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预绞丝线夹端头的防电晕结构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0729043发布日期:2020-05-12 19:04阅读:432来源:国知局
一种预绞丝线夹端头的防电晕结构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高压输电的防电晕结构,具体是一种预绞丝线夹端头的防电晕结构。



背景技术:

在带电的高压架空电力线路中,导线周围产生电场,如果电场强度超过了空气的击穿强度时,就使导线周围的空气电离而呈现局部放电现象,这就是所谓的电晕现象。

电晕放电现象会对工程技术领域造成以下影响:造成电功率的损耗;产生的高频脉冲电流含有许多高次谐波,使附近的无线电和通信线路受到干扰;产生可闻噪声;使空气局部游离,产生的臭氧和氧化氮等会腐蚀金属导体和装置。因此,在高压输电线路中必须考虑防止电晕现象的发生。

防止电晕放电现象主要着重于改进预绞丝线夹端头的设计,通过改进预绞丝线夹端头的形状,增大端头的曲率半径,以改善电场的分布,提高气体间隙的击穿电压。如图1所示,为现有预绞丝线夹端头ⅰ根据上述原理进行的3种最常用的处理方式,将预绞丝线夹端头ⅰ进行打磨,如图1中a)所示,将预绞丝线夹端头ⅰ进行倒圆处理,如图1中b)所示,将预绞丝线夹端头ⅰ处理成鹦鹉嘴的形状,如图1中c)所示,经过试验表明,在防电晕的效果上,鹦鹉嘴的形状最好,倒圆的结构次之,打磨的结构最差。本领域防电晕的常识为:与导线端部接触的外围面越圆滑和光洁且无尖角,防电晕放电的能力就越强,图1的c)中预绞丝线夹端头的鹦鹉嘴结构更能够将电场平滑过渡,因此,根据本领域的防电晕的常识也可以得到上述的防电晕的比较结果。

由于导线的分裂结构对电场的分布影响很大,一般情况下,电压等级越高,导线的分裂数就越多,保证电场的均匀分布。采用上述的鹦鹉嘴结构对预绞丝线夹的端头进行处理,并配套屏蔽环后,一般能够满足预绞丝线夹端头的防电晕要求。但是,在有些线路中,例如,在导线三分裂的高电压线路,其电场均匀分布情况不如导线偶数分裂的分布情况好,对预绞丝线夹端头防电晕的要求更高;或者在气候潮湿的地区,空气容易被电离;或者在高海拔地区,预绞丝线夹端头容易放电;或者预绞丝过长,预绞丝端头超过了屏蔽环的保护范围等等,在这些情况下进行高压输电,屏蔽环无法给予预绞丝线夹端头充分地保护,预绞丝线夹端头极易发生电晕现象,即使是将预绞丝线夹端头做成鹦鹉嘴的形状,在电压高于500kv后,也不能满足其防电晕要求。因此,如何在类似上述的恶劣高压输电情况下,保证预绞丝线夹端头的防电晕要求,是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



技术实现要素:

针对现有技术存在的问题,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预绞丝线夹端头的防电晕结构,该防电晕结构能够保证在500kv以上的高压输电线路中预绞丝线夹端头的防电晕要求。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如下:

一种预绞丝线夹端头的防电晕结构,包括两个结构相同的半壳,所述半壳包括半圆柱壳和半弧面壳,所述弧面壳与所述半圆柱壳凹陷的方向一致,所述半圆柱壳与所述半弧面壳平滑连接,所述半圆柱壳的半径与所述预绞丝线夹导线的半径配合,所述半弧面壳上设置漏水孔;两个所述半壳对称地扣合在导线上,所述导线与两个所述半弧面壳扣合端口存在间隔,采用所述预绞丝线夹的预绞丝将两个所述半圆柱壳缠绕在所述导线上,所述预绞丝的端头靠近所述半弧面壳。

进一步,所述预绞丝线夹为悬垂线夹或耐张线夹。

进一步,所述半弧面壳为半球缺壳,所述半圆柱壳与所述半球缺壳的球面端平滑连接。

进一步,所述漏水孔的轴线经过所述半球缺壳的球心并与所半圆柱壳的轴线垂直。

进一步,所述漏水孔设置在所述半球缺壳的中部。

进一步,所述防电晕结构的材质为铸造铝合金。

本实用新型预绞丝线夹端头的防电晕结构中,两个结构相同的半壳对称地扣合在导线上,通过预绞丝线夹的预绞丝将半壳上的半圆柱壳缠绕在导线上,其中,预胶丝的端头靠近半弧面壳。半弧面壳对电场起到圆滑过渡作用,引导电场线按照弧形分布,不会产生尖端高电压,从而使电场强度不会达到空气电压的击穿值,能够防止预胶丝的端头产生电晕放电现象。并且,该结构两个半壳的结构相同,每个半壳采用半圆柱壳与半弧面壳平滑连接的结构,结构简单,便于成型,采用预绞丝将该结构缠绕在导线上,操作简单,不会出现尖端,安装后的运行可靠性高。此外,漏水孔的设置,能够防止半弧面壳内腔中积存的雨水结冰后涨裂半弧面壳。

附图说明

图1为背景技术中预绞丝线夹端头防电晕处理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1的防电晕结构安装后的主视示意图;

图3为图2的俯视示意图;

图4为图2的左视示意图;

图5为图2中1的结构示意图;

图6为图2中1的另一姿态结构示意图;

图7为图6的剖视示意图;

图中:

