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模块化直流储能系统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9769137发布日期:2020-01-21 23:48阅读:235来源:国知局
一种模块化直流储能系统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储能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模块化直流储能系统。



背景技术:

目前,随着新能源发电的广泛应用,储能在电力系统中的地位越来越重要。常用的储能电池单体电压比较低,在大规模储能系统中都需要大量的电池单体直接串并联使用,对于电池一致性要求高。不仅容错能力差,而且存在串联均压和并联均流的问题,效率低。模块化储能技术是将电力电子变换器控制的低压电池单元作为一个独立的模块,将其串联成组后输出高压,是一种柔性电池成组技术,每个储能模块都能独立控制其充放电和soc,避免了大量电池单体的直接串联,可以使用不同规格不同新旧程度的电池,实现废旧电池的梯次利用,且不需要额外配置电池能量管理系统。

但是,现有的方案存在以下缺陷:

现有的模块化储能技术的主要缺点是储能模块数量多,而且每个都需要配置独立的控制单元,成本较高。另一方面,直流配电技术在配电网中的应用越来越多,现有的储能系统均为交流储能系统,亟需一种能够适用于直流电网储能的产品。



技术实现要素:

为了克服现有技术的不足,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模块化多电平储能系统,其能解决现有技术储能模块数量多,需要配置独立的控制单元的技术问题。

本实用新型采用如下技术方案实现:

一种模块化多电平储能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主控制器、若干从控制器、并网电抗器、多个三电平储能模块,若干组电池单元,所述三电平储能模块与所述电池单元一一对应,每一组所述电池单元均包括依次串联形成串联支路的第一电池和第二电池,所述串联支路的正极连接所述三电平储能模块的正极输入端,所述串联支路的负极连接所述三电平储能模块的负极输入端,所述三电平储能模块的中性输入端连接在所述第一电池与所述第二电池之间;所述三电平储能模块的输出端依次串联连接,且排在首位的所述三电平储能模块的输出端连接所述并网电抗器的一端,并网电抗器的另一端连接外部的直流电网的正极,排在末尾的所述三电平储能模块的输出端连接所述直流电网的负极;所述从控制器与三电平储能模块一一对应连接,且所述从控制器与主控制器连接。

进一步地,所述三电平储能模块包括电容c1、电容c2、可控开关s1、可控开关s2、可控开关s3和可控开关s4,可控开关s1的发射极连接可控开关s2的集电极,可控开关s2的发射极连接可控开关s3的集电极,可控开关s3的发射极连接可控开关s4的集电极,可控开关s1的集电极连接串联支路的正极,可控开关s4的发射极连接串联支路的负极,所述中性输入端位于可控开关s2的发射极与可控开关s3的集电极之间,并网电抗器的一端连接在可控开关s1的发射极与可控开关s2的集电极之间,直流电网的负极连接在可控开关s3的发射极与可控开关s4的集电极之间;电容c1的一端连接可控开关s1的集电极,电容c1的另一端通过电容c2连接可控开关s4的发射极,可控开关s1的基极、可控开关s2的基极、可控开关s3的基极和可控开关s4的基极均与从控制器连接。

进一步地,所述主控制器包括通信模块、并网控制模块、soc均衡模块、pwm信号生成模块和主从交互模块,所述通信模块、并网控制模块、soc均衡模块、pwm信号生成模块和主从交互模块依次连接,从控制器与主从交互模块连接。

相比现有技术,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在于:

本实用新型设置多个储能模块,分别可接入两个电池,并且对电池独立控制充放电,避免电池间的直接串联,控制更加灵活;每个储能模块采用一个控制器可输出三电平电压,大大降低成本;配线简化,两个电池串联后只需三根电缆连接到储能模块,与采用两电平模块相比线缆数量可减少25%,能适应直流电网储能。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一种模块化直流储能系统的整体模块结构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的三电平储能模块、电池单元和并网电抗器连接结构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的三电平储能模块的电路结构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以及具体实施方式,对本实用新型做进一步描述,需要说明的是,在不相冲突的前提下,以下描述的各实施例之间或各技术特征之间可以任意组合形成新的实施例。

