸起312。

具体的,当在第一柔性管31与第一管体1外壁贴合的内壁处设置一周第一弹性凸起311后,在使用紧固件5紧固时,第一弹性凸起311会在紧固力的作用下紧紧的压持在第一管体1表面上,第二弹性凸起312会在紧固力的作用下紧紧的压持在第二管体2表面上,以起到增强连接处密封效果的作用。

如图3所示,进一步的,为了更加进一步的提高柔性连接管体3与第一管体1和第二管体2连接处的密封性,可以在所述第一管体1与所述柔性连接管体3连接处的外表面设置一周第一凹槽11,所述第一凹槽11与所述第一弹性凸起311相适配,且所述第一凹槽11的深度小于所述第一弹性凸起311的高度,用于容纳部分所述第一弹性凸起311;在所述第二管体2 与所述柔性连接管体3连接处的外表面设置一周第二凹槽21,所述第二凹槽21与所述第二弹性凸起312相适配,且所述第二凹槽21的深度小于所述第二弹性凸起312的高度,用于容纳部分所述第二弹性凸起312。

在具体实施中,所述第二柔性管32的内壁设置有延长度方向的导滑结构(图中未示出),例如导滑凸起或者导滑槽。通过导滑结构的设置能够便于电缆在第二柔性管32内的穿过,便于用户现场作业。

以上所述,仅是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而已,并非对本实用新型作任何形式上的限制,依据本实用新型的技术实质对以上实施例所作的任何简单修改、等同变化与修饰,均仍属于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的范围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