1、半壳;11、半圆柱壳;12、半球缺壳;121、漏水孔;

2、预绞丝;3、导线。

具体实施方式

为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的设计思想,下面结合示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说明。

为了使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更好地理解本实用新型的方案,下面结合本实用新型示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示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一部分示例,而不是全部的示例。基于本实用新型的中示例,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方式都应当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在本实施方式的描述中,术语“上”、“下”、“左”、“右”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均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

本示例提供了本实用新型的一种预绞丝线夹端头的防电晕结构,该防电晕结构包括两个结构相同的半壳,半壳包括半圆柱壳和半弧面壳,弧面壳与半圆柱壳凹陷的方向一致,半圆柱壳与半弧面壳平滑连接,半圆柱壳的半径与预绞丝线夹导线的半径配合,半弧面壳上设置漏水孔;两个半壳对称地扣合在导线上,导线与两个半弧面壳扣合端口存在间隔,采用预绞丝线夹的预绞丝将两个半圆柱壳缠绕在导线上,预绞丝的端头靠近半弧面壳。

本示例的防电晕结构,两个结构相同的半壳对称地扣合在导线上,通过预绞丝线夹的预绞丝将半壳上的半圆柱壳缠绕在导线上,其中,预胶丝的端头靠近半弧面壳。半弧面壳对电场起到圆滑过渡作用,引导电场线按照弧形分布,不会产生尖端高电压,从而使电场强度不会达到空气电压的击穿值,能够防止预胶丝的端头产生电晕放电现象。并且,该结构两个半壳的结构相同,可采用相同的模具进行铸造,每个半壳采用半圆柱壳与半弧面壳平滑连接的结构,结构简单,便于成型,采用预绞丝将该结构缠绕在导线上,操作简单,不会出现容易产生高电压的尖端,安装后的运行可靠性高。此外,漏水孔的设置,能够防止半弧面壳内腔中积存的雨水结冰后涨裂半弧面壳。

本示例中半弧形壳可以是半椭球形的球缺壳,也可以是抛物线形的旋转半壳,还可是其他满足上述结构的曲线经过旋转所形成的半壳,下述的实施例1中,以半球缺壳为例,对本实用新型的防电晕结构进行具体地描述。

为了更加清晰的对本实用新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阐述,下面将参考附图并结合实施例来详细说明本实用新型。在不冲突的情况下,本申请中的实施例及实施例中的特征可以相互组合。

实施例1

如图2-7所示,为本实用新型预绞丝线夹端头的防电晕结构的一种实施方式,该防电晕结构包括两个结构相同的半壳1,半壳1包括半圆柱壳11和半弧面壳,本实施例中的半弧面壳为半球缺壳12,半球缺壳12与半圆柱壳11凹陷的方向一致,半圆柱壳11与所述半球缺壳12的球面端平滑连接,半圆柱壳11的半径与所述预绞丝线夹导线的半径配合,半球缺壳12上设置漏水孔121;两个半壳1对称地扣合在导线3上,导线3与两个半球缺壳12扣合端口存在间隔,采用预绞丝线夹的预绞丝2将两个半圆柱壳11缠绕在导线3上,预绞丝2的端头靠近半球缺壳12。

需要注意的是,安装时,尽量使处于两个半壳1上的漏水孔121处于上下方向上,这样,便于通过漏水孔121将雨水排出,特别是当气温较低时,通过漏水孔121及时将半球缺壳12内腔中的雨水排出,防止雨水结冰后将半球缺壳12涨裂。

在本实施例中,漏水孔121的轴线经过半球缺壳12的球心并与半圆柱壳11的轴线垂直,这样能够保证在该防电晕结构安装后,处于下方半壳1的半球缺壳12内腔最低处不会存储雨水。优选地,如图7所示,漏水孔121设置在半球缺壳12的中部,该防电晕结构可以采用图2所示的安装方式进行安装,即,两个半壳1分别位于导线3的上下两端,操作人员在安装时,更容易进行漏水孔121的定位。

安装后预绞丝2的端头不需要再进行特殊的形状处理,加工简单。半弧面壳能够引导电场线按照弧形分布,使电场强度不会达到空气电压的击穿值,具有更好的防电晕效果,如图5所示,本实施例中的半弧面壳采用半球缺壳12,半球缺壳12的材质为铸造铝合金,在采用模具进行铸造成型时,半球缺壳12更易于成型;此外,采用两个结构相同的半壳1进行扣合,也是考虑到仅采用一个成型模具就可以完成该防电晕结构产品的生产。

本实施例中的预绞丝线夹可以是悬垂线夹,也可以是耐张线夹,或者其他端头需要进行防电晕处理的线夹。

在本实施例中,导线3的型号为lgj-630/45,导线3的线径为33.6mm,为了与导线进行匹配,半圆柱壳11的长度为194mm。

需要说明的是,本实用新型的防电晕结构可以实现500kv的输电线路上预绞丝线夹端头的防电晕,该防电晕结构还可以安装到750kv,甚至1100kv的输电线路上的预绞丝线夹端部,此时,需要将该防电晕结构的尺寸适当地扩大。而这些都是本领域技术人员在理解本实用新型思想的基础上基于其基本技能即可做出的,故在此不再一一例举。

最后,可以理解的是,以上实施方式仅仅是为了说明本实用新型的原理而采用的示例性实施方式,然而本实用新型并不局限于此。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的原理和实质的情况下,可以做出各种变型和改进,这些变型和改进也视为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