如图1和图2所示,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模块化直流储能系统,其包括了主控制器、若干从控制器、并网电抗器l、多个三电平储能模块和若干组电池单元,从控制器与三电平储能模块的数量相同。电池单元与三电平储能模块的数量也相等,并且电池单元与三电平储能模块一一对应。具体的,每一组电池单元包括两个电池,在本实用新型中记为第一电池b1和第二电池b2,第一电池b1和第二电池b2串联连接,形成串联支路。该串联支路的正极连接所述三电平储能模块的正极输入端x1,所述串联支路的负极连接所述三电平储能模块的负极输入端x3。三电平储能模块的中性输入端x2连接在所述第一电池b1与所述第二电池b2之间。三电平储能模块的输出端依次串联连接,且排在首位的所述三电平储能模块的输出端连接所述并网电抗器l的一端,所述并网电抗器l的另一端连接外部的直流电网的正极,排在末尾的所述三电平储能模块的输出端连接所述直流电网的负极。实际上,每一个三电平储能模块均具有一个正极输出端x4和一个负极输出端x5,将三电平储能模块依次排列,前一个三电平储能模块的负极输出端x5连接相邻的后一个三电平储能模块的正极输出端x4,依次类推,作为第一个的三电平储能模块的正极输出端x4则连接并网电抗器,作为最后一个三电平储能模块的负极输出端x5则连接直流电网的负极。从控制器与所述三电平储能模块一一对应连接,且所述从控制器与所述主控制器连接。

具体的,主控制器包括通信模块、并网控制模块、soc均衡模块、pwm信号生成模块和主从交互模块,所述通信模块、所述并网控制模块、所述soc均衡模块、所述pwm信号生成模块和所述主从交互模块依次连接,所述从控制器与主从交互模块连接。

通信模块接收并网和充放电功率指令,并网控制模块根据检测到的电网电压、电流以及充放电功率,采用闭环控制算法计算出输出参考电压uref,soc(stateofcharge,荷电状态,也叫剩余电量)均衡模块的作用是采用排序或pi控制等算法控制所有电池单元的soc均衡,pwm信号生成模块的作用是采用载波移相pwm或者载波层叠pwm生成所有三电平储能模块的控制信号,主从交互模块的作用是将所有三电平储能模块的控制信号发送出去,同时接收从控制器的电压、电流、温度等状态反馈信号。每个三电平储能模块都有一个从控制器,其作用是接收主控制器发送的开关信号,并通过驱动电路控制各个开关的开通或关断,同时检测电池电压、电流、温度等状态信号反馈给主控制器。

三电平储能模块的具体结构如图3所示,其包括电容c1、电容c2、可控开关s1、可控开关s2、可控开关s3和可控开关s4,所述可控开关s1的发射极连接所述可控开关s2的集电极,所述可控开关s2的发射极连接所述可控开关s3的集电极,所述可控开关s3的发射极连接所述可控开关s4的集电极,所述可控开关s1的集电极连接所述串联支路的正极,也就是作为三电平储能模块的正极输入端x1,所述可控开关s4的发射极连接所述串联支路的负极,也就是作为三电平储能模块的负极输入端x3,所述中性输入端x2位于所述可控开关s2的发射极与所述可控开关s3的集电极之间,所述并网电抗器的一端连接在所述可控开关s1的发射极与所述可控开关s2的集电极之间,所述直流电网的负极连接在所述可控开关s3的发射极与所述可控开关s4的集电极之间;所述电容c1的一端连接所述可控开关s1的集电极,所述电容c1的另一端通过所述电容c2连接所述可控开关s4的发射极,所述可控开关s1的基极、所述可控开关s2的基极、所述可控开关s3的基极和所述可控开关s4的基极均与所述从控制器连接。

三电平储能模块的工作原理为,可控开关s1和可控开关s2的控制信号互补,可控开关s3和可控开关s4的控制信号互补。假设一组电池单元中第一电池的电压和第二电池的电压分别为u1和u2,当可控开关s1和可控开关s3导通时,第一电池接入,输出电压vo=u1,可控开关s2和可控开关s4导通时,第二电池接入,输出电压vo=u2,可控开关s2和可控开关s3导通时,两个电池均不接入,输出电压vo=0,当可控开关s1和可控开关s4导通时,两个电池串联后接入,输出电压vo=u1+u2。由于u1和u2接近,因此输出电压为三电平。

每一个三电平储能模块上的可控开关采用全控型功率开关器件,根据输出电压等级的不同选用相应等级的功率半导体开关源极,如igbt或mosfet等。

本实用新型的工作原理为:首先根据并网控制算法得到输出参考电压uref,由于每个三电平储能模块的输出电压可以是0,也可以是一个电池电压或两个电池电压,在每个控制周期根据uref以及电池电压的大小就可以计算出需要有多少个电池接入。为使得所有电池单元的soc(剩余容量)均衡,必须对所有电池单元的电压或soc进行排序控制,当储能系统充电时,使得电压或soc较低的电池单元先接入,当储能系统放电时,使得电压或soc较高的电池单元先接入。本实用新型每个储能模块都能独立控制其充放电和soc,避免了大量电池单体的直接串联,可以使用不同规格不同新旧程度的电池,实现废旧电池的梯次利用,而且由于采用三电平储能模块,模块数量大大减少,成本较低。

上述实施方式仅为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方式,不能以此来限定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在本实用新型的基础上所做的任何非实质性的变化及替换均属于本实用新型所要求保护的范围。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