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用于无线充电的QC/AFC输入识别电路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0865660发布日期:2020-05-22 21:55阅读:953来源:国知局
一种用于无线充电的QC/AFC输入识别电路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属于无线充电电路技术领域,具体为一种用于无线充电的qc/afc输入识别电路。



背景技术:

随着无线充电技术的普及,5w无线充电的功率已经无法满足消费者对充电速度的需求,基于qiepp标准的10w,15w快速无线充电成为了必备技术。但是工程师在设计过程中,往往会遇到一个问题,那就是电源诱骗,怎样从qc/afc适配器上进行取出5v/9v/12v;现有技术存在两个缺点,1、采用协议ic,成本高;2、采用简单的电路,但是不支持12v诱骗,不支持afc适配器。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针对以上问题,提供一种用于无线充电的qc/afc输入识别电路,它能利用单片机及简单的外围电路,在不需要专门的识别芯片下,模拟qc/afc握手协议,从适配器进行取电,从而降低产品成本,提高市场竞争力。

为实现以上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的技术方案是:一种用于无线充电的qc/afc输入识别电路,它设置在无线充充电发射器b内,并与无线充充电发射器b的mcu电连接;所述无线充充电发射器b通过数据线连接有适配器a;它包括基准电压产生电路、d+网络端电压控制电路和d-网络端电压控制电路;其中无线充电发射器b的mcu供电端为5v,所述基准电压产生电路的基准电压端为3.3v;所述d+网络端电压控制电路连接有适配器a的d+网络端、基准电压产生电路的基准电压端和mcu的io1接口;所述d-网络端电压控制电路连接有适配器a的d-网络端、mcu的io3接口和mcu的io2接口;

当io1输出0时,d+网络端将产生一个0.7v的电压;

当io1输出1时,d+网络端产生一个3.3v的电压;

当io2输出0,io3输出0时:在d-网络端产生一个0v电压;

当io2输出1,io3输出0时,d-网络端将产生一个0.7v的电压;

当io2输出0,io3输出1时,d-网络端产生一个3.3v的电压。

进一步的,所述基准电压产生电路组成为:无线充电发射器b的mcu供电端通过r1和r2串联接地分压,在r1和r2之间产生一个3.3v的基准电压端。

进一步的,所述d+网络端电压控制电路组成为:d+网络端通过r3连接到基准电压端,d+网络端连接到二极管d1正端,且二极管d1负端连接有mcu的io1接口。

进一步的,所述d-网络端电压控制电路组成为:二极管d2与r5并联连接在d-网络端与mcu的io3接口两端,且d-网络端连接到二极管d2正端;d-网络端通过r4连接到mcu的io2接口。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

1、本实用新型能利用单片机及简单的外围电路,在不需要专门的识别芯片下,模拟qc/afc握手协议,从适配器进行取电,从而降低产品成本,提高市场竞争力。

2、本实用新型无需专门的qc2.0/afc协议识别ic,只需3个gpio口,5个电阻和2个二极管就能实现支持qc2.o/afc协议的适配器输入识别,相对已有电路结构更加简单,成本更低。

3、本实用新型原理简单,适用性广,可移植性好、适用于各类支持qc2.0/afc协议充电的电子设备。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原理框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的电路图。

图3为具体实施方式中提到的表1。

图4为具体实施方式中提到的表2。

图中:△1为基准电压产生电路;△2为d+网络端电压控制电路;△3为d-网络端电压控制电路;r1、r2、r3、r4和r5均为分压电阻;d1和d2为二极管,d+端和d-端均为适配器a的内部控制芯片端口。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使本领域技术人员更好地理解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进行详细描述,本部分的描述仅是示范性和解释性,不应对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有任何的限制作用。

如图1-图2所示,本实用新型的具体结构为:一种用于无线充电的qc/afc输入识别电路,它设置在无线充充电发射器b内,并与无线充充电发射器b的mcu电连接;所述无线充充电发射器b通过数据线连接有适配器a;它包括基准电压产生电路、d+网络端电压控制电路和d-网络端电压控制电路;其中无线充电发射器b的mcu供电端为5v,所述基准电压产生电路的基准电压端为3.3v;所述d+网络端电压控制电路连接有适配器a的d+网络端、基准电压产生电路的基准电压端和mcu的io1接口;所述d-网络端电压控制电路连接有适配器a的d-网络端、mcu的io3接口和mcu的io2接口;

