带有驱动保护功能的稳压器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9780414发布日期:2020-01-24 12:30阅读:171来源:国知局
带有驱动保护功能的稳压器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稳压器技术领域,特别是涉及一种带有驱动保护功能的稳压器。



背景技术:

稳压器是一种能自动调整输出电压的供电电路或供电设备,被广泛应用于工厂、学校和银行等对供电要求稳定性较高的场所。通常,稳压器包括采样电路、驱动电路和控制电路,然而,传统稳压器中的驱动电路中的马达出现卡死时,容易导致驱动电路中的电流过大,对马达造成损坏。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能有效防止驱动电路中电流过大对驱动电路中马达造成损坏的带有驱动保护功能的稳压器。

为实现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如下技术方案:

一种带有驱动保护功能的稳压器,与市电电源相连,包括驱动电路、测量电路、控制电路和继电器控制电路,所述控制电路分别与所述测量电路、所述继电器控制电路相连,所述驱动电路包括马达,所述测量电路用于测量所述马达两端的电流,所述控制电路被配置为当所述马达两端的电流超过设定值时通过控制所述继电器控制电路断开所述驱动电路。

上述的带有驱动保护功能的稳压器,与市电电源相连,包括驱动电路、测量电路、控制电路和继电器控制电路,控制电路分别与测量电路、继电器控制电路相连,驱动电路包括马达,测量电路用于测量马达两端的电流,控制电路被配置为当马达两端的电流超过设定值时通过控制继电器控制电路断开驱动电路。可有效防止当马达卡死时,导致流过马达两端的电流过大对马达造成损坏。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继电器控制电路包括第一电阻、三极管、继电器和第一二极管,所述控制电路通过所述第一电阻与所述三极管的基极相连,所述三极管的发射极接地,所述三极管的集电极通过所述继电器与电源正极相连,所述第一二极管与所述继电器并联。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驱动电路包括第一场效应管、第二场效应管、第三场效应管、第四场效应管、第二二极管和电容,所述第一场效应管的栅极、所述第二场效应管的栅极、所述第三场效应管的栅极和所述第四场效应管的栅极分别与所述控制电路相连,所述第一场效应管的漏极通过所述第二二极管、所述继电器的第一常闭触点与电源正极相连,所述第三场效应管的漏极通过所述继电器的第二常闭触点与所述电源正极相连,所述第二场效应管的发射极和所述第四场效应管的发射极分别通过所述电容接地,所述第一场效应管的发射极与所述第二场效应管的漏极相连,所述第三场效应管的发射极与所述第四场效应管的漏极相连,且所述马达的两端分别与所述第一场效应管的发射极、所述第三场效应管的发射极相连。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测量电路包括第二电阻、第三电阻和第四电阻,所述第二电阻的第一端、所述第三电阻的第一端和所述第四电阻的第一端分别与所述第四场效应管的发射极相连,所述第二电阻的第二端、所述第三电阻的第二端和所述第四电阻的第二端分别接地,且所述第四场效应管的发射极与所述控制电路相连。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稳压器还包括显示电路,所述控制电路被配置为当所述马达两端的电流超过设定值时控制所述显示电路进行电流异常信息显示。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场效应管为mos场效应管。

附图说明

图1为一实施例中稳压器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一实施例中单片机的引脚示意图;

图3为一实施例中继电器控制电路的电路示意图;

图4a、图4b和图4c分别为一实施例中a相、b相和c相驱动电路的电路示意图;图5a、图5b和图5c为一实施例中a相、b相和c相电平转换电路的电路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便于理解本实用新型,下面将参照相关附图对本实用新型进行更全面的描述。附图中给出了本实用新型的首选实施例。但是,本实用新型可以以许多不同的形式来实现,并不限于本文所描述的实施例。相反地,提供这些实施例的目的是使对本实用新型的公开内容更加透彻全面。

除非另有定义,本文所使用的所有的技术和科学术语与属于本实用新型的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通常理解的含义相同。本文中在本实用新型的说明书中所使用的术语只是为了描述具体的实施例的目的,不是旨在于限制本实用新型。

此外,术语“第一”、“第二”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至少一个该特征。

参见图1,本实施例提供了一种带有驱动保护功能的稳压器100,与市电电源200相连,包括驱动电路110、测量电路120、控制电路130和继电器控制电路140,控制电路130分别与测量电路120、继电器控制电路140相连,驱动电路110包括马达,测量电路120用于测量马达两端的电流,控制电路130被配置为当马达两端的电流超过设定值时通过控制继电器控制电路140断开驱动电路110。

需要说明的是,本实施例提供的稳压器100的工作原理为:控制电路130与市电电源200相连,驱动电路110与控制电路130相连,控制电路130用于根据市电电源200输出的电压进行取样、比较和放大等处理后,再通过驱动电路110驱动马达转动,使调压器碳刷的位置改变,通过自动调整线圈匝数比,从而保持输出电压的稳定。具体地,参见图2,控制电路130可采用单片机进行控制。

