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面向智能变电站仿真技术的移动可视化监控系统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9109690发布日期:2019-11-12 23:11阅读:170来源:国知局
一种面向智能变电站仿真技术的移动可视化监控系统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智能变电站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面向智能变电站仿真技术的移动可视化监控系统。



背景技术:

进入21世纪以来,随着社会经济不断发展,能源短缺问题日益严重,人们对供电可靠性和电能质量要求越来越高,传统电力系统已经不能满足现代信息社会发展的需求。为此,美国IBM公司于2006年率先提出“智能电网”解决方案,以计算机和网络通信技术为技术手段,推进电网智能化建设,作为智能电网的支撑环节,智能变电站承担着能源转换和控制的重要任务。

电力监控系统是智能变电站的重要组成部分,监控系统通过实现变电站运行过程的智能监控,能够有效地帮助管理者提高智能变电站的用电管理水平,可以在很大程度上降低电力设备运营的成本,使智能变电站管理实现智能、高效、节能的目标,监控系统的系统性、安全性和可靠性与电力用户的生产和生活关系密切。



技术实现要素:

针对现有技术的不足,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面向智能变电站仿真技术的移动可视化监控系统,解决了现有的变电站运营成本高、管理效率低、发生事故时损失较大的问题。

为实现以上目的,本实用新型通过以下技术方案予以实现:一种面向智能变电站仿真技术的移动可视化监控系统,包括集中监控中心、变电站视频监控、变电站传感监控和变电站移动监控;

所述集中监控中心包括服务器、数据库、信息输入模块、数据对比模块、可视化显示模块、告警模块、数据处理模块、视频数据接收模块、传感器信号接收模块和4G移动视频数据接收模块;

所述服务器的连接端与数据库的连接端双向电连接,所述信息输入模块的输出端与数据库的输入端电连接,所述数据库的连接端与数据对比模块的连接端双向电连接,所述数据对比模块的输出端分别电连接可视化显示模块的输入端和告警模块的输入端,所述数据处理模块的输出端与服务器的输入端电连接,所述视频数据接收模块的输出端、传感器信号接收模块的输出端和4G移动视频数据接收模块的输出端均与数据处理模块的输入端电连接;

所述变电站视频监控包括视频数据发送模块、交换机、无线传输装置、数字转换器和拍摄装置;

所述变电站传感监控包括传感器信号发送模块和传感器模块;

所述变电站移动监控包括4G移动视频数据发送模块、移动视频转换模块、移动视频存储模块和移动拍摄装置。

可选的,所述拍摄装置的输出端与数字转换器的输入端电连接,所述数字转换器的输出端与无线传输装置的输入端电连接,所述无线传输装置的输出端与交换机的输入端电连接,所述交换机的输出端与视频数据发送模块的输入端电连接,所述视频数据发送模块的输出端与视频数据接收模块的输入端信号连接。

可选的,所述传感器模块的输出端与传感器信号发送模块的输入端电连接,所述传感器信号发送模块的输出端与传感器信号接收模块的输入端信号连接。

可选的,所述移动拍摄装置的输出端与移动视频存储模块的输入端电连接,所述移动视频存储模块的输出端与移动视频转换模块的输入端电连接,所述移动视频转换模块的输出端与4G移动视频数据发送模块的输入端电连接,所述4G移动视频数据发送模块的输出端与4G移动视频数据接收模块的输入端信号连接。

可选的,所述传感器模块包括红外传感器、温度传感器、烟雾传感器和人体感应器。

可选的,所述红外传感器的型号为TCRT5000。

可选的,所述温度传感器的型号为DS18B20。

可选的,所述烟雾传感器的型号为MQ-2。

可选的,所述人体感应器的型号为HC-SR501。

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面向智能变电站仿真技术的移动可视化监控系统,具备以下有益效果:

(1)、本实用新型通过将变电站分散且独立的辅助系统进行集中监控,能够使变电站安全可靠的运行,降低了运营成本,提高了管理效率,减少了事故带来的损失。

(2)、本实用新型通过采用移动可视化监控技术,实现360°无死角的现场安全管控,可在每个作业地点进行实时监控,重点把控众多项目的实施过程,可对实施中的项目进行实时监控,规避安全风险。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监控系统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的传感器模块示意图。