当io1输出0时,d+网络端将产生一个0.7v的电压;

当io1输出1时,d+网络端产生一个3.3v的电压;

当io2输出0,io3输出0时:在d-网络端产生一个0v电压;

当io2输出1,io3输出0时,d-网络端将产生一个0.7v的电压;

当io2输出0,io3输出1时,d-网络端产生一个3.3v的电压。

优选的,所述基准电压产生电路组成为:无线充电发射器b的mcu供电端通过r1和r2串联接地分压,在r1和r2之间产生一个3.3v的基准电压端。

优选的,所述d+网络端电压控制电路组成为:d+网络端通过r3连接到基准电压端,d+网络端连接到二极管d1正端,且二极管d1负端连接有mcu的io1接口。

优选的,所述d-网络端电压控制电路组成为:二极管d2与r5并联连接在d-网络端与mcu的io3接口两端,且d-网络端连接到二极管d2正端;d-网络端通过r4连接到mcu的io2接口。

简单阐述qc2.0识别协议:适配器a上电后,适配器a的内部控制芯片使d+端和d-端短路,无线充电发射器b通过数据线连接到适配器a上后,开始qc2.0握手操作:此时无线充电发射器b在d+端加载0.25~2v(典型值0.7v)的电压。当适配器a检测到这个电压维持1.25s后,断开d+端与d-端的短接,让d-端上的电压下降,此时无线充电发射器b检测到d-端的电压下降后,根据qc2.0协议在d+端和d-端加载相应的电压,适配器a检测到d+端和d-端上电压后,输出对应的电压给无线充电发射器b供电(具体电压值如表1所示)。

具体工作流程如下:

1、无线充电发射器b接到适配器a上时,适配器a将d+与d-短接,输出5v,此时无线充电发射器b里的mcu:io1=0,io2=0,io3=0,通过电路2里的io1输出0,在d+网络端产生0.7v的电压,并至少持续1.25s以上时间;

2、当适配器a检测到d+网络端0.7v电压,维持1.25s后,会将d+与d-断开;

3、然后,无线充电发射器b里的mcu,通过设置io1,io2,io3的不同电平,得到d+端和d-端输出不同的电平组合,从而对适配器a进行12v、9v或5v的电压输出请求;

比如:若需适配器a输出9v给无线充电发射器b供电,则将io分别设置为:io1=1,io2=1,io3=0;d+端得到3.3v左右电压,d-上电压将被二极管d2拉成0.7v左右。此时根据qc2.0协议,适配器a将输出9v电压给无线充电发射器b供电。所述无线充发射器b里的mcu的三个io工作状态及相应工作模式如表2所示:

其中电路中电压的具体变化过程为:由于无线充电发射器b的mcu供电为5v,且qc/afc协议里需要一个3.3v的电压,所以通过r1和r2的电阻分压,产生一个3.3v基准电压。

当io1输出0时:3.3v经过电阻r3,利用二极管正向导通特性,通过二极管d1到地,在d1的正端,即d+网络端将产生一个0.7v的电压。当io1输出1时(5v):由于二极管d1反向截止,3.3v经过电阻r3后在d+网络端产生一个3.3v的电压。

当io2输出0,io3输出0时:在d-网络端产生一个0v电压;当io2输出1(5v),io3输出0时:3.3v经过电阻r4,利用二极管正向导通特性,通过二极管d2到地,在d2的正端,即d-网络端将产生一个0.7v的电压。

当io2输出0,io3输出1时(5v):利用电阻r4,r5的分压,在d-网络端产生

一个3.3v电压。

需要说明的是,在本文中,术语“包括”、“包含”或者其任何其他变体意在涵盖非排他性的包含,从而使得包括一系列要素的过程、方法、物品或者设备不仅包括那些要素,而且还包括没有明确列出的其他要素,或者是还包括为这种过程、方法、物品或者设备所固有的要素。

本文中应用了具体个例对本实用新型的原理及实施方式进行了阐述,以上实例的说明只是用于帮助理解本实用新型的方法及其核心思想。以上所述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方式,应当指出,由于文字表达的有限性,而客观上存在无限的具体结构,对于本技术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原理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改进、润饰或变化,也可以将上述技术特征以适当的方式进行组合;这些改进润饰、变化或组合,或未经改进将实用新型的构思和技术方案直接应用于其它场合的,均应视为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