在本实施例中,稳压器100还包括测量电路120和继电器控制电路140,其中。测量电路120分别与驱动电路110、控制电路130相连,用于测量驱动电路110中马达两端的电流,当马达两端的电流高于设定值时,控制电路130发出电平信号;继电器控制电路140与控制电路130相连,继电器控制电路140根据该电平信号使继电器控制电路140中的继电器得电。具体地,继电器控制电路140中的继电器触点可设置在驱动电路110与电源之间,当继电器得电时,通过控制继电器触点断开驱动电路110与电源之间的连接,从而停止当前马达工作。可有效防止当马达卡死时,导致流过马达两端的电流过大对马达造成损坏。

上述的带有驱动保护功能的稳压器100,与市电电源200相连,包括驱动电路110、测量电路120、控制电路130和继电器控制电路140,控制电路130分别与测量电路120、继电器控制电路140相连,驱动电路110包括马达,测量电路120用于测量马达两端的电流,控制电路130被配置为当马达两端的电流超过设定值时通过控制继电器控制电路140断开驱动电路110。可有效防止当马达卡死时,导致流过马达两端的电流过大对马达造成损坏。

在一个实施例中,参见图3,继电器控制电路140包括第一电阻r1、三极管q1、继电器k1和第一二极管d1,控制电路130通过第一电阻r1与三极管q1的基极相连,三极管q1的发射极接地,三极管q1的集电极通过继电器k1与电源正极相连,第一二极管d1与继电器k1并联。

在一个实施例中,参见图4a、图4b和图4c,驱动电路110包括第一场效应管q2、第二场效应管q3、第三场效应管q4、第四场效应管q5、第二二极管d2和电容c1,第一场效应管q2的栅极、第二场效应管q3的栅极、第三场效应管q4的栅极和第四场效应管q5的栅极分别与控制电路130相连,第一场效应管q2的漏极通过第二二极管d2、继电器的第一常闭触点k11与电源正极相连,第三场效应管q4的漏极通过继电器的第二常闭触点k12与电源正极相连,第二场效应管q3的发射极和第四场效应管q5的发射极分别通过电容c1接地,第一场效应管q2的发射极与第二场效应管q3的漏极相连,第三场效应管q4的发射极与第四场效应管q5的漏极相连,且马达的两端分别与第一场效应管q2的发射极、第三场效应管q4的发射极相连。具体地,场效应管为mos场效应管。

在本实施例中,当马达两端的电流高于设定值时,控制电路130输出高电平信号,继电器控制电路140的继电器得电,则继电器常闭触点断开,使驱动电路110与电源断开,停止当前马达工作。

进一步,参见图4a、图4b和图4c,驱动电路110包括三相驱动电路,具体为a相驱动电路、b相驱动电路和c相驱动电路,且每相驱动电路的电路原理图一样,只是输入端口与控制电路140的不同输出端口相连。

在一个实施例中,测量电路120包括第二电阻r2、第三电阻r3和第四电阻r4,第二电阻r2的第一端、第三电阻r3的第一端和第四电阻r4的第一端分别与第四场效应管q5的发射极相连,第二电阻r2的第二端、第三电阻r3的第二端和第四电阻r4的第二端分别接地,且第四场效应管q5的发射极与控制电路140相连。

在本实施例中,测量电路120与控制电路140相连,用于检测马达两端的电流,具体地,当马达两端的电流超过2a时则判断当前马达处于卡死状态。

在一个实施例中,稳压器100还包括显示电路,控制电路130被配置为当马达两端的电流超过设定值时控制显示电路150进行电流异常信息显示。

在本实施例中,显示电路150可以采用lcd显示屏,当马达两端的电流超过2a时,控制电路130用于控制显示电路150进行异常信息显示,从而提醒操作人员及时发生故障。

进一步地,参见图5a、图5b和图5c,稳压器100还包括电平转换电路,电平转换电路分别与控制电路130、驱动电路110相连,用于将a相、b相和c相驱动电路110正常工作所需的12v电压转换为控制电路130正常所需3.3v电压。

以上所述实施例的各技术特征可以进行任意的组合,为使描述简洁,未对上述实施例中的各个技术特征所有可能的组合都进行描述,然而,只要这些技术特征的组合不存在矛盾,都应当认为是本说明书记载的范围。

以上所述实施例仅表达了本实用新型的几种实施方式,其描述较为具体和详细,但并不能因此而理解为对实用新型专利范围的限制。应当指出的是,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构思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变形和改进,这些都属于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因此,本实用新型专利的保护范围应以所附权利要求为准。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