图中:1、服务器;2、数据库;3、信息输入模块;4、数据对比模块;5、可视化显示模块;6、告警模块;7、数据处理模块;8、视频数据接收模块;9、传感器信号接收模块;10、4G移动视频数据接收模块;11、视频数据发送模块;12、交换机;13、无线传输装置;14、数字转换器;15、拍摄装置;16、传感器信号发送模块;17、传感器模块;18、4G移动视频数据发送模块;19、移动视频转换模块;20、移动视频存储模块;21、移动拍摄装置;22、红外传感器;23、温度传感器;24、烟雾传感器;25、人体感应器。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本实用新型提供了如图1-2所示的一种面向智能变电站仿真技术的移动可视化监控系统,包括集中监控中心、变电站视频监控、变电站传感监控和变电站移动监控,通过将变电站分散且独立的辅助系统进行集中监控,能够使变电站安全可靠的运行,降低了运营成本,提高了管理效率,减少了事故带来的损失;

集中监控中心包括服务器1、数据库2、信息输入模块3、数据对比模块4、可视化显示模块5、告警模块6、数据处理模块7、视频数据接收模块8、传感器信号接收模块9和4G移动视频数据接收模块10;

服务器1的连接端与数据库2的连接端双向电连接,信息输入模块3的输出端与数据库2的输入端电连接,数据库2的连接端与数据对比模块4的连接端双向电连接,数据对比模块4的输出端分别电连接可视化显示模块5的输入端和告警模块6的输入端,数据处理模块7的输出端与服务器1的输入端电连接,视频数据接收模块8的输出端、传感器信号接收模块9的输出端和4G移动视频数据接收模块10的输出端均与数据处理模块7的输入端电连接;

变电站视频监控包括视频数据发送模块11、交换机12、无线传输装置13、数字转换器14和拍摄装置15,将变电站的影像显示出来,便于监控;

变电站传感监控包括传感器信号发送模块16和传感器模块17,对变电站的环境进行监控;

变电站移动监控包括4G移动视频数据发送模块18、移动视频转换模块19、移动视频存储模块20和移动拍摄装置21,实现360°无死角的现场安全管控,可在每个作业地点进行实时监控,规避安全风险。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一种可选技术方案:

拍摄装置15的输出端与数字转换器14的输入端电连接,数字转换器14的输出端与无线传输装置13的输入端电连接,无线传输装置13的输出端与交换机12的输入端电连接,交换机12的输出端与视频数据发送模块11的输入端电连接,视频数据发送模块11的输出端与视频数据接收模块8的输入端信号连接。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一种可选技术方案:

传感器模块17的输出端与传感器信号发送模块16的输入端电连接,传感器信号发送模块16的输出端与传感器信号接收模块9的输入端信号连接。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一种可选技术方案:

移动拍摄装置21的输出端与移动视频存储模块20的输入端电连接,移动视频存储模块20的输出端与移动视频转换模块19的输入端电连接,移动视频转换模块19的输出端与4G移动视频数据发送模块18的输入端电连接,4G移动视频数据发送模块18的输出端与4G移动视频数据接收模块10的输入端信号连接。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一种可选技术方案:

传感器模块17包括红外传感器22、温度传感器23、烟雾传感器24和人体感应器25。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一种可选技术方案:

红外传感器22的型号为TCRT5000。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一种可选技术方案:

温度传感器23的型号为DS18B20。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一种可选技术方案:

烟雾传感器24的型号为MQ-2。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一种可选技术方案:

人体感应器25的型号为HC-SR501。

工作原理:拍摄装置15将拍摄的变电站影视数据发送至数字转换器14,转换为数字信号,通过无线传输装置13和交换机12传输,再通过视频数据发送模块11发送至集中监控中心的服务器1,通过可视化显示模块5将变电站的影视显示出来,通过传感器模块17对变电站周围的环境进行实时监测,通过传感器信号发送模块16将信号数据发送至服务器1,通过数据库2内输入的信息,对数据进行对比,若数据出现异常,通过告警模块6进行报警,减少经济损失,通过移动拍摄装置21,实现360°无死角的现场安全管控,可在每个作业地点进行实时监控,重点把控众多项目的实施过程,可对实施中的项目进行实时监控,规避安全风险。

需要说明的是,在本实用新型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上”或“下”可以是第一和第二特征直接接触,或第一和第二特征通过中间媒介间接接触。而且,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上”、“上方”和“上面”可是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正上方或斜上方,或仅仅表示第一特征水平高度高于第二特征。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下”、“下方”和“下面”可以是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正下方或斜下方,或仅仅表示第一特征水平高度小于第二特征。

最后应说明的是: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于限制本实用新型,尽管参照前述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了详细的说明,对于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来说,其依然可以对前述各实施例所记载的技术方案进行修改,或者对其中部分技术特征进行等同替换,